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長期以來,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是鄉村發展的“短板”,與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相適應。切實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構建現代循環農業體系
中國傳統農業具有“天地合一、因地制宜、用養結合、良性循環、持續利用”的發展模式,成就了中華農業的長盛不衰。近年來,小規模的種養結合逐步分離,種養業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快速發展,但種養銜接不夠緊密,畜禽糞便、作物秸稈還田率下降,化肥、農藥過度施用,農業面源污染形勢嚴峻。因此,需要重建種養循環的生產體系,實現物質和能量在種植業和養殖業間的循環利用,減少農業生產廢棄物,提高整個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
中國自古就有利用水田、池塘等濕地發展種養結合的傳統,比如稻田養魚是在農田尺度上實現了植物、動物、微生物和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循環,具有“一地雙業、一水雙用、一田雙收”的效果。與常規水稻種植相比,在稻魚、稻鰍模式下,畝均純收益提高500元-1800元。在稻蝦和稻蟹模式下,畝均純收益可提高2000元以上。稻田綜合種養的生態效益顯著,對南方十省份的稻田養魚調查顯示,畝均化肥使用量減少15%左右,農藥使用量減少約40%,同時通過田埂加高、加固,開挖魚溝,每畝稻田可多蓄水200余立方米,起到抗旱保水、調節氣候的作用。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中國第一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縣龍現村有中國田魚村之稱,當地百姓種稻、養魚、開漁家樂、賣田魚干,帶動了百姓增收致富。
通過農業生態工程設計和生態農業技術運用,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的鏈條進行耦合,可以實現物質循環利用。位于成都市新都區的勝可家庭農場構建了種養循環體系,農場主老張從10年前開始養豬,并逐步在農場周邊流轉土地,搞花椒、苗木、蔬菜等種植,豬場產生的糞尿經過發酵后全部還田。但有時也會出現沼液用不完或不夠用的情況。2017年,老張購置了一輛抽糞車,開始為周邊的養殖場提供抽糞服務,并將這些沼液提供給種植戶,經過1個月的試運營,基本能夠實現保本經營。老張還準備成立一家畜禽糞污處理的合作社,徹底解決周邊養殖場糞污消納問題。
畜禽養殖大縣的糞污處理問題常常是地方干部群眾的“心頭病”。浙江省龍游縣通過建設區域性糞污處理中心,實現了種植和養殖的縣域大循環。龍游縣是全國生豬養殖大縣,全縣生豬糞污排泄量就有10多萬噸,年產生COD(化學需氧量)近4萬噸,污水290多萬噸。從2011年開始,龍游縣以開啟能源公司為紐帶,對全縣規模養豬場的豬糞進行統一收集,并作為原料進行沼氣發電和有機肥生產,全縣三分之二的豬糞實現由開啟能源公司統一收集處理,在果蔬、茶葉、毛竹、苗木、水稻等種植業區域建沼液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由沼液專業服務公司統一進行沼液運送和施肥服務,實現“豬糞收集-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種植業利用”的縣域大循環。
推進垃圾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
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是傳統農村的現實寫照,很多人的鄉愁記憶恐怕是農村旱廁,“臭氣熏天,蒼蠅蚊子滿天飛”。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加快推進環境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讓農民享受到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無處安放的農村垃圾大部分得不到有效處理而隨意丟棄,溝邊、河邊、山坡往往成為垃圾的“天堂”。杭州市臨安區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上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戶集、村收、鎮運、區處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模式。首先是農戶進行垃圾分類,每家每戶都有兩個垃圾桶,分別放可堆肥和不可堆肥垃圾。在分類的基礎上引入了專業化保潔公司承攬村莊衛生保潔和垃圾分類處理,垃圾處理的物業費采取眾籌的形式,農戶、農家樂、飯店、村域企業收取不同的物業費。對農藥廢棄包裝物等有毒垃圾建立市場化收處機制,以農藥經營店為回收主體,以農資公司為歸集運輸單位,由專業化公司對廢棄農藥包裝進行專業化處理。
小廁所,大民生。農村旱廁不僅引發各種傳染疾病,而且影響鄉村旅游的發展。今年初,四川彭州市全面啟動農村旱廁提升改造行動,統籌考慮農村分布、住房密度、地理地質特征,選擇三格化糞池式、完整下水道水沖式、生態微污式,采取政府補助+農戶自籌等結合的方式對農戶旱廁進行改造提升。2018年,成都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村戶用廁所改造提升,市級財政按照每戶600元標準支持戶廁改造,力爭到2020年全面消滅旱廁。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低,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隨意排放不僅導致水體污染,也影響到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三岔湖位于成都高新東區,為加強三岔湖水體保護,今年成都高新區對三岔湖周邊涉及農家樂經營的主體開展內部排污專項整治,對排污不達標的農家樂進行限期整改,并督促企業安裝污水處理設施,確保達標排放。
