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資本變成富民資本,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以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要從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變革入手,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走融合發展之路;堅持政府主導而不包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行為激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創新生態補償機制、產權制度、治理體系為重點,發揮體制機制對治理環境、發展經濟的引領和保障作用。
美麗鄉村建設不是單純搞好鄉村環境,而是要在鄉村經濟發展基礎上建設和諧宜居美麗鄉村;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犧牲鄉村生態環境為代價,而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這就要求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科學認識和把握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將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起來,努力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浙江省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其他地方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也提供了不少生動例證。
以綠色發展為引領,走融合發展之路
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要從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變革入手,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走融合發展之路。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 綠色發展理念強調,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要堅守生態環境底線,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實現發展,又要充分利用生態環境,讓生態環境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當前,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全國各地探索形成了多種“自然—經濟—社會—文化”復合型生態經濟。比如,生態經濟+城鄉生活場景——以四川省成都市的田園城市、公園城市建設為主要代表,彰顯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讓美麗山川和美麗人居交相輝映。又如,生態經濟+鄉村旅游經濟——以浙江省湖州市等地鄉村的山水民宿為典型,形成較好的品牌和集群效應。再如,生態經濟+健康養生產業——以福建省建設頤養福地為主要代表,發展健康養老養生產業,呈現出生態農業資源、旅游資源、區位交通和客源等疊加優勢。
走融合發展之路 融合發展要求突破傳統產業邊界、區域空間邊界和要素功能邊界。就農業產業而言,應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多功能發展。就區域空間而言,應實現產村融合、產城融合和區域融合、城鄉融合。就要素功能而言,應追求生產要素、生態要素、文化要素相互融合。實踐證明,融合發展是現代產業的重要特征,是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的基本路徑。比如,江西省全南縣大力發展芳香產業,建立贛江源多功能生態經濟示范園,帶動1.3萬農戶從事育苗生產、花木種植、精油深加工等,生產的精油等產品遠銷東南亞,人均年收入達2萬余元。又如,浙江省平湖市廣陳鎮和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僅一條山塘河之隔,兩地語言相通、習俗相近、文脈相似,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高度關聯。近幾年,兩地進行跨區域“聯姻”,突破行政區域藩籬,實現公共設施共享,通過協同規劃和市場運作,產業發展從“競爭”轉向“競合”,著力打造跨區域發展、一體化發展的新鄉村群與鄉村振興共同體。
政府不能包辦一切
整體來看,美麗鄉村建設應由政府主導,但政府主導并不意味著政府包辦一切,還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行為激勵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鄉村產業興旺與經濟振興需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發揮引導作用,重點在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投入引導、示范引導等方面發揮作用。即使是一些具有公共性的項目建設與持續供給問題,也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好市場機制的作用。以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實踐為例,許多鄉村之所以能實現可持續的村容整潔和生態宜居,除了政府重視、增加投入、強化考核和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也離不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特別是將村容整潔、生態宜居建設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持續推進的動力。
實踐中,一些鄉村環境整治,如垃圾集中處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建設項目,往往存在村民投入積極性不高、村集體缺乏經濟實力、政府長期投入有限等問題,因而一些地方村容整潔和生態宜居建設可持續性較差。浙江省的經驗表明,在政府重視與投入的同時,還應發揮好市場機制的作用,將符合條件的鄉村社區環境這種“公共品”轉化為可交易的“市場品”。具體思路和做法是:鄉村的村容整潔和生態宜居不僅要為本地村民所享用,而且要讓城市居民來享用。城市居民享用美麗鄉村資源,實際上是來鄉村休閑、養生和旅游,是付費的市場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鄉村環境效益就會產生經濟效益,當地的村民就可以轉變為第三產業從業者,進而產生改善與維護鄉村環境的內在激勵和動力,實現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與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良性互動。
創新體制機制是關鍵
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創新體制機制是關鍵。要以創新生態補償機制、產權制度、治理體系為重點,發揮體制機制對治理環境、發展經濟的引領和保障作用。在這方面,目前一些地方已形成不少有益經驗和做法。
創新生態補償機制 北京市出臺《關于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大對生態涵養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確?!安灰誀奚鷳B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福建省強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出臺8個配套管理辦法和13個指導文件,統一制度、統一規則、統一市場、統一平臺,避免“政策孤島”,形成成體系、全覆蓋、多層次、常更新的排污權政策體系,營造公開透明的排污權交易環境。安徽省推出《安徽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在全省范圍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形成相應的鑒定評估管理和技術體系、資金保障和運行機制,建立完善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制度。
創新產權制度 山東省東平縣推進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有效提高鄉村資源利用率和農民收入,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解決困擾農村集體多年的“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管理無序和閑置問題。全縣對清理出的“四荒”資源,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與相關市場主體合作開發苗木種植等經營項目,形成農村集體“邊角經濟”增收模式。為破解各類扶持資金分散使用效益低、平均到戶發力弱的困局,該縣整合政策性扶持資金,形成經營性資產,將資產量化到人、確權到戶,并依靠市場經營壯大體量,形成資產收益共享新局面。浙江省德清縣著眼“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全面推進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用益物權、集體資產股權確權頒證,并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全縣76%的土地高效流轉,帶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實現畝產“千斤糧、萬元錢”。同時,推出17類農村產權抵押貸款金融產品,共計發放貸款7.75億元,實現“死產變活權,活權生活錢”的良性發展。
創新治理體系 江西省橫峰縣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創新鄉村治理體系,發揮鄉賢作用和鄉村優良民俗功能,在村莊普遍建立互助會、理事會和促進會,將鄉風文明與治理有效緊密結合起來,有力促進了鄉村特色休閑旅游業等的發展。這些體制機制的探索和創新,對于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發揮了重要引領和保障作用。
作者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前院長、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振興研究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