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就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提出了具體要求,還就“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支持鄉村創新創業”等六個方面明確了發展目標和措施方法。各地圍繞鄉村產業振興,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不斷推動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產業創新,為鄉村振興增加了活力,為鄉村產業發展豐富了內容,為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
鄉村特色產業究竟是什么樣的產業,在鄉村振興中俱何等戰略地位?鄉村特色產業與農業產業有何關系?如何依據鄉村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創建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特色產業等等,還需要提高認識,在理論與實踐上不斷推進創新。本文擬就以上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討,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參考。
一、當今時代是全面轉型發展的新時代
轉型與變革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從全社會以及我國農村發展的進程來看,當今時代大變革最突出的表現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歷史性的轉型發展,最重要的特征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轉型與變革的時代主題將在三個方面來展現:
(一)傳統農村向未來新鄉村的歷史性轉型
從傳統農村向未來新鄉村轉型的發展路徑,主要通過傳統農業轉變成現代鄉村產業,傳統社會性農民向現代產業型農民,傳統村莊向現代鄉村社區發展的整體轉型來實現。
1. 新農民化。新農民化將圍繞傳統的社會性農民向新型產業農民轉型來進行。勞動型、組織型及業主型農民將隨著農村的大變革,不斷產生,成為未來鄉村發展的新主體,支撐新鄉村的大發展。隨著產權制度改革,農民資產的股權化,租賃、轉讓推動生產要素的加快流動重組,“業主性農民”得以加快發展。隨著農村進一步改革開放,鄉村功能加快創新,鄉村產業創新將吸引與組織起非農人員加快投資鄉村,將推動“新農人”群體的形成。以市場化為動力,以鄉村產業為紐帶的新型鄉村產業工人群體不斷壯大。
2.新農業化。一是農業經營主體法人化。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及其聯合的產業共同體支撐鄉村產業的發展。二是農業資源園區化與基地化。推動優勢農業產業形成,促進優質農產品的原產地化創新。三是農業產業將以鄉村產業的發展形態來呈現。主要通過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多元融合推動康養產業的發展,以及鄉村新型服務產業的不斷壯大來實現。四是適應市場多元需求的新變化,生態型農業、科技型農業、創意型農業、休閑養生型農業等新型農業加快創建,農業將由生產導向的單一業態向市場導向的多元融合發展的新業態轉型。
3.新農村化。我國農村正在由傳統農戶為主體的自然村莊,向生態宜居、美麗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新鄉村轉型。特色村莊加快發展,農村區域多樣化中心加快形成。未來鄉村將形成“特色小鎮帶特色村莊”鄉村發展的新格局。未來鄉村功能,也必將由單一的農民自組織,滿足農戶自身需求,向滿足農戶需要與對外提供多元化社會性綜合服務相結合的綜合服務體轉型。未來鄉村是產業興旺、生活宜居、生態文明相結合的鄉村社區。
4.新區域化。傳統的工農、城鄉、縣域是相對分割獨立運行的社會區域單元。未來新鄉村將由工農、城鄉相對分離轉型到融合發展的新鄉村。呈現特色小鎮并特色村莊形成鄉村中心,發揮鄉村中心綜合服務功能,鄉村中心帶動并引領村莊發展,村鎮融合、村村一體,城鄉融合互動,支撐區域社會經濟創新發展,為鄉村居民生產與生活提供綜合服務的綜合體。特色小鎮、特色產業、特色村莊、新服務、新農民、新治理將成為未來新鄉村的有力支撐。通過推進新鄉村的新鄉村經濟、新鄉村文化、新鄉村社區、新鄉村生態、新鄉村政治建設來實現未來新鄉村的發展。
(二)后工業文明社會向未來生態文明社會轉型
文明是人類社會性的重要體現與表現形式。人類文明通過人類發展的實踐成果、文化表現、知識體系、生產與生活方式、制度安排來承載人類文明的主要內容。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社會轉型主要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
1.構建生態文明的制度與文化。生態文明是新鄉村建設重要的文明標志。生態文明的社會,體現的是傳統后工業文明由對立向和諧,由強調個體占位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由宗教狂熱或者迷信到生態知識體系的傳播,新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發展的新型關系得以構建與發展。鄉村生態文明要求轉變后工業文明的社會價值觀念,樹立培育生態文明的價值體系,推動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制度與文化。
2.踐行生態文明生活方式。從人的精神文化價值來看,生態文明倡導生存環境的優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指導人們生活。天人合一、命運共同、和諧共生、求同存異、道法自然、尊重規律,保育自然與生態都是生態文明踐行的價值準則。在推進新鄉村建設的實踐中,需要倡導生態文明新風,構建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社會管理與行為規范。
