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繁冗的信息中把握農業經濟學發展態勢, 對促進該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ESI學科評價理念, 借助爬蟲技術從中國知網后臺提取了1998—2017年農業經濟學科3 722篇高被引論文, 采用文獻計量方法探究該學科研究的熱點議題、發展脈絡與走向。研究表明, 這一時期, 國內農業經濟學主要圍繞“三化”協調與農村發展、農村土地經營與管理、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土地制度變遷與農村社會保障以及農村電子商務這5個熱點議題展開;在研究的發展脈絡上經歷了關注宏觀農業環境、重視農業微觀機制、強調夯實農業基礎和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預測精準扶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城鎮化與“三農”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土地流轉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是未來幾年農業經濟學研究的重點。
近幾十年來, 在專家、學者的推動下, 農業經濟學發展迅速, 并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僅以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例, 1998—2017年“農業經濟”學科下的論文數量高達1 034 245篇。如何從卷帙浩繁的文獻中提取高價值的學術信息, 探究近20年來該學科研究的動態進展和發展規律, 對更好地指導和規劃未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有學者通過文獻計量的方式對農業經濟學相關研究發展進行了不同視角的回顧。例如, 趙勇等借助VOS工具對《中國農村經濟》《農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村觀察》和《農業技術經濟》上2007—2011年的刊文進行了統計分析, 認為這一時期農業經濟學的主要研究主題為農民、農村金融、農民收入與糧食生產、農民工、城市化、農村發展6個主題[1];馮開文等以《中國農村經濟》1985—2010年的刊文為樣本展開研究, 認為農業經濟學相關研究的主要主題先后從鄉鎮企業、土地問題向勞動力問題轉變, 而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則由過去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定性為主的研究逐漸向西方經濟學理論和實證為主的研究轉變[2];陳秋紅以《中國農村觀察》于1995—2013年刊發的論文為載體, 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分析了作者、研究主題和基金資助等相關情況, 認為未來農業經濟學應用型研究會繼續增加、研究方法會更為多元等[3], 并在后續研究中, 以CNKI數據庫收錄的農業經濟學高被引論文為基礎, 分析了1978—2017年高被引論文在期刊、研究主題、作者、資助基金等方面的分布特征[4];而張露等立足國際農業經濟管理研究發展的視角, 借助CiteSpace文獻計量分析工具, 以SSCI數據庫2006—2015農業經濟管理方面收錄的10 514篇論文為樣本, 探究了其發表的時間、國家、出版物、研究領域、研究機構以及學科的代表人物, 并指出農業經濟管理學可以分為農業結構轉型與發展、農業多功能性、農業市場、農業國際化、農村社會、農村金融與財政幾個方面, 研究熱點向氣候變化和農業面源污染方面轉變[5]。
上述研究是把握農業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參考, 也是指導未來相關研究發展的重要奠基之作, 但從研究與時俱進的角度來看, 也存在一定不足。如基于一本或幾本期刊為樣本的研究, 較難回避文獻選取的主觀性和文獻來源的單一性問題, 導致研究結果在系統反映學科研究全貌和科學提煉文獻背后隱性知識體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欠缺;基于大樣本文獻計量的研究內容上多停留在年發文量、作者、發文機構以及來源期刊等方面, 部分研究雖然識別了研究的熱點主題但均缺乏深入分析, 且沒有涉及研究發展脈絡的探索。如何在客觀、科學的基礎上, 對能真正反映學科研究高水平的文獻進行深度挖掘, 實現從體量大、內容多、聯系復雜的文獻大數據中提取研究價值較高的學術信息、挖掘其潛在的知識體系, 對把握該學科研究的全貌和動態十分必要。本文基于ESI學科評價理念, 借助爬蟲技術從中國知網后臺提取了1998—2017年農業經濟學科3722篇高被引論文, 采用文獻計量方法探究該學科研究的熱點議題、發展脈絡與走向。
一、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 數據來源
高被引論文是在“專家評議”確保論文學術價值的前提下, 學術同行通過引用方式形成的, 能較好地反映一定時期內某一學科研究的熱點與前沿。本文研究參照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推出的“基本科學指標” (簡稱ESI) , 即高被引的入選標準為被引用頻次在某一領域和年份的前1%;通過Python工具編定的特定程序從CNKI農業經濟學期刊數據庫1998—2017年收錄的1 034 245篇論文中抓取了3 722篇高被引論文, 作為本文研究的樣本。
2. 研究方法
