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航英: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 作者:陳航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4-08 錄入:王惠敏 ]

——基于組織化的小農戶與具有社會基礎的現代農業

摘要:基于中國農民群體分化的現狀,本文認為,現階段能被納入小農戶范疇的只有小純農戶、農業兼業戶和非農兼業戶。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盡管小農戶與現代農業之間呈現出相容性的一面,但兩者更多表現的是互斥性的關系。而這一狀況導源于農村改革以來小農戶的去組織化?,F有銜接路徑雖意在組織和帶動小農戶發展,但由于其發展路徑和模式沒有有效組織小農戶且脫離中國農村社會基礎,因而沒有發揮作用。有鑒于此,本文認為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一方面在于構建新村莊集體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以實現小農戶的內生性組織化,另一方面在于反思美國式現代農業模式,走一條立足于中國農村社會基礎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關鍵詞:小農戶;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組織化;社會基礎

一、導言

20世紀70年代末的農村改革使中國農業經營模式重歸小農家庭經營,小農戶重新成為農業經營的基本單位。截至2016年底,全國登記的農戶仍有2.3億戶,其中農業經營戶有20743萬戶。長期以來,小農戶以及小農經濟一直被視為是傳統、落后的經營者和生產方式,是需要被改造的對象。近年來,中國農業發展的主流思想一直是通過推動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其規模經營來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但現實是,農業規模經營面臨諸多限制,發展緩慢,甚至激發矛盾,影響農村社會的穩定。面對不斷涌現的問題,中央政策思路開始轉變。“黨中央非常清醒地認識到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中,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生產可能還是中國長期存在的一個歷史現象,短期內是不可能就把它完全消滅掉的”。因此,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歷史性地提出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在這一政策思路導引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關系的議題亟待重新檢視,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也有待思考和探索。具體而言:(1)現階段,小農戶與現代農業之間呈現怎樣的關系?(2)現有銜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存在什么問題?(3)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本文旨在對上述問題進行初步的思考。

二、誰是小農戶?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還必須對“小農戶”的范疇有所把握。葉敬忠等就“小農戶”概念進行了學理上的辨析和界定。雖然這一工作非常必要,但筆者認為在今天中國農民群體已經顯著分化的情況下,大致確定哪些農戶可被納入“小農戶”范疇或許更為重要。因為這直接關涉之后資源投入和對接的問題,否則極有可能導致政策失焦和資源被其他群體俘獲的結果?;卮稹罢l是小農戶”這一問題,必須回到中國特色的土地制度和農村改革以來不斷加深的商品化進程。

農村改革在中國農村重新建立了數以億計的小農家庭經營。由于土地按人口分配以及主要在承包地上從事農業經營,所以當時的農民家庭可被視為是真正意義上以農業維生的“小農戶”,而且是一個同質性較高的群體。但這些“小農戶”并非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商品關系已經迅速滲入他們的生產、生活。而“商品化通常就意味著貨幣化”,即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對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貨幣支出壓力使得農民必須將農產品拿到市場出售以換取貨幣,而這就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在1990年之前,由于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不應求,加上國家政策性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收購價格并維持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的穩定,所以農業經歷了“增產又增收”的局面。但是,隨著市場機制的成熟,農民開始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同時,由于農業稅費負擔問題和城鎮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加,所以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開始脫離農業,轉而外出務工掙取工資。在“去農業化”的背景下,農戶兼業化現象開始凸顯,其一般表現為家庭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老人或婦女經營農業,也即“半工半耕”生計模式。農戶兼業化現象的出現表明農村改革之初同質性的“小農戶”群體已經開始分化。按照家庭兼業情況和各類收入(主要是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比重上的差異,當前農民家庭區分為純農戶、農業兼業戶、非農兼業戶和非農戶四大類(表1)。

