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冀名峰: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若干問題

[ 作者:冀名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4-01 錄入:王惠敏 ]

  2017年8月,原農業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這在歷史上是第一個專門就農業生產性服務工作做出部署的文件。目的是加快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積極引導小農戶通過生產托管來接受社會化服務,走服務規模經營的路徑,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下面,我講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什么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第二個問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解決什么問題;第三個問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如何對接小農戶。第四個問題,怎樣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我們大家熟知的概念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什么要提出農業生產性服務?

  1982年,在全國普遍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定后,1983年的中央1號文件即提出,“當前,各項生產的產前產后的社會化服務,諸如供銷、加工、貯藏、運輸、技術、信息、信貸等各方面的服務,已逐漸成為廣大農業生產者的迫切需要。”

  本質上,農業社會化服務是相對于小農戶經營提出的一個概念,凡是小農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的事都屬于社會化服務范圍。因此,社會化服務和小農戶家庭經營在生產分工上是一個相互補充的關系,兩個角色一臺戲。,我們看到,在改革開放之初,在農業經營制度的頂層設計上,已經為小農戶和社會化服務對接打下了伏筆,實際上已經指出了通過社會化服務解決小農戶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的不足的路徑。

  在2017年制發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服務業的指導意見》中是這樣定義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是指貫穿農業生產作業鏈條,直接完成或協助完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作業的社會化服務”。可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組織部分,但它是“直接完成或協助完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社會化服務,加了“直接完成或協助完成”幾個字,實際上就是直接替農民干活或幫農民干活,再通俗一點,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指“下地干活”那部分社會化服務。比如,在村里辦了一個農藥店,這屬于社會化服務,但是不是生產性服務,如果這個農藥店不但賣農藥,還幫助農民進行病蟲害防控了,下地干活了,這就叫農業生產性服務。所以要害在于“下地干活”。

  為什么要把“下地干活”的社會化服務單獨劃出來起個名字叫生產性服務?這是由于這個時代的情況決定的,目前,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我們的意思是,在新的時代條件,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方向就是替農民種好地,或幫助農民種好地。現在社會化服務在農業生產經營上與過去有什么不同?就是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要下地干活了,我們在政策上支持下地干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也就是農業生產性服務。

  農業生產性服務包括什么內容?農業產前產后產中都包括,但是重點是下地,因為農民不愿意下地了。現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邊界有時并不是很清楚,比如農資銷售,過去屬于產前,現在帶藥防控了,產前和產中融合了。再比如收割、脫粒、烘干、秸稈還田,過去分屬產中、產后環節,現在收收割、脫粒、烘干、秸稈還田各環節機械作業同時完成了,產中和產后融合了。

  我們總是舉種植業的例子,主要是因為種植業面臨的“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問題更加突出,養殖業稍為好一點。其實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還包括畜牧服務業。

  在《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服務業的指導意見》中(6號文)沒有全面闡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全部內容,如果這樣設計文件,內容太多了,寫不完,所以6號文,寫了農業生產性服務需要積極拓展的七個領域,意思是這些領域是生產服務業的要短板,需要加快發展。

  這七大領域主要包括:農業市場信息服務。圍繞農戶生產經營決策需要,提供重要農產品價格信息、國內外市場供求形勢、市場運行風險等信息服務、農業信息化等等。農資供應服務。包括提供集中育秧(苗)、供種、用種技術;獸藥、農藥和肥料集中配送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服務。深翻深松、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農業節水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服務,專業化動物疫病防治服務。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服務。病死畜禽收集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地膜回收、秸稈收儲運、循環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服務。糧棉油糖作物、特色作物、養殖業領域,耕種防收、產地烘干等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農產品初加工服務。農產品加工儲藏、烘干、保鮮、清選分級、包裝等初加工 “一條龍”服務。農產品營銷服務。農產品預選分級、加工配送、包裝倉儲、信息服務、標準化交易、電子結算、檢驗檢測等服務物流服務,產銷對接、農產品電子商務、質量安全追溯等服務。