關鍵詞是作者對論文研究內容和研究主題的高度凝練與概括[6]。本文借助文獻計量的研究方法, 在關鍵詞共詞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高頻關鍵詞共詞矩陣, 綜合聚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的基礎上, 提取了近20年來該學科研究的熱點議題;通過扎根理論與動態分析的方法探究了高頻關鍵詞時間序列上的變化規律, 探究了這一時期研究的發展脈絡, 并預測了該學科未來走向。
二、結果分析
1. 高頻關鍵詞及共詞矩陣構建
數據顯示, 3 722篇文獻中累計有6 099個關鍵詞, 累計出現13 546次, 篇均關鍵詞3.64個?;跓狳c議題研究的需要, 在觀察關鍵詞詞頻的分布規律后, 選擇詞頻排在前60位的關鍵詞作為高頻關鍵詞。這60個高頻關鍵詞所反映的研究議題在現實研究中被關注的程度最高, 屬于熱點文獻中的熱點關鍵詞 (如表1所示) 。為了進一步探究高頻關鍵詞間內在聯系, 本文抽取了詞頻前60位的高頻關鍵詞構成了60×60的關鍵詞共詞矩陣, 并基于Equivalence系數1對其轉換和處理后, 生成了最終分析所需的高頻關鍵詞相異矩陣。
2. 聚類分析
將高頻關鍵詞相異矩陣導入SPSS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后, 得到結果如圖1所示。
基于聚類分析客觀統計結果, 綜合考慮農業經濟研究方面多位學者意見, 本文將農業經濟研究這一時期的熱點議題歸納為8個, 在圖1中按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命名為“‘三化’協調與農村發展”“土地制度變遷與農村社會保障”“農業規?;洜I”“互聯網+農業”“農業生產效率與土地利用”“糧食安全”“耕地保護”和“農村居民點整治”。結合學科背景知識發現, 各議題內高頻關鍵詞之間的差別相對較小、聯系較強, 而不同議題間各關鍵詞的差別相對較大、聯系較弱, 說明聚類分析的效果總體上較理想。
因聚類分析的排斥性和敏感性, 某些議題下的個別關鍵詞與其所在的議題可能存在一定偏差。為進一步明晰農業經濟研究的熱點議題, 本文將在聚類分析的基礎上展開多維尺度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
3. 多維尺度分析
將高頻關鍵詞相異矩陣基于多維尺度分析中Euclidean距離模型處理后, 得到圖2所示的結果。圖2與上述圖1分析結果吻合度較高, 由5個高頻關鍵詞詞簇組成。根據高頻關鍵詞的含義和分布特征, 經過反復比較和斟酌, 按順時針方向將圖2詞簇分別命名為“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土地制度變遷與農村社會保障”“農村土地經營與管理”“互聯網+農業”和“‘三化’協調與農村發展”。圖2中, 沒有特別居中的關鍵詞, 也說明農業經濟研究的對象呈多元化態勢。
表1 高被引論文詞頻排在前60位的關鍵詞
多維尺度分析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前文聚類分析結果的穩健性, 而聚類分析部分議題中的關鍵詞被分散到多維尺度分析的其他議題中, 說明多維尺度分析所得到的熱點議題的邊界更廣。
圖1 聚類分析圖譜
4. 社會網絡分析
將高頻關鍵詞相異矩陣導入社會網絡分析工具UCINET進行數據轉化和處理后, 進一步借助NetDraw工具, 得到如圖3所示的結果。
圖2 多維尺度分析圖譜
圖3 社會網絡分析圖譜
數據顯示, 圖3網絡密度值為0.14%, 標準差密度值為1.29%, 說明該網絡整體密度水平偏低;圖3顯示, 處于中間位置的關鍵詞連線較多、相對密集, 而位于周邊的關鍵詞則相反, 說明該網絡存在較為明顯的“分層”。圖3網絡整體呈現相對分散的態勢, 但處在該網絡中諸如“土地利用”“影響因素”“城鎮化”“農戶”“農村”“中國”等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的連線仍相對較多。
為更好度量該網絡的結構, 本文通過關鍵詞的中心性來分析關鍵詞在社會網絡中的作用和所處地位。點度中心度反映了一個關鍵詞與另一個關鍵詞的相互關系, 是衡量一個關鍵詞通過社會關系網絡影響其他關鍵詞能力的重要指標[6]。數據顯示, 圖3社會網絡分析圖譜點度中心度值為2.89%, 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對策”“問題”“失地農民”“現狀”“社會保障”“城市化”“土地利用”的點度中心度值排在前十, 說明這些關鍵詞所代表的研究議題受到更多的關注。
圖3社會網絡分析圖譜從整體性角度可視化地呈現了這一時期該學科研究的主要知識結構:圍繞核心關鍵詞“土地利用”“影響因素”“中國”“農村”“農戶”和“城鎮化”等熱點關鍵詞與其緊密聯系, 在這些熱點關鍵詞周圍又匯聚了其他熱點關鍵詞, 各關鍵詞之間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近20年來農業經濟研究的熱點議題。
5. 綜合視角下的知識圖譜分析
為了實現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優勢互補, 提高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本文結合聚類分析中關鍵詞之間的位置關系、多維尺度分析中各詞簇的組成、社會網絡分析中各高頻關鍵詞之間的聯系, 綜合多位領域內有長期研究經驗的學者的定性判斷后, 形成了綜合視角下的知識圖譜, 如圖4所示。
圖4顯示, 近20年來國內農業經濟研究總體上已經形成了點、線、面的知識網絡, “土地利用”處在中間核心位置, 其周圍包括“農業”“農村”“農民”“現狀”“問題”與“對策”等關鍵詞, 其節點相對較大, 與其他關鍵詞的連線較多, 具有較大的中心性。圍繞這些核心關鍵詞形成了綜合視角下農業經濟學研究的5個熱點議題, 每個熱點議題由相對核心關鍵詞與周圍高頻關鍵詞簇擁而成。通過綜合分析, 按順時針方向將圖4中5個議題分別命名為“‘三化’協調與農村發展”“農村土地經營與管理”“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土地制度變遷與農村社會保障”和“農村電子商務”。
圖4 綜合視角下的知識圖譜
