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向現代文明演變的過程,相對中國的鄉村而言,城鎮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所以我們提“城鎮化”只是個潛代詞,推進“現代文明”才是其內涵實質。就地城鎮化是指從農村現實區域入手,加快推進農村現代文明建設。過去我們推進城鎮化,一直存在“攤大餅”的誤區,就是一味鼓動農民進城,盲目“塊狀擴張”城市,這樣一則導致城市病疊加,諸如交通擁擠、就醫就學困難、生活環境臟亂差等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二則直接導致鄉村衰落,“空心村”不斷出現。如何推進就地城鎮化,實施“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村互動,融合發展”的模式是實現就地城鎮化的最佳選擇,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
一是推進農業產業化,讓職業農民耕耘在希望的田野。加快土地流轉步伐,讓土地向大戶集中、向農莊集中、向合作社集中、向農業龍頭企業集中,推進機械化生產、規?;洜I,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讓廣袤的田野成為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一個無圍墻的大車間,促使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每天到田野這個大車間里上班,像工人一樣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按月拿工資,企業農莊為其繳納“五險一金”;不能到企業上班的農民則可以選擇自主創業,投身農產品深加工,投身第三產業,發展鄉村旅游,促使農民逐步由傳統封閉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向城鎮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怎樣推進土地流轉,要充分尊重農民的土地流轉市場主體地位,切實保障農民作為土地承包者從土地流轉中獲得合法收益。政府要鼓勵支持農民采取轉包、轉讓、互換、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社承接或連片開發經營農民流轉的土地,鼓勵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鼓勵支持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村,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土地集中經營或統一流轉。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個人、民間團體、科研機構等投資開發農業,探索有利于發展都市農業的土地流轉方式。
二是推進農民市民化,讓城鄉居民擁有同一片藍天。土地流轉以后,假如農莊接納不了這么多的打工者,農民沒有工作,不能就業,其基本生活怎么辦,唯一的辦法就是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這既是發展規模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推進就地城鎮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就地城鎮化的內涵實質和根本舉措。唯如此,土地才不會成為幾千年來農民賴以生存的唯一依靠,才不會讓土地流轉或失去土地的農民存有生活上的后顧之憂,農民才能真正享有市民的待遇。推進城鎮化,不是單純地改變一下農民的戶籍了事,更不是一味地把農民往城里趕,關鍵是生產生活方式向現代文明演變,只有讓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城鎮化才是真正的城鎮化。當然讓農民進城是城市化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近年來,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國農村都有了快速的發展,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改善,水、電、路、訊大都暢通了,特別是部分較為富裕的村大部分農戶建起小別墅,當地老百姓的穿著也跟城里沒多少區別,甚至娛樂方式也接近城市,村里開了歌廳、娛樂室,生活方式都是向城市化邁進。如果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和公開服務體系,實質性的問題解決了,農民已經享有城市居民的待遇,生產生活方式也接近城市居民,實際就相當于農村居民市民化了,至于戶籍是城市還是農村,居住地在城市還是農村都無關緊要。進入社?;\子后,可用土地入股企業,不再擁有土地,可以讓他住鄉村,也可以進城居住,其身份就是“市民”。
三是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讓城鄉分割成為歷史的塵埃。城市化與城鄉融合發展怎樣達成統一,怎樣讓農村居民感覺居住的地方、居住的環境就是城市,其途徑只有是農村環境城市化。這就要打破城鄉建設規劃分割格局,城鄉融合一體化規劃,總體原則是“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村互動,融合發展”,你說是城又是村,你說是村又是城,有城市的現代氣息,又有鄉村的傳統風味,這也應該是城鄉一體化的終極目標。暢游歐洲一些國家,體味歐洲風情,我們往往有這樣一種感覺,你剛剛走出一個城市,分明行走在鄉間地頭,但冷不丁又冒出一座高樓大廈,讓你根本無法辨別是村是城,是城是村,實質這就是城鄉一體化發展或者說是城鄉融合式發展。我們現在部分地區所走的城市化道路,存在一味地“塊狀擴張”現象,一味地把城市做大,那實際是城郊城市化,而非農村城市化,更不是一體化融合式發展,我們的目標是鄉村城市化。毛主席時期把一些大型企業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放到農村,那實際也帶動了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融合式發展。如原衡東的712礦,當時上萬名職工,那個地方就象一個小城鎮,現在搬出來了,那里就變成一個荒涼的山村。把一些大的企業、學校、醫院辦到農村去,既可以促進人才、資源、技術、生產資料的城鄉互動,推動農村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又可以化解城市交通擁擠,城市就醫就學就業的壓力,緩解“城市病”的壓力。有些同志提出大型企事業單位搬到城市可以節約資源成本,其實未必,現在交通發達,條條大路通北京,特別是交通沿線農村,生產原料、交通運輸成本有可能還低于一些大中城市。再比如我們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大學,如農大、林大等,你不到農區、林區去,不親歷實踐,你怎么能學到專業知識,怎么能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怎么服務農業農村。我們建設城市也要依山傍水,遵循自然生態,要堅決杜絕做出“廢林造林”“推山建山”的蠢事,其實把現存的自然景物留存下來,如一口山塘、一丘稻田,既可是農業農村的生產要素,也可是城市景觀的組成元素,這樣的城市建設才能真正體現出“看得見水,望得見山,記得住鄉愁”的理念。
四是推進農村資源資本化,讓沉睡的資產噴涌旺盛的生機。農業產業化、農民市民化、農村城市化是城鄉一體化融合式發展的實施過程,城鄉一體化則是前面“三化”的終極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農村資源資本化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工業反孵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總體態勢已經基本形成,據我對某市調查,該市可用財力不到7000萬,而實際支出接近3個億,也就是說該市70%以上的支出靠的是轉移支付。目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融合式發展,財政收入只能用于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農村建設資金問題是個最大的瓶頸問題,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我們在城市經營發展中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其實完全可以借鑒到農村建設中去。農村土地資源十分豐實,我們完全可以用活土地政策,激活土地資源,比如土地租賃、水庫經營權拍賣、地標冠名權出讓等市場運作方式盤活農村資產,讓農村資源變成運營資本。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已經出現了兩次發展黃金期,第一次是改革開放初期,政府摸著石頭過河,涌現了一批先富起來的人;第二次是國企改制期間,成就了一批民營企業家。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規劃,這又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因為,農產品升值,是農產品市場的必然走勢;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是政策導向的必然選擇;農村勞動力和土地資源成本低廉,這是農村當前發展的必然現狀?,F在許多企業家把目光瞄上農村,購置土地手續繁瑣,就搞土地租賃,一租就是幾百畝、幾千畝、幾十年,辦大型農莊,辦大型種養殖場。當前,我國一些鄉村還在試點“城鄉共建住房”改革試點,這也是城市資本向農村轉移的創新模式。應該說,這些都是“工業反孵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演化過程。
推進鄉村就地城鎮化,促進城鄉一體化融合式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浩大工程,但只要堅守公平正義,優化宏觀指導,遵循經濟規律,這一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系衡陽市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衡陽通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