(一)純農戶

純農戶是指家庭勞動力主要從事農業經營,且家庭收入的80%及以上來源于農業經營收入的農戶家庭。中國的農戶家庭從來就不是單靠農業維生,總有些許副業收入。現階段農民家庭都能獲得國家的轉移支付收入;在農閑時節,他們也會通過諸如打零工、做小買賣等獲取非農收入,只是非農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到20%。在純農戶中,需要按經營規模區分大農戶與小農戶。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標準,在種植業中“一年一熟制地區露地種植農作物的土地達到100畝及以上、一年二熟及以上地區露地種植農作物的土地達到50畝及以上、設施農業的設施占地面積25畝及以上”的農業經營戶可被稱為規模純農戶。根據農業三普的數據,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有398萬規模純農戶。這類規模純農戶已經成長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內在經濟邏輯、經營模式、勞動力投入等均已不同于小農家庭經營,更趨近于農業企業。因此,這類規模純農戶不應被納入小農戶范疇。

而純農戶中的小純農戶則應當被納入小農戶范疇。這類小純農戶主要是在自家承包地上依靠家庭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為了維持生計,有時也會流轉少量的土地。因為土地經營規模有限,所以小純農戶的家庭收入水平在村莊中一般處于下層,且多為貧困戶。在人口分布上,小純農戶主要以老弱病殘等貧弱家庭為主,這主要是年齡、身體等原因使其家庭勞動力無法外出務工;在地理分布上,小純農戶主要集中在老少邊窮地區,這些地區因為較少的非農就業機會和極差的自然資源稟賦,所以只能以農業維生。

1.jpg

(二)農業兼業戶

農業兼業戶指的是農業經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50%~80%的兼業農戶。因為照料家人等原因,這類農戶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中青年勞動力)并未外出務工,而是選擇在家從事農業經營,而次要勞動力(未婚年輕子女)則會就業于非農領域。由于家庭耕地有限,所以為了增加收入,該類農戶一般會在村莊中自發流轉一些土地,擴大經營規模。因為其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村莊內部的農業經營,所以這類農戶對于農業經營和村莊都是高度依賴和關注的。賀雪峰稱之為“新中農”,并視之為“是村莊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最熱心的倡導者,是村莊人情最熱情的參與者,是農業新技術、耕作新方法最主動的采用者,是村莊社會秩序最有力的維護者”。

盡管農業兼業戶會流轉一定數量的土地,也存在轉變為規模純農戶的可能性,但他們主要依靠家庭勞動力從事適度規模經營,其經營的基礎屬性仍屬于家庭經營的范疇。就此,農業兼業戶應該被納入小農戶范疇。

(三)非農兼業戶

非農兼業戶指的是農業經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20%~50%的兼業農戶。與農業兼業戶不同,這類農戶的主要勞動力(中青年勞動力、年輕子女)就業于非農領域,次要勞動力(老年勞動力、婦女勞動力)從事農業經營。因為是家庭次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經營,所以這類農戶一般只耕種自家承包地,而不會流轉土地擴大經營規模。在一定情況下,他們甚至會將部分土地流轉出去,只留下小部分土地耕種。此外,因為農業經營收入并非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這類農戶并不會主動采用農業新技術、耕作新方法,而更多是農業兼業戶的跟隨者。

盡管農業經營收入不構成非農兼業戶的主要家庭收入,但其仍是此類農戶家庭收入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來自土地的這部分收入,這類農戶家庭的再生產成本將會提高,進而影響家庭生活質量。所以,在缺乏穩定非農就業機會、仍有老年勞動力的情況下,此類農戶一般不會放棄農業經營。正因如此,非農兼業戶也應當被納入小農戶范疇。