三、1998—2017年國內農業經濟研究的熱點議題
1.“三化”協調與農村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 經濟體制變革釋放的政策張力極大地促進了城鄉間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流動, 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成為農業經濟研究的重要背景[7]。從圖4可以看出, “勞動力轉移”“農民工”“新農村建設”和“經濟增長”等高頻關鍵詞反映了這一熱點議題下的主要研究內容。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不斷變化, “三化”失調的現象曾不斷加劇, 成為農村良性發展的重要障礙。
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家采取不斷從農村汲取資源促進城市發展、將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成本轉嫁給農村的發展戰略, 造成農村稅費名目雜多、農民負擔沉重、農資上漲而農產品價格長期低迷, 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下農民權益被嚴重忽視和剝奪[8];農業生產比較優勢的不足和外出務工的經濟效益驅動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 農村“空心化”問題逐漸凸顯且日益嚴重, 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被架空[9], 原本基礎薄弱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積累的農業發展舉步維艱, 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社會呈破敗和瓦解之勢。大量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 這一時期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嚴重脫節[10,11], 工業快速發展而農業止步不前, 城市繁榮而農村貧困, 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農村作為承擔經濟轉型成本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卻沒有很好地共享經濟發展的紅利, 社會鴻溝的不斷加劇使農村成為社會穩定的重要隱患。
基于社會協調發展的需要,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 將“三農”問題作為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推動工業反哺農業、統籌城鄉發展, 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 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在這一背景下被提出[12], 包括取消農業稅、增加農業補貼、新農村建設以及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等。在政府的強力推動和相關政策的支持下, 農村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長期積累的弊病使農業農村發展仍然面臨受到巨大挑戰。例如農業發展的基礎本身較為薄弱, 而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根本保障的水土資源質量問題日益突出, 尤其耕地土壤質量、灌溉用水水質等遭到嚴重破壞, 農業環境、氣候的惡化使農業生產受資源環境的約束增強;農業勞動力年齡、結構的失調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的供給不足使農業發展后勁不足等[13]。如何在協調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推動農村發展, 仍是該學科當前和未來研究的重點。
2. 農村土地經營與管理
作為農業生產短時間內無法替代的基本生產要素, 土地的經營與管理成為農業經濟研究的重要構成, 如何優化農村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實現其綜合效益最大化成為相關研究的重要議題。圖4顯示, 農村土地經營與管理這一議題涵蓋“農村土地”“土地管理”“土地整理”和“規模經營”等相對核心的關鍵詞, 涉及農村土地的綜合治理與高效利用等問題。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 農村土地整理活動成本內化和效益外化的特殊屬性, 未來在經濟發展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和社會行為因素的驅動下[14], 基于其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的權衡, 政府有更強的動機優化農村土地經營與管理。
