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吳飚:巴西現代農業發展的啟示

[ 作者:吳飚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3-13 錄入:王惠敏 ]

總結和借鑒巴西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 對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2018年9月9日-22日, 以農發行吳飚為團長的培訓團一行23人赴巴西進行了“金融支持減貧扶貧與現代農業”專題培訓。期間, 通過專家教授的專題授課, 參觀拜訪當地金融機構, 考察各類農業合作社農業產業等活動, 對巴西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都有了切身體會, 得到了很多啟示。

一、巴西現代農業發展主要特征

巴西幅員遼闊、土地肥沃、降水豐沛, 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豐富, 是全球少數適宜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國家之一, 也是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 享有“21世紀的世界糧倉”的美譽。經過數十年發展, 巴西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體系, 通過農業專業化與規模化發展, 促使巴西農業獲得飛速發展, 國際競爭力的顯著提升。

(一) 以農業大地產制為基礎的規模化發展。

巴西總人口約2.08億, 國土總面積達851.49萬平方公里, 農牧業可耕地面積逾18000.9萬公頃 (27億畝) , 已耕地7670萬公頃。受殖民、農奴制歷史和城市化推進的影響, 巴西農地以完全私有制和大農場為特點, 規模化趨勢明顯。以100公頃為界限來劃分耕地集中地情況看, 巴西15%左右的大農場占有全國耕地面積的80%, 而85%的小農場只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0%。巴西全國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數大農場主手中, 大量耕地的集中連片為巴西農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大莊園、大農場享有自主生產權, 一般只專業生產一種農作物, 同時, 在該生產領域也有著極強的市場地位, 如咖啡莊園、可可莊園、甘蔗莊園、大豆農場、玉米農場等。這種規模化、專業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促進了農產品產量的大幅增長, 降低了生產成本, 產品比較優勢突出。

(二) 以農業合作社為管理載體的產業化運作。

巴西農業以商業大農場和家庭農場為主要經營主體, 商業大農場占出口主導地位, 家庭農場則是巴西國內農業市場的主要供給, 巴西人日常家庭餐桌上70%的食品由家庭農戶生產。隨著機械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 為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 巴西中小農場紛紛加入“合作社”, 以產業化運作管理提高農業生產力、市場競爭力, 增加自身收益。早在1998年, 巴西憲法就正式確立了合作社的法人資格, 賦予了合作社經營自主權, 使合作社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目前, 巴西的合作社按照專業分類可分為農牧、消費、信貸、教育、住房、基礎設施、礦產、生產、勞動、衛生、交通、旅游休閑及特殊援助性合作社等13大類, 其中農牧合作社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據統計, 巴西境內有農業專業合作社超過1600家, 會員超過100萬戶。巴西農業專業合作社是非營利性民營企業, 實行股份制運營, 奉行自愿加入, 民主管理準則, 其宗旨是立足農業, 注重為社員提供農業產前、前中、產后的全面服務, 主要體現在為社員提供重要的農機設備和技術;為社員提供市場信息、分銷渠道、法律援助, 提高議價能力, 降低市場風險;為社員降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和庫存成本,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為社員提供教育培訓, 提高農戶個人素質, 促進在生產、管理、銷售、服務等環節上的優化及創新;也是巴西家庭農場、農民等社員獲得金融支持, 爭取惠農政策的重要渠道。可以說, 農業專業合作社是巴西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補充, 是巴西農業技術轉化和推廣的重要實踐者, 是推進巴西農業市場化、國際化的骨干力量, 在推動巴西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 以出口為導向的外貿型農業市場經濟。

巴西地廣人稀, 農產品主要面向國際市場, 是咖啡、大豆、食糖及家禽等產品的全球領先出口國家, 也是牛肉、豬肉及玉米的主要出口國。巴西農業生產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隨著國際市場需求變化而變化, 是典型的外向型農業。巴西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出口創匯, 鼓勵和扶持農業出口貿易的政策, 制定優惠措施, 降低關稅, 并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創造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 促進巴西農產品出口。目前, 巴西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隨著巴西農產品大量生產和長期出口, 在優化農業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生產力的同時, 也促進了農產品質量的提升, 形成了巴西農業品種品牌優勢, 促使巴西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比較優勢地位。