3.創建生態文明的共同體社會。共同體社會形態是多方面的。從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需要多民族、多村莊、多宗祠、多文化信仰的相互尊重,友好相處。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生態文明超越人與自然的對立,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人類生態化生產與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建設起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新鄉村。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生態文明倡導鄉村社區是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產業與鄉村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倡導和諧幸福美好的鄉村生活。鄉村是鄉村人、自然、社會共治共生共享的家園。
4. 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發展需要遵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從發展方式來看,鄉村發展要走生態綠色循環發展、區域與產業融合發展和市場化發展之路。從產業形態來看,未來鄉村產業要建設成為生態友好型產業、質量安全性產業、資源節約型產業。發揮鄉村產業的多功能性,最大限度滿足社會的需要,實現生產供求的基本平衡與良性發展。
(三)社會生活向新時代化轉型
1.全球化。擴張與反擴張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形式。當代,擴張與反擴張的全球形式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全球化是全方位的,表現為文化、經濟、制度及意識形態的整體性。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全球化正在成為時代大潮,推動著中華文明的發展進而影響人類文明進程。資源、生產要素、市場及與此相關活動全球范圍的高效配置,自由流動,給我們帶來全球競爭與全球發展機會。全球化思維,行為方式的全球化,向全球開放與參與全球治理創新,正在影響我們的生活,變革我們的觀念,推動我們進行更深遠的探索,進而促進我們深刻變革。
2.智能化。人與物的關系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一方面,物的實在性,引發人類對物質世界的廣泛認知,從而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由于人類的不懈探索,產生了科學與哲學;另一方面,現實的物質世界被人類所利用,為人類發展服務。隨著物的人化過程的發展,未來,在人的活動的支配下,人與物的關系,將由主動探索與被動利用,轉變成智能化的協調關系,新型人與物的關系得到構建。智能化的物化時代必將取代被動的物質世界,在更高層次上服務人類的發展。
3.市場化。未來,隨著改革開放與全球化加快,市場主體更加多元,市場活力更強勁,市場機制的創新必將迎來新的生機。主要表現在:一是政府、市場與社會對人類生活的調節邊界更加模糊,作用更加有力,手段更加融合。二是一切生產要素價格由市場決定,將在市場上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實現資本化,創造更大價值。三是人的智慧價值將伴隨人才的資本化呈現新特點。人才的價值評價、人才的資源配置、人才的創新平臺及服務體系將提高到戰略高度。
4.人本化。人類社會人的權利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無權力意識的自由發展階段;自由權利部分轉移被利用階段;權利的人本回歸與自主張揚階段。這三個階段都是伴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而產生的。當今社會,人們對自我權利的認知感增加,張揚個性,強調權利表達,力爭權利訴求等體現人本思想的自主權力的趨勢在未來會更加強烈。有理由相信,充分尊重人才的個性發展,尊重人才的權利索求,滿足人才的現實需求,堅持以人為本,是未來創新活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5.區域化。全球社會經濟的發展呈現區域化特征,這種趨勢還在加速。區域化是由國家意識、民族特征、自然稟賦、人文資源及社會制度決定的。區域化是全球化的一種形態。有雙邊、多邊性區域合作,如東盟貿易區、一路一帶發展戰略等。我國國內發展,其區域化也呈加速態勢:有以產業為基礎的區域化,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加快發展;有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發展,如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一體化,有以武漢、長沙為中心的中部區域發展模式加快推進;也有以文化為主體的區域發展模式;也有以交通體系為主體的區域發展,如長江經濟帶等。隨著市場化加快推進,區域化將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6.大數據化。大數據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場新的革命與飛躍。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發展,物質世界信息化趨勢日益顯現。對信息的多維存貯、數據的多次分析、價值的廣泛研究日益成為未來創新活動與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手段。傳統的因果關系單一線性研究與思維方法,單一的樣本研究方法,單一的個體研究方法將讓位于總體研究,關系研究與趨勢研究,數據技術的研究方法將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與研究方法。
二、鄉村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朝陽產業
(一)響應社會新需求的新產業