土地經營與管理這一議題下的主要議題包括土地產權、土地規劃、征地、集體建設用地的經營與管理。受土地問題本身復雜性和二元經濟體制、土地市場機制不健全、思想觀念約束的影響, 農村土地存在集體所有權主體模糊、所有權行使不明確、產權不明晰等問題[15], 造成土地管理的無序化, 許多農民成為現行制度安排的利益受損方。在保護和“顯化”農村集體土地財產權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和提高土地管理效益的目標指導下, 如何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具體歸宿以加強農村土地管理的監督和土地利用的優化?如何在彰顯農民價值的前提下盤活農地經營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實現農村土地綜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現代土地管理要求的土地規劃管理制度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學性?如何規范土地征用的公共目的和用地范圍并改進補償標準?如何建立科學高效的土地經營與管理的評價體系?圍繞這些重大問題, 學界爭論不休, 尚未達成共識。而在如何集中、集約利用農村土地方面, 專家、學者較為一致地認為, 要加強農村居民點整治, 促進農地流轉, 實現農地適度規模經營[16,17], 通過發揮規模效益來推動現代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生產的節本增效和現代農業組織的培育, 從而解決中國人多地少、農業用地緊缺的問題。而隨著研究的深入, 部分專家、學者指出, 阻礙農村居民點治理、農地流轉以及農業規?;洜I進一步推進的很多問題的根源又回到了土地經營與管理制度安排上。如何立足中國現實, 調動各方積極因素來提高農村土地經營與管理的效率, 在未來仍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
3. 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
糧食安全問題事關經濟、社會、政治穩定和發展的全局。1994年“誰來養活中國”這一命題一經提出, 就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 破解糧食安全危機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耕地保護等問題也日益得到重視[18]。圖4中, 在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這一議題下, “糧食安全”“耕地保護”“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和“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成為研究焦點。圍繞糧食安全問題, 相關文獻曾提出大規模進口糧食、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等策略, 但受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波動、農業技術邊際效率遞減等因素影響[19,20], 出于政治安全的考慮, 學界最終逐漸達成共識, 認為從耕地保護視角著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
在人多地少、耕地資源整體質量較低、后備耕地開發難度大和開發成本高的客觀現實背景下, 人為因素的干預使耕地保護面臨諸多挑戰。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 對土地的剛性需求與日俱增, 市場經濟自發驅動下農業用地與建設用地經濟產出的巨大差距使農地過度非農化現象日益嚴重[21]。相關研究指出, 中國現行制度缺陷加劇了耕地保護的難度, 土地管理中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是業務指導關系而非命令—指揮的關系, 擴大了下級政府的土地支配的自由空間;而分稅制度下土地財政所得的絕大部分收益歸地方政府所有, 進一步刺激了地方政府推動耕地非農化的積極性;征地制度中, 地方政府的壟斷性地位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架空導致其制度約束力低, 引發征地成本低和征地權濫用, 而監督的缺乏和執行不嚴又導致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在許多地區形同虛設, 許多優質農田被劣質田替代;官員任期短和政治錦標賽體制催生的“短、平、快”的施政策略導致大量耕地淪為政績工程的犧牲品[22,23,24,25]。在過去的20年里, 早期的相關研究關注的焦點更多集中在耕地資源整體數量的保護上,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 有效地遏制了耕地資源凈減的勢頭;但單純的耕地數量保護, 導致許多地區耕地地力嚴重透支, 土壤退化、農業面源污染加重, 耕地質量急劇下降, 所以后期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耕地質量保護上。而近幾年, 隨著化肥、農藥、農膜、畜禽糞便、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及工業“三廢”等農業面源污染的加劇, 土地沙漠化鹽漬化、水土流失日益嚴重, 相關研究的重心進一步向耕地生態保護轉變[26], 同時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問題也逐漸引起重視, 耕地保護研究的范圍更廣, 立體性更強。
此外, 觀察圖4, 可以發現, 圍繞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 “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問題也是相關研究關注的重點, 如何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組織化的力量來激活農業生產要素的潛力成為這一議題下研究的新走向。
4. 土地制度變遷與農村社會保障