(四)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農業核心競爭力。

巴西農業機械化、電氣化發展迅速, 現代的科技裝備徹底改造了傳統農業, 不僅大型農場擁有各種自動化收割、播種設備, 中小型農場也配備了各種依靠畜力或人力的小型機械。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 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提高了生產效率, 促進了農場專業化、規模化, 實現了巴西農業現代化。同時, 巴西政府對農業科技的研究、應用、推廣有著長遠的戰略規劃, 擁有完整的農業科研與推廣體系, 形成了以農科院為龍頭, 以農牧研究和農牧業技術推廣兩大企業為核心的教學、科研和生產三位一體的科技興農模式。巴西農業科研體系主要由巴西農業部、國家農牧業研究院、各種農業研究所、農業院校和部分私營企業構成, 已在土壤養護、品種培育改良、農業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和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各州的主要科研機構更注重實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針對本州農業生產實際, 直接服務農業生產, 迅速走向市場, 投入生產, 實現了科研機構和農業企業的緊密結合, 農業科研成果向實際運用的成功轉化, 并形成了專業化、多元化的巴西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總體看, 不斷創新農業科技是巴西農業發展取得成功的關鍵。

(五) 以生態保護為紅線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盡管巴西資源豐富, 但在農業開發過程中, 從巴西政府到農業企業都具有極強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巴西政府鼓勵發展低碳農業, 出臺了《低碳排放農業計劃》, 通過提供長期低息信貸, 鼓勵農業生產者采用農作物輪作、免耕直播、生物固氮以及農林牧一體化生產等先進生產方式來減少碳排放。并積極探索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減量、替代。如堅持用農家肥替代化肥, 用生物農藥、生物治蟲替代化學農藥, 用可降解農膜替代不可降解農膜等, 改變以往掠奪式的農業經營方式, 促進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 設立若干資源保護區, 禁止開發區域內的珍惜資源。在考察學習期間, 我們也深切體會到巴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效果, 所到之處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

(六) 以惠農政策為導向的多元化農業金融支持。

20世紀80年代巴西確定了“優先發展農業和糧食”的經濟發展戰略, 高度重視金融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建立了以惠農政策為指導, 多元金融主體協同發力的支農模式。巴西政府依據土地占有面積、農業產值、農業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發放農業信貸, 目前, 農業貸款90%來自商業銀行, 10%來自政府。為了增加對農業的信貸資金投入, 推行了強有力的金融支農政策。巴西立法規定, 所有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25%-30%必須用于農業貸款, 并且規定農業信貸年利率最高限額8%-9% (低于市場利率12%) , 對中小農戶貸款利率更優惠, 目前為3%-6%。在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體制下, 形成了國家開發銀行、合作銀行、私有銀行、獲準經營農業信貸的合作社以及農業保險等多元化金融支農的良好局面。同時巴西農業發展部還推行低利率的農家農業發展信貸, 其運作模式以“期貨/遠期合約+信貸”為主。總體看, 巴西支農金融服務更側重對中小農戶的帶動和支持, 信貸對象包括中小農戶、合作社、社團、家庭農場、農業機構等多種類型;信貸業務涵蓋農業種植、養殖、漁業、畜牧業、家庭農戶多種惠農貸款, 貸款用途主要為支持農業生產、農業機械投資、流通以及加工貿易等;貸款利率低于市場利率, 惠農力度明顯。在農業財政支持基礎上的農業保險由中央銀行獨家經營, 其他銀行作代理, 保險覆蓋農業、畜牧、水產、森林、農村抵押、農業財產和農產品保險等多領域, 保險階段細化至備耕、種植、管理、銷售4個時段;保險金額以生產成本為上限;政府通過補貼支持農業, 直接減免一定比例保費。考察中我們對SICREDI合作社銀行經營模式印象深刻, 其為合作社成員建立信用檔案, 根據信用記錄發放貸款, 在發放貸款中80%都是配套購買了保險的, 這樣也就規避了壞賬和不良的風險。由于對合作社成員貸款, 本身就會有利率優惠, 對于小農戶的貸款則更加優惠利率, 政府還會對銀行優惠利率的差額給予補貼。在政策大力支持引導下, 巴西農業金融多元化發展, 進一步促進了巴西農業生產的穩健增長、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貧困率的下降, 維護了社會公平與穩定。

同時, 我們也了解到, 巴西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困擾, 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發展與城市化進程不協調, 過度城鎮化導致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失業、致貧。二是單一種植結構下, 個體過度追求利益最大化, 導致全國農產品供給失衡的問題。三是巴西雖為農產品大國, 但更多扮演原料提供者的角色。四是巴西農業物流基礎設施不健全, 全國鐵路、公路及港口發展滯后, 運輸成本幾乎占到農產品價格的15%-30%, 嚴重制約了農業與經濟發展。