社會新需求正在加快向縱深發展。社會新需求表現為,現實的新需求與未來潛在需求向現實新需求轉化的新需求。新時代的新需求是當代社會生活整體變革所引起的。總體來看,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社會生活新需求需要滿足。從未來鄉村的功能需要來看,未來鄉村是生態涵養之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策源地,是人們精神家園的歸宿,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與有機組成部分。從人們對鄉村產業的市場需求來看,人們對鄉村產品的需求已經由本土向區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由單一向多元化,由大眾向個性化,由滿足溫飽向功能營養方向發展。需求結構正在由單一的物質產品需求向文化體驗、健康營養、生態休閑、養生養老綜合性高質量需求轉變。
2.新時代新關系需要構建。重構新型關系,需要著力構建工農產業融合、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工農關系;著力構建城鄉互助,區域一體的城鄉關系與村鎮關系;著力構建國民經濟與農業發展的新關系。需要加快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充分發揮其新基礎性地位,構建鄉村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新關系。
3.鄉村發展的新動能需要創建。從歷史上看,我國農村變革的動力,一般來源于農民對生產與生活資料特別是土地的再分配的要求。當代,我國農業基本的經營制度已經確立,推動鄉村發展的新動能取決于三個方面創新:一是發展機制的創新。必須緊緊依靠市場需求,創建市場決定產業發展的機制,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二是發展手段的創新,必須推動多元與多業融合,通過實現融合創新來實現鄉村發展;三是轉型升級的創新,必須緊跟市場變化,緊緊依靠資源創新、科技創新、運營創新來實現鄉村發展。
(二)正在成為農民有效創新創業平臺
1.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據了解,全國各地圍繞鄉村振興,制定并落實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政策,吸引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到鄉村創新創業。一是人數增加。截止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100多萬。二是領域不斷拓寬,由種養向縱向延伸、橫向拓展,創辦的實體87%在鄉鎮以下,80%以上發展產業融合項目。三是層次不斷提升,返鄉下鄉人員50%以上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創業,近90%是聯合創業。四是載體不斷增多,認定的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實訓孵化基地達1096個,益農信息社覆蓋1/3以上行政村。
2.特色產業扶貧扎實推進。據了解,2018年,結合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萬家、農民合作社61萬個,有力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除此之外,一批特色產業集群正在興起。比如,目前已經建成甘肅定西馬鈴薯、江西贛南臍橙、陜西洛川蘋果、湖北潛江小龍蝦、重慶涪陵榨菜等。市場供求日益活躍,2018年農業農村部舉辦的各類產銷對接活動,帶動貧困地區銷售農產品超過500億元,促成簽約項目300億元。科技人才支撐有力,在22個脫貧任務重的省份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組建科技服務團,培訓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2萬余人。
3.創造了好的經驗。圍繞創建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特色產業,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逐步構建。各地發展企農契約型合作模式,已有1億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簽約農戶經營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戶50%以上。推廣利益分紅型模式,通過“訂單收購+分紅”“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4.推動農民勞動與生產方式的轉型。智能化時代,新型消費方式正在加快推動傳統農業組織方式向現代產業組織方式轉型。傳統的生產導向型農業向市場導向型農業產業轉型。單一產業向多樣化集群式發展轉型。本土性市場向區域化全球市場轉型。分散的小農向集體主導的混合經濟體轉型。低端供給向高質量高效益產業轉型。傳統的“化學農業”向生態循環式農業發展方式轉型。自產自銷向產銷分離,銷地市場向銷地與產地相結合轉型。農民自身單一農業生產勞作正向自主創業經營轉型。
(三)實踐創新推動特色產業發展
1.創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全國認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400個。鄉村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宗類、多樣化鄉土產業,創響特色品牌約10萬余個。各地依托鄉村資源,發掘農業與鄉村新功能新價值,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縣、鄉(鎮)、村特色產業綜合體不斷顯現。