中國改革始于農村, 而農村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為主線展開。具有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保障雙重功能的農村土地, 不僅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更關系到農村社會穩定和國家宏觀經濟的健康運行[27]。圖4中, “土地制度”“制度變遷”“社會保障”“土地資源”和“失地農民”等關鍵詞聯系在一起, 構成了“土地制度變遷與農村社會保障”這一熱點議題。
20世紀70年代末持續至今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并不是對過去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否定, 而是在集體土地所有制框架下實現所有權與承包權的分離, 凸顯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 而近些年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改革, 進一步放活經營權, 以提高土地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 對土地制度其他方面進行局部調整, 提高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力度, 以避免和減少亂占、濫用土地的現象[28]。在現行土地制度下, 土地所有權在國家、集體、農民間分割, 村集體成為代理國家監督和落實政府土地規劃的義務主體, 卻不享有土地抵押和收益的權利。在權利—義務不對等的這一情況下, 村干部成為農村土地所有權的人格化主體, 農民的土地權利實質被虛化, 權益被嚴重損害[29]。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部分專家、學者倡導實行農村土地私有制, 以明晰土地所有權從而保護農民利益, 通過土地資產化改革提高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30], 但其可能引發“土地兼并”并釀成“農民戰爭”的隱患也被廣泛討論[31]。未來如何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框架下, 兼顧公平與效率地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仍需得到進一步深化研究。
在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農村社會保障以群眾互助和國家救助為主。近些年在政府驅動下在農村推行了部分社會保障措施, 但受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業收入有限等客觀條件制約,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整體上呈現保障范圍小、保障力度弱的特點。部分研究從農業經濟學視角出發指出, 雖然農村土地兼具社會保障的特殊功能, 但受現行土地制度束縛、二元經濟體制格局和市場經濟沖擊等因素的影響[32], 農業經營的比較收益不斷降低, 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日趨弱化;而城鎮化進程中大量征地形成的失地農民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尤為嚴重, 作為生存根基的土地被剝奪而沒有其他形式保障的替代, 導致歷年因土地糾紛而引發的農民上訪數高居不下[33], 成為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來, 中央政府主導強力推進的精準扶貧也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 如何解決農村困難戶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也得到廣泛討論。
5. 農村電子商務
隨著互聯網向農村的不斷滲透, 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其交易規模和交易總額不斷提高, 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34]。雖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歷時不長, 但在互聯網經濟向全產業蔓延勢和政府積極推動的背景下, 已成為農業經濟研究的重要研究議題。圖4表明, 這一議題由“電子商務”“農產品”和“制度創新”等關鍵詞組成, 涉及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增收等問題。
在農產品“賣難”的困境中, 農村電子商務克服了農產品生產的分散性、區域性、季節性因素制約, 緩解了傳統農產品交易中不規范、信息不對稱、成本高等問題, 將分散的農戶有序地組織起來與大市場對接, 并在市場的引導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培育了大批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 同時提高了農民收入[35], 且外部經濟性較強, 因而備受關注。當前農村電子商務的經營模式主要包括B2B模式 (供給企業與銷售企業對接) 、B2C模式 (供給企業與消費者對接) 和C2C模式 (農戶直接與消費者對接) , 各經營模式有其內在的生成機理, 在農產品市場上存在各自的優勢與不足, 但對于如何創新現有經營模式、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36,37], 雖然相關研究頗多, 但尚未達成共識。農村電子商務雖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但受農村整體信息化設施落后、農村電子商務人才不足、交通不暢等條件限制[38],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主要局限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少數地區, 受益農民仍然較少。
