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們提出鄉村振興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段時間中全國上下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方面面都有了長足進步。四川在方面的政策實施力度很大,去年9月份召開了6.2萬人的鄉村振興大會,規模空前,足以看出四川政府上上下下對鄉村振興的重視。
漢源模式的成立與否,我以為漢源作為四川西南地區的一個山區縣,類似漢源這樣的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縣城比比皆是,因而漢源模式具有一般的普遍性和規律性,但將漢源放到全國、全球來看又具有特殊性。所以類似漢源這種山區縣,鄉村振興有它獨有的方略。
漢源今天又舉行了鄉村振興峰會,一個縣連續兩年舉行了類似這樣的峰會,這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而且今年的主題非常好:2019,新起點,新行動,新標桿。漢源的成就我認為主要由兩個原因促成。一個是天賦資源。漢源人口中農民數量多,資源性的糧食產業占比并不高,但是特色鮮明。僅僅是觀光旅游休閑產業,在十九大后農村旅游觀光業在全國遍地開花,就我所見,其中有的是靠天賦資源所以做的生機勃勃,有的則是沒條件創造條件,持續性很不確定,后者已經開始出現惡劣的后果。漢源顯然屬于前者,光特色節日就有花椒節、桃花節、梨花節、火把節等,把節慶做成了產業,在農業觀光旅游休閑上做到了很好的融合,成為漢源在眾多旅游地區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成都的農業增加值在2017年已經達到519億元。農業增加值中光旅游休閑業就占比到60%。2017年到2020年,可能看桃花就能掙100元、吃桃子又可以掙100元,漢源有這樣多的農業資源,能否完全取得這些產業帶來的增加值?其他地方其實也有這樣的桃花、梨花等自然資源,但沒有漢源這樣的節慶基礎,所以這就是漢源在天賦資源上的優勢所在。
漢源模式是漢源全縣上上下下的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看過漢源這些年的經驗總結,盡管漢源的經濟基礎總量不大,但是在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的三化上,以及三美人居美、環境美、人文美上,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績。
深入講,漢源的產業類型很多元。在糧食穩定的基礎上,漢源利用它的資源稟賦,著眼于花椒產業為支柱產業,在觀光旅游休閑、農工結合、農貿結合、農文結合、農旅結合上成為了一個產業發展類型,這個類型即便放到整個四川來說也是豐富多產的一個案例。其次是產品特色化,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優,漢源的柑橘可能在產業的地位不那么重要,但花椒業實實在在是漢源的支柱性產業,漢源的梨花節在全省的確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最后,生產農副化。相對于東北等糧食主產地,包括成都平原,漢源的農副產品豐富,更多是小農戶的經營方式。昨天我問過曉山所長看過漢源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他說最大的感想是,這里的小農經濟很發達。這個角度講,大農是漢源未來的方向,但絕不是如今的現狀。
怎么吻合中央要求,實現小農戶的協調發展,就構成了漢源山區農業的第三大特點。漢源的農業一定要美麗化,除了物質產出外,非物質產出必須得作為一個重點產業有意扶持。揚長避短,將生態環境保護、觀光旅游休閑等多業態豐富漢源經濟的內涵和外沿,這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比較優勢所在。
另外,漢源模式也是折射出了中國現代農業的特點。當今世界,有兩個農業模式是公認的典范,一個是美國的農業模式,典型的規模化農業,最大程度節約了勞動力;二個是日本農業,典型的精細農業,以提升技術和資本力量來節約它的土地資源。
中國現在在走現代農業的第三條道路,典型特征多元化,這種多元化模式小到漢源縣,大到整個國土都能看的很清楚。中國東北、西南各個地域上的農業各有特點,一馬平川糧食集聚是東北農業的特點,機械化生產效率非常高,去年有專業調研,玉米種子霧化方面已經降到0.2個勞動力每畝的成本,類似于美國的農業模式。而北京、上海、浙江、廣東郊區等地的農業則類似于日本農業,資源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密集的特點鮮明。