推動農村景區化景觀化建設
山清水秀、推窗見園、瓜果飄香是我們對鄉村美好生活的向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優美的環境吸引著城市居民來嘗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2017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近5500億元。實現生態宜居,要加強對鄉村環境的規劃、優化和美化,通過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不斷推動鄉村美麗經濟發展。
杭州臨安區通過開展村落景區創建,培育美麗經濟產業,助推薄弱村通過經營村落景區實現增收致富。初步形成了個性化規劃設計、社會化投資、企業化運營管理的機制,通過自主經營、委托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把村落景區轉化為經濟優勢,培育美麗經濟產業。臨安區太湖源鎮白沙村成立太湖源頭村落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實行自主經營,已獲得經營性年凈收益59萬元;清涼峰鎮楊溪村利用本村的忠孝文化村落景區,與第三方運營公司合作,每年獲得經營收入6萬元。
鄉村就要有鄉村范兒,新村建設要少拆多改,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規劃設計要體現村落形態,保持鄉土風情。位于成都市浦江縣的明月村,依托茶山、竹海、松林等良好的生態本底和4口古窯歷史文化資源,通過“七改”(改水、改廁、改廚、改院、改線、改圈、改習慣),“七化”(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文化、保潔員專職化),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吸引陶藝、篆刻、草木染等文創項目及藝術家、文化創客,形成以陶藝手工藝為主的文創項目聚落和文化創客集群,走出一條“生態+文創+旅游”的鄉村振興之路。2017年,全村共接待游客18萬人次,文創及鄉村旅游總收入超90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327元。
加強制度改革和政策創設
實現鄉村生態宜居,要圍繞農業生態系統保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環境污染控制、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四大目標體系,加強政策支持和制度創新,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加強政府投入對鄉村生態振興的支持。小農戶還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要支持小農戶開展種養結合,調動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園區發展循環農業。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切實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化使用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大對新型肥料、商品有機肥、生物農藥、可降解地膜的補貼力度,推動新能源補貼、沼氣發電上網電價優惠、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主體稅收優惠等政策落地。相關農業補貼向循環農業試點省、示范市、美麗鄉村傾向,在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縣、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和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加強補貼力度,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和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建設。支持地方政府依法合規發行政府債券籌集資金,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所獲土地增值收益,優先用于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引入市場機制,調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通過綠色補貼培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市場主體,扶持市場主體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和機械化施肥,鼓勵市場主體興建秸稈、廢舊農膜、廢棄農藥包裝回收利用設施,建立按量補貼機制,對運輸環節或資源化利用環節實施補貼,推動畜禽養殖廢棄物第三方治理。探索水基金、土基金等模式,通過土地托管,引入信托基金,連接農戶、投資者和消費群體,實現生態保護、污染控制和農民增收等多重目標。鼓勵農村地區成立環保合作社,探索農村環境治理的PPP模式。簡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項目審批和招投標程序,降低建設成本,支持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帶頭人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廁所改造、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項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