相關研究指出, 當前中國農村電子商務在供應鏈發展上進入瓶頸期, 農產品供應的食品安全問題, 物流過程中冷藏技術、儲存及運輸成本問題, 批發市場發育不完全等問題在較長時間內很難克服[39], 如何突破這些瓶頸將是該議題下未來研究的重點。
四、農業經濟研究的發展脈絡和潛在熱點走向
1.1998—2017年農業經濟研究的發展脈絡
借助SATI軟件抽取出樣本文獻排在前30位的關鍵詞, 根據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借助NVIVO軟件按各關鍵詞的含義和內在聯系對這些關鍵詞進行編碼, 將某些研究議題相對集中的關鍵詞進行范疇化并歸納研究的議題;然后, 進行主軸編碼進一步抽象各年度研究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地, 將研究主要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年份進行合并, 得到研究的發展脈絡, 如表2所示。
在統計分析過程中, 發現國內農業經濟研究緊跟中央政府的農業政策走向, 各階段的政策導向性較為明顯, 與歷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走勢基本吻合, 這也體現了國內農業經濟學家和相關學者服務國家政策方針、學以致用的研究態度。根據專家、學者在不同時期聚焦議題的不同, 可將1998—2017年國內農業經濟研究劃分為關注宏觀農業環境階段、重視農業微觀機制階段、強調農業基礎夯實階段和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 如圖5所示。
(1) 關注宏觀農業環境階段 (1998—2002年) 。改革開放初期, 農業發展經歷了短暫的繁榮階段, 但在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 農業發展進入相對停滯階段, 這一時期國家的重心向城市和工業轉移, 對農業農村問題缺乏足夠重視 (1987—2002年中央連續16年沒有頒布中央“一號文件”) , 對農村更多的是汲取而投入較少。在這一階段, 農業經濟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宏觀農業環境上, 試圖通過改善農業宏觀環境實現農業增產。觀察表2, 可以發現, 這一時期高被引論文高頻關鍵詞體現的視角相對較為宏觀, 例如“耕地”“耕地保護”“糧食安全”“耕地資源”等關鍵詞排位較為靠前, 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在這一時期尤為受到重視, 而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微觀機制則受關注較少, 相關研究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受國家宏觀戰略布局的影響。
表2 高被引論文高頻關鍵詞的分階段統計結果
注:表中研究階段的劃分按高頻關鍵詞編碼后, 結合不同時期的農業政策、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 將主要研究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年份分析結果進行合并所得。
圖5 1998—2017年國內農業經濟研究的發展脈絡
(2) 重視農業微觀機制階段 (2003—2007年) 。因為前一時期國家對農村工作的忽視, “三農”問題變得尤為突出, 諸多問題暴露出來, 農村群體性事件在這一時期較多。通過農民增收來縮小城鄉差距以實現國家穩定成為這一時期國家關注的重要問題, 而相關研究更多側重分析農業發展的微觀機制, 研究視野更為具體, 研究對象更多集中在農民群體本身。在這一階段, “農戶”“失地農民”“農民收入”“農民”“農戶行為”和“農民工”等高頻關鍵詞排位較為靠前, 農民等相關群體的主體地位在這一時期的相關研究中得到凸顯;而“農村”“新農村建設”“公共產品”“社會保障”等成為這一時期的高頻關鍵詞, 說明相關研究重視從微觀機制角度來研究如何保障農民利益, 且研究多建立在對農村社會現實調查的基礎上。
(3) 強調農業基礎夯實階段 (2008—2013年) 。農民增收是一項系統而艱巨的工程, 農民增收不僅取決于農民自身相關因素, 也與農業基礎設施、制度機制等因素緊密關聯。隨著研究的深入, 在這一時期, 研究視野向鞏固和加強農業發展基礎方面拓展, 研究對象較為宏觀而具體, 農地流轉、農民組織化、城鎮化等議題受到重視, 夯實農業基礎成為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巴恋亓鬓D”和“農業流轉”等高頻關鍵詞排位較為靠前, 說明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研究者非常重視激活農業生產要素和優化生產規模;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等關鍵詞的凸顯, 說明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受到了較多重視;而“城鎮化”“土地財政”“失地農民”和“經濟增長”等成為高頻關鍵詞反映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研究還非常注重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其他要素的研究。