  前不久下發的《關于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文件下,再次強調了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性:

  “六、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力培育適應小農戶需求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促進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積極拓展服務領域,重點發展小農戶急需的農資供應、綠色生產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農產品初加工等服務領域。搭建區域農業生產性服務綜合平臺。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制,促進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與經營性服務組織融合發展,為小農戶提供多形式技術指導服務。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小農戶提供生產公益性服務。鼓勵和支持農墾企業、供銷合作社組織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惠農工程,發揮自身組織優勢,通過多種方式服務小農戶。”

  第二個問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解決什么問題?

  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構建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家庭經營在實踐中有兩種形態,小農戶和家庭農場,發揮基礎作用,其中小農戶2億多戶,家庭農場60-70萬家,規模經營戶400萬左右;合作和聯合主要是合作社,發揮紐帶作用,合作社大約200多萬個;社會化服務則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支撐。社會化服務組織我們統計了開展托管的組織,大約30多萬個。新型經營主體是相對于小農戶而言,主要包括家庭農場、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各類龍頭企業大約12萬家。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不論是小農戶或是新型經營主體都面臨一些困難,解決這些困難,要靠發展社會化服務,特別是農業生產性服務,這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必走之路。

  (一)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困難

  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基本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制度層面,我國《憲法》第8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農戶承包經營權是憲法賦予的權利。二是在數量層面上,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戶數為2.7億戶,其中10畝以下、戶均耕地面積不足5畝的農戶2.3億,占85.2%。所以,《關于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意見》指出:“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要認清小農戶家庭經營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我國農業基本經營形態的國情農情”。我國小農戶的大量存在,是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和城鎮化的進程所決定的,根據測算,即使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農村仍然有四到五億人,大部分仍然從事農業或農業關聯產業,這是我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出發點和必須面對的基本事實。

  應當說,確立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模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經過長期反復探索實踐,帶領農民群眾所選擇的正確道路,吸取了中國幾千年土地制度變遷的經驗和教訓,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現實、國情和目標導向。否則,我們就難以解釋改革開放40年來農業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國小農農業在發展現代農業中面臨著很多困難:

  一是小農戶不具有市場優勢,存在對接大市場困難。市場大,農戶小,小農戶在市場信息、生產資料采購、農產品銷售等方面處于弱勢,現實中容易出現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農業生產出現“大小年”現象,農產品供給多了多了少了少,都是這種情況的反映,每次波動,農戶損失都很大。二是小農戶不具有技術優勢,先進生產技術應用不足。現在農業從業人員平均年齡是各行各業中幾乎是最大的了,平均文化水平是各行各業相對較低的了。這些從業人員在運用新技術、采用新裝備和設施都存在困難。而年富力強、文化水平高的勞動力誰會去經營這一畝三分地呢?三是小農戶不具備資金優勢,農業投入能力不足。例如,耕地整治,灌排系統和機耕道路建設,農業生產設備設施購置建設,小農戶難以完成,為一畝三分地搞這么大的建設也不合算。四是小農戶不具有規模經營優勢。而規模經營是農業取得效益的主要方式。五是小農戶種地熱情和經營農業的熱情減退。農業經營收入在農戶收入中占比不斷下降, 201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農業收入3489元,僅占可支配收入的23%。我們也不能通過大幅度提價實現農業增收,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也不能太高了,否則整個社會運行成本會上升。小農戶生產和經營面臨這些困境,最終形成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困局。這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困難

  那么,把小農戶的地流轉過來,交給新型經營主體,搞經營規模怎么樣呢?應當說,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農戶在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方面的劣勢,但通過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也面臨著不少困難,并不是一拿到地就一切OK了。