(四)非農戶

伴隨著城鎮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徹底放棄農業,從事非農就業,成為非農戶。所謂非農戶指的是農業經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低于20%,且家庭勞動力主要從事非農就業的農戶家庭。非農戶一般分布在沿海發達地區和城郊地區,雖然稱為非農戶,但其并非與農無涉。由于中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確保每戶都有承包地,所以這類農戶家庭收入中仍有一小部分來自農業收入。而這類農業收入一般包括承包地流轉出租的財產性收入和國家糧食直補等轉移性收入。事實上,這些“農業收入”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經營收入。因為非農戶一般不再從事農業經營,承包地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獲取租金收益的財產而已。正因如此,非農戶則不應被納入小農戶范疇。

前文已述,在農村改革之初,中國的農民家庭都是真正意義上以農維生的小農戶,但在商品關系的沖擊下,改革初期的同質性小農戶群體已經分化。在這一事實基礎上,今天中國農村的農民家庭中,無論是純農戶中的規模純農戶還是非農戶,都不應再被視為是小農戶。真正可以被納入小農戶范疇的只有小純農戶、農業兼業戶和非農兼業戶,他們才是需要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主體。當然,伴隨著商品化進程的不斷深化,農戶的分化仍在繼續,所以小農戶群體也并非固定不變。從現有趨勢來看,基于資本下鄉、城鎮化等因素的影響,小純農戶將逐步減少;農業兼業戶中小部分經營順利、收益頗豐的農戶可能順利積累資本轉變為規模純農戶,大部分則會因為年齡等原因而轉變為非農兼業戶,甚至非農戶;而在新生代農民工自我驅動的新型“圈地運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非農兼業戶將逐漸脫離農業轉變為非農戶。

三、現代農業的發展與小農戶的處境

相較于先前時段,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無疑是取得顯著的進步,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升。那么,在現階段中國走的是怎樣一條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在這一發展進程中,小農戶的處境又是怎樣的呢?

(一)現代農業的發展

舒爾茨將傳統農業定義為“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但他沒有指明的是傳統農業(農耕)的“本土性”。伯恩斯坦指出,“農耕在大部分歷史時期,直至近代,都是極為本土化的活動和生活方式”。傳統農業(農耕)的本土性包括綠肥、動物糞便的使用以及休耕、輪作以保持土壤肥力,農戶相互間的幫工,本地手工工藝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傊瑐鹘y農業(農耕)是嵌入在村莊社區之中,并與“那些親身事農者的情感、利益和前途融為一體”。此外,傳統農業(農耕)還具有“整體性”,即“它(農耕)存在于相對簡單的社會分工之中,非農群體或非農階級一般難以影響農民的耕作方式”。也就是傳統農業的分工比較簡單、產業鏈也較短;其生產要素投入、生產過程的完成以及農產品的消費基本上都在村莊社區和地方市場完成。

但隨著近代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業開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傳統農業被納入現代經濟體系成為類似工業的一個“產業”部門。具體而言,“‘農業部門’,是指農耕以及影響農民的行為和農民再生產的所有經濟利益(集團)以及他們的專門組織與活動”。首先,不同于傳統農業(農耕),現代農業已經不再具有整體性。簡單來說,現代農業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是農民所從事的生產;二是不由農民從事,而由一些供給者從事農業要素的生產,農民從供給者那里獲得這些要素;三是不由農民完成的農產品銷售、運輸和加工的生產?,F代農業是一個分工明確、專業化程度極高,受政治與經濟等外部因素影響極大的復雜體系。其次,現代農業趨于去本土化。現代農業生產所需的各類資料,包括肥料、農藥、種子、機械等,都來自外部市場的投入;而農產品也不再是在地消費,而是通過市場進行遠距離消費。農業活動原本所包含的文化、社會氣息逐漸退去,脫嵌于村莊社會,成為一門只是在土地上投入—產出的生意。

盡管國情、民情不同,但各國的農業現代化似乎都追求一個共同的目標,“以精進技術為手段,以節省生產成本、創造剩余價值、減少農業用人為目標,以大規模、集體化且排斥小規模獨門獨戶的生產方式為形式,在機械化、化學化、信息化及標準化的趨勢中,逐漸凸顯現代農業”。有學者稱之為是“美國式農業現代化模式”,并認為當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遵循的就是這種模式。那么,美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是否適合中國?中國巨量的小農戶在這種模式下的處境如何呢?

