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第38期郝堂?鄉村復興講壇,鄉建院特別邀請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經濟學博士石霞老師,通過自己多年理論研究與實踐經歷,分享當下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發展在一二三產融合過程中的趨勢、機遇、典型案例與具體做法。我們通過錄音整理,以便三農領域學者、縣鄉干部、實操者探討交流與相互學習。
我講三農問題的時間已經很長了,一直搞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到郝堂還是第一次,很高興有機會在鄉建院郝堂論壇上,分享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我的研究議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鄉村振興是五大振興。首先就是產業振興,我今天做的一個發言就是產業振興。
十九大報告里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明確了鄉村的發展方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我們提出來的戰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參加兩會時,在與山東代表團互動中提出了五個重點,與廣東代表團互動又提出了鄉村振興要抓住城鎮化和逆城鎮化兩個方向,需要齊頭并進、協力共推實現城鄉協調。
事實上,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振興,所以我今天跟同志們講的第一個就是要抓住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著名的投資家索羅斯說他看好未來中國的30年,看好中國的什么?看好中國的農業30年。今天現場的朋友有來自基層的和實業,特別是我們的農民朋友們,深深地感到務農不掙錢。我有一個數據,國家發改委價格司今年公布的數據,我們農民的三大主糧的成本利潤率為負1.16%,種糧不掙錢是我們的現實,那為什么索羅斯又看好農業?我認為他看好的是現代化農業。
我們今天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是一家一戶的傳統分散經營的小規模的農業。第三次農業普查出來的結果是我們2.3億人務農,2.3億個農戶基本經營單位戶均土地7.8畝。7.8畝的土地他怎么種也種不出多少錢,所以種糧不掙錢。
如果我們要搞大規模的現代化的農業,我們就要把一產做成一產、二產、三產的融合,這樣的一個發展趨向是掙錢的。目前我們也具備轉型現代農業的四個有利條件:
城市資源向鄉村流動 工商資本下鄉
第一個有利的條件,城市資源向鄉村流動,工商資本其實都看到了,于是積極下鄉。我們中國最后一塊藍海就是我們的鄉村,但鄉村的資源分散,不能系統化、沒有辦法大規模的以市場化導向來配置的話,那一樣不掙錢。實際上“深加工、精加工、細加工”還是有錢可賺的,所以工商資本現在還是愿意來下鄉了。電商已經開始下鄉進入中國的農村市場,城市電商已經都飽和了,農村市場已經覆蓋了我們60%的行政村。我們行政村有60萬個行政村,但是,他已經占了40萬。所以說第一的有利條件就是有資本愿意到農村來投資了,愿意來經營了,愿意來把它看作成最后一片藍海進入鄉村。在中國的制造業產品2000多種產品都處于5%的供不應求,80%的供過于求。在這種情況下,這里就成了人們想來投資的地方。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中高收入國家 消費能力提高
第二個有利的條件,就是我們國家進入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已經很多年了,市場規模擴大的同時,消費能力大幅提高。
按照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到12000美元叫做中等收入國家,我們已經超過了6000美元。我們去年2018年是9713美元,已經進入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而且是穩定的。而且我們的市場也變了:首先就是我們的市場規模擴大了,比如我們到郝堂來,發現有很多城里人甚至外國人來郝堂旅游、消費、度假。如果我們沒有達到中等收入以上的國家這個行列的話,我們不可能有這么多城里人下鄉來這兒享受田園風光,享受鄉村文化,來記住我們的鄉愁。這種場景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都不敢想象,這就跟這個大背景、市場規模發生變化有關。
2007年的時候我們國家的這個市場是外貿依存度60%以上,當時美國次貸危機,咱們中國的農民工立刻就有2600萬失業了,溫家寶總理一直在講我們2600萬農民工失業了,但是中國沒有出現社會動蕩,上哪里去了呢?回到鄉村去了。我們那時候開始了新農村的建設,新農合、新農保、我們鄉村的建設其實都是從那時開始加速了的有了鄉村的變化才承載了。實現經濟的硬著陸變成軟著陸。
12年的時間我們已經成為了內需為主導的國家,我們的市場規模已經很大了,我給大家一個數字,我們和美國就差1.6萬億人民幣,美國人為什么焦慮呢?就是美國人在2017年華盛頓郵報曾經發布了一個數據,咱們在去年就應該在需求上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國,所以這兩天正在開一帶一路的論壇,為什么這么多的國家組織的領導和組織企業到中國來?就是中國是個大市場!