  一是土地流轉成本高。近年來土地流轉費一直比較高。2016年我們調研的北方大部分糧食主產區的每畝流轉費平均達到800-1200元左右。如2016年安徽省耕地流轉率接近50%,流轉面積3100萬畝,估計流轉費(地租)總規模達到250-300億;下屬的宿州市土地流轉費(地租)總規模達到40-50億;再如2016年11月調研到的安徽肥東縣一家蔬菜種植公司,總成本30%是土地流轉費。現在一些地區,退地情況還在不斷發生。土地流轉率大約在38%左右。據統計,2014-2017年,流轉面積增速逐年下降,分別是18.3%、10.8%、7.2%、6.9%。

  二是流轉期限不穩定。在政策上,我們不鼓勵工商資本大規模長進期租用農戶的土地。同時,流轉土地還受到土地承包期的限制,比如二輪承包到2023年到期,那簽流轉合同就不能超過這個期限。在實踐中,農業經營收入雖然在農戶收入中比重在下降,但農民群眾依然十分看重自己的承包權利,這是一項財產權利,農村信訪相當大的比重是承包耕地糾紛。那種認為隨著非農收入的不斷增長,農民會越來越不重視耕地收入,這僅僅是一種理論想像。最后還要注意,就是土地是農民的主要社會保障。特別是農民進入城鎮和在非農業就業處于不穩定狀態情況下,承包耕地就是農民對生活保持樂觀的底氣。農戶在非農領域就業不如意了,就得要回承包耕地。

  因此,流轉費較高和流轉期限不穩定的問題,對土地流轉式規模經營的發展形成了限制。

  例如,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糧食等低附加值大宗農產品生產就不合算了。現在種地畝小麥純收入一二百元,土地流轉費就是幾百元,平原雙季農作區,種兩季,第一季主要交流轉費了,第二季有點收入,但糧食價格一波動,就會出現虧損。可能種經濟作物合算一些。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一種規模經營模式能不能比較徹底地解決中國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看能不能解決中國糧食生產的規模經營問題,因為我們必須保證十幾億畝的糧食播種面積,才能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再如,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實際上排斥了農戶經營。流轉之后,種什么、怎么種,由新型經營主體說了算。但我們的制度,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我們提出的目標,是要帶領小農戶而不是代替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把小農戶的地都流轉出來,讓農民變化農業打工者,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是難以想像的。農民群眾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農民群眾是農業產業的老板,這十分重要。

  實踐證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就能夠成功破解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困境。因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集聚了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現代農業要素,是高度市場化的社會化大生產,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農業生產專業化和分工協作的深化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幫助農戶種地,就能夠克服小農戶在對接市場方面、在技術應用方面、在資金投入方面、在規模經營方面的劣勢。

  為什么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一定就是現代農業的代表呢?如果有的同志不同意這個觀點,那我的問題是,如果生產性服務業不是機械化作業、不是病蟲害科防控科學用藥、不是大規模農產品銷售和農業生產資料采購、不用最好的種子、不采用最佳的耕作模式,你能賺錢嗎?農戶會把生產環節委托給你來完成嗎?所以能夠生存的農業生產服務業,一定是現代農業的代表。

  同時,因為農業生產服務業在完成現代農業作業過程中,沒有發生土地經營權流轉,因此也沒有流轉帶來的農業成本增加,也不存在租期不穩定帶來的經營風險。應當指出,從生產力角度看,流轉費是一種制度成本,精明的組織方式是應當避免不必要的制度成本的發生 。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就是新時代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和巨大潛力所在,服務規模經營一點也不神秘,就是各生產環節的服務規模化;通過服務規模經營模式,我國農業完全可以在不流轉農戶土地、避免增加流轉費制度成本的情況下,取得農業規模經營的收益。

  第三個問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如何對接小農戶?

