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朱江梅: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對我國農業的啟示

[ 作者:朱江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1-27 錄入:王惠敏 ]

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發達國家發展現代農業, 實現農業現代化, 并沒有固定的發展模式, 勞動力資源豐裕而土地資源匱乏的國家, 在農業發展中大多以勞動替代資本;而勞動力資源不足但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 大多以資本、技術替代勞動, 發展機械化以節約勞動力。我國發展現代農業, 要在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模式的基礎上, 立足本國現實國情, 依據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稟賦做出合理的戰略選擇, 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發達國家是現代農業的先行者, 已經普遍實現農業現代化, 從實踐來看, 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各不相同。事實上, 一個國家發展現代農業, 實現農業現代化, 究竟要采用何種起步方式, 主要是由其當時的土地、勞動力以及工業化水平所決定的。美國經濟學家弗農·拉坦通過對資料翔實的分析和對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實踐的總結, 指出世界上勞均土地在30公頃以上的國家, 基本上走的是機械技術型道路;勞均土地在3—30公頃之間的國家, 走的是生物技術—機械技術交錯型道路;而勞均土地不足3公頃的國家, 多數走的是生物技術型道路。[1]

一、美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

美國土地資源豐富, 地廣人稀, 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工業化水平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美國的土地和機械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價格相對較低, 而勞動力價格則相對較高, 因而農場主大多使用土地和機械替代勞動力, 相應地, 美國形成以資本、技術替代勞動, 以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模式。持續的科學技術創新以及強化的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 自始至終是美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

(一) 農業機械化水平高, 科學技術應用廣泛

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工具相結合, 在高新技術的作用下, 美國農業機械設備數量倍增, 不僅性能好, 而且不斷研究和制造出滿足精細化作業需求的農業機械。多功能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 使得美國成為世界機械化水平最高, 人均經營耕地最多的農業國家。美國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自19世紀40年代開始, 隨著生物技術和化學技術的快速發展, 美國農業生產全面實現了生物化、化學化和電氣化, 電力在農業生產、灌溉、加工及存儲環節中成為重要的動力。在這一過程中, 化肥技術在生產中也開始廣泛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美國工業部門的先進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逐步應用于農場, 實現了管理的現代化, 農業的生產、加工、灌溉、收割和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相互銜接形成了統一的鏈條, 實現了農業的產業化經營, 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美國政府還建立了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大力推廣各種新型農業科學技術。

(二) 高度重視土地制度變遷, 推行土地租佃制度

土地制度是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土地制度適應農業發展, 才能有效地釋放勞動力, 提高農業生產力, 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美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土地制度的變遷和土地租佃制度的實施。美國土地租佃制度的推廣, 在促使小土地所有制向大土地所有制轉變的同時, 也為土地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 加速了土地集中的進程。

土地租佃制度使得美國土地所有權與土地經營權相分離, 大土地所有者向農業資本家出租土地, 而農業資本家雇傭農業工人, 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經營農場。先進的土地產權制度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為美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

(三) 市場機制與政府扶持相結合

美國是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 市場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相互作用, 引導農業資源配置到生產效率高的企業和農場, 并逐步形成市場決定農產品價格機制。農業的市場化帶來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鞏固了農產品市場的穩定性。

美國政府在充分尊重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 也主動發揮政府對農業的干預和調控作用, 全力扶持農業的發展。美國政府制定一系列農業政策, 專注于農業市場失靈的修正, 維持農產品價格穩定, 盡可能地消除自然災害對農業產生的不利影響, 撫平農業市場波動。早在羅斯福政府時期, 為了避免農產品總量過剩引發的價格下跌, 政府就制定積極的農業政策, 對撂荒農民給予不同程度的貨幣補償。為穩定農業發展, 美國政府還實行了農作物保障計劃及休耕計劃。“農業法案”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為農業的教育、科研及技術推廣提供了重要的行動依據;美國政府還高度重視農業法律和法規的制定, 不斷健全法制, 維護農業市場公平的競爭秩序, 保護農民的經濟利益。

(四) 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大力發展農業行業協會

農民組織化程度低, “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一直是困擾美國農業發展的難題之一。為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能力, 一些中小規模的家庭農場自發組織起來, 成立了不同形式的農業合作社, 實現了家庭農場、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銷售市場的有效銜接, 建立起完善的服務體系, 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美國政府重視扶持農業行業協會的發展, 美國農業行業協會數量眾多, 覆蓋面廣。農業行業協會一般是由農戶或者農產品加工企業自愿組織起來的非盈利性機構。農業行業協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主面:

1.加強與政府的溝通, 影響立法機關。美國農業行業協會通過行業調研, 及時向國會和地方立法機構和政府, 反饋行業信息, 有效地影響政府法律的制定和涉農政策的出臺。《美國法典》規定, 聯邦農業部必須召開聽證會, 聽取有關行業協會的報告, 才能做出重大決策。