(4) 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 (2014—2017年) 。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 中國農業取得較快發展, 農民收入也穩定提高;在這一時期, 國家尤其重視推動農業領域的改革, 2014年至今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農業體制改革, 這對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觀察表2, 可以發現, 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研究與農業政策結合得尤為緊密, 對“精準扶貧”的研究力度超過其他時期一直高居首位地對“土地利用”的研究, 而“電子商務”“鄉村旅游”“冷物流鏈”“生態”和“三權分治”等反映“互聯網+”、鄉村振興、農業生態以及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關鍵詞凸顯, 如何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優化農業發展資源基礎鞏固農業生態系統的前提下, 激發農業各生產要素的活力, 推動農業轉型與升級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成為這一時期農業經濟學者關注的重點。
在追溯各階段文獻內容的過程中, 發現在關注農業宏觀發展環境階段, 相關研究的著眼點多集中在農業增產方面;而在重視農業微觀機制和強調農業基礎夯實階段, 相關研究更多圍繞農民增收展開;在當前聚焦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階段, 相關研究則更側重通過改革為農業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從而實現農業轉型升級。
2. 農業經濟學潛在的研究熱點走向
學術研究具有其內在的延續性, 研究者注意力的遷移遵循一定的規律, 隨著時間推移和外部環境的變化, 過去的隱性問題可能成為當前的顯性問題從而受到較多關注。筆者根據研究者在農業經濟研究領域注意力的變化規律, 結合當前中央層面的農業政策導向和農業經濟環境等, 在與多位學者進行探討的基礎上得出以下潛在的研究熱點。
(1) 精準扶貧。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兩個一百年”計劃的重要目標之一, 而完成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脫貧計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表2顯示, 高頻關鍵詞“精準扶貧”在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排首位, 可見學界對該問題的高度重視。在新形勢下, 如何準確把握扶貧工作的規律、引導更多的扶貧資源進入貧困地區、提高扶貧的精準度、完善精準扶貧的績效考核機制等問題亟待解決, 借助學術研究力量開創扶貧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空心化”嚴重的背景下,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破解“誰來種地”“如何高效種地”難題的重要出路。近些年來, 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新型職業農民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并將其定位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相關財政投入、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表2顯示, 高頻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合作社”在強調農業基礎夯實階段的排名較前, 而“家庭農場”的排名則從強調農業基礎夯實階段的第7位上升為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的第3位, 未來如何進一步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仍具有較大研究空間。
(3) 城鎮化與“三農”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是進入21世紀以來農業發展的重要背景。截至2017年底, 中國城鎮化率達58.52%, 如何處理好城鎮化及其衍生的失地農民、農民工、耕地保護、糧食安全、城鄉協同發展等相關問題對社會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表2表明, “城鎮 (市) 化”一詞的排名, 從重視農業微觀機制階段的第10位上升到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的第6位, 且“新型城鎮化”也在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凸顯;而其他與城鎮化緊密相關的問題在各階段也一直得到了較多關注。在城鎮化趨勢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如何處理好“三農”相關衍生問題仍是未來持續研究的重點。