由于資源稟賦多元,導致中國的產業發展也非常多元。我國去年的糧食產量達到6.58億噸,糧食以外種植業產品的多元化、畜牧產品的多元化、包括水產品養殖的多元化,超過世界上的任何國家。由于資源稟賦的多元,產業的多元,因此中國經營主體的多元也是世界少有,既有集體個體2.6億人的農戶,也有54.9萬家的加工農廠,216萬家農業合作社,有8.7萬家大到伊利、蒙牛等國家級別的龍頭集團、小到市一級縣一級的龍頭企業。所以說結構不一樣,經營方式不一樣,與農業的利益聯系機制也不一樣,也就出現了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多元。
我們的貿易形式也是多元的。去年此時中美貿易摩擦尚未爆發,我們對農業結構、外部形勢等方面的觀察遠像今天這樣復雜,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式下,整體形式由穩中向好像穩中有變發展,怎樣在這樣的形式下實現穩中有進,經濟工作會就提出八點方針,鞏固、提升、增強、暢通,這八字方針同樣可用于農業方面。東方不亮西方亮,我們可以不從美國進口大豆,但也不排斥從其他國家進口,兩種資源兩種思想,中國在農業上的格局比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要開放,我們搞進口博覽會、搞一帶一路、面向南邊的東盟,農業在里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和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有農產品的貿易往來,是其他國家難以想象的。
正有了上述四個方面的多元,我們方有了政策的多元。國家有國家的政策,省內有省內的政策,乃至縣里可以有縣里的政策。頂層設計就屬于國家層面的事,省里可以講法規,但也沒有制定法律的權限。例如花椒、桃花、梨花等產業,國家層面并沒有相應的金融支持政策、保險支持政策,全是縣里根據自己的產業優勢因地制宜的結果,同時大大提升了農民收益。
所以說漢源模式從小見大,在總目標、總要求、總方向既定的情況下,實現的路徑是多元的。然后講漢源模式如何實現可持續。包括漢源、雅安、彭州等地,經濟特征小而美,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個方面,一是還是要認認真真地做好發展規劃,漢源美不美、漢源強不強,規劃非常重要。這個基礎上漢源應當強化補短板的問題,短板即水電路氣房網、教科文衛保十一個方面,老百姓的飲用水、用電保障、道路交通,尤其是電網改造房屋建設等需要重點重視,還有網絡建設,這六個字概括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全部內容。另外五字是公共產品的建設,規劃搞好的前提下,強化這些方面的建設。
城鎮背景下,有的村鎮需要保護,有的村鎮卻需要徹底的改變,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最大的差別是前者在居住上需要集中居住、生產上卻分散生產。因為農業資源的分散決定農民不可能在一塊地方開墾土地,而生活上由于醫療救助、教育質量等又讓農民需要集中居住,公共服務才能實現集聚化、規模化、專業化。
在產業特色發展方面,橫向怎么做,縱向怎么做,怎么讓我們的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生產環節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做。除了生產以外,怎么把產品賣出去,怎么賣出好價錢,鮮花椒、花椒油和開發花椒深度的衍生產品都是不同選擇,這就是縱向開發。至于橫向開發,這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生產業服務業已經不能涵蓋農村的全部,我們怎么把生產業服務業拓展經營范圍、囊括進更多的經營群體和服務對象,漢源有沒有這個前提條件?當然有!這就叫產業發展橫向拓展。
最后一條,怎么扶持小農戶的發展,這是漢源的現狀,小農戶有規模限制,所以中辦文件就明確提出怎么組織小農、提升小農、服務小農的問題。組織小農,需要特別關注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在漢源這種地方的重要地位,尤其生產后如何賣出去并賣出好價錢更加值得主意。提升小農,小農一定要有富有人力資本的勞動力,小農要有工匠精神,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是對三農人才的要求,愛農業、懂技術、會管理是對職業農民的要求,情懷和工匠精神對小農來說都缺一不可。服務小農,去年漢源的農民收入12223元,低于全省和全國水平,怎么使漢源在一兩年時間內趕上全省水平,怎么在五六年的時間內實現全國水平,怎么在二十年時間內實現城鄉平等,這些值得我們思考,也是我心中的愿望。
(本文系依據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在山區縣鄉村振興峰會專題現場講話整理,若有理解不當的地方,請專家及時指導糾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鄉村振興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