2.傳統農業產業不斷升級。全國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62個、國家農業科技園32個、農產品加工園1600個,創建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148個、農業產業強鎮254個。融合載體呈現豐富多樣的發展態勢。農產品加工深入推進,引導加工產能向糧食等主產區布局,促進就地加工轉化。特色農產品加工不斷創新,特色產品品牌不斷創建。據有關資料,2018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9萬家、營業收入14.9萬億元。
3.鄉村新產業不斷創新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的實施,推動各地建設休閑觀光、鄉村民宿、健康養生等園區景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據有關資料,2018年接待游客3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2018年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農村網絡銷售額突破1.3萬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3000億元。鄉村新型服務業創新發展呈快速發展態勢。
4.鄉村產業形態不斷豐富。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文化+”、“旅游+”等多業態發展態勢。農業文化、農業教育、農業旅游、鄉村康養、鄉村電子商務等產業快速發展。發展中央廚房、直供直銷等延伸型農業、綜合種養等循環型農業如稻漁綜合種養快速發展。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7萬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243家。注冊登記農民合作社217萬家,家庭農場60萬個。
三、準確把握鄉村特色產業的內涵
(一)鄉村特色產業本質屬性
把握鄉村特色產業的本質,關鍵是要把握其“特色”。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的具體的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
鄉村特色產業的特色,反映的是鄉村特色產業本有的特色,是其基本的規定性及發展的屬性。把握鄉村特色產業的本質屬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1.三個維度。一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區域維度也就是區域視角。一個地區鄉村的自然與人文資源、鄉村地域性特征等因素決定著鄉村產業的特色。區域特色是特色產業的基礎,同時,鄉村產業特色成為鄉村區域特色的重要內容。二是鄉村產業的維度或者視角。鄉村特色資源形成的鄉村特色產業,特定鄉村產業發展的經營方式、產業業態、產品特點及服務方式,形成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元素,表現產業發展的特點。三是當代社會需求的維度或者視角。鄉村特色產業是依據特色的市場需求發展而成的,旨在滿足特殊人群或者社會大眾的功能化的需求,如文化體驗、休閑養生,降低三高等,從而相對其他產業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2.三個層面。認識一個產業的特色,需要把握三個層面:其一,產業層面。是產業自身存在的特色。產業屬地特色的突出表現是鄉村,根植于鄉村資源與環境。其二,發展層面,具有自身發展的突出特點,由此,有別于其他產業發展。第三,價值層面,是相對社會的階段性的特色需要而創制的鄉村新型產業。
3.四個環節。一個完整的產業有四個主要的發展環節,把握這四個環節的特點,就是了解鄉村產業的特色。首先,把握鄉村產業的資源環節。鄉村特色產業是由鄉村特色資源形成的產業。資源的性質、特色、區位、種類決定鄉村產業特色。其次,把握鄉村產業的形態特色。是具體產業特色的表現形式,由融合方式、手段、業界等決定一個產業呈現產業特點。第三,把握鄉村特色產業的產品特色。是特色產業實現產業價值,形成多元的特色產品,滿足人們生理需求與精神文化需求,實現體驗消費與物質消費的有機結合的載體。產品特色是產業特色最直接、最核心的形式。第四,把握產品功能與市場需求。一個產業特色是與一個特定的目標人群價值需求相關聯的,了解一個產業的特色,往往可以從一個特定的人群及其特殊的需要出發來把握。
(二)鄉村特色產業的基本特點
1.特色鮮明。鄉村產業特色是與相類產業相比較而顯現的。構成鮮明特色,有四個最基本的要素:其一,由獨特資源作為發展的基礎。這些資源主要由獨特的自然、文化、產業多功能性來形成。比如,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成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其二,是區域特征的重要支撐。產業發展呈現區域地方特色,同時,產業特色構成對區域特色的認知。其三,特殊產品品質。品質獨特,功能特殊,有一定知名度。其四,目標市場相對明確,形成特定消費市場。是滿足特殊人群或者市場用戶的需要。市場有前景,規模有優勢。
2.鄉村獨有。鄉村獨有是鄉村特色產業的鮮明特點。與一般產業相比較,鄉村產業的空間屬性是鄉村,鄉村特色產業是利用鄉村資源優勢創建的鄉村產業。一般來說,是以鄉村資源稟賦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根植于農業農村、由當地農民主辦、彰顯地域特色和鄉村價值的鄉土經濟活動,如特色糧油、特色果蔬、茶葉咖啡、食用菌、中藥材、特色畜禽、特色水產、棉麻蠶桑、林特花卉等特色種養業和鄉村食品、釀造、紡織、竹編、草編、剪紙、風箏、陶藝、木雕、木工等特色手工業。除此之外,還以鄉村元素作為融合發展的條件,創新新產業、新業態,創建新型產業如休閑旅游、現代康養產業。
3. 農民主體。鄉村特色產業是農民的產業。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鄉村特色產品供給,同時,為農民創造就業渠道。鄉村特色產業是農民創業的產業,也是農民致富的產業。廣大農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訂單收購+分紅”“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方式,極大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還通過股份合作,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形式,引導社會資源流向農村,推動鄉村振興。