消費升級時代 對優質產品需求旺盛
第三個有利條件,就是伴隨著巨大市場的到來,國人開始了消費升級。對于我們鄉村的產業發展來講,我給概括就是消費升級,具體到來說,我認為是四點:
1、農業產品的加工化是個發展方向。我們現在的加工水平還比較低,加工還比較粗,所以我們要向深加工細加工方向走。我們在這里比起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滿足現在消費升級的需求。
比如說我們在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當中,特別提出了我們要特別要發展三類產品:方便產品、休閑產品、功能產品,我們的這個發展前景是農產品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細加工這個發展前景是非常看好的,所以我認為我們農村迎來了一次農產品加工化的發展趨向,如果說我們不發展加工業的話,我們的縣域是沒有什么稅的,農業是本無稅的產業。
鄉村旅游可以富民,但是沒有加工業、沒有服務業縣里政府就沒有財力,就很難反過來去推動鄉村的發展。我一直在講,富縣的產業和富民的產業有所分離有所分工,但是必須交集在一起,那么加工化在我們國家大概在40%左右。所以說呢,我們的農產品到今天還是粗的多,細的少,比如說糖尿病病人,比如說高血壓的病人,比如說小孩老人這個婦女這個產品的細度不夠、技術不夠。
2、追求高品質的產品。昨天我到郝堂我就買了一斤茶葉。人家告訴我這里的茶葉都是手工的沒有農藥化肥,我信任咱們鄉村振興的點兒,從品質上我信,所以我就去買了一斤,這不也是追求品質化的一種消費的理念來決定的,我還要買回去送給朋友們喝,我把商家的微信給加上了,我跟老板說如果好的話我就再繼續買,你給我快遞,很方便。建立一種良好的商品交易關系,所以品質化的需求隨處可見,我就不講了。
3、休閑化傾向明顯,休閑產品需求旺盛。人們把自己的生活分為兩塊,一塊是工作時間,拼命的工作;另一塊休閑的時間放松自己,其實昨天我們也在休閑,昨天在這個村莊里面,鄉村賓館、民宿里面沒電視,很快就靜心靜下來了,放空了自己那不就是休閑了?這里搞的很漂亮,休閑化的內容我認為要充實,一定要搞好夜間經濟。白天大家游山看水都挺漂亮的,到了夜里一片黑暗,需要有夜間的經濟給他們提供來這兒體驗的場所,而往往我們全國各地的鄉村,一到晚上都是黑漆漆的,好幾家老是打麻將來過這個晚上,這就是一個浪費,有交流場所,有觀看鄉村文化的地方,沒有的話就很難吸引人,早上來晚上走,那么這個鄉村也很難發展,休閑尋找一種另類文化的活動。
4、交易的網絡化。我們在座同志們、年輕同志甭說了,我們現在一年都很難到北京中心區的廣場、商場買東西,基本上都上網絡。這個是人們在追求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同志們在鄉建的過程中琢磨新的生活方式的內涵,需要看看如何借助網絡化來實現鄉村振興,這是需要我們去體會,需要我們自己去豐富。
老齡化社會 健康產業發展增速
第四個有利條件是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健康產業發展需求旺盛。我想跟大家講的就是收入提高了,就產生了一個新的需求——健康產業的需求,人們想過得更健康。從發達國家的發展來看,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基本就進入健康經濟時代。人們圍繞著更好的生活來進行消費來安排自己手里的財富。
所以,同志們,鄉村也是健康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大家說如果中國經濟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咱們北京要辦冬奧會,把地點放在張家口,哪有那么多人去?現在冬天也有人去。冰雪經濟、納涼經濟、因為基礎設施好了大家都去。這是因為我們已經到了健康生活的這個時代。