  服務主體服務農戶的方式就是對接農戶的方式。服務方式有很多種,哪一種最重要呢?我們的看法是,哪種服務方式能夠更好地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這個時代的主要問題,哪一種服務方式就最具有時代意義服務方式,就是政策上應當鼓勵和支持服務方式。

  前邊說到,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相比上一輩,小農戶的種地熱情下降了、不適應人力畜力時代高強度的農業生產勞動了,不愿意面朝黃土背朝天了,但我們不能把農民的地拿走,怎么辦?就得下地替農民干活。下地干活就是最具有時代意義的服務小農戶的方式。這在理論上和政策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農業生產托管。

  所謂農業生產托管,就是下地替農民干活,就是農業生產作業環節的外包。用文件語言來說,所謂農業生產托管,就是農戶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一個或幾個或全部農業生產環節委托給社會化服務完成的經營方式。從社會化服務組織角度看,這是服務;從農戶角度看,這是作業環節托管了。說的是一回事。

  2017年9月農業部下發了《關于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的指導意見》,同年,財農兩部設立財政專項,用以支持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社會化服務,當年是30個億,今年增加到40個億。說通俗點,就是鼓勵農業生產服務主體開展農業生產托管,就是鼓勵下地干活。誰替農民下地干活,我們補貼誰。

  不要小看農民同意生產性服務組織下地干活這件事。這在中國農業發展歷史上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試想一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社會化服務組織說要下地替農民干活,農民會同意嗎?農民自己干更合算。那時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只能是在田頭看著農民干活,做一些不下地的社會化服務,賣賣農資之類,做些技術輔導。這是一個很大的時代變化。

  所以在三部委《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中,將農業生產托管定位為社會化服務的主推方式。將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托管定義為服務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在當前,抓農業生產托管,就是抓服務規模經營;抓農業生產托管,就是推動農業生產服務業下地替農民干活,這是這個時代社會化服務組織最重要的任務。

  農業生產托管并不是新事物。這在實踐中早已廣泛開展,只不過叫法不同。比如山東的土地托管,實際就是全程農業生產托管。農機部門推動的全程機械化服務,本質上也是全程托管。種植業部門開展的統防統治,本質是病蟲害防控單環節托管。媒體廣泛報道的江蘇的聯耕聯種、湖北的代耕代種、四川的共營制等等。這些模式將農民的耕地集中連片的組織方式不同,但組織起來實現集中連片之后,都是由社會化服務組織完成主要生產作業環節,本質上也是生產托管。截至2018年底,全國農業生產托管面積為13.57億畝次,按照綜合托管系數計算的托管面積為3.59億畝,比上年增加50%。其中,耕、種、防、收四環節托管面積分別為4.0億畝次、3.2億畝次、2.6億畝次和3.8億畝次。

  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通過生產托管實現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落地取得成功的公司。比如,美來眾聯科技公司,通過生產托管解決無人種地問題,目前已經在12省服務耕地100萬畝以上。比如,金豐公社這兩年在山東開展花生、玉米生產托管,發展也很迅速,2018年,金豐公社完成托管服務的耕地面積達到550萬畝,服務收入達到26億元。

  一些地方的工作進展也非常好。比如在山西,屯留縣通過生產托管項目帶動, 兩年時間實現了托管全縣覆蓋;壽陽縣兩年試點實現了托管服務全縣小農戶占比達77.4%,托管服務全縣糧食作物面積占比達59.8%。地方同志反反映,生產托管的群眾基礎很好,小農戶接受程度很高,凡是托管推進的地方,流轉都在逐步退出。

  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是很賺錢的。根據我們對遼寧、江蘇、浙江、山東4省共23個服務組織的39個案例的分析,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全程生產服務,每年每畝實現節本增收485.3元,戶均節本增收2911.8元。根據我們在一些平原農區調研的情況,大體上農戶自已耕種與托管給社會化服務組織,各個作業環節費用差雖有不同,但總體費用節約20%-40%,有的甚至更高。費用節省、效益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產資料大規模采購導致價格下降、機械費比人工費大幅度降低、作業效率和質量大幅度提高、收獲損失減少等等。這是農業生產托管能夠加快發展的動力所在。

