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嚴守底線要求、堅持產業先行、創新技術模式,要更加注重多渠道增收、產權改革和要素保障。
2022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浙江《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政辦發〔2022〕4號)提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主導產業興旺發達、主體風貌美麗宜居、主題文化繁榮興盛的未來鄉村,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其中打造未來產業場景是主要建設途徑之一。本文以龍游縣士元示范園為例,歸納其打造共同富裕鄉村基本單元的實踐經驗,以期為全省域探索未來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機制提出工作建議。
案例經驗:關鍵在嚴守底線要求、堅持產業先行、創新技術模式
嚴守底線要求。堅決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士元示范園全面推進“山水田園路林村”全要素土地綜合整治,新增補充耕地指標4000畝以上、旱改水1200畝以上、標準農田建設2000畝以上、建設用地復墾1000畝以上。招商引資引入正大集團,大力發展稻油等四大主導產業;新建良種繁育基地,以生產推廣優質高產水稻、油菜種子為目標,著力提高標準化育種生產能力、增強供種能力,不斷夯實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堅持產業先行。全面推廣種植“水稻”“蕎麥”“油菜”等糧油作物;加強品牌打造,增強示范園農特產品競爭力,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規模農業轉變;全面推進大田種植數字化、設施農業數字化、智能無人農場建設,強化信息與設施農業的融合度,持續提高生產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通過全域土地整治后有平壩區、丘陵區、溪流及水庫等自然元素,建設稻田彩繪、油菜花田以及農業耕作人文景觀,展現現代農業生產的先進性、科技感,打造不同風格和特色的農業景觀。
創新技術模式。建立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體系。推行清潔化生產,利用養雞場產生雞糞、園區種植業秸稈、農產品加工廢棄物等資源,進行有機肥加工、還田。通過農業技術手段實現減碳增匯。通過農業技術和管理措施減排增匯,實施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節水灌溉、農村清潔能源等農業技術和管理措施,實現固碳減排,“抵消”農業碳足跡22.70%;通過秸稈氨化改善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改進禽畜收集和貯存技術等方式降低甲烷排放,達到農業增匯效果。
推廣建議:更加注重多渠道增收、深化產權改革和加強要素保障
多渠道促農民持續增收。提高就業水平,通過提供多種就業途徑確保農民能安居更能樂業,持續增收致富;增加資產性收入,實現農民安置房市場價值以及房屋搬遷獎勵等;增加土地租金收益,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項目,把碎片化的土地建成高標準農田,提高農田租金。
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國家現行政策框架內,按照“承包責任制不變、可耕種土地不減、農民自主自愿”的原則,采取“掛牌流轉、返租倒包”方式,通過產權交易平合,對片區內的耕地進行統一規范流轉。在增加農戶土地流轉收益的同時,保留土地承包所有權,切實保證農戶權益。探索“綠色大銀行”建設模式,引進優質經營主體,合作期滿后,示范園建設成果交還給村民,改革紅利可惠及子孫后代。
加強要素保障。加強財政政策支持。通過土地整治等方式獲得的節余建設用地和補充耕地指標收益,優先用于耕地保護、高質量鄉村建設、美麗田園建設和生態修復提升,整治產生的節余指標優先用于農村產業用地需求,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資金向未來鄉村建設傾斜。加強各類項目資金整合,引導工商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積極參與。
(作者系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首席專家、信息化研究咨詢部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江經濟》2022年第0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