(二)小農戶的處境

伴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小農戶已經廣泛而深入地進入或被卷入其中。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現代農業要素進入小農戶的生產,從各個環節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但不同類型的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關系仍有較大差異。

就小純農戶而言,由于收入、年齡、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其農業生產在現代農業要素的投入上存有不足,且對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接納往往是滯后于他人,其一般會投入大量勞動時間以彌補這些不足。所以,小純農戶在生產環節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關系較為脆弱。

而對于非農兼業戶來說,由于打工收入的補充,所以其農業再生產要素的投入較為充足。時常出現的情況是,有的家庭為了使老人和婦女免于農作的辛勞,會在農忙季節購買社會化農機服務,會使用進口農藥。但在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的采用上,非農兼業戶不是創新者,他們一般等到鄰居、朋友都采用某種農資、技術、模式后,他們才會跟進。他們“更愿意接受和使用相對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和生產工具”。所以,非農兼業戶與現代農業的關系是社會平均水平的體現。

而農業兼業戶則是另一番景象。由于農業經營收入是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所以農業兼業戶非常重視農業產出,他們會主動投入優良的現代農業生產資料、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事實上,有些農業兼業戶本身就是一些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提供者,比如拖拉機手和收割機手。所以,相較于前兩類小農戶,農業兼業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積極追隨者,是緊隨規模經營戶的農業創新者。但是,在政府農技推廣體系破敗的情況下,他們大都只能依靠各類農資經銷商和自身的社會關系等途徑接觸到現代農業要素。

當然,種植不同作物(例如經濟作物、主糧作物)的小農戶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需求。比如,種植主糧作物的小農戶面對的更多是生產環節的問題;而種植經濟作物的小農戶除了面對生產環節的問題,還面臨流通環節的困境。但大體而言,他們與現代農業之間的關系和需求都呈現出上述圖景。然而,在與現代農業接觸并分享其發展帶來的好處時,小農戶更多的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并呈現出諸多弱勢。

第一,生產弱勢。在接納一些現代農業要素的同時,小農戶的小規模生產卻使其無法接納另一些現代農業要素。小農戶生產的小規模,特別是耕地規模小且細碎化,使得農戶難以投入大型農業機械等固定資產,也阻礙了一些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使用,還不利于病蟲害的防治和控制,并且也使得大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變得困難。此外,小農戶也因為其生產的規模過小而無法獲得金融性的服務。小農戶對現代農業要素接納的有限性,阻礙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從而影響其農業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強化其弱勢地位。

第二,市場弱勢。小農戶的市場弱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農資市場和農產品市場。伴隨現代農業要素的進入,小農戶已經難以依靠本地的資源完成整個生產過程,其生產已經離不開良種、農藥、化肥、農機等外部要素的投入。但在農資市場上,分散的小農戶顯然沒有能力與經銷商和各類服務主體討價還價以獲得優惠的價格。面對農資和服務價格的不斷上漲,不但國家給予的各類惠農補貼被抵消,甚至打工所得的“血汗錢”也不得不投入其中。而在農產品市場上,伴隨著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單個小農戶不得不獨自面對大市場,特別是對于種植經濟作物的小農戶來說,面對極具不穩定性的市場,“增產不增收”是常有的現象。而面對市場中處于壟斷地位的中間商和大商業資本,分散的小農戶始終處于弱勢地位。武廣漢研究發現,“農民在收購環節的農產品銷售額占最終零售環節銷售額的比例從1999年的61%下降到2010年的49%”,農民的實際純利潤占比從1999年的29%下降到2010年的20%。