4.相對優勢。相對優勢,說到底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潛在與現實能力。一個特定的鄉村產業的相對優勢是指,相對其他相關產業有相對較強的發展能力。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能力所表現的相對優勢,主要由鄉村特色產業的特點所決定:特色產業發展有其他產業發展不可替代的區位與資源條件。在一些地區,有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的傳統,技術比較成熟,相對集中連片,市場半徑和市場占有份額大,具備形成知名品牌,組建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的基礎。有較強的產業集群能力,容易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縣一特”的區域品牌。在不斷滿足用戶現實需求的基礎上,具有引領潛在市場的能力。特色農產品發展符合區域分工的要求,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
(三)鄉村特色產業的當代價值
鄉村特色產業的基本功能是產業功能。表現為以大眾喜愛的優質產品滿足市場需要。鄉村特色產業除具有一般的產業功能之外,還具有以下功能:
1.是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特色產業生產經營對農民增收帶動作用明顯,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是富民產業。發展特色農業可以促進土地、資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動,特色農業既能容納本地的一部分勞動力就業,又能接收部分外來勞動力就業。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挖掘特色農業潛力,有利于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全產業鏈建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創造新產品、催生新業態、發展新模式、拓展新領域,有利于完善利益分享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特色產業的創新發展,能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由此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文化傳承,由此,構成鄉村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新型產業基礎與平臺。鄉村特色產業興旺發達,讓鄉村更加宜居,鄉風更文明,實現鄉村有效治理,帶動農民生活更加富裕。
2. 是推動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融合是創新鄉村新型特色產業的手段,其路徑與目標是鄉村特色產業。多產業、多元素跨界融合,為鄉村特色產業創新新型資源。鄉村新型產業及其新業態創新,通過多產業相“+”,推動文體、農業、旅游的有機結合而得以創新發展。比如鄉村康養、文化體驗與休閑、鄉村旅游產業就是多產融合創新的結果。融合,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構筑要素互通、環境共享、聯系穩定、良性互動的有機整體,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為社會資源流向鄉村提供通道。
3. 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抓手。鄉村特色產業是面向市場的,是市場導向性產業。鄉村特色產業的創新成為推動傳統農業由生產導向向市場導向轉型,由規模導向向提質導向轉型的重要推手。一個地方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糧油、特色飲料、特色花卉、特色纖維、道地中藥材、特色草食畜、特色豬禽蜂、特色水產等發展,將成為加快推動一個地區農業產業調整與優化結構重要內容。鄉村特色產業也是效益產業,是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居民消費由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的營養健康,消費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趨勢的重要產業,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4.推進生態優化的新型產業載體。特色農業具有氣體調節、水源涵養、土壤保育、廢物處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價值。可以創造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在某種程度上,使自然資源系統得到修復和強化,實現生態環境資源的服務和供給價值。其生產要素本身就是構成生態環境的主體因子,對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生存環境的改善、保持生物多樣性、防治自然災害,為二、三產業的正常運行和分解消化其排放物產生的外部負效用等,具有積極的、重大的正效用。鄉村特色新型產業如康養、鄉村休閑旅游等需要配置生態景觀資源,提升傳統鄉村的景觀化水平。通過對湖、田、林、村、水、山、路進行綜合整治, 促進“山美、水美、人美、田美、路美、村美”的美麗生態田園形成。特色農業對優化區域生態系統起重要作用。以云南哈尼梯田、湖南紫鵲界梯田為代表的南方稻作梯田系統,具有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系統特征,形成自流灌溉農業生產體系,紫鵲界梯田一帶素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的說法;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陜西佳縣,干旱少雨,生態脆弱,棗樹不僅是當地農民的重要生計來源,在生態保護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安徽省碭山縣立足酥梨產業,以生態立縣推進新農村建設,初步走出了一條新路子。碭山縣是全國生態試點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境內環境優美,全縣村莊綠化率達85%以上,森林覆蓋率76%以上,水果種植面積逾70萬畝,被吉尼斯紀錄認定為世界最大的連片果園產業區。