2.為協會會員提供各種便利服務, 如開展生產、技術、行業標準培訓, 通過市場調查研究, 為會員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向會員提供國外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 幫助會員開拓海外市場;推銷美國的農產品, 開展國際貿易是農業行業協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3.有效地協調會員間關系, 減少貿易摩擦。為避免行業內農產品價格的惡性競爭, 消除貿易摩擦, 維護會員的基本利益, 農業行業協會在行業內部一般采取農產品最低限價措施, 防止會員之間搞價格大戰。在國際貿易中, 為保護本國農產品的合理價格, 農業行業協會一直實行“價格統一”原則, 也就是在同一區域, 根據關稅水平, 對出口農產品實行“統一售價”, 這些措施不僅避免了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 而且使本國農產品出口企業擺脫因價格戰而帶來的反傾銷或反補貼訴訟困擾, 增強了本國企業的競爭能力。

二、日本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

日本農業的資源稟賦與美國迥然不同, 日本勞動力資源豐富, 但土地資源卻很有限, 并且土地價格與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 使得日本無法向美國那樣使用土地和機械替代勞動。因而, 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主要依托科學技術, 提高土地生產率, 提高農地的單位面積產量。為此, 日本利用科學技術對農作物品種進行改良, 大力發展農用工業, 加強農田基礎水利設施, 適度使用農藥和化肥, 尤其是化肥的使用極大地延緩了土地資源的減少速度, 使日本擺脫了農業生產受制于土地資源稀缺的困境。在某種程度上, 日本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是起步于化肥工業的。

(一) 優先發展生物技術, 集約化經營

日本根據土地資源匱乏, 多丘陵, 但水利資源豐富的有利自然條件, 在農業發展中制定了優先發展水利基礎設施、生物技術的策略, 在此基礎上再發展機械化。為此, 日本借助生物科技的興起與發展的重要契機, 不斷通過生物技術改良農作物品種, 改進施肥方法, 改良土壤, 使農業現代化得以實現。同時, 日本為突破土地面積小, 土地分散化的約束, 從國外廣泛引進和采用小型農用機械, 對土地精耕細作, 實現集約化經營, 帶來土地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

(二) 政府主導型

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 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 日本在自由市場經濟基礎上, 政府對農業實施全面干預, 農業宏觀調控力度高于大多數發達國家。日本政府通過經濟立法和農業產業政策對農業經濟加以調控和引導, 將分散的小農經濟納入到政府的指導范圍內。為調動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對農地之外的土地征收高額的固定資產稅, 但對農地僅象征性征稅, 這一做法有效地促使日本農民傾向于保留農地, 從而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同時, 日本政府根據分散的農民無力承擔農業發展中所需要巨額投資的情況, 政府從財政、信貸等方面向農業大型水利建設提供政策支持, 很好地解決了現代農業發展中所需的資金問題。

為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日本政府除了對農業直接投資外, 還實行了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 政府補貼覆蓋了70%以上的農產品價格。此外, 日本政府還運用財政政策等宏觀調控工具, 對農業實行了低稅政策, 農業稅率不足非農業稅率的一半。低稅政策在增強農戶市場競爭力的同時, 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三) 小規模家庭經營體制, 農民大多兼業化

日本農業生產向來以小規模家庭經營體制為特征。雖然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日本的農戶規模有擴大趨勢, 出現了專業化畜牧場, 但受自然、歷史條件、傳統習慣的影響, 日本并沒有在農業生產經營體制上進行創新, 小規模家庭經營在農業中依然占據主體地位。這就決定了日本的農業現代化是在小規模經營基礎上實現的, 而這也正是日本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其他發達國家顯著差異所在。

日本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 農民的兼業化現象較為普遍, 兼業農戶在農業中一直占有較高比重。像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 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 大量農民從農村向城市遷移, 而其城市化和工業的快速發展也足以吸納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然而, 日本由于傳統的農民意識, 以及農民對土地的強烈依賴心理, 使得很多農民不愿意放棄土地, 而成為兼業農民。高度的農民兼業化, 尤其以非農業為主要收入的兼業農民占有相當大比例, 對當地的經濟結構、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 強大而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與其強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緊密相關, 多樣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形式, 數量龐大的農業合作組織發展迅猛。其中, 農業協同組織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協同組織是一個在政府引導下, 小農自愿組織起來的全國性民間組織。日本政府對農業協同組織給予大量的資金支持, 農業協同組織機構遍布全國, 它與農戶建立起廣泛的經濟聯系, 提高了農戶的組織化程度, 實現了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三、西歐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

