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為例
2016年8月,成都市出臺了《成都市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與資助管理辦法》,正式啟動了以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新型產研院)為主要形式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新型產研院是以黏合高校院所科研資源與成都市產業發展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以探索科技成果產權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重點,由高校院所依托優勢學科資源、龍頭企業依托行業資源,聯合投資機構等共建的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的,實行資本化運作、實體化運行、國際化發展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 歷經近三年的建設與運行,目前已初步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充分地激發了高校院所在蓉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在推進成都市創新創業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提質增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成都市新型產研院運行現狀
——以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為評價樣本
截至目前,亞信網絡安全、華西精準醫學、大數據、石墨烯應用、都市現代農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先進金屬材料、軌道交通等8家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已完成籌建并投入運營;人工智能、先進光電產研院即將簽署共建協議完成籌建;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也納入成都市新型產研院建設管理體系。至此,成都市新型產研院“10+1”格局已形成,三年初設目標已順利完成。在技術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創新型企業孵化與培育、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探索出了一條可行的路徑,為圍繞產業生態圈構建創新生態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017年12月,由四川農業大學牽頭,市科技局、溫江區人民政府、市農林科學院、四川特驅投資集團共建的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正式成立,注冊資本5000萬,總部位于溫江區。一年多來,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作為新型產研院中唯一的農業類新型產研院,圍繞“新平臺+新技術+新模式”的建設思路,借助互聯網手段和共享理念,通過股權機制、利益分配機制設置來最大限度拉近創新系統中的科研單位、政府、企業以及消費者等主體要素的距離,使之保持高頻互動,系統性地構建運營模式,既能實現自身的發展,又對相關產業及所在產業功能區和園區主導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好帶動和支撐作用。成為成都市新型產研院建設的典型代表之一。有望3年建設期滿完全具備自我造血功能并實現盈利。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委員、《中國鄉村發現》主編陳文勝教授調研后予以充分肯定:“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是中國農業科技與產業融合最具前沿性的平臺,讓我耳目一新”。
具體而言,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的建設與運行舉措可以概括為如下的“兩力”與“三度”:
(一)釋放學科輻射力:“環川農大成果轉化區”。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受托管理成都農高區創新中心,牽頭打造“環川農大成果轉化區”。充分挖掘川農大資源,架構“1+1+1+N”協同創新模式(1個首席專家帶領1支研發團隊成立1個研發平臺,孵化N個企業),通過控股、參股、引入培育等方式對研發平臺和科技企業進行孵化。
(二)激發品牌效應力:“川農牛鮮生IP”。基于川農大的技術和社會公信力,通過產品溯源、檢測認證、專家或校友親自代言三重關卡,以產品倒推技術和人才,將農業科技創新與尖點農產品供給結合起來,實現牛人、牛技術、牛產品的良性循環發展。該模式在全國農業高校尚屬首創。產研院推動四川農業大學合法取得了“川農牛”49項商標全部使用權。在此基礎上,控股成立了川農牛科技公司,架構了川農牛鮮生新零售平臺,集線上“川農牛e購”和線下“川農牛鮮生”體驗店為一體。致力于為“川字號”尖點農產品供應鏈賦能。
(三)校準市場對接度:“農科e站(成都農高技轉平臺)”。通過構建雙線服務體系(線上:虛擬技轉經紀人+商超模式;線下:技轉架構師+技轉經紀人)和整合四庫資源(技術庫、專家庫、需求庫、企業庫),結合林盤分組、林盤聚合、林盤定位等技術,解決農業高新技術供需錯位等突出問題,更好地滿足科技成果順利轉化、企業獲取技轉服務、發明人權益保障三大需求。該平臺在4月26日“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川農大專場上”一發布就受到參會企業高度好評。
(四)優化平臺智能度:“蓉e檢(產業互聯網平臺)”。采取共建、共享模式,通過市場手段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推動涉農檢測產業互聯和智能化。線上采取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衍生手段,自行開發R-LAB實驗室云平臺,為社會提供大型共享設備預約、試劑耗材管理、實驗室人員協作等實驗室綜合管理服務。
(五)深化校地融合度:“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與成都市農業產業功能區(現代園區)高度互動,牽頭在大邑現代農業園區打造“未來農場”智能種養生態循環科技園,項目聚集阿里AI技術、四川農業大學種養循環數字農業技術團隊和特驅集團飼料研發和智能養豬技術,建設應用場景和高端研學基地。已與大邑縣人民政府簽訂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和投資協議,正抓緊發改立項備案和啟動規劃設計工作,力爭今年內完成建設審批手續并啟動建設,明年底全景呈現。同時,積極策劃和深度參與崇州水稻+優質糧油、郫都區川菜小鎮、金堂聚峰谷油橄欖+全產業鏈開發等項目,賦能產業功能區高質量發展。新近已經與市農業農村局、新津縣達成合作意向,輸出和升級模式,擬將托管“中國天府農博園創新中心”。
