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鄉村旅游與旅游化的鄉村生活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鄉村性日益萎縮、城市病不斷惡化的今天,未來浙江的鄉村旅游要承擔起鄉村物質和精神空間存續的重任,同時要為城市生活空間的優化擴展、城市生活質量的品質提升進行探索,為此需要認真審視傳統鄉村生活價值,從旅游角度探索鄉村生活的營造。
傳統的鄉村生活
鄉村一般風景宜人,空氣清新,較適合人群居住,人們基本依靠地力,主要從事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耕作,民風淳樸,形神有序、韻律舒緩。鄉村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它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恒久的價值和傳統。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鄉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回歸鄉里、落葉歸根是人們的選擇和期望。面對日益交融互動,效率速度優先的現代社會生活,傳統的鄉村生活在物質層面漸漸開始脫節,在安全、衛生、便捷、舒適等方面越來越難適應當下需要,由此引起鄉村生活精神層面的松動、剝落,坍塌和瓦解。這一些在局部地域已成大勢,最近10年,90萬個村落徹底消失也從另個角度印證了鄉村環境和鄉村生活以及鄉村文化面對現實的無可奈何,似乎唯有坐以待斃。但是我們心中的鄉愁寄托是鄉村延續的最大重任,鄉村生活價值仍存,需要與時俱進,尋找出路。
鄉村生活的旅游化
鄉村生活不會完全消亡,那是因為鄉村文化中溫暖人性柔化欲求的基因仍然強大,其對人性、人際、人居、人文和人天的思考值得我們借鑒,是我們當下生活急需的。可以預見鄉村生活是未來鄉村旅游,甚至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終極目標,根據旅游發達國家的既有經驗和我國旅游發展大勢來看,鄉村生活的旅游化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路徑。
旅游化的鄉村生活是全域旅游的鄉村版,是有別于城市的一種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我們的鄉村生活旅游化的實踐其實一直都在默默進行,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大致分為四代,第一代是“農家樂”鄉村旅游;第二代是以民俗村、古鎮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第三代是鄉村度假;第四代將是鄉村生活,以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終極追求的形態和階段,這將是居住和旅游一體,生活和工作無間的生命狀態。
浙江旅游化鄉村生活的若干思考
結合浙江鄉村旅游的發展實際和既有條件,談談對浙江旅游化鄉村生活營造的想法。
民宿熱的撥亂反正
東方式民宿緣起日本和中國臺灣,被大陸遇見后,民宿熱在內地漸起,浙江更是熱力中心點,德清莫干山的民宿實踐貢獻了中國民宿的“洋家樂”范本,其在經濟、生態、文化和社會諸方面產生的綜合效益讓人驚嘆,與其說是創意設計的力量,還不如說是鄉村魅力的復興與再現,其經驗一度奉為圭臬,民宿研究和實踐在浙江大地遍地開花,厚望相寄,有些地方民宿成了發展鄉村旅游救命稻草,言必稱民宿,這一些催動著各級官員對民宿的追捧,一哄而上,出現了舊有民宿不管環境承載一味擴大規模,甚至完全建新房打造“民宿”的可愛之舉,完全背離了民宿的本質——經營生活。
外在形式上,生活是一個包括吃住行工作情感的行為系統,在本質是精神相對穩定,心靈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狀態。民宿的重點在“民”,不是廣義的人,而是特指鄉民,從鄉村生活的角度塑造民宿是根本原則。筆者考察舟山嵊泗時發現偏遠的漁村很有漁味,現有的建筑空間看似無序凌亂,實則就是漁民們生活過程中點點滴滴情感的累積,是當地漁村生活與勞作方式的外化體現,打造海島民宿這些必須保留并強化營造。基于此,浙江的大多數民宿要避免民宿大躍進,應優化形式,充實內容,控制數量,講究鄉居內涵,小而精,杭州去年發布了民宿管理規范是很好的嘗試。其次民宿不僅僅是住宿,而是鄉村生活體驗一個契機,需要做好民宿生存所依托的鄉村生活性體驗的打造,人們留下來不是為了宿而宿,是為了生活而宿。再次民宿的打造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業主持續的對鄉村生活的感悟和對民宿本質的校對,以此挖掘鄉村生活的魅力和樂趣,不間斷更新民宿的外在和內在。
鄉村類特色小鎮的鄉音未改
特色小鎮浙江發展的創舉,是一種社會發展探索,也引發了對鄉村旅游新的思考,融入了新的內容,開辟了新的路徑。浙江特色小鎮的審批要求規定,旅游類特色小鎮3年投資應達到30億,這一定量的硬桿桿讓很多具有主題性和發展前景的準特色小鎮多了幾分坎坷,尤其是位于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投資強度與生態性、鄉村性多少會形成沖突,如此特色小鎮的產業、社區、旅游和文化四大功能將會大大折扣,勢必會陷入產業園區的舊路,因此需要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的標準做些改動。