西歐現代農業的發展已經形成獨特的發展模式。以英國、法國、德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農業資源稟賦優越, 既不像美國那樣資本充裕但缺乏勞動力, 也不像日本土地資源有限但人口眾多, 因而, 這些國家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了機械技術與生物技術的并重發展, 在大規模使用現代機械設備發展農業的同時, 高度重視以生物技術為主體的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很好地兼顧了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生產率的同步提高, 實現了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園林化的同步推進。

法國政府在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農業政策, 旨在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 對農業實施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府成立了“土地整治與農村安置公司”, 將整治后的土地大多出售給中等規模經營的農民, 通過支持中等規模經營的農民, 來加速土地集中的過程, 促使分散的小農流向城市。為發展現代農業, 法國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規, 制定“以工養農”政策, 對農產品給予價格補貼。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也采取了諸多措施, 例如, 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重視農業教育, 構建了完整的農業教育體系, 強化對農民的培訓, 擴展農業經營者的科學文化知識, 提升其對農場的經營管理水平。

法國政府非常重視市場機制對農業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法國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專業化的形成, 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無不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得以實現, 法國大量的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 按照市場規則運作。法國政府還注重城鄉統籌發展, 將農村現代化與城市現代化有機地結合起來, 加大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 積極促進農村經濟的轉型和快速發展。

英國為發展現代農業也采取了大量措施, 其中政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英國政府運用各種法律手段支持農業, 保證農業的穩定與發展。政府對谷物、馬鈴薯等各類農產品規定了最低保證價格, 一旦這些農產品市場銷售價格受市場波動的影響, 低于最低保證價格, 政府就會對銷售價格與最低保證價格的差額進行補貼, 從而在根本上保護農民的經濟利益, 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英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與土地的規模化經營緊密相關。英國政府制定土地政策, 引導和鼓勵農民對土地進行集中經營, 組建大農場, 朝規模化方向發展, 從而發揮規模效應。英國政府還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 大力發展農業信貸業務, 以土地或房屋為擔保, 對購買或改良農田或進行農場建設等提供貸款, 購買農業機械和農場建筑物的農民可以使用短、中、長期貸款等三種形式。[2]

四、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對我國農業的啟示

分析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 探尋其農業現代化實現過程中具有的共性, 審慎地借鑒其成功的實踐經驗, 將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 立足本國國情, 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

縱觀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 無不立足于本國現實國情, 依據其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做出合理的選擇, 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客觀地看, 發展現代農業并沒有固定的模式, 創新農業科學技術, 提高土地生產率, 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 經濟在新時代背景下, 在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同步推進的背景下, 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也要立足于我國農業的現實發展基礎, 根據農業的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 選擇適合自己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

(二) 加大政府對農業的調控與扶持, 培育農業市場主體

發達國家大多為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 擁有完善的農業市場體系, 農業經濟的良好運行離不開市場機制的作用。發達國家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農業資源的同時, 非常注重政府對農業的扶持與宏觀調控。由于農業具有弱質性, 僅僅依靠市場來調節, 價值規律的滯后性極易導致農業市場失靈。政府的作用就是要修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發揮政府對農業市場的調控作用, 促進農業的健康增長。

我國為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在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 政府要制定有利于現代農業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 培育具有競爭性的市場主體, 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增強農民的市場競爭力, 政府要扶持和推動農村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發展, 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程度。加快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 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同時, 政府的財政政策、金融和外貿政策要向農業傾斜, 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保護農民的經濟利益。

(三)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

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離不開土地制度的激勵。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 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均是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耦合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土地制度的變遷、演進的過程, 即是農業生產關系動態調整、適應農業生產力的過程。美國土地制度從小農制演進到大農場制就驗證了這一點。作為農業生產關系調整的日本農地改革, 引起農村經濟、社會和政治關系的變革, 為日本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來源。而法國農業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則是及時調整土地政策, 調整農業生產關系。發達國家土地制度的改革實踐, 充分表明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靜止不變的, 農業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勢必引起相應的農業生產關系的調整與改變。而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經濟環境的變化, 土地制度的變革與創新也就成為必然。為此, 我國發展現代農業, 就需要繼續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 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進程, 全面推進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工作, 保證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順利實施, 及時、快速地調整農業生產關系, 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四) 創新農業科技, 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動力

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農業科學技術一旦產生重大突破, 就會引起農業生產力以幾何級數快速發展。發展現代農業, 必須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動力源泉。因此, 為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發達國家都把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放在重要的位置。

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也需要高度依賴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與推廣。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政府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體系, 在全國范圍內組建各層次的農業科研機構, 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作為農業的重要支撐, 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農業, 科研機構和研究院所要為農民提供切實有效的科技指導。同時, 政府相關機構要促進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使之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對外經貿2018年0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字幕一级二级 |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 在线观看韩国免费A∨网站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播放 | 日韩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 | 理论片第一页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