截止2019年5月底,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取得了較突出的建設運行成效。一是環川農大成果轉化區,現已孵化23個研發平臺,38家科技型企業,創新創業人員達200余人。二是“3e云平臺”, 僅“川農牛e購”就有30余位專家參與該平臺產品代言。近半年來,在全省,重點是我市和深度貧困地區,已經遴選100余種尖點農產品集聚上線,累計曝光次數120萬余次,現有會員5200余人,實現成交近200萬元,2019年成交額有望達到1000萬元。“農科e站”已實現四川農業大學可推廣、可應用、可轉化的新技術、新發明、新品種等成果全部上線,預計明年內實現全域成都農業科技最新成果“一網打盡”。線下洽談合作項目10個,實施科技產業扶貧項目3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2個。“蓉e檢”已在四川農業大學200余個實驗室推廣使用。線下聯合建設共享飼料檢測實驗室、共享工程檢測實驗室等一系列涉農共享實驗室,已經取得CMA和CATL雙認證,具備1000余項檢測能力。同時該平臺也被納入了2019年四川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三是5個標志性重點合作項目正在落地中。
二、來自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的經驗剖析
(一)體制機制“真突破”是基礎。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切實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五位一體“政產學研用”合作新體系,凸顯了平臺經濟的典型特質。四川農業大學及時出臺了《四川農業大學科技成果“三權”改革方案(試行)》,配套產學研合作機制、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分配機制和兼職人員薪酬獎勵機制,為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的建設破除了體制機制瓶頸。運行機制上實現了內管“三化”(股權多元化、管理扁平化、業績數據化)、內控“三線”(紅線零容忍、黃線容錯糾錯、綠線鼓勵發輝)、投入講效益(原則上一個部門就是一個公司)等。在這種新體系下,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有著明顯“三像三不像”特征:既具有高校院所的屬性,又不局限于高校院所的傳統職能;既有企業應有的市場化特質,又兼顧公益性,不將利潤作為唯一的目標;既有事業單位的引導功能,又具有傳統事業單位不具備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其實質是集合各方優勢,打破現有機制局限。
(二)新發展理念“真落地”是關鍵。都市現代農業產研院因為其組建的時代背景和農業的公益屬性,其建設過程中對標《共建協議》約定的階段性建設目標,主動對接省委、市委的重大戰略部署。一方面作為溫江打造國家農高區的“發動機”。另一方面深度參與到我市其他農業產業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打造校院企地創新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賦能產業功能區高質量發展。同時,為擦亮四川農業金字招牌,特別是為我市貫徹落實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服務全省鄉村振興,堅持“主干”擔當,勇于探索新路徑。
(三)創新要素“真聚合”是保障。四川農業大學輸出資金、技術和“川農牛”品牌;特驅集團輸出資金、人才、技術和渠道;市科技和溫江區人民政府輸出政策、資金、資源等,各要素在項目推進中發生深度黏合。川農牛鮮生利用市場導向作用,以產品倒推生產要素中關鍵的人才和技術,實現產品、人才和技術的深度黏合和良性循環。根據科研規律、行業和技術領域特點、區域特征,借助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手段,構筑面向企業的高效、多元、開放的農業產業共性技術研發體系,打造“互聯網+”3e云平臺和標志性示范項目,推動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助力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三,新型產研院未來發展策略
按照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推動產業功能區和園區高質量發展”等新時代重要部署,聚焦產業功能區高質量創新發展對科創資源的需求,進一步深化新型研發機構(平臺)建設,努力打造成服務支撐產業功能區高質量創新發展的科技創新綜合體,特提出如下發展策略:
(一)強化商業邏輯,把牢產研院市場化發展的導向。產研院建設作為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遵循“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的原則,在“建機制、拓功能、促協同”上下功夫,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發展的道路,以市場化為導向推進產研院運作水平。在運行機制設計上要充分尊重政府、高校、企業、專家團隊等多方價值訴求,既要做到通道協同,更要實現價值協同。“方向正確、經營有方、保障有力”是產研院高質量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面向這三要素,政府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底線,抓產研院發展方向導向不走樣,抓服務保障協調沉到底,不插手干涉產研院具體經營活動。
(二)優化政策機制,保障產研院科學發展的環境。新型產研院建設涉及多要素、多主體、多目標、多環節,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資金投入渠道,在人才開發、引進和融資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形成寬松的發展環境,建立產學研平衡機制和產出鏈的利益聯動機制和投融資體系。創新運行機制更是是產研院能否成功的關鍵,特別要做好產研院核心管理團隊、特別是帶頭人的遴選,圍繞目標導向深化績效考核及結果運用,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激勵政策。
(三)科學規劃設計,推進產研院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徑。要根據我市不同產業功能區發展階段和實際需要,采取多種靈活的方式,探索差異化路徑,合理構建支撐、服務產業功能區創新發展的新型研發平臺。結合各產研院各自的特點及行業差異性,采取“一人一院”、“一院一策”的方式提供專人指導、專業服務,提升運營能力,盡早成為我市相關產業技術創新發展的頂梁柱。
(四)精準資源配方,優化產研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結合2019年產研院財政科技專項資金預算,遴選兩到三家項目質量優、成熟度高、產業化前景好,基金籌建方案成熟的產研院,啟動成果轉化基金的建設,并依托基金,聯合產研院所在的產業功能區和園區,啟動實施項目轉化和創新新型企業孵化工作;會同相關產業功能區和園區,根據有關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需求,依托產研院的研發能力、技術儲備和人才引聚功能,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為相關產業功能區和園區、相關重點產業輸送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結合科技型企業培育和高新技術服務業發展這兩項專項工作,充分運用其政策工具,從企業培育的角度支持產研院及其孵化的企業做強做大,從高新技術服務機構培育的角度支持產研院做強做大,盡快成長為科技創新的“綜合體”。
作者系川農大農發院書記、常務副院長、成都現代農業產研院董事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