  農業生產托管確實起到了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的作用,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同時也維護了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比如山東豐信農業為小農戶提供小麥和玉米全程技術托管服務,每畝分別增產78kg、87kg,增產率分別為11.6%、10.79%,增產效果明顯。黑龍江寶清美來公司為小農戶提供大豆生產托管服務,采用新品種、使用新機械、應用新的栽培技術,每畝節省種子用量5-8斤,每畝增產可達60公斤,增產幅度可達25%,真正實現了科學種田。如果這不是現代農業,什么是現代農業?而且還維護了農戶經營的自主權,沒有把農民的地拿走,是真正的幫助農民、帶領農民發展現代農業,而不是代替農民,將農民排斥到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之外。

  因此,《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對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二)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創新農業生產服務方式,適應不同地區不同產業小農戶的農業作業環節需求,發展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種托管模式。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服務型農民合作社等服務主體,面向從事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的小農戶開展托管服務。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選擇本地優先支持的托管作業環節,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托管對小農戶服務的覆蓋率。加強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標準建設、服務價格指導、服務質量監測、服務合同監管,促進農業生產托管規范發展。實施小農戶生產托管服務促進工程。”

  2018年,全國從事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組織共有36.9萬個,其中農民合作社15.3萬個,集體經濟組織7.4,農業企業2.4萬家(包括龍頭企業)。農業企業占比比較低,不到7%。但是這些服務主體中真正具有資本、技術和經營管理優勢的是農業公司,所以未來的潛力是這一塊。當然合作社和集體經濟開展服務,在很多情況下都是與公司聯合進行的。

  很多農業服務公司,特別是工商資本下鄉組建的公司,不知如何與農戶對接,不善于與和農民打交道。因為大規模服務需要集中邊片,不集中連片就沒有服務效益,我的建議是這些公司要通過與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社這個中間環節去實現與農戶的對接,具體說,就是采用“農業服務公司+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來實現農業生產托管落地。我們應當認識到,將農戶組織起來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關系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要發揮合作社和集體經濟組織在組織農民方面的優勢。

  第四個問題:怎樣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6號文)對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原則、目標、支持政策進行了全面闡述。但從這兩年的實踐看,發展原則落實得不到位,有些同志習慣性的虛看發展原則,認為是一些大而化之的套話,其實不是,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來說,這幾條原則十分重要,貫徹不到位,就會跑偏。

  (一)堅持市場為導向

  6號文指出,“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資源要素向生產性服務業優化配置,促進服務供給與服務需求有效對接。政府著力培育、支持、引導服務組織發展,規范市場行為,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序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我們定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戰略性大產業,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就必須堅持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原則。沒有一個戰略性大產業是靠政府財政購買服務形成的。這里邊要嚴格界定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公益性服務要由政府買單,比如公益性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測檢測、動植物疫情防控等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要靠市場來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主要指的是經營性服務。

  這在文件里講得很清楚“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要著眼滿足普通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需要,立足服務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充分發揮公益性服務機構的引領帶動作用,重點發展農業經營性服務。”

  這個定位準確之后,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就能夠準確定位了。落實這個原則,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政府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不能干擾市場運行機制。

  以農業生產托管補貼政策為例,如果我們定位是由市場推動為主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那補貼比例就不能高了。補貼高了就會大幅度改變服務主體財務核算的成本收益,一旦財政補貼不可持續,那這個產業就有跨掉的危險。而且,補貼比例高了,補貼又不是普惠,有的服務主體能夠拿到,有的又拿不到,造成不公平競爭。再比如,是補貼農戶還是補貼服務主體這個問題,我個人傾向于補貼服務主體。從個人愿望出發,我們都喜歡把錢補給農民,因為農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是我們重點關注需要社會扶助的群體,但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補貼服務主體效率更高。我們看一看工業領域新興產業的補貼,大部分都是補貼生產主體了,沒有補貼消費者,目的是為了讓這個產業發展壯大。產業發展壯大了,消費者自然會分享到低價格優質服務。同樣,如果生產性服務產業壯大了,競爭充分了,農戶自然會分享到低價優質服務。把支持生產托管的補貼直接補給農民,還會造成農村社會新的不公平,要知道,這個錢本質上是誰替農民種地就補貼誰。那農民就會問,為什么張三替我種地就不補貼我,替村長種地就補貼村長?還有地方財政實力強大的政府拿錢直接雇用服務組織替農民種地,這是好事,便沒有推廣價值。試問,將來我們政府有能力出錢把農民種地的活都包下來嗎?所以這都是不同程度上違背了堅持通過市場來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這個原則的。

