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潘飛:鄧小平就農村改革破冰的幾次表態

[ 作者:潘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1-21 錄入:王惠敏 ]

鄧小平曾說,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民們卻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農村的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包產(干)到戶從暗處走向明處,從個別省份走到全國許多個省市,責難也紛至沓來。在農村改革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關于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撥開重重迷霧……《縱橫》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趙樹凱,為讀者披露鄧小平這次談話的背景往事。

1977年11月底,安徽出臺了放寬農村政策的省委《六條》。這個突破性舉動受到鄧小平的贊賞,請為我們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況。

趙樹凱:早在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用胡耀邦的話說,一些對于農村改革“先知先覺”的地方領導人開始了對于舊的農業政策的批判與挑戰。

萬里主持工作下的安徽,于1977年底出臺了放寬農村政策的省委“六條”。

對此,《人民日報》曾在頭版顯著位置發表題為《一份省委文件的誕生》的文章,并配發了評論員文章。

剛剛恢復工作不久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看到省委《六條》后拍案叫好。

他說,現在思想要解放一點,膽子要大一點,要抓住抓緊現在的這個時機,要找出我們自己的辦法。

隨后,鄧小平在出訪尼泊爾路經四川時,還向當時的四川省委主要負責人作了推薦。

“從此,安徽、四川兩省點燃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火把”。

1979年3月,國家農委召開七省三縣座談會,座談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農村情況。會議期間,發生“張浩來信”事件,一時間令安徽剛剛啟動的“包產到戶”改革陷入困境。對此,鄧小平態度如何?

趙樹凱:這要從1979年春說起。那年2月,國家農委在九號院(指北京市西黃城根南街的九號院,原國家農委、農村政策研究室等中央農村工作機構20世紀80年代曾在此辦公)成立,3月即召開了七省三縣座談會,主要是座談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農村情況。

會議期間,中央高層第一次對于包產到戶發出信號,其標志是一位分管農業的中央領導批示《人民日報》發表了署名“張浩”的讀者來信和措辭強硬的“編者按”。

這封題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當穩定》的張浩來信,指責包產到組打破了三級所有,“不得人心”。

對此《人民日報》“編者按”指出:“已經出現分田到組、包產到組的地方,應當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政策,堅決糾正錯誤做法。”

在這次會后所批轉的會議紀要中,明令“不許包產到戶”。

此時,以萬里為代表的地方包產到戶支持者,顯然處于弱勢。

面對張浩來信,萬里一方面安撫、鼓勵基層干部不要被嚇倒,另一方面則利用農業生產的自然特性,盡一切可能掩護初露端倪的包產到組和包產到戶。

例如,當那位分管農業的中央領導電話詢問萬里的時候,萬里沒有辯論包產到戶好處如何,而是說:“不論何種責任制形式,不論好不好,現在是春耕大忙,農民正在種地,都不能變了,只能秋后再說。”

同年6、7月間,萬里到北京參加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時找到鄧小平,把安徽實行責任制和他在農村目睹的情況,向鄧小平作了匯報,也反映了各方面的壓力和不同看法。

鄧小平聽后果斷地說:“不要爭論,你就這么干下去!”這也是鄧小平對安徽試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第一次正面表態。

1980年1、2月間,國家農委召開了人民公社經營管理會議。會上,面對包產到戶的爭論,鄧小平卻談起了2000年要達到小康目標的問題……請為我們回顧一下會議的背景和當時的情形。

趙樹凱:如果說1979年春天圍繞包產到戶的爭執只是硝煙初起,那么,1980年春天才是真正烽火彌漫。

1980年1月10日至2月2日,國家農委召開了人民公社經營管理會議。

會議主要目的,是要通過加強和改善人民公社的經營管理,來克服已初露鋒芒的包產到戶。

與上年3月的農村情況座談會比較,這次會期尤其長,也與議題有關,因為人民公社經營管理是個龐大的主題,會議討論廣泛,既有宏觀問題,也有很細節的問題。

除去“馬拉松”式的會期外,此次會議的規格也耐人尋味:一個部級單位的內部工作會議,規模也不過百人左右,不僅國家最高領導人參加,而且一批重要的中央領導人也都參加,并且講話。