5. 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一是傳承農耕文化。鄉村特色產業需要配置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在農業文化遺產地表現更為明顯,其具體表現方式除了文字記載外,還有歌曲、故事、諺語、儀式等形式。截至2018年2月,中國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遺產地總數為15處。為了加強國內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促進農業文化傳承、農業生態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從2013起開始認定“中國重要文化遺產”,截至目前已經認定了91處。二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91處中國重要文化遺產進行大致分類發現,除了稻作、梯田、農田水利等比較傳統的農業文化外,茶、水果、干果、中草藥等特色農業也很有文化內涵。如云南元陽哈尼梯田稻田養魚、孟連神魚節文化、江川開魚節、勐臘弩弓水下射魚等漁業文化,彰顯了特色農業文化價值的魅力,豐富了特色農業的價值內涵。云南普洱、福州茉莉花、湖北磚茶、安溪鐵觀音、西湖龍井、福鼎白茶、黃山太平猴魁等不僅是國內外知名茶種,而且形成了各種茶文化。一些地區的棗、梨、葡萄、楊梅、核桃、荔枝、櫻桃、柑橘等水果干果種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當歸、辛夷花、枸杞、玫瑰、黃連、銀杏等中藥保健作物種植更具中國文化特色。三是提供教育和審美。特色農業生產在傳承、維護和創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特色農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對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有積極作用。四是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各地以鄉村文化元素為資源,通過文化+,+文化等多種形式,創新多姿多彩的文化產業。
6.滿足社會新需求。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類特色農產品產值達到5萬億元左右,約占我國農業總產值的50%,占據我國農業的“半壁江山”。特色農業如干鮮果品、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發展迅速,極大滿足了社會對健康養生的新需求。生態農業園以休閑農業帶動特色農業發展。利用特色農業的景觀資源發展旅游、觀光、休閑業,讓游客享受觀光、采摘、體驗生產、了解農民生活、感受鄉土情趣。目前,一些特色農業經營主體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產品,將游憩休閑與科普教育有效結合,促進現代社會的人們與大自然緊密接觸,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創作、農產品加工和游客參加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供游客領略在其它風景名勝地欣賞不到的大自然情趣。
四、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階段特征
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鄉村特色產業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區域特色基本形成。產業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升,品牌化趨勢明顯。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合作模式多樣化。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的產業支撐。除此之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一)發展不平衡
一是各地區不平衡。城市周邊快于邊遠地區,東部地區快于中西部地區。經濟作物集中地區快于傳統糧食為主體的地區。在每個縣市,各鄉村發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實施 “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增加了農產品的品牌收益。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高的地區發展較快。傳統農業區域發展較慢。在各產業之間,發展也不平衡。健康功能化產業及鄉村旅游產業較快。在大部分地區 ,“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產業鏈空間布局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三是利益分享機制有待完善。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等舉措的推進,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參股,分享產業化的收益,在具體的操作環節上還存在難度。四是產業鏈各環節發展不平衡。“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需要加工支持。特色農產品的初精加工需要技術支撐與創意策劃。