那么健康需求,我把它歸類可以歸為四類:健康食品需求、保健藥品需求、精神愉悅需求、休閑養老需求。在可以預見的這十幾年里,健康產業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一個很好的增長點,農村也成為我們國家實現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的戰略,也是一個新興產業的增長點。
李克強總理今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我們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占到了11.9%。按照,聯合國人口署他制定的標準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2%就是老齡化社會,按照我們當年計生委在世紀初本世紀初做的人口測算來看,我們就是在2020年老齡化加速,這會帶來了兩個很重大的市場的變化,看下面這張圖,無論我們公司掙多少,我們處在什么家庭,其實這人這一輩子消費就是個倒u曲線,20到50歲,消費是最多的時候。我們打造鄉村旅游搞養老產業,這很對,但是一定要吸引年輕人到鄉村,來回歸故里尋根朔源,搞體驗經濟。這是一個消費的成長點,一定要把這個市場切入點搞好。
但是中國的老人是窮人,我說的這個窮人是打個引號的。他不是日本的老人、不是歐洲的老人,我們是未富先老。前兩天有個數據,老年人存款超過70萬的,占到我們人口的5% ;雖然我們說我們是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同志們,我們的老人的錢,有一部分進行了消費轉移給孩子買房交首付了,這些就都轉移出去;真正用于養老的費用不高,那么目前因為正在加速老齡化,老年人的市場并沒有那么大,因為中國老人的消費能力有限、消費實力有限,養老一定要琢磨中國的老人是什么樣的老人,這是我想跟大家講的,講了上面的市場變化,就是告訴我們鄉村資源市場化、鄉村資源升級并不是單向升級,是農業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的整合總體升級,同時在升級整合的基礎上,要發展體驗經濟。
比如說,一家子帶著孩子來了,我們說在這個鄉村休閑,咱們大人還行,我晚上休息休息挺好,靜靜的;可是你要帶著孩子來,沒有小孩待的地方,年輕人來了,沒有年輕人待的地方,他就不會停留下來。所以我們就要打造企業經濟、實體經濟、休閑經濟、養老經濟、美食經濟等體驗項目。
同時,說到美食經濟,我還要說兩句,昨天咱們吃個飯也挺好的,味道挺不錯,但是有一條,得吃出文化,吃得有講究。比如《舌尖上的中國》第二期,他不是告訴你怎么做,他是說為什么人們要這么吃!所以我說的鄉村實際上更多的是什么?是一種鄉愁文化。鄉村旅游、文化產業,不僅僅是重新構建,也同時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要把它傳承下來,加上文化的內涵。
現代農業是完整鏈條 讓農民參與到二三產
我認為鄉村發展起來概括地說,就有兩大產業,第一大產業現代農業,是一產二產三產的融合,從田野到餐桌這樣一個完整的產業。傳統的第一產業在GDP的比重占到7%點幾,要想讓農村的產業發展就必須要連上二產三產。三產是個朝陽性的產業,所以是個從田野到餐桌的產業,那么我們今天干的事兒就是要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把它變成一、二、三產的融合,我們全部都在干這樣一種工作。
