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原鄉。 千百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廣大農民在鄉村辛勤勞作實踐中涵育、培植和積累了諸多優秀文化因子??梢哉f,鄉村文化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起源,也是培植民族優良品質的沃土,更是廣大農民的情感皈依和精神故園。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歷史源頭。鄉村文化蘊含的風俗、禮儀、飲食、建筑、服飾等精神要素,構成農村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全體國民的理想追求、處事原則、生活憧憬以及對社會、對人生的理性考量和認知模式等,在我國基脈甚廣、源遠流長。它產生并服務于農耕社會,與當下以城市為中心的大眾文化迥然有別。對鄉村文化的尊重與延續,既是對傳統文化歷史源頭的守護和對文化基因的傳承,也是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對文化“軟實力”的鍛鑄塑造。凡是流傳至今的鄉村文化,大都飽經歲月淘洗、歷經鉛華磨礪,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鄉村文化是一個開放系統和開闊空間,對新時期各種形式的鄉村文化,無論是以物質形態呈現的亭臺樓閣、路橋圍屋、民宅民居,還是以非物質形態呈現的歌舞說唱、鄉規民約、家風家訓、民風民俗、傳統工藝、戲曲廟會等,都是應充分汲取的民族文化精華。我們應根據新時期農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對鄉村文化各種形態樣式進行大力傳承和積極創新,使鄉村文化在涵養鄉風文明、培育新時代村民實踐中發揮應有作用。
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