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郴州市蘇仙區通過教育扶貧讓貧困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采取網絡聯校提升鄉村學校教學質量,實施“點菜式”培訓提高農民的種養殖技術,全力服務鄉村振興。
教育扶貧,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
“扶貧先扶智!要把貧困學生的教育問題放在扶貧工作第一位,絕不讓孩子們因家庭貧困而輟學!”蘇仙區教育局局長黃蘭鳳說,鄉村基礎教育相對薄弱,把鄉村教育工作搞好,讓孩子們擁有一技之長,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家庭貧困面貌,可阻斷貧困代際相傳。
2015年來,蘇仙區積極落實好國家資助政策“主導菜單”、選配好區級資助“配套菜單”、調動好社會資助“自主菜單”。
在郴州市2017年“崇德向善 大愛郴州·教育精準扶貧蘇仙行”愛心助學公益活動現場,蘇仙區共募集善款達1860萬元。2019年區教育基金會共募籌資金3310萬元,資助困難學生5984人,助學金額450萬元。
“準確認定是前提,嚴格施策是保障,精準資助是目的,不漏一人是底線。”黃蘭鳳說,區學生資助中心對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做到了“三個也不能少”:一個對象也不能少、一個項目也不能少、一分錢也不能少,讓每一個貧困家庭學生都能得到資助。在精準資助工作中,區學生資助中心從個人申請、資料審核、系統管理、公示發放、確認簽字到檔案管理,嚴格按照程序規范辦理,全額落實資助資金,全部實行班、校、區三級承諾責任制,確保高效快捷無差錯,精準到人無遺漏。
“多虧國家資助政策,讓我順利完成了學業。學校不僅免了學費,還讓我享受到國家助學金補助。一免一補,加上政府的“雨露計劃”,三年國家累計為我家減輕負擔1.8萬元。”家住棲鳳渡鎮云鳳村的李強說,我家4口人,母親因病干不了重活,父親靠種田為生。職中畢業后,我利用學到的烹飪技術,應聘到郴州一家大酒店當廚師,月收入5000多元,目前家里已經脫貧了。
網絡聯校 提高鄉村學校辦學質量
湘南屬丘陵地區,鄉村學校分散,點多面廣,村小師資力量薄弱,專業教師缺乏,一些課程難以開齊開足。為此,郴州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驅動、教育需求、多方參與”的教育信息化扶貧長效機制,建設以市為中心,以縣為節點,以村小為末梢的城鄉一體化數字學校,用“互聯網+”的思維,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通過“同步課堂”、“專遞課堂”等形式,整體提升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實現鄉村學校“開齊課、開足課、開好課”的城鄉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目標。
湘南小學,以詩怡情,以禮立人,網絡聯校更是其一個品牌特色。2016年以來,湘南小學認真落實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十百千萬工程,在郴州積極開展網絡聯校項目試點,不斷探索“互聯網+教育扶貧”的新模式。
針對蘇仙區飛天山鎮和平村小、良田鎮陳家灣村小等聯校缺少小科目老師的現狀,湘南小學為這兩所村小開設了英語、美術、音樂、德育等課程,通過專遞式課堂、網絡教研等教學形式,有效解決了村小缺少專業小科目教師及師資短缺的問題。
曾春苗是和平村小的校長,在飛天山鎮兩所村小從教16年,深知鄉村小學發展艱難。
和平村小現有老師3人、1-3年級有38名學生。由于師資力量缺乏,加上又不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畢業的中師生,所學的每門專業知識有限。而每位老師卻要包班,擔負一個班級的語文、數學、體育、品德、科學等所有課程的教學任務,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像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和平村小之前沒有專業老師根本開不了。通過與湘南小學進行網絡聯校,為和平村小送來了音樂、英語等專業課程,有效改善村小師資缺乏、資源不足、課程開設不齊、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
而對和平村小的孩子們來說,學校的網絡教室就是他們的夢想課堂。每一次上英語或美術課、音樂課,孩子們特別愛聽、特別投入,說老師講課很生動、很有味。
這是湘南小學陳肖華老師給和平小學三年學生上《Hello》英語課的教學反思:“總體效果較好,完成了教學目標,突破了學生不敢說英語的難點,大部分學生能跟上老師的節奏,大聲說英語……”
與此同時,這樣一根細小網線,不但連接起了大山深處與外面的精彩世界,也連接起了新疆托克遜縣一中、一完小與郴州市六中、湘南小學的網絡聯校,跨越數千公里,在兩地師生之間建立了一個“大課堂”,讓援疆突破地域限制,承載了無數的可能。
2019年下期,和平村小三年級英語在蘇仙區教學質量監測中的成績單顯示:參考學生11人,平均分數87.6分,最高分98分,僅比湘南小學三年級英語人平少1.2分。
創新職教 “點菜式”培訓助農民增收
“如今學技術,就好像在酒店里吃飯點菜一樣,想學什么就可以點什么。”蘇仙區棲鳳渡鎮退伍軍人李為民滿臉高興說,養蝦種蓮處處都是學問,如養殖環境、土地開挖等都有講究,不學可不行。我想學蓮蝦套養技術有好幾年了,2019年就直接點了這道“菜”。
去年初,李為民在區職教中心的幫助下,赴湖北潛江現場學習,費用由區職教中心承擔。回來后,他在原來種植30畝蓮藕的基礎上,又流轉荒田200畝種植蓮子,開始嘗試“蓮蝦套養”的模式。
“蓮蝦套養不需要施農藥化肥,從生物特性、技術管理手段等方面來看,蓮藕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微生物,而這種微生物正好可以作為龍蝦飼料;反過來,龍蝦的糞便也是荷花生長的天然肥料。這樣結出的蓮子和養出的龍蝦更綠色生態,深受消費者喜歡。”李為民說,龍蝦生長周期短、收益快,投苗三五個月即可上市,而且龍蝦的繁殖能力非常強,只需投放一次蝦苗,以后每年都能收獲龍蝦。
去年底,李為民掰起手指算了一筆賬:“蓮子每畝田的產量大約是300斤,批發價每斤12元;套養蝦后,養蝦每畝田能產350斤,每斤批發價30元錢,每畝田的收入約1.4萬元。230畝年荒田收入能達到320多萬元,除去每畝年租金500元和蝦苗、人工、有機肥等成本費用,年純收入可達30萬元。”
今年,李為民牽頭成立了蘇仙區蓮蝦套養專業合作社,在棲鳳渡現代農業示范園的荷花種養面積目前達到1200畝,利用荷田養殖龍蝦,荷田的原有收入并沒受到很大影響,除去聘用退伍軍人、貧困戶等人來農場勞動管理等相關費用,“蓮蝦套養”每畝的利潤有近1500元,是單一種植蓮子的3倍多。
“下一步,我要圍繞‘蓮蝦套養’打造農村體驗式生態旅游,搞農家樂,做荷花宴,打造‘水里有龍蝦、水面有荷花、岸上有農家’的立體經濟模式,實現鄉村旅游的多元化,幫助鄉親們盡快脫貧致富!”李為民信心滿滿地說。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