我給同志們找的是美國的一個數據,就是在美元實物到消費市場的分割是非常清楚的。你的生產環節只占這個一塊錢的10%,也就是說農民在種這個地種出來的農產品到市場交易當中你就在一塊錢的這個消費當中占了1%,而食品加工環節占15.3%、包裝環節占2.5%、交通環節占3.2%、批發環節占1.9%、零售環節占2.9%。如果你單純就發展種植業,那他只占10%,農業當中搞規模經營,節省的勞動力要轉到二產三產中。
毛澤東同志講:農民問題關鍵在于怎么把這個農業人口安置好,要讓他們過好生活,農業現代化才能推。所以我們就必須發展二產三產,讓農民轉過去,中國需要這個,也有這個空間,否則的話,國家的文件就不會告訴你,要大力發展。
我認為現代農業搞就是搞新四化:第一個經營規模化,降低勞動力的成本讓農民能夠掙錢,第二個產品加工化,提高附加價值,政府才有稅,人民消費者才能有更好更需要的這樣的加工產品,第三個生產的服務化,農業機械、金融服務,我們鄉建院搞內置金融其實就是用農民自己的錢為自己提供更好地、更貼近農民的服務。說金融下鄉就是要為農民提供服務,體制外的金融下不來。內置金融,是由政府引導,在行政村域內,由村兩委主導發起,鄉賢和骨干村民帶頭自覺自愿參與,用農民的錢,然后支持農村的發展,也是與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及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相匹配的"三位一體"綜合性服務組織。可以說鄉建院在這方面探索已經很多年了也是比較成功的。第四個就一定是交易的網絡化。農產品最難的是賣給誰?我們農民控制不了,市場找不到、消費者控制不了的渠道,生產出來賣不出去。
我就記得調研有農民會說“你們教我們種什么我們就不種什么,你們不教的時候我們種什么都掙錢,你們一教就不掙錢了”。我想一下,確實如此,90年代,我曾經掛職的那個縣有一個鎮子農民種韭菜富了起來,就號召農民都種韭菜,壞了。一個村一個鎮種韭菜就夠一個地級市吃,結果弄了18個鄉鎮全種韭菜。爛的地里。第二次說是羽絨衣特別好,讓大家養大鵝,養鴨養鵝就收這個鵝毛、羽絨。養完了以后賣不出去,最后都殺了,農民心疼的不得了,費了那么多的勁兒養下來殺了。有了第一第二第三次,農民不干了,你叫做什么我就不做什么。
這就是消費趨同化。就是因為我們對市場也控制不了,我們的決策者他也不知道這市場信心從哪里來?大家都是好心,但是食品是沒有什么彈性的,所以我們多少問題都是賣難,需要今天的網絡化把這個市場關系搭建好,能夠讓消費者知道,也能跟農民建立市場關系,比如說這茶我喝的好了那我可能就會繼續買茶葉,他就會知道我消費量、買什么品質的、花多少錢,這樣進了他的計算機里、他的微信里,這樣就穩定了。
發展鄉村旅游業要做農業+文化
鄉村振興的第二個支柱產業就是鄉村旅游業+文化,也叫農業+文化。慶祝豐收節,是把各地的表演給挖掘出來,到了那天你看各個地方的人們都在唱啊跳啊,但有不同,能夠利用這個文化,把這個各地的鄉土文化搞出來。我前面說鄉村有一種鄉愁文化,所謂的鄉愁文化,其實就是找城市里沒有的農耕文化、祖先文化、生態環境等等。比如村史館、宗祠、姓氏溯源,依托本村文化基因延展出文化產業來,就能讓到此一游的人吃到、聽到、摸到,帶回去,就會把村莊記憶和產業都帶回去。
比如郝堂的村史館,我去看,還是可以;我上次到江西安義縣民國新村去了一趟,民國新村是當年江西省國民黨省主席熊世輝的家鄉,他建了一個宗祠,我去看了以后,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到廣東深圳寶安區的萬豐村去鄉村合作社考察,上個世紀90年代去的,但是最吸引我的其實就是他這個宗祠,農民合作社也在這里。人家告訴我們,說是周文王15子的后代,這情感上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覺得找到了文化的淵源,尋到了鄉村的根、姓氏的根。