二、巴西現代農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巴西與中國同為世界農業大國, 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 如:國土面積廣闊;分別為亞洲和南美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業在本國占有較大比重;國內農作物地區分布差異顯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總結和借鑒巴西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 對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 穩健發展農業規模經營。

從巴西的成功經驗可以預見, 農業規模化經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自然環境的局限與國情差異要求我們仍要結合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業規模化道路。一是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審慎推進土地流轉。巴西農業規模經營基于土地私有制的國情, 得益于平原為主的地形和濕潤多雨的氣候條件。我國雖是農業大國, 但人多地少、戶均耕地規模小, 且地形復雜多樣, 山區面積大, 當前人地矛盾是我國推進農業規模化要面對的阻礙。在家庭經營承包制不變的體制下, 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達到農民增產又增收, 就要解決現在千家萬戶分散經營問題, 要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鼓勵耕地流轉, 將耕地集中起來, 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同時, 應堅持依法自愿, 因地制宜, 循序漸進的推行土地流轉, 統籌保障好農民的利益, 避免走入“拉美陷阱”, 重蹈拉美覆轍。二是堅持“走出去, 引進來”, 為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創造條件。一方面, 加大農村貧困地區, 職業技能培訓, 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減少傳統農民。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 非農就業收入不斷提高, 從事農業生產意愿下降, 農民離開農村走向城市, 建立新的社會關系, 在城市成為一個正常的勞動力, 取得大體正常的勞動收入。另一方面, 由政府主導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與市場環境的同時, 積極扶持商業資本進入農村流通與服務領域, 創機會、增收入,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著力促進農業產業融合, 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豐富農業產業鏈, 優先培育、引進農業企業, 新增就業崗位, 實現返鄉下鄉的農民工、大學生、科技人員和退伍軍人充分就業, 發揮適度規模的引領作用, 讓農業經營有效益,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三是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投入。優化農田水利、電力、運輸等農業生產條件, 打造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標準農田, 在硬件上保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二)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從巴西的農業現代化經營來看, 要加快我國農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化轉變, 必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一是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巴西實踐看, 合作社在巴西農業現代化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同于巴西合作社具有農業生產性服務屬性, 我國合作社是經營主體屬性更突出。從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看, 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將成為我國農業實現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的主力軍。目前我國農業合作社起步較晚, 存在管理不明確、運行不規范等問題。2018年7月1日,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重新修訂實施, 也說明了國家對農業合作社的重視。未來政府應以土地流轉、租賃入股、互助合作等多種形式, 積極引導農民組建農業合作組織, 并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政策進行規范, 使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農場、工廠化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多元經營主體, 實現土地集中型規模經營, 促進農業產業興旺。二是以機械智能化升級, 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巴西農業機械化發展較快, 減輕了人工勞動強度, 提高了農產品產出效率, 促進了農業專業化、規模化大生產。不同于巴西平原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我國是一個山多的國家, 農業機械化不僅要注重大規模機械化, 還要兼顧小型機械化。我國實際上已初步實現了從耕地、播種、田間管理、收割、脫粒, 到初步加工等一整套的機械化操作, 裝備水平有所提升, 但農業生產機械智能化有待提高。隨著智能農業、智慧農業的發展, 農業智能化成必然趨勢。我國應推動傳統農業設施裝備的智能化改造, 提高大田種植、品種區域試驗與種子生產、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設施和裝備的智能化水平, 并探索通過大數據技術改變種植生產管理方式。三是倡導農業的專業化發展。商業大農場是巴西農業專業化的代表, 其通過發揮地區和企業自身優勢, 有效提高農業經濟收益。我國農業專業化發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 充分發揮本地區域優勢和產業領域生產優勢, 積極發展商品生產, 讓本地區的農業與企業從中真正得到實惠, 形成合理的利益關系, 促進長效發展。同時, 要發揮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的信息作用, 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 支持農業產業鏈升級, 形成生產、加工、產購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鼓勵行業協會或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等組織共同營銷, 降低市場風險, 降低交易成本, 減損增收, 使農業經營有效益。