這是因為,會議潛在的核心主題是包產到戶。在當時,包產到戶不論在政治理念上,還是經濟體制上,可謂是天大的事情。

1月31日,華國鋒帶領鄧小平、李先念、余秋里、姚依林、胡耀邦等領導人出席會議,聽取匯報并講話。這天的會議,從下午3點開到晚上9點。

華國鋒講完后,轉向鄧小平說:“鄧老,現在該到你講了。”

鄧小平沒有直接回應包產到戶問題,而是轉移了話題,講了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即20世紀末達到小康目標,每人收入1000美金。

他說:“這是個戰略思想,定出這個目標是不容易的。我們要按照1000美金這個目標,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考慮農村經濟的發展。現在不定出規劃,不確定目標,四個現代化是沒有希望的。”

因為會議是人民公社管理,鄧小平對于會議的主題只有一般化的回應:“很重要的一點是管理問題,管理好,不會出大問題。無論如何,集體總比個人優越,問題都發生在管理太壞、管理水平太低的地方。管理壞,各人就會找各人的出路、家庭的出路。”

同時,鄧小平似乎還委婉地批評了會議的準備不夠充分。

根據農業部副部長杜子端傳達:“鄧小平副主席講,少開點兒會,準備不好,不要開會。”

實則,鄧小平對于包產到戶一點也不陌生。

因為,包產到戶在地方的進展情況,鄧小平不僅相當了解,而且也有明確的贊成表態。

只不過這時他的支持還不是公開的,而是非正式、私下的。

萬里最初表態同意包產到戶的試驗,是在1979年2月6日的省委常委會上。

關于試驗結果,萬里曾多次利用非正式場合向鄧小平匯報。

萬里晚年曾說:“虧了小平同志的支持。我從安徽回來多次向他匯報,他表示同意,可以試驗。出了成果以后,他公開表示支持。”

也就是說,其實萬里在包產到戶試驗之前,就已向鄧小平匯報,鄧小平對情況是了解的,態度是明確的。

1980年4月初,鄧小平第一次內部回應包產到戶問題。當時是怎樣一種情況?

趙樹凱:1980年3月6日,人民公社經營管理會議之后,國家農委印發《全國農村人民公社經營管理會議紀要》。

文件說:“會議對包產到戶問題展開了認真的討論,一致認為,就全局來說,應當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除某些副業生產的特殊需要和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的單家獨戶外,不要包產到戶’”。

與1979年春那次會議紀要比較,“不許”變成了“不要”,顯然口氣緩和了一些。

這種表述,是與十一屆四中全會的決定相一致的。

此外,1979年春的那次會議紀要是中央轉發,并作為中央文件下發的;這次會議紀要則是作為國家農委文件下發,沒有作為中央文件來下發。

對于人民公社管理會議的精神,具體到國家農委文件下發以后,地方在具體工作態度可以說是各取所需,繼續分化。

就一般地方來說,還在堅持不許包產到戶;在一些敢于突破的地方,則仍然在想辦法突破。最為敢干的是安徽。

據參加這次會議的原安徽省農委主任周曰禮回憶:會議結束我回到安徽,向萬里做了匯報并向他請示這次會議紀要和精神要不要傳達。

萬里說:算了吧,我們省農業會議剛開過,下面正在執行,你這個會議精神與我們省委的會議精神不一致。

1980年2月下旬,萬里在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書記處書記。

離開安徽前,萬里在省委會議上,明確將包產到戶列為生產責任制的一種形式,為包產到戶“報了戶口”。

但是,萬里離開之后,安徽一些地縣負責人開始用行政命令“糾正”包產到戶,導致農民砍樹殺牛等現象發生。安徽的情況開始動蕩。

同年4月2日,鄧小平找胡耀邦、萬里、姚依林、鄧力群等領導人談話,主要是談長期規劃問題。

姚依林匯報道:“甘肅、內蒙古、云南、貴州這些省份,中央調給他們很多糧食,這是國家很大的負擔,提出這些地區是不是可以改革,在這些地區政策上搞的寬一些,索性實行包產到戶之類的辦法。讓他們多想些辦法,減輕國家背的很重的包袱。”