鄉村類特色小鎮本質上應該也是一種“完整要素的生活化空間”,產業功能為鄉村生活服務,如此既有的大農業,傳統手工業,創意的鄉村文化產業都是增強鄉村生活舒適性和吸引力,復興鄉村的有力支撐,而強調產業的投資強度與產出效率某種意義上是鄉村生活的阻力,那是城市的責任。實踐中,筆者發現一些鄉村干部認為大農業不能成為特色小鎮的支撐產業,這無疑是遺憾的,大農業的每一領域都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其中形成的種植技術、生產工具、勞作習俗、人際生態、祭祀民俗、景觀美學等都是文化資源,可以挖掘創意,比如欲打造“盆景小鎮”的浙江某地,對盆景能否成為一個產業支撐心存疑慮,筆者認為這盆景是一種中國傳統藝術,就該地而言還可以與佛禪相結合,盆景本身就是有禪意的,是小空間大境界,如此該地可以形成盆景商貿業、造型文創業、花木園藝業、禪景禮佛業以及要素服務業等構成的大盆景產業體系,另外經過相對簡單的培訓盆景藝匠可以直接成為創意設計者和管理運營,更強化特色小鎮的專業,減少了成長的風險。
鄉村小資源的聚沙成塔
發展鄉村旅游,除了高大山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外,眾多的無奇的山水花木、普通的老屋街巷、瀕危的民俗非遺、廣布的縱橫阡陌和最重要的樸素鄉民都是鄉村旅游的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筆者稱之為“小資源”。此外,也是因為它們一直以來未得到與其價值相匹配的重視,實則它們在營造強化保持這個鄉村環境方面意義重大,它們所構成的鄉村基本面是高大上的點線狀資源無法取代的。
“詩畫浙江”山環水繞,復雜的地形地貌成就了太多的天造地設人筑的鄉村小資源。散落金華的古村老宅,靜臥衢州的綠水青山、遺失麗水的民俗非遺……在“四氣”旅游資源理論下,這些小資源彼此依存共同構建鄉村生境,鄉村旅游經典的莫干山洋家樂就是這種理論的明證。那么以現有的自然山水地貌為大背景,以非遺為鄉村靈魂,以殘存的寺廟老屋古村生活空間,進行文化藝術的改造,植入融合后的一三產業,導入休閑運動養老,讓鄉村生活的人有事可做,內心是充實的,懷揣希望的。比如通過鄉村騎行串聯小山水、小文化、小生產,串點成線,價值倍增。又如在整潔的古村中突現快閃表演必定是令人深刻的鄉村旅游記憶。眾多小資源就是鄉村旅游的螺絲釘,各有妙用。旅游化鄉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導,會讓深山古村、漸失非遺等找回應有的價值和生命的延續,浙江的第三代的鄉村旅游產品即鄉村度假仍然不能讓游人有全身心的融入,還是相對短暫的停留之后再返回城市,無法有工作的融入。同時環境氛圍的營造顯得刻意,不夠自然,缺乏真正的滲透與和諧,那種風雨吹打、花草樂趣,歲月凝結的舒服柔和的痕跡不足,為什么不去花點心思好好梳理下這些似小非小的資源呢?
設計建設的因應鄉勢
中國旅游規劃設計脫胎于城市規劃設計,30多年來,城市打造的意識和理念主導旅游規劃設計的霧霾仍然陰魂不散,硬質、直線、粗暴、直白,只求空間營造,追求效率速度、忽視人本關懷等意識不斷侵襲鄉村旅游規劃設計的柔弱身軀,持續吞噬鄉村特有的溫度、情緒、生機、順勢與夢想。比如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設計,改造后的新農村完全是山寨的城市,猶如東施效顰,每張臉都是整齊劃一、硬裝席卷、劈山填水、上樓離田……新農村實則是反農村,違背了鄉村生長、鄉村生態、鄉村生產和鄉村生活存續的規律。我們要明確不同的設計建設應對不同需求,未來的鄉村生活可以與城市生活做差異化的分工,城市作為一種追求速度效率,一些標準化的工作生活的空間,鄉村更多追求精神追求個性,追求與自然生態與文化共融的,從事創作性勞動,和詩一般生活空間,因此更適合一些從事文化創意,從事高科技,從事互聯網金融的人,也適合老人小孩修心養性的場所,也適合節假日城市那一群人來鄉村放松的生活。
浙江的鄉村旅游發展全國領先,景觀、建筑、設施的鄉村性考慮已為各類旅游人重視,但是經濟相對落后的浙西南、浙南山區,囿于資金、意識、人才等不足,仍有不少鄉村環境建設模仿城市設計,建設后的各種農家樂、生態園、民宿客棧、水景建筑,還有厚厚的混凝土道路,硬質渠化的河流都與鄉村感有著不小的距離,忽視了鄉村的隨性,即“隨形就勢、隨地取材、隨風造景、隨遇而安”。未來浙江鄉村旅游的設計建設除了要尊重鄉村規律,創造性活用鄉村各種資源外,還要重視鄉土工匠、鄉間藝人的作用,他們的鄉村生活感受和鄉土技能是現代高科技無法取代的,特別是他們對鄉村發自內心的,幾十年沉淀的真情實感,更何況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完全有條件選擇這樣的道路。
關懷人性的溫潤軟糯
廣義的生活包括生命存續階段的所有精神與行為。鄉村曾經是我們的身心棲息的家園,現如今大多數人只能遙望鄉愁,身不在鄉心安何方?“在鄉”是什么?筆者認為“在鄉”是鄉村人文對個體的無縫浸潤和多維包括,包括人居、人性、人際、人神、人天,暫稱之“五人”要素,具體就是鄉民與民居、祠堂、村落、山水、樹木、田園等實體產生的居住、交往、互助、勞作、守序、崇文、敬天、祭祀、依賴等關系與情感。上述關系與情感最鄉村,是鄉村生活最大的吸引之所在,基于旅游化的鄉村生活更是讓城市人無限向往,重拾鄉愁。
(作者系華清集團旅游規劃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旅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