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4日,湖北省農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村莊規劃所所長劉合成帶領3名規劃人員,對十堰市鄖陽區白浪鎮東溝村進行調研,為該村編制鄉村振興規劃做相關準備,為當地脫貧提供規劃服務和智力支持。
調研團隊深入貧困戶家中交流,走訪當地養殖場,召集多方代表組織座談會收集意見,組織“東溝村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工作專班",計劃盡快完成《鄖陽區東溝村鄉村振興規劃》編制,為東溝村脫貧做出貢獻。
1、東溝村概況
白浪鎮東溝村地處鄂豫交界處,位于白浪鎮東南方,距白浪中心集鎮9公里。東溝村是典型的貧困山村,也是湖北省長投集團和鄖陽區法院駐地對口幫扶村。
近年來,在精準扶貧力量的推動下,東溝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在交通建設上,已修建村村通主要公路、上山機耕路;在河道治理上,建設水凈化環保系統設備和建成飲水管道;在村環境治理方面上,安裝垃圾箱、垃圾桶、路燈、文化墻等;新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村文化廣場、村級衛生室;通信網絡、有線電視和生產生活用電到村到戶;形成了以連翹、黃姜、石榴、木瓜、甲魚為主的產業。
為了進一步穩脫貧、防返貧,省農規院受湖北省長投集團委托,為東溝村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2、東溝村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東溝村在推進脫貧工作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同時也存在制約產業持續發展的問題和瓶頸,調研小組通過實地考察和入戶走訪,總結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水資源短缺導致產業發展困難
受地理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影響,東溝村為干旱半干旱地區,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缺水制約著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也使得村內溝渠常年干涸、毫無生氣。探索一條科學用水、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精細用水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改善東溝村農業產業結構,是東溝村現階段產業發展與振興的重中之重。
(2)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亟需修復
近10年來,當地農民為提高收入,不惜以破壞生態環境、砍伐山體植被為代價,種植黃姜。短期確實帶來了收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但隨著規模化種植的沖擊、黃姜市場價格不斷下滑,黃姜給東溝村帶來的效益和產值日漸衰退,被破壞的生態卻未能恢復、令東溝村滿目蒼夷。調研團隊發現,當地居民非常期盼東溝村早日恢復青山綠水。
(3)農村年輕勞動力不足
調研團隊通過走訪和座談會了解到,村內主要收入來源以打工經濟為主,種地帶來的收益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生活所需。這種趨勢導致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外出,致使農村缺乏活力,村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運營等缺少年輕人參與,組織振興也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4)部分農房閑置率較高
位于東溝村山腳的1-4組已完成了村莊改造建設,村內環境衛生、村容村貌有所提升,但該村5組整個自然村灣農房基本閑置,農房長期無人居住,破敗不堪。
3、東溝村鄉村振興規劃的總體思路
(1)實施生態優先
經濟發展,生態優先。2005年是東溝村的“分水嶺”,此前有山有水,此后山體被破壞、土壤保墑能力下降。東溝村得益于黃姜,也毀于黃姜。因此,東溝村的建設和發展,必須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持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因地制宜種植抗旱、抗寒的經濟林進行山體生態修復。
(2)實施綠色發展
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主要依靠技術創新改變高投入、高消耗和資源過度開發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依靠科技推動農業綠色生產、種養循環、生態保育和修復治理,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有效防控。堅持綠色發展可以推動東溝村建立起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生態農業新格局,把綠色農業產業作為美麗東溝的生態支撐。
(3)實施可持續增長
堅持東溝村試點先行與示范推廣相結合,重點圍繞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試點工作,著力解決制約東溝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難題,構建出有利于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探索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東溝模式,為當地經濟持續增長、為全鎮全區乃至全省提供好的鄉村振興典范進行全面推廣奠定基礎。
4、東溝村鄉村振興的奮斗目標
為了進一步推進東溝村的規劃實施,初步擬定了規劃的奮斗目標為:1年打通薄弱環節,2年完善基礎建設,3年形成政策架構,5年實現致富目標。
爭取利用一年時間,通過規劃指引,將產業布局和鏈條打通。在農業產業布局上,盡快種植山體修復的綠色喬灌木和發展經濟苗木的花卉水果。第二年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現有基礎設施的不足。第三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農村基本框架、政策架構基本形成。
2019-2023年,5年全面推進富美鄉村的目標實現;展望十年,2019-2029年,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現代化目標基本實現:達到山上有噴灌,家家有電商,管理數據化,農民收入倍增。
爭取在2035年提前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把東溝村打造成湖北省的示范村、全國的鄉村振興典范村。
5、東溝村鄉村振興的規劃體系
在東溝村實施鄉村振興規劃的產業布局中,基本確定了“112256”的空間體系工程,主要內容如下:
一核:行政文化核。以村委會和村小學為核心,以生態文明教育為基礎的服務核;
一線:交通旅游線。以村入口為主線,在村內部形成旅游環線;同時,依托天井洞、武當山、丹江口水利工程打造一線串珠的國家風景名勝區,打造環線上的重點旅游鄉村;
兩帶:即森林保護帶和山底經濟帶。其中森林保護帶主要種植耐寒、抗旱的綠色作物和經濟作物;產業經濟帶主要是在平坦的山底發展花卉種植、特色養殖、冷鏈初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
兩區:1-4組為生態宜居片區,5組為休閑民宿片區。農房閑置率較高的5組規劃為休閑養生區,集中打造以天井洞特色旅游資源為依托的度假民宿區;
五支點:以甲魚養殖、肉兔養殖、畜禽養殖、珍貴苗木、冷鏈物流為主要產業布局,以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為示范推廣;
六類能人:以鄉村手工業為主導,培養傳統手工藝人、能人巧匠,為鄉村文化振興助力。
作者簡介:湖北省農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村莊規劃所所長劉合成、規劃師張琴、規劃師王小青、規劃師李立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鄉人農業智庫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