今天是個學習型的社會,以后不僅僅是玩、吃還要學習。我給河南豫劇發祥地的這個地區講課,我就說讓大家學豫劇,游客去了以后白天玩、看、吃,晚上干什么?教唱豫劇。去了山西可以教做饃饃、教做刀削面。游客學點這個回去還可以展示。所以一定要把學習的內容、體驗的內容、文化追尋的內容加到鄉村旅游里,邊玩邊看邊學,吃的有名堂、學的有味道,鄉村有體驗。這樣才能把人留住,來了一回下回還來。
鄉村旅游業又叫鄉村旅游文化產業,充實文化的內涵。這個文化是軟文化,不是說我們發展,建了房子就行,建了房子還得有這品味,還得有文化相適應的項目。這件事前途無量但是創意很重要。
認清內核優勢,找準市場切入點
我講的第一個落地的路徑,認清區域資源優勢。郝堂,這個地方的優勢離城不遠,半個小時車就來了,山清水秀也不錯,再加上咱們這個鄉建院這個論壇在這個地方,還有這信陽特有的茶葉。
資源優勢從四個方面去考慮,第一個方面就是地區的唯一性,你怎么吸引人啊,到山西去為什么要到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啊?那有晉商文化。有沒有替代的?當年的晉商建的都是那種大院,但是這個大院上過張藝謀的電影,有了名氣,而且它保存得最完好。我們要琢磨什么東西是唯一性的,唯一性才意味著市場有競爭力,市場有壟斷性。
第二個認同性。你說信陽毛尖,他特別出名的地方肯定不在這兒,真正的信陽毛尖是有位置的。那個真正產信陽毛尖是貴,但是我們說喝綠茶喝新茶,到了這個地方還是買了信陽毛尖就飛回去了,那你還是認同,你會說“我從信陽買的信陽毛尖”,但是沒有誰去真的追溯那個地方是哪塊兒。
第三個延伸性。我到四川去,有兩個東西特別有名一個是梳子,第二個就是扇子。曾經都是往皇家進供的,當地的同志們跟我講說石老師你看,把這扇子做大點、梳子做多點兒,做好這個產業。我說,延伸性不好,為什么?扇子在今天有空調了,所以就不搖扇子了,很少有人在使用,扇子過去是我們的生活必需品,現在開始不用了,進門開空調。就是產業鏈能夠拉長才能掙錢。一把梳子,能不能拉長?不可能今年梳一下頭扔了明年又買一把。沒有辦法,批量沒有,怎么延伸呢?
第四個時尚。實用性和時尚性要很好的結合。因為現在最大的消費者是咱們20歲到50歲的人群。我就發現到河北武邑縣,婦女們在納鞋底兒,要我說很軟啊,婦女一個星期做一雙,一個月做三四雙,才賺300塊錢,你再看那些漂亮的鞋,將近400塊錢一雙。為什么?漂亮時尚,樣子設計的好。
所以這四條缺一不可,認識自己的本地資源,挖掘自己的資源優勢。
我給大家講兩個案例。安徽碭山縣,著名的梨都。我去的時候70萬畝地,這個是農業吧,種植業如果僅僅是梨,農民也富不到哪去,那么政府就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琢磨這個碭山梨怎么發展,有兩個季節最漂亮第一是梨花盛開的時候,第二個就是盛果期特別好,縣里面就讓梨農在碭山梨的基礎上搞春秋兩季搞賽馬耐力賽。吸引好多人去看賽馬耐力賽、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去觀賞梨花去品嘗梨去買梨。同時賽馬經濟也開始發展賽馬小鎮、馬術學校、馬術器材、養馬的知識學習等等這些就延伸出來了。然后是梨+康養產業。我去了以后他們告訴我說,石老師我們這兒是長壽之鄉,我到他那個村里面走過一個農家,一個瘦瘦的老太太出來了,老太太96歲,看著人就特別高興熱情,我還跟老壽星照張相。長壽是這的一個普遍現象,我就問了當地的同志們,第一長壽人的數量,第二個長壽老人的生活是怎樣生活的?生活習慣是什么?第三這邊水怎么樣?第四你這兒肺病怎么樣?為什么呢?梨,藥食同源,梨就是潤肺的。得肺病的發病率很少就說明吃梨他是有藥用功能的,老百姓自己家都做梨膏,頓頓飯都有,梨在這兒就跟喝茶一樣的,頓頓都喝梨水。現在搞鄉村旅游業也搞得好。100歲以上的梨樹掛著二維碼,你要想長壽嗎?你掃碼十塊錢一個梨,買幾個梨水給你吃,這個梨樹沒退化,越老越甜。而且交通也很方便,在梨園里養老其實還是挺好的,一年四季也不太冷,這是一個典型的農業資源加體育加康養的案例。