(三) 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農業市場經濟。

巴西農業以出口為主, 不僅解決了國內農產品的銷路問題, 出口創匯又為改善農業生產提供了資金保障。從世界范圍來看,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的農產品進出口大國之一, 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應立足國情和國際形勢, 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一是穩定發展糧食產業。從2018年1月農業部通報的2017年主要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來看, 2017年1-11月我國農產品貿易額1818.5億美元, 同比增9.8%, 其中, 出口額677.0億美元, 增3.1%;進口額1141.5億美元, 增14.2%;貿易逆差464.5億美元, 增35.3%。大豆仍是農產品進口第一大品種, 進口量達到8599.0萬噸, 同比增15.8%。進口是補充我國糧食缺口的重要手段, 但過度依賴進口可能會威脅我國糧食安全。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 口糧絕對安全, 就要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分布的要求, 加快建設主要糧食品種優勢產業帶, 推動糧食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 以合作社、農業企業為“龍頭”發展糧食規模化、專業化經營。強化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措施, 調動主產區重農抓糧的積極性。確保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二是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特色農業。我們常常看到, 大米庫存積壓嚴重, 但五常大米卻供不應求;柑橘銷路不暢, 但贛南臍橙卻從不愁銷。隨著市場消費升級, 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要求已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 對農產品是否健康、新鮮和安全更加關注, 導致出現“低端農產品供給過剩, 高端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供求失衡”、“農產品出口競爭優勢減弱”等問題。為此, 應從改善農業生產結構, 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入手, 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 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引導農業生產者瞄準市場需求, 適應消費者選擇, 增加市場緊缺和適銷農產品生產, 大力發展優質農業、綠色農業和特色農業, 更好地解決市場供需結構上的失衡。三是加強農業品牌建設能力, 提升產品附加值。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 但等更多扮演原料提供者的角色, 大多數消費者是通過星巴克、雀巢等公司吃到巴西的咖啡。由此可鑒, 農產品只有打出自己的品牌, 才能將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 保證品牌質量, 獲得更高的附加值。可以說農業品牌建設既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領, 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政府、行業協會要引導企業加強品牌意識, 細分產品標準等級, 權威劃分農產品質量標準。近年來我國電商市場的不斷成長, 天貓、京東等電商銷售規模驚人, 名特優新的品牌農產品必然會有更廣闊的的銷路, 中國農業企業也必然會形成一批本土的、有競爭力的品牌。

(四)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農業核心競爭力。

巴西農業快速發展與政府優先發展農業科技的態度和高投入密不可分, 目前巴西在生物科技、生物燃料等方面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相比之下, 我國雖然也高度重視農業科技, 但起步晚、底子薄, 雖然已初步實現農業裝備機械化, 但農業科技進步空間仍然較大。一是強化農業技術推廣。當前國際農業正從“資源依賴型”向“科技支撐型”轉變, 農業高新技術創業和推廣應用水平, 決定著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我國應借鑒巴西經驗, 建立政府主導, 民間參與的多層次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大農業科研投入, 著力扶持對現代農業建設有重要支撐作用的技術研發, 如可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動植物疫病控制、防止污染、農機設備智能化、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盡快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并探索公益性推廣與經營性服務相協調的推廣機制, 以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新型農業主體為紐帶, 加強農、科、教融合, 加快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二是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農業發展的第一資源, 有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是落實鄉村振興, 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要加強我國農業職業教育體系,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技術研發人員、機械研發人員和農業企業主等多元農業專業人才。加強農業人才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 培育創新人才的深厚土壤。繼續推進農業科技特派員, 選派有一定科技專業理論、技術、工作經驗、指導方法、管理能力、年富力強的專家、教授、研究員、博士等中青年知識分子, 深入到農村第一線, 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三是國際合作促進技術升級。“一帶一路”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農業開放度, 可通過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 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管理經驗、技術和人才, 促進我國農業技術升級。

(五) 構建以生態保護為紅線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現代農業發展必須與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 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巴西政府和科研部門非常重視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技術措施, 限制對資源的過度開發, 這為巴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盡管資源總量豐富, 但人均資源占有量處于較低水平, 并且過去對環境開發過度, 資源消耗驚人。早在2005年, 就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黨的十九大將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因此, 應在對農業資源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根據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具體情況, 制定各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時, 應避免巴西城鎮化過程中的發展不平衡、造成兩級分化的問題, 保持農業農村與城市協調發展。

三、農發行在服務農業現代化中的著力點

無論是巴西還是中國, 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之中, 都離不開資金支持, 特別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有巨大的資金需求, 但是, 農業投資普遍存在風險高、期限長、投資大、見效慢、收益低的弱質性特點, 市場經濟追求逐利原則, 資本不愿意去, 導致資金缺口很大。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 這個缺口還會繼續加大, 資金“瓶頸”限制我國農業現代化進一步發展。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 多年來農發行始終堅持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深耕“三農”沃土, 主動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有效發揮政策性銀行的逆周期調控和戰略支撐作用, 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為農發行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更廣闊的舞臺, 在新時代農發行發揮政策性銀行優勢, 必將在服務鄉村振興、支持農業現代化中大有可為。

