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琦:教育扶貧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 作者:張琦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1-03 錄入:王惠敏 ]

教育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路徑之一,在扶貧脫貧中取得了明顯成效,深受貧困地區的歡迎。之所以這樣,我認為關鍵還是教育扶貧在扶貧脫貧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教育扶貧的地位

如期打贏和打好脫貧攻堅戰已經成為我國當前最大的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兩不愁三保障”作為實現貧困縣脫貧摘帽和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底線目標也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主要任務,其中保障義務教育是一項重要內容。《“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能力明顯增強,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服務能力明顯提升,教育總體質量顯著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作為貧困地區脫貧治本之策的教育扶貧,是順利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更是實現穩定脫貧的前提條件。 

二、教育扶貧的作用和特殊優勢

教育扶貧通過彌補貧困地區教育短板以提高貧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質,發展職業教育以提高貧困家庭脫貧致富內生能力,統籌各類教育均衡發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并最終實現貧困地區穩定而長久的脫貧。充分發揮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既是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支撐,也是后小康時期強國戰略的需要。

1.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從貧困的代際傳遞來看,父輩的人力資本水平是其家庭獲得收入的重要因素,上一代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可能通過代際傳遞的方式影響下一代。教育為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實現縱向流動、阻斷代際傳遞提供了可能,許多貧困家庭的子女通過努力提高受教育水平,獲得更高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積累,打破了貧困惡性循環的鏈條。

貧困地區教育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特征,它不僅可以斬斷貧困的惡性循環鏈,還能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優質的人力資源,有助于加快貧困地區群眾增加收入的步伐,為縮小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發揮重要作用。

2.教育扶貧是提升扶貧脫貧質量和可持續性扶貧的有效路徑

教育不僅是一項權利,同時也是對人們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投資。不可否認,依賴外部物力投資,在一定時期內,貧困家庭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增長,但是如果不重視人力投資,人力資本水平得不到提高,外部力量撤走之后,“返貧”現象極易發生,如此以來影響扶貧脫貧質量。

扶貧脫貧的關鍵是貧困人口能力的提升,不僅包括生計能力,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的提升以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只有這樣,扶貧脫貧才具有可持續性,脫貧的質量才會高,才會減少和減低“返貧”現象。因此,從長遠來看,要從根本上消除貧困,離不開教育,要將教育作為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提升貧困地區及貧困人口脫貧的可持續性。

3.教育扶貧是培育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的重要內容

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扶志”就是要把貧困農民自己主動脫貧的志氣“扶”起來,增強他們脫貧增收的主觀能動性。“扶智”就是從農村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農技推廣等方面或是通過升學、轉換職業等方式實現勞動力轉移,或是培育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意識與能力的新農民。“扶志”與“扶智”都要依靠教育扶貧,教育扶貧的成效不僅可以產生經濟效益,而且可以產生精神力量。當前為了有效緩解脫貧攻堅過程中的難題,必須激發貧困主體的內生動力,形成可持續發展動力,發揮教育在扶貧開發中關鍵性作用,把“外部推動”和“內生動力”有效結合,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這樣才能真正增強扶貧脫貧的動力源泉。教育扶貧就是營造起扶貧扶志扶智的環境,解決人的素質先脫貧,轉變一些貧困人群的“等靠要”觀念,引導貧困農民家庭主動發展致富。因此,國家明確了教育優先的戰略定位,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和教育扶貧是優先中的優先,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這也是教育扶貧的特殊優勢。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教育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国语自产精品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一二三四 |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 偷窥国产女洗浴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