第二個案例是江蘇鹽城大豐縣荷蘭花海。這是全世界除了荷蘭最大的一片郁金香,郁金香是一個美好的象征。同志們,這塊土地可以種郁金香,也可以種菊花,那你種了都是菊花感覺就不一樣。小青年要談戀愛要送郁金香,這里有個故事,在洋務運動的時候,這里聘請世界上圍海造田經驗最豐富、技術最先進的荷蘭水利專家來規劃農田水利工程,他們在鎮政府土地流轉之后,找資本進來投資、進行策劃之后就建了荷蘭小鎮,我覺得最巧妙的一件事他把這個荷蘭小鎮建成了婚紗攝影,這是咱們華東地帶拍婚紗攝影照的年輕人最愿意去的地方,這個人群也是愛花錢的人群。結婚的時候啊,旅游照相那錢不怕花,一兩萬那這一輩子就這一回都是這個。找準這個市場切入點。
農業種植怎么種?種什么?都是需要去策劃。所以我給同志們舉兩個例子,就是想說資源加以規劃一定要找到唯一性,第二個找到切入點。所以做一個產業不容易。咱們這兒有好多做企業的老總,產業已有市場也未必切入的對,這個切入點是應該認真的去謀劃去研究的。所以我們說搞鄉村,這些不是我們有這個欲望,有這個想法,有這個政策就能搞好。產業振興來不得半點的不切實際。
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業
我從產業的發展角度說反彈琵琶,什么叫反彈琵琶?鄉村旅游業其實它是有特殊的產業是作為把人引進來的產業。
從產業發展角度說呢,我把它分成三次性產業,第一個就是先導性產業群,溫泉、旅游、文化、醫療、飲食、教育、體育是把人招進來的,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群,農副產品制造業、旅游商品制作業等是支撐性產業群。
郝堂這個地方,買東西的還是不夠,買點茶葉沒有了。小吃還可以再繼續做,還可以延伸長的旅游產品啊,咱們鄉建院在這個新農村建設當中、鄉村復興當中是有名牌的,可以做做小紀念品、找點漫畫畫家來這地方畫畫、攝影都可以。
文化沒有經濟是支撐不了,只有經濟沒有文化沒味道。發展鄉村旅游就應該文化和經濟結合起來,文化產業是先導性產業,到這兒來旅游,制造業產品、農副產品、保健藥品、文化藝術城都是吸引人買東西的,來了以后兜里的錢不落下那這個旅游也是不成功的。所以我總說進得來、錢掏得出,落在農民的手里落在村莊才行。這叫做支撐性產業群,第三個基礎性產業信息、服務業。到了這兒玩,上賓館了有沒有wifi啊?有沒有信號?人們生活在山中,卻還想了解世界。
大農業綜合性的農業不僅僅是一種農業,郝堂這里,我覺得挺好,有不少采桑葚、摘櫻桃、摘葡萄的。所以說我們的產業發展戰略是以市場為導向來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得看消費者要什么,好東西也未必一定能賣好價。還得因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加工進行培育才行。
要走組織化的農村市場化發展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他的博士論文里講要走農村組織化市場化道路。市場是有門檻的,市場的這個門檻就是渠道、技術、品牌、投資的資本量,所以實際上好多的地方,當年土地承包之后好多農民自己進市場,最終是以自己的勞動力進入市場,他并沒有發展非農產業、電子市場,發展非農產業是個系統工程,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農村也要走組織化農村市場化的道路,怎么組織化農村市場,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01