(4) 農村電子商務。前文熱點議題分析中已提及, 農村電子商務將是當前和未來農業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在互聯網經濟不斷向其他領域蔓延和滲透的趨勢下, 受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前景廣闊, 而相關研究卻較為滯后。“電子商務”這一高頻關鍵詞在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凸顯, 且排名靠前;而與之緊密相關的高頻關鍵詞“農產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質量安全”等也在這一階段得到重視。如何突破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 讓信息化紅利向農業領域輻射, 使其成為農業發展新的支撐點, 這將是未來農業經濟研究必須重視的重要議題。
(5) 土地流轉。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 土地流轉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時代內涵, 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村大量農地撂荒和“空心化”現狀下具有深厚的現實土壤, 而發揮農業產業的規模效益是農業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表2中, 高頻關鍵詞“土地流轉”與“農地流轉”在強調農業基礎夯實階段和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的排名均靠前, 尤其在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 與土地流轉緊密相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等高頻關鍵詞凸顯, 圍繞土地流轉相關的制度改革也被日益受研究者的重視。如何完善土地流轉相關的制度機制, 促進土地在更大范圍內流轉;如何在降低流轉交易費用的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并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 將是未來農業經濟學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6) 農業可持續發展。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 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同時不斷提高農業發展水平與農民收入水平, 實現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持續、穩定與全面發展, 是現代農業發展追求的永恒主題。表2中, “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一詞一直處在關注農業宏觀環境階段、注重農業微觀機制階段的第17位, 在強調農業基礎夯實階段和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雖然沒有直接出現“可持續發展”一詞, 但實際上耕地保護問題、農業生態問題, 包括綠色農業、現代農業在內的農業發展模式等諸多問題本質上是農業可持續發展這一抽象問題的具體化;而聚焦農業體制改革階段實行的諸多技術變革和機制性改革, 根本目的是通過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水平, 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不同背景下, 基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解決不同階段農業發展所面臨難題, 是未來農業經濟研究仍將持續的熱點。
此外, 觀察表2, 可以發現, 在農業經濟研究熱點的“變”與“不變”中, 土地利用與土地利用相關議題貫穿農業經濟研究各階段的始終, 是農業經濟研究的核心議題, 如何根據時代內涵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不斷提高各個時期土地利用的綜合水平、充分挖掘土地的潛力將受到農業經濟研究的持續重視。
五、研究的局限與展望
本文基于ESI學科評價指標, 運用文獻計量的研究方法, 較好地分析和把握了近20年來國內該學科研究的動態進展, 對學科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同時受研究能力、研究視野和研究工具等方面的限制, 本文還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需要在未來研究中不斷改進。
一方面, 在研究時間的跨度上, 沒有很好地將改革開放初20年的高被引論文納入研究視野。實際上, 筆者通過爬蟲技術提取了改革開放初20年的高被引論文, 但受到當時學術規范性的不足 (如1998年前, 農業經濟學領域的期刊論文絕大部分沒有關鍵詞、甚至摘要等內容) 和筆者研究能力的限制 (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在提取關鍵詞時或多或少會偏離原論文作者意圖) , 未能將其納入研究范圍。另一方面, 在研究樣本的選擇上, 雖然期刊論文是當前研究成果呈現最重要的方式, 但不可否認的是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學術著作等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也是農業經濟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對學科發展同樣具有深遠影響。如果能將這些研究成果也納入研究樣本, 將能更好地反映該學科研究的全貌。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農村環境管理中的政府責任與公眾參與機制”(15CGL039);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