(二)全而不精
特色農業產業雖然種類繁多,且大多小有名氣,但真正能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據主導地位、有影響力的特色農業產業尚未形成,尤其是各類特色產業均為其它地方也有發展的低技術門檻類產業,比較優勢并不明顯,同時,由于特色產業種類過于繁多,政府部門在引導支持中力量較為分散,沒能將項目、資金集中于優勢項目中,呈現出“撒胡椒面”的支持狀態,扶持效果不算顯著。發展質量效益不高。多數鄉村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農產品加工創新能力不足,工藝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產品供給仍以大路貨為主,優質綠色農產品占比較低,休閑旅游普遍存在同質化現象,缺乏小眾類、精準化、中高端產品和服務,品牌溢價有限。鄉村產業聚集度較低,僅有28%的鄉村產業集中在各類園區。
(三)小而不大
從縣域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特色產業,一是基地面積不夠,如有的縣發展最多的獼猴桃、魔芋等產業,實際面積僅為6、7萬畝,茶葉經過近年的恢復性發展,總面積也不超過3萬畝。二是企業發展能力有待提升。大多數茶葉、藥材、特色食品等產業的加工、銷售企業年銷售規模均不超過1000萬元。由于龍頭企業的塊頭小、規模較小,難以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不能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帶動相應產業發展,在產業發展中仍然存在政府主導的現象,同市場運行規律有所沖突。三是市場容量較小。農產品職業經理人的銷售人才群體缺乏,市場低層次的供求矛盾始終沒有緩解。“一產就多,一多就亂,一亂就棄”的發展規律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產規模始終存在發展的瓶頸,因為銷售市場有限,而不敢盲目擴大產業規模。
(四)粗而不細
產業鏈條仍然較短。總體情況是,一產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應原料為主,從產地到餐桌的鏈條不健全。二產連兩頭不緊密,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三產發育不足,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能力不強。產業融合層次低,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農戶和企業間的利益聯結還不緊密。大多數特色農業產業仍然停留在提供初級產品的階段,缺乏深加工產品,如藥材、高山蔬菜、獼猴桃、土雞、速生豐產林等產業,深加工龍頭企業少,導致產品附加值低,農民收入也大幅度受限制。比如,由于缺乏深加工龍頭企業,獼猴桃企業無法在保質期內完成干鮮果銷售,導致大量獼猴桃積壓變質,給種植戶和經銷商帶來了嚴重損失。產業鏈不完善,在有些地區,沒有一個產業具備完整的產業鏈條,包裝、廣告設計、產品檢驗、物流運輸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制約。
(五)產業要素活力不足
鄉村產業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務仍明顯不足,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農村比例偏低。農村資源變資產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礙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鄉村產業。農村土地空閑、低效、粗放利用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供給不足并存。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建立。農村人才缺乏,科技、經營等各類人才服務鄉村產業的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健全。
(六)缺乏科技與創意支撐
一是缺乏科研院所+。小產品的產業,由于普遍規模小,科研項目少,又找不到合作伙伴,難以實現真正的科技支撐。行情高漲時,農戶笑逐顏開,賺個盆滿缽滿。行情低落時,大家伙愁眉不展,毫無辦法,賠個凈光,任其自生自滅。二是能工巧匠有待提高水平。有些有特色產業的村里沒有技術人員,產業的背后更沒有技術團隊及科研人員的支撐,村民們自認為抱了個“金飯碗”,也不外出學習考察掌握新品種、新技術,跳不出自己的小圈子。三是鄉村特色新產業的發展,創新支撐嚴重不足,缺乏創意支撐。在發展休閑旅游時,模仿多,真正具有市場價值創意活動比較少。缺乏依據市場需要的持續的創意技術作為支撐。
(七)利益連接機制有待完善
一般一個特色產業農戶靠的是單打獨斗式經營,只顧埋頭拉車,行情好時盲目增加面積,一窩蜂式地擴大生產,常規的農產品一般是,多數時候是買方市場,生產過剩,產品滯銷。農戶與市場主體的利益鏈接不穩定。在小農為主體的特色農產品發展過程中,始終受二個規律的支配:市場好了,農戶自干,市場差了,農戶找企業,找政府。不大的范圍內,大家爭相生產,搶占市場,而且各自為戰。行情一好就擴大,一擴大就滯銷,一滯銷就放棄,一放棄,又上漲,周而復始。小農生產的行為是依據周邊區域性的或者是人人相傳的“行情”來決定生產,由此,分散的農戶就會在市場行情的“引誘”下,加快生產,短期內形成宏大的未來生產供給。造成低水平的滯銷,反之,又形成短缺。這是小農永遠也擺脫不了的農產品供求規律。發展特色產業迫切需要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需要組織農民一起組團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一起選用優良品種、先進技術、降低生產成本,一起共享市場信息,一起抵御市場風險,保證農戶持續增收致富。