再造鄉村資源配置系統
山、田、水、路、建筑、文化等的市場銷售網絡,沒有按照市場的導向配置是不行的。一家一戶農民是很難弄出,所以我說鄉村振興是個系統工程,需要配置。
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特別好,鄉村振興當中基層黨支部要發揮領導作用,要發揮核心作用。所以我們的鄉村振興規劃當中有一個非約束性的規劃的指標就是以2016年為基期,2020年我們的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占35%,2022年要占50%,也就是說我們的基層黨支部要發揮作用,目前我們給它的制度路徑就是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那么我認為黨支部發揮作用是很重要的一個載體,就是要掌握發展經濟,要發展農民合作社,或者是發展集體經濟組織,干什么?盤活農業資源、生態資源、貨幣資源、文化資源,通過整體設計和盤活資源才能發展經濟。農村當中最缺的是公共工程的提供者和建設者,你只要有實力了農民才能跟著你走,我們當年共產黨領導農民革命的時候先給了他承諾。分田地打土豪分田地過上小康生活。如今的農民跟著共產黨走,那黨支部就要發展經濟讓農民致富,所以我覺得,作為配置資源的載體要發揮作用,領導農村鄉村振興的核心的組織要通過三個載體,一個是農民合作社,一個是村委會,一個是社區組織。通過它來配置社會資源、文化事業、經濟資源組織和社會管理。
所以我們現在鄉村最大的統的功能不夠,黨的組織是從上到下有組織的。人家說中國這個制度的優越性在哪里?就兩條。第一條,集中精力辦大事,第二條,組織能力特別強,從上到下一條線,支部建在村上。沒有哪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么扎根在基層,這就是我們的優勢,所以我們說在新時期我們要把這個優勢在鄉村振興這個系統工程中,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為資源整合者,不只是經濟資源是個抓手。
塘約村是一個這三年才起來的村莊,左文學領導黨支部盤活了鄉村資源。原來一個空殼村現在也積累幾百萬了,給農民提供了公共福利、公共設施,他怎么樣整合的?因為他首先整合了扶貧的政策,第二個整合了土地。土地在一家一戶的手里不叫資本,那叫生產材料,只有大片了這個才能成為資本。所以它把這個土地整合好了以后工商資本就下來了,第三個把農村的勞動力整合好,有人去務工、有人去種田、有人去搞服務,他就起了這樣一個作用。南街村,一個沒有分過的老先進,也是這三年精準扶貧的時候起來的。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好多的成功的案例,都是咱們黨支部帶領著大家干起來的。
在鄉村振興當中一定要注意,在堅實的集體土地所有權基礎上,要盤活集體建設、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整理中的新增耕地,鄉村中有的還有預留地沉淀出來的扶貧項目資金等,都應該可以作為集體的財產,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盤活了,它為鄉村的發展奠定基礎,可以說這些地方例子是很多的,我們搞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我認為黨支部是個重要點,第二個集體的資產、集體經濟組織是個關鍵點。
02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先建立合作社
