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2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島市李滄區世園街道上流佳苑社區,臨近中午,走進社區便民食堂,總書記親切慰問了食堂就餐老人,詢問他們吃的好不好,價格貴不貴,并來到售賣窗口察看飯菜品種。總書記夸獎說,飯菜很有營養、也很衛生,做的也很好。這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養老事業的關心,更體現出對老年人的關愛之情。
我國的老齡人口已經達到近2億人,老齡化發展迅速。根據國家統計數據,2016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為 14933萬人,占全國總人口138271萬人的 10.80% 。根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2015年農村老年人口占全國老年人口的48%。由此可見,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其養老問題日漸凸顯。
為關于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進行麻雀剖析,本人于2018年國慶節放假期間赴青島膠州房溝村,開展了本次調研。
房溝村,相傳明初(年月不詳)常、李二姓從云南遷來立村,因房屋建在溝旁,故名。位于膠州市西部,北連苑家會村,南接高家河崖村,西鄰辛家莊村,東靠久安屯村。
一、農村養老現狀分析
一是農村老齡人口受傳統觀念約束較大,依靠子女養老的理念難以轉變,未能形成主動養老的預期,因此基本不能主動形成養老保障的基礎。農村養老仍以家庭養老為主要方式,社會化養老保障程度極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老齡人口及其家庭對社會養老機構如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較為排斥,認為老人入住社會化養老機構違背了傳統的孝道要求。二是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實踐與理論探索不足,從而使養老服務供給不能跟上養老需求的增長,養老供需難以達到均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仍然存在若干問題,如制度設計存在缺陷,政府公共財政投入不足,社會養老保障雖然覆蓋面越來越廣,但保障水平很低,社會養老服務多渠道供給的法律依據不足等。上述問題的存在制約了農村養老事業的發展與問題的解決。
二、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對策探索
(一)家庭、政府、社會三要素結合養老模式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建議以年齡、身體狀況、教育程度、參與社會發展的意向和能力等為分類標準,將農村老人分為強、弱兩類,并分成強、次強、弱、病殘四個層次。
1、老年強者,身體健康,科學文化素質較高,能繼續工作或勞動。這一部分老人多分布在低齡老人這一群體,高齡老人也存在不少的老年強者。對于這一類老人而言,由于自身的身體健康,不需要他人太多的照料,并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所以,社會化養老模式更能為他們所接受。就現階段而言,就是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給予這一部分老年人充分的養老保障。在青島地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
本上實現了全覆蓋,老人每月可領取130元左右的養老金。
2、老年次強者,介于強者和弱者之間,身體狀況已經不能夠允許繼續工作和勞動,他們的社會影響和成就都小于強者。對于這部分老人,一方面,要繼續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給予他們合法的社會化保障; 另一方面,可以試行互助養老模式,通過建立互助中心,幫助有困難的老人解決問題,所以,是社會化養老模式為主,互助養老模式為補充的方式。
3、老年弱者,由于衰老和身體狀況,無法參與生產勞動或工作,而且自身的收入相對減少或沒有收入。對于這一部分老人而言,一方面依然要健全社會化養老保障,通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和推行,實現適齡老人的應保盡保; 另一方面,由于這一部分老人的身體狀況,不得不考慮有人照料的問題,居家養老能夠滿足這一要求。所以,更宜采用以社會化養老模式為主,居家養老模式為補充的方式。
4、老年病殘者,也屬于弱者,主要是指臥床病人和肢體殘廢的老人。這一部分老年群體由于身體狀況,不得不需要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的慰藉,其中還有不少老人需要專業的護理。所以對于他們,居家養老模式由于能夠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和慰藉,能夠更為他們所接受。當然,對于這一部分老人,完善的養老保障也是不可或缺。因為這部分老人在日常的照料和護理中,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所以,社會化養老保障對于他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這一部分老人,更愿意接受的是以居家養老為主,社會化養老為補充的方式。青島市“全人全責”長期護理保險是為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喪失自理能力的失能失智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或者資金保障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參保職工可享受醫療護理和基本生活照料待遇,參保居民可享受醫療護理待遇。參保職工和居民同時可享受功能維護(康復訓練)、精神慰藉、安寧療護、臨終關懷其他照護服務。
(二)細節之處見養老
1、在我國優良傳統文化基礎上,持續助力農村養老。孟子曾說:“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上》)再說到北宋范仲淹創立的范氏義莊,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養老機構。簡而言之,我國傳統農村家庭養老的突出特點是以孝養老。孝文化在鞏固家庭養老功能、發展養老事業上的現實作用不容忽視。當前農村養老文化面臨的困境有: 孝道觀念蛻化; 家庭倫理道德淡薄; 重幼輕老現象日漸突出。農村養老除了加強政府對農村老人養老的干預之外,應充分發揮我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利用儒家 “孝”文化的合理內核,引導在廣大農民中重新形成良好的養老道德觀念。既要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傳統,大力提倡尊老愛老、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并給傳統的儒家孝道原則以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詮釋,形成適應老齡化社會特點的新的孝文化。