第三,政策弱勢?,F代農業是現代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成為公共政策作用的對象。通過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一直是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政策導向。在這一政策導向下,被視為是落后生產者的小農戶一直是屬于被改造和被排擠的對象。在規?;?、產業化偏好下,地方政府將大量資源投放給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以期實現現代農業的發展。而除基本的惠農補貼外,小農戶基本上分享不到其他資源,甚至成為地方政府驅逐的對象。

總之,伴隨著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小農戶已經與其發生了緊密的聯系。現代農業的生產資料、技術等各類要素已經融入小農戶的生產,并且提高了小農戶的生產效率和效益。無疑,現代農業要素的融入使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關系呈現出相容性的一面。但大體而言,現階段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關系更多呈現出互斥性的一面,小農戶的退出被視為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小農戶在生產、市場和政策層面的弱勢固然有其自身(規模小、意識)、資本(趨利性)和政府(偏好規模化的理念)等方面的原因,但究其根源還在于小農戶的去組織化。正是因為小農戶的去組織化才導致其無法有效對接國家的政策和資源、無法有效對接市場、無法抗衡資本的侵蝕。歸根到底,現階段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互斥性關系的根源在于小農戶的去組織化。

四、現有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路徑及其問題

那么,如何才能改變現階段小農戶的組織弱勢進而促進其與現代農業的相容性發展呢?事實上,政策制定者也看到了問題所在并且不斷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當前,最具有代表性的路徑就是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提供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以縱向一體化和服務規?;瘉韼雍徒M織小農戶,實現其與現代農業的相容性發展。

(一)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一直被視為“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政府推動龍頭企業發展的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其能夠組織并帶動小農戶的發展,實現縱向一體化發展,所以提出的口號是“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

龍頭企業對農戶的主要帶動形式是“公司+農戶”,這種形式被認為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有效形式”。相關研究也表明,公司利用在資金、技術、市場、信息和管理上的優勢,帶動了一大批農戶從自給性生產轉向商品化生產,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但如果就此判斷“公司+農戶”模式是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形式,或許并不恰當。“公司+農戶”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小農戶與市場的距離,解決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但也正因如此,小農戶無法真正接觸到市場,因為在沒有其他途徑的情況下,小農戶進入市場的通道為公司所控制。在流通領域(生產投入和市場銷售)被公司控制的情況下,小農戶通常只能是處于依附地位。公司一方面憑借其實力能夠很容易將生產和市場風險轉嫁給農戶,另一方面又可以將農戶的收益限制在生產領域,獨占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而農戶所能獲得的也就只能是其勞動力工資。

此外,在合約不完全的條件下,公司與農戶之間容易產生“敲竹杠問題”和機會主義行為,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不穩定的特性。研究顯示,在中國公司與農戶之間的訂單違約率高達80%,所以公司一般是更加傾向與大戶展開合作,而非小農戶。正因如此,公司對農戶的“帶動”最終是無法完滿的,其也就無法成為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有效組織載體。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龍頭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作為農業縱向一體化中介組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也逐步興起。截至2017年,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193.3萬家,入社農戶超過1億戶,平均每個村有3家合作社,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的46.8%。因此,合作社被視為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理想載體。但中國的合作社真的能肩負起此重任嗎?顯然不能。

首先,中國當前大部分合作社都是“假合作社”。有的合作社純粹就是為套取國家補貼而建立的一個空殼,與農業生產毫無關系;有的合作社實際上就是披著合作社外衣的龍頭企業;還有的合作社則是政府部門為完成考核任務而組建的;而更多的合作社則是“大戶”主導或控制的。其次,受到分化的農村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專業合作社內部執行的仍舊是“大農吃小農”“公司吃農戶”的邏輯?!昂献魃绲暮诵慕洕繕艘惨呀洷痪兂晒^濾,從而使現存的壟斷被加固,農民與商業之間的不平等被維持”。結果是,小農戶在合作社內部處于不斷被邊緣化的境地。