金融是各種資源的龍頭。我自己認為,三大抓手,要找一個產業的中間環節,從生產基地到市場得有一個中間環節,這個中間環節就是利益共享平臺,工商資本愿意下鄉但是跟一家一戶的農民打交道太難,時間長、成本大、信息不對稱,很多人就忘而生畏,而農民呢,一家一戶的,去跟企業談,他那個土地只能轉租轉包,沒有辦法作為資本作為參加企業入股分紅,就需要一個中間環節。這中間人是誰?這個中間人就是合作社,給它起個時尚的名字,叫合作社+,合作前先+農戶。村里自己的人把合作社農民組織起形成的千畝土地,然后和工商資本去談。你拿土地我讓利給你,我愿意干,我不去組織農民,認為我沒辦法有這個能力,所以我覺得鄉建院李院長做的就是通過村社一體的內置金融合作社協助農民組織起來進入市場,同時注重找回孝道文化、鄉賢文化、鄉村文化。
合作社是農民自組織,農民的事情還要用農民的方式,農民自己去處理。資本方干不下去,農民處理要更好,那么這個組織就是合作社。農民可以在所有權的基礎上,組織集體經濟,也可以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加入合作社。自己來去自由。這樣合作社拿著這個土地資源就可以和工商資本聯合。既提高農民的談判能力又減少工商資本進入鄉村的巨大的政治成本。這樣的話而且放心,合作社都知道農民誰家講不講信譽,歷史上怎么樣,你家情況好不好,都非常清楚,為什么內置金融風險性很小?就是農民自己都知道誰家能借誰家不能借。
03
現代市場組織體系 網絡化內置市場關系
我們說農民過去賣難的問題是不了解市場。現在有了網絡,合作社賣東西給你、農民賣東西給你,利用微商,利用電商。其實就把消費者的地點、消費的數量、消費的檔次、消費的習慣全都能夠摸索出規律,這就是市場。
我老在山東買海鮮,那合作社給我買海參都知道我給我媽買海參。經濟實惠、看質量還不錯,那就給老人買,我自己就買生蠔。所以我要跟她說要買什么,他立刻就告訴你,大姐買海參寄給老人吧?地址都不用說,還買兩盒嗎?我本來買一盒,他就告訴今天生蠔好,買兩盒吧。咱也不經勸說就買兩盒了。買兩盒我就請朋友一起來吃,吃完以后說哎呀真不錯,轉發名片,因為我們都在一個小區生活。快沒有了,他就給我發一些照片,并說:“大姐啊,謝謝你幫我推銷啊,下次再買的時候我給你點優惠”。我說你怎么知道是我推銷的呢?他說你是我們的這個地址第一個,后面的地址都跟你一樣就是房間號不一樣,都是你給推的,人家都知道,分析的非常的清楚吧。
農產品怕的就是假冒偽劣,這一進去就毀了這個品牌,所以一定要網絡化內置市場關系。這里面有這么一個例子,劉強東在河北邯鄲武義縣搞了個京東扶貧跑步雞,散養雞但是人家經過策劃叫跑步雞,一旦跟你說你就記住了他有個跑步雞,太行柴雞168塊錢一只。扶貧款給這個跟著他養雞的農民。我是他們我是那個縣的扶貧顧問,去了兩次沒吃到,銷售的特別好。
構建現代人文支撐體系
打造鄉村生活
最后一點再用兩句話跟大家說到鄉村來干嘛?就是來觀賞鄉村生活,來鄉村的我們追求的就是鄉愁,追求田園不只是看山看水,而是看文化,這個文化需要我們打造,從街巷、建筑、社區活動缺一不可,要還原鄉村生活。鄉建院在這一塊也做了嘗試,可以說規劃設計規劃產業、村莊風貌、建筑;內置金融合作社協助村民組織起來;社區營造協助村民找回鄉村文化、重塑文化自信。
那時間的關系,我就不再講了,僅供同志們參考,最后大家都在做鄉村規劃,我有三句話:圍繞市鎮做規劃。不是鎮政府所在地,是圍繞產業發展的那個節點做規劃,二是圍繞產業做規劃,三是圍繞特色做規劃。別今年做了規劃,明年又告訴我,石老師到底是按照現在的人做呢?還是按照2035年的做呀?最后做完了以后朝令夕改,所以一定要按照我們國家鄉村振興規劃四大類的鄉村的定位進行產業規劃,謝謝大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建院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