編者按:今天,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在網上公開表示,他聽了政協委員官員“告老還鄉”的發言后,很受啟發,并愿意在退休之后回宿遷老家定居,一是為城市年輕人留出更多發展空間,二是可以為村里的孩子講講外面的故事,為追夢的年輕人提出建議,等等。因此,本文推出一篇舊聞,歡迎大家留言。
現在農村很多傳統民俗在退化,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有待改進。如何建設美麗鄉村,需要社會多方面跟進。對此,在今年(編者注:本文寫于2016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錢念孫認為,繼承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讓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對農村發展有積極意義。(2016年3月13日《新安晚報》)
“立廟堂忠君之祿,歸鄉里孝親之澤”,“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千百年來,懷抱治國安邦之理想的士子們,通過科舉考試離開家鄉,到了晚年,莫不回到故土,落葉歸根。這是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時至今日,人們對故鄉也莫不是充滿了濃濃的鄉愁與情思。
近些年來,鄉村文明在向城市單向度輸出的同時,面臨著衰落。重塑鄉村文明,讓鄉村能夠“看得見青山,留得住綠水,記得住鄉愁”成為上至中央,下至黎民百姓的夙愿。在2014年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編者注:為時任中宣部部長)說,鄉賢文化根植鄉土,貼近性強,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也將“新鄉賢文化”納入了報告。因此,筆者認為,通過鼓勵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來反哺鄉村,是一個很好的建設性建議。
鄉賢群體有著兩方面的優勢:一是,他們接觸了更多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有利于提高鄉村民眾的文化知識和精神素養;二是,這些人有閱歷,有一定的社會關系和資源,對農村又比較了解,很夠很好地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比如,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毛致用退休后,回到家鄉湖南岳陽西沖村,把一個落后村變為“岳陽第一村”;當過9年海南省副省長、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陳蘇厚退休后務農,使家鄉松梅村面貌一新;湖北省原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榮禮退休后,在咸寧鄉村自費建起優質瓜果科技研究所和試驗園……可見,鄉賢的力量是巨大的。
如今新農村建設已經穩步展開,農村城鎮化建設也走上了快車道。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高速公路”已經打開,越來越多的離退休干部、企業家、知識分子愿意回到鄉村,借此契機,引導這些新鄉賢發揮自己的余熱也十分有意義。而相比于大學生村官、大學生創業者們,這些“告老還鄉”者也有很大優勢。一者,他們更容易留下,城市的繁華對他們已經缺乏太大的吸引力,其也沒有家庭負擔,更容易扎根農村;二者,相對比剛畢業的學生,他們有著豐富的社會閱歷,也擁有更多資源。帶領鄉村致富,告老還鄉者優勢明顯。
在這兩年的全國兩會,已經有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了“鼓勵官員知識分子‘告老還鄉’”的想法。由此來說,通過制度性建設來順應這一趨勢,也是題中之義。比如,加大農村基礎建設,將醫療資源向縣鄉傾斜,破解戶口、土地壁壘,等等。完善“告老還鄉”制度,美麗鄉村建設,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四川文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