  目前,農業生產托管項目補貼原則上財政補助占服務價格的比例不超過30%,單季作物畝均補助規模不超過100元;同時要求地方攤薄使用補貼資金,就是為了盡量減少補貼對市場價格的影響,減少政策對市場機制的干擾和扭曲。

  但是,從另一方面看,由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我國的發展是很不充分的,所以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就是一個嚴重供給不足的短板,應當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有個材料說,美國一個人種地十幾個人服務,中國是一個人種地,兩三個人服務,這說明生產性服務業的潛力是很大的。

  (二)堅持服務農業農民的原則

  這條原則指的是我們要重點解決農業生產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服務問題。要根據各地農業生產和農戶需求,按照補齊現代農業建設短板和農民群眾的歡迎程度,確實重點發展的農業生產服務業領域。例如,有的地區深耕深松、工廠化育秧、烘干倉儲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則可將這些列為優先支持的服務環節;有的地區統防統治、秸稈還田、地膜回收成為農業綠色增長的短板,則可將這些列為優先支持的服務環節;等等。如山西壽陽縣結合當地林區特點,引導服務組織在農林交錯地帶做好機收、秸稈還田、機耕、旋耕四個環節的服務工作,達到服務、防火雙效應。比如浙江東陽,是把集中育秧、烘干倉儲、統防統治作為發展的重點。根據這一原則,我們在實施農業生產托管補貼項目時,要求各地將補貼集中在當地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和薄弱等短板環節方面。

  提出這個原則,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目的是為了農民和農民,不是為了老板。是要解決中國農業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讓老板發財。當然,老板也得發財,不發財,服務業也發展不起來。

  (三)堅持創新發展的原則

  主要是指各地應針對不同產業、不同環節、不同主體的特點,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行業、本地區的發展方式,實現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和服務內容創新。

  比如山東的金豐公社整合了拜耳、先鋒等農資資源,整合極飛農業、高科新農等農機資源,整合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臺渠道資源,成立研究院培養專業農藝人才,壯大了全產業鏈服務農戶的能力。比如,山東淄博和山西等地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村集體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將小農戶土地集中連片,統一委托給服務組織完成作業的模式。再比如黑龍江寶清美來服務公司,為小農戶提供從農資供應、農機作業及農技服務、金融保險、加工倉儲、銷售全產業鏈服務。比如山東淄博思遠農業的互聯網+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化集團的智慧農業+生產托管,豐信農業的技術平臺+托管服務,等等。這些都屬于創新發展。

  (四)注重服務質量的原則

  沒有質量標準,就沒有市場;沒有質量標準的監管,就沒有市場的良好運行。服務市場監管這一塊很重要。這條原則一方面是對生產性服務業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政府提出的要求。就政府責任而言,就是要加強農業生產性服務行業監管這,這是保護小農戶利益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健康發展的。

  一是加快推進服務標準建設,鼓勵有關部門、單位和服務組織、行業協會、標準協會研究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服務標準和服務規范。二是加強服務組織動態監測,支持建立社會化服務組織名錄庫,推動服務組織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三是加強服務價格指導,堅持服務價格由市場確定原則,同時加強價格引導和監督。四是加強服務合同監管,加快制定標準格式合同,規范服務行為,確保服務質量,保障農戶利益。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巡視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资源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字幕日产AV片在线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午夜福利片 |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 中文日韩欧免费视频 | 五月天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