鄧小平說:“農村地廣人稀,像貴州、云南、西北的甘肅等省份中這類地區,我贊成政策要放寬,使他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發展自己的特點。”

鄧小平還強調:“政策一定要放寬,使每家每戶都自己想辦法,多找門路,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有的可以包產到組,有的可以包給個人,這個不用怕,這不會影響我們的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政策放寬以后,有的地方一年可以增加收入一倍多。我看到了很多這樣可喜的資料。要解放思想!此事請萬里同志研究個意見,提到書記處討論。”

隨后,中共中央于同月召開經濟發展長期規劃會,鄧小平在會上指出:甘肅、內蒙古、云南、貴州等省區的一些農村生產落后,經濟困難,應當實行包產到戶。

顯然,鄧小平在這次會議上的講話,態度又進一步。

時任農業部副部長李友九在其回憶錄中說,鄧小平說幾個貧困地區“干脆包產到戶”。

但是,在這兩次談話中,鄧小平尚未直接點安徽的包產到戶,也沒有直接肯定回應萬里在安徽的做法,沒有回應這些激烈的爭論。

1980年5月末,鄧小平終于就包產到戶問題明確表態。請問其中的要點包括哪些?

趙樹凱:鄧小平關于包產到戶更有力度的回應,就是現在人們所熟知的1980年5月31日的談話,也就是見諸《鄧小平文選》的《關于農村政策問題》一文。

談話是鄧力群整理的,關于這次談話的背景和場合,《文選》腳注只說是“這是鄧小平同志同中央負責工作人員談話的一部分”。

這次談話的篇幅很簡短,長不過千字。從內容上看,直接談及政策問題的主要是在前半部分。如果聯系當時的背景加以解讀,重要觀點有三。

第一個要點,是對包產到戶的直接肯定。

鄧小平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

第二個要點,回應對包產到戶的質疑批評。

鄧小平說:“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我們總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實行包產到戶的地方,經濟的主體現在也還是生產隊。”

第三個要點,關于包產到戶將來發展的看法。

鄧小平說:“這些地方將來會怎樣呢?可以肯定,只要生產發展了,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體經濟不鞏固的也會鞏固起來。”

鄧小平在這次談話中強調:“總的來說,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還是思想不夠解放。除表現在集體化的組織形式這方面外,還有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問題。所謂因地制宜,就是說那里適宜發展什么就發展什么,不適宜發展的就不要去硬搞”。

“從當地具體條件和群眾意愿出發,這一點很重要”。

就其影響來說,鄧小平的表態是包產到戶獲得政策突破的關鍵所在;同時也必須看到,鄧小平關于包產到戶的表態,不是孤立的一次談話,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一年多后,1981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

這個會議紀要在1982年1月1日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名義下發到全黨。

這就是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

文件把上一年度75號文件中“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臨時戶口改成了正式戶口,第一次正式肯定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農業生產責任制的社會主義性質。

這一決定得到了中國農民發自肺腑的擁護。到1981年底,全國農村有90%以上的生產隊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為此,胡耀邦欣喜不已。他說,農村工作方面,每年搞一個戰略性文件,下次還要排“一號”。

1983年的中央1號文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改革的一項戰略決策正式得到確立。(訪談整理、責任編輯 | 潘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縱橫》2018年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人成一区 | 久久综合色_综合色88 | 在线网站亚洲观看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 | 欧美日本亚欧在线观看 | 在线波多野结衣绝顶高潮抖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