總之,中國的合作社非但沒有表現出其組織小農戶的天然屬性,成為維護小農戶利益的組織,反而異化為資本和大戶盤剝小農戶的工具,因而也就無法有效組織和帶動小農戶有機銜接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新型農業服務主體

在政策導向的影響下,政策界和學界開始將目光轉向各類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希望通過“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農業社會化服務包括各種類型,其中的企業服務型和合作社服務型類似于前述兩類路徑,所以在這里主要討論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的類型。

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的出現很大程度是農戶兼業化的結果。在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婦女化的情況下,農機大戶等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的出現有助于小農戶分享現代農業發展帶來的便利。所以,有學者提出國家應該大力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緩解小規模兼業農戶與發展現代農業的矛盾。

這一探索路徑強調通過各類新型農業服務主體來帶動農業服務規?;瑥亩鴮崿F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但其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使分散的小農戶實現與規模化服務的對接。農業社會化服務需要有一定的規模才能有效益,比如,耕種和收割服務最好是在同類作物連片種植的區域內展開,這不僅節省時間,還節省費用。但這需要以多個農戶間的共識為基礎,而現實是,小農戶相互之間的經營差異極大,且土地交錯,要實現作物連片的要求很難達到。在現今農村情況下,要實現分散且分化的小農戶的自組織仍有諸多困難,而村兩委等機構組織又缺乏積極性,這就是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構所面臨的組織困境。諸多問題導致的結果就是,新型農業服務主體與小農戶之間的銜接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進而限制了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的提高和服務規模、范圍的擴大。與之相關的問題就是,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更傾向于服務大戶,而非小農戶,且小農戶支付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費用一般高于大戶,甚至出現服務主體侵害小農戶利益的情況。由此看來,通過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提供服務以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一路徑也值得商榷。

總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非但沒有有效組織和帶動小農戶發展,反而帶來了較大的負面效應。對此,有學者將之歸因于龍頭企業本身的趨利性或者動機不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以及新型農業服務體系的發展不足。上述理解不無道理,但仍需關注這些路徑的社會基礎問題。如果缺乏社會基礎,在其他國家、地區能夠成功組織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在中國很可能遭遇“水土不服”。

事實上,現有路徑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和資本主導推動,雖意圖組織和帶動小農戶的發展,但發展的方向則是美國式現代農業。在這一模式下,現有路徑非但沒有組織和帶動小農戶的發展,反而導致了“公司吃農戶”“大農吃小農”的結果,究其根源則在于這些發展路徑和模式脫離了中國的農村社會基礎,正如陳錫文所言,“傳統國家與新大陸國家的農業和農村,最大的區別……在于農村的社會形態——有無村莊的存在”。也就是說,美國等新大陸國家在發展現代農業時并不需要考慮農村社會和巨量的小農戶。但與之不同,中國“不可能剝離農村社會發展而孤立地發展現代農業,這既不現實也難以推行,農業的發展仍要依托于農村社會并要與農村社會基礎相一致”。有鑒于此,在討論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時候,還必須注意到銜接路徑的社會基礎問題。

五、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路徑的探索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呢?前文已述,現階段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互斥性關系的根源在于小農戶的去組織化。雖然政策制定者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但因其采取的美國式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缺乏農村社會基礎,因而未能發揮組織和帶動小農戶的作用?;诖耍疚恼J為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關鍵在于兩點:第一,小農戶的組織化問題;第二,現代農業發展的社會基礎問題。

首先是小農戶的組織化問題。前文已述,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等外部主體來組織小農戶,很容易出現侵蝕小農戶利益的情況。而要使小農戶自發實現組織的難度又極大,因為自發組織的成本是原子化的小農戶所不愿和不能承擔的。而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由國家來承擔小農戶組織化的初始成本。在當前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資源問題不必擔心;相反,需要擔心的是,如何確保國家投入的初始資源能夠發揮長效作用、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防止兩極分化,一個可靠的做法就是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習近平同志曾指出,“集體經濟是農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質保障。集體經濟健康發展了,不但可以為農戶提供各種服務,還可以發揮調節作用,防止兩極分化”。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不僅可以提升小農戶的組織化水平,還可以為其提供一個長效的、內生的物質基礎。