(一) 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 引導資本流向農村。

農發行作為直屬國務院領導、我國唯一一家國有獨資并集政策性、開發性職能于一身的農業政策性銀行, 在經濟新常態下, 要加大對農業農村重點領域的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有效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農業項目, 引導社會資金回流反哺農業, 促進鄉村振興,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是堅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堅守主業, 始終把支持糧棉油收儲作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 堅持在不打“白條”的前提下防控風險的指導思想, 確保不因農發行工作原因出現“賣糧難”問題, 鞏固農發行在糧棉油信貸領域的主導地位。在繼續支持好政策性收儲的同時, 主動順應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 培育壯大優質客戶群, 加大對糧食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的信貸支持力度。二是大力支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支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實施。抓住當前糧食庫存充裕的有利時機, 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 向支持全產業鏈轉變, 積極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等, 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支持現代種業、農機裝備、節水灌溉、智慧農業等, 促進科技轉化, 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重點支持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通過大力支持糧食生產、購銷儲、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土地流轉、農業電商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加快構建適應“三農”特點的現代產業體系, 為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應結合地方資源稟賦, 積極支持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大健康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 著力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新園“三園”建設, 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

(二) 培育多元優質客戶群體, 優化信貸結構。

一是加強多元優質客戶群建設。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將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帶動者, 也勢必將成為未來農發行服務三農的市場化客戶。農發行應主動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 優化金融服務, 培育壯大優質多元客戶群體, 在繼續支持央企、國企等支農骨干企業的基礎上, 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 以政策性金融服務農業產業化發展, 助推農業產業興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二是抓大不放小, 優化信貸結構。在市場化條件下, 全行單個客戶貸款規模正在從“大塊肉”向著“肉絲肉泥”轉變, 基層行在具體業務中, 普遍存在“抓大”而不敢“做小”的畏懼、挑食情況, 導致業務發展不均衡不充分。農發行應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需求, 著手打造差異化金融產品體系。實行差別授信, 適度下放審批權限, 如3000萬元以下貸款由省行審批, 1000萬元以下貸款由市行審批。以切實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金融職責, 加大對中、小農業市場化客戶信貸支持力度, 積極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把更多資金配置到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增強支付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三) 創新農業金融服務, 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由于缺少抵押物, 不能以單位作為融資主體, 普遍以個人名義去借小額農貸。農業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往往因融資難而停滯生產或延緩企業的發展步伐, 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發展, 創新農業企業增信迫在眉睫。一是圍繞第一還款來源, 提升農業企業授信。可參考巴西合作社模式, 由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或村委會牽頭, 整合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資源, 確定牽頭單位為承貸主體, 通過銷售端高質量客戶真實訂單作為信用杠桿, 增加信用額度。如供銷社實體網點, 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 或其他優質銷售端。二是圍繞第二還款來源, 提升農業企業授信。充分運用保險、期貨等避險工具, 探索“銀行+保險+期貨”模式, 以“保險+期貨”分散農業大災風險, 提升農業企業授信。三是打造“三農”信息數據共享平臺。與金融辦、農業行政管理部分合作, 著手整合農房確權、用電量、農地流轉、農業補貼等數據信息, 建立權威“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平臺, 以“數據庫”平臺信息作為評級依據, 服務農業企業融資。四是研探應用保險、期貨轉移風險。隨著農產品期貨期權、新型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 加快探索利用保險、期貨等金融工具對農發行信貸風險轉移, 推動將涉農期貨主體“套期保值”情況作為發放農業信貸的授權要素之一, 推進農發行信貸業務穩健發展。

(四) 其他建議。

農發行是政策性銀行, 各項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一是由國家出臺涉農貼息貸款政策, 降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二是加快完善“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充分發揮好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作用, 強化擔保融資增信功能, 提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三是統籌各項惠農政策補貼, 以市為單位成立“農業補貼融資基金”, 將每年給農業企業的政策補貼資金歸集至基金, 做當年的農業企業融資擔保, 增加信用杠桿, 解決農業企業融資難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發展與金融2019年0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一线久久 | 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 | 午夜福利精品视频免费看 |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艾草网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 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