2、農村老年協會應加大力度建設。組織老年人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等工作,達到老年協會活動設施更加完善、服務內容更加豐富、作用發揮更加明顯的目標,使其在維護老年人權益、參與社會公益事務、組織老年群眾參與經濟社會建設、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以協會為平臺,有針對性地發展壯大農村特色老年文體活動隊伍,使其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引領更多的老年人參與一項活動、加入一個團隊、享受一種快樂、收獲一份健康,更好地活躍基層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3、在民政部門的指導下,以村委會為平臺,加強村級養老服務組織建設。以服務組織牽頭對養老服務需要和志愿者進行分類登記,建立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利用 QQ 群和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新興技術,建立完善養老志愿服務相關平
臺。一是建立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電子檔案。了解村中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和殘疾人等各類老年人的總體情況,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狀況和服務需求,建立老年人個人檔案,并按照老年人養老需求進行分類,如精神安慰、
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務等進行需求登記。二是志愿者招募平臺。對養老服務志愿者的特長愛好、性格、培訓經歷和愿意提供的服務種類等進行登記,進行資料庫建設;平臺不定期發布信息和圖片等吸引社會公益組織參加。三是志愿服務對接平臺。探索建立志愿服務站,專人負責落實接受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將服務內容和服務項目公開公示,并根據需求,落實志愿服務,建立一對一或多對一的結對服務模式,確保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滿足。同時,為確保服務質量,有必要建立專門的組織團隊入戶,進行服務跟蹤和訪問反饋。四是養老服務技能培訓平臺。當前,農村養老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還停留在低水平層次上,如幫助曬被子和購物等,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為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養老服務組織應該組織相關部門適當增加醫療保健知識培訓,如突發心臟病和噎食等醫療救護知識,如何讓長期臥床病人防止發生褥瘡等知識護理等,更有效地拓寬服務領域,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
4、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這既能弘揚中華民族敬老的優良傳統、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又能補上服務業發展 “短板”、釋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萬就業崗位。加快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建設,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加大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力度,完善養老服務發展政策,創新養老服務供給方式。改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培育養老服務產業集群。
5、加強農村養老保障的立法。社會保障是一種政府行為,有相對的穩定性。立法后,通過法律的約束和強制手段可以避免在執行和操作過程中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日本政府非常重視依法治理經濟。一項經濟制度的出臺,均有嚴格的法律依據,可以說,日本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就是相關法規不斷完備和充實的過程。我國在農村養老保障方面尚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規,現有的幾項行政法規也是粗線條的。我們可參照日本的做法,制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原則、性質、組織機構;規定保險基金的籌集、管理和運營方法;規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扶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方式等,從而保證基金籌集的穩定性、基金運作的科學性和基金增值的安全性,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有法可依,實現規范操作
6、多渠道提供養老與醫療保障資金,增加保障的穩定性。農村養老與醫療保障缺乏資金是事實。由于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有限,社會投入熱情不高,農民個人收入較低,使得真正投入到農村養老與醫療保障中的資金十分有限。目前農村養老與醫療保障主要靠個人交費,這更使得保障有較大難度。加大國家對農村地區養老與醫療保障的資金投入,動員企業社會等多方面投入,多渠道爭取保障資金投入。同時在農村養老與醫療保障方面引入市場化概念,讓社會資金進入農村養老與醫療保障領域。優化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結構,增強養老保險基金增值能力。增加農村養老與醫療保障的穩定性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會面臨很多問題,必須逐一解決。
鄉村發展正處于大變革、大轉型的關鍵時期。大量農民仍然生活在農村的國情不會改變,我國鄉村差異顯著,應對好農村老齡化、完善農村養老發展體系的任務還很艱巨。這就需要三農工作者腳下要有泥,心中才有底,一年接著一年干,久久為功,奮力譜寫好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