與此相關的則是小農戶組織化的載體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政府顧左右而言他,依舊依賴于缺乏社會基礎的中介組織和市場組織,那么不僅投入的資源會被農村精英俘獲,而且小農戶的處境也會更加惡化。因此,必須找到一個具有社會基礎的組織載體來有效承接政府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承擔組織小農戶的重任。雖然當前的村莊集體存在諸多問題,但仍可作為一個選項,畢竟這是當前中國農村制度和社會層面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只是當前的村莊集體組織必須經過適度再造。第一,新村莊集體組織必須立足于更具地緣、血緣等特性以及社會關系更為緊密的自然村,而非人為劃定的行政村。如此才能為小農戶的組織化奠定一個堅實的社會基礎。第二,這個新村莊集體組織必須以小農戶為主導,而非資本和大戶。結合前文對小農戶的界定,農業兼業戶可作為這個新組織帶頭人的最佳人選,這不僅因為其生產、生活重心都在農村社會,有助于開展和實現小農戶的組織動員工作,而且還因為其是相對于其他兩類小農戶的農業創新者,有助于促進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傳播。

其次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社會基礎問題,這實際上是關于農業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問題。前面提到,當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對美國式現代農業的模仿。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美國現代農業是一種石油化工農業,其特征是工業化和化學化。這種模式將農業生產簡化為一個供應食品的產業。為了達到更快地生產更多農產品的目的,化肥、農藥、催熟、激素、轉基因等各種有助于加快和控制農產品自然生產過程的技術不斷被采用。美國式現代農業的倡導者將傳統農業視為落后和無效率的,是需要被改造的。但隨著進一步發展,美國式現代農業在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等方面所帶來的危害已經顯現。另一方面,美國現代農業是一種規?;洜I的大農業。這種現代農業模式立足于美國國情,其主導者是大公司、大資本。當前,中國力圖通過推動資本下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實現美國式現代農業的發展。但在實踐過程中,資本下鄉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興起沖擊甚至消滅了大量小農戶經營,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

有鑒于此,中國必須因地制宜地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爸袊厣敝饕w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中國特色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關系不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而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事實上,美國學者富蘭克林·H·金早在百年前就已經對美國式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展開反思,并在東亞看到了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永續農業。而實踐這種永續農業的主體正是體現著農業多功能性的小農戶。有鑒于此,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不應該摒棄中國傳統農業中寶貴的經驗和思想,而應該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傳統農耕知識與現代農業知識的結合,促進現代農業向社會化、生活化和生態化方向演進。第二,中國特色現代農業追求農業、農村、農民三者的協同發展。基于巨量小農戶的存在及他們與現代農業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發展并不一定追求高端農業技術和規?;a,相反應當追求更有實效的、更能為小農戶所掌握的農業技術和發展模式。因為“現代農業雖需要高科技、大資本、大企業來支撐和推動,但在農村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廣大農民掌握和使用這些技術,并通過自己的生產實踐來發展現代農業”。因此,一方面,涉農部門應當積極推動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普及,使之更好地融入小農戶的生產;另一方面,也應當調動小農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自身“比較優勢”。

總結而言,唯有在構建新村莊集體組織、發展集體經濟基礎上實現小農戶的內生性組織化,以及反思美國式現代農業模式、立足中國農村社會基礎發展現代農業,才能真正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并在此基礎上走出一條以眾多小農戶為發展主體、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欧国产一级在线免费 | 一级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 | 中文子幕在线观看 | 在免费的视频在线观看婷婷 | 亚卅日韩久久影视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綫无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