(八)基礎設施仍然是發展的主要短板
一些農村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道路、網絡通訊、倉儲物流等設施未實現全覆蓋。農村垃圾集收運和污水處理能力有限,先進技術要素向鄉村擴散滲透力不強。鄉村產業發展的環境保護條件和能力較弱,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擴散等問題仍然突出。在西部地區的特色農業基礎設施普遍相當落后。如貴州省水城縣營盤村的茶產業、獼猴桃產業、蔬菜產業等特色農業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但是,獼猴桃和茶葉種植園區的田間道路、灌溉等都還非常缺乏。云南省昭陽區、魯甸縣、永善縣分別有68%、75%、80%的果園不通路,68%、88%、90%的果園不通水,缺水問題嚴重,果園間道路狀況差,災害性天氣頻繁,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十分脆弱。智能化與數字化特色產業需要發展。產地批發市場、產銷對接、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等設施相對落后,物流經營成本較高。
五、注重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律
(一)根植鄉村
根植鄉村就是要發揮鄉村優勢,實現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與鄉村發展的四個結合。
首先,要與鄉村資源創新相結合。依據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要求,推進鄉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產業多功能性資源的有機結合,實現資源多元化發展。注重手段與技術的創新。走多元素融合,多產業相“+”之路,以融合創新推動特色產業資源創新。形成產業性、產品性及公共性質資源的有機銜接,以優質的鄉村資源支撐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
其次,與鄉村農民利益及其全面發展相結合。農民的短期利益要從增加收入,開辟就業渠道開始。長遠利益要著眼利益機制構建與提升創新創業能力,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將鄉村特色產業真正辦成農民致富的產業,同時,通過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培育起農村土地專家,提升鄉村人才整體素質。圍繞提高農民穩定的可持續的收益能力,必須加快完善股份合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紅”、訂單農業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創業創新,調動廣大農戶發展鄉村產業的積極性。將鄉村特色產業創建與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有機結合,建立多種形式的創業支撐服務平臺,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以達到孵化與培育農民創業能力的目的。
第三,與鄉村社區發展相結合。鄉村特色產業與鄉村社區的結合,要立足鄉村社區的發展。目前,鄉村社區發展主要面臨三大問題:一是產業、集體資產、人心相對分散;二是公共治理相對缺失;三是面源污染遏制相對困難。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就是要通過推動“三變”實踐創新,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增強物質基礎。創新鄉村公共產品產業化的實現方式,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水平,使鄉村產業發展成為鄉村社區公共產品的創建者,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創建綠色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發展綠色鄉村特色產業,推進生態宜居,創建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美麗新鄉村。
第四,與壯大鄉村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相結合。主導性的優勢鄉村特色產業是鄉村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撐。加大推進“一村一品”建設力度。創建區域品牌、產業品牌、產品品牌。著眼全產業鏈培育,打造產業生態鏈。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創業活躍、聯農緊密的鄉村產業體系,示范引領城鄉融合發展。扶持一批管理規范、運營良好、聯農帶農能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培育壯大一批產業基礎好、發展前景足、引領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一批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服務行為規范、覆蓋農業產業鏈條的生產性服務組織,打造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紐帶、以農戶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增強鄉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引領市場
首先,面向市場需求。一般性的市場由區域市場、人群市場、時間市場來組成。面向市場,就是要分清不同市場的不同特點,確定服務對象,分析對象需求,把握需求發展態勢,由此來組織產品的供給。這是創建市場導向的鄉村特色產業必須要堅持的原則。
其次,創新市場策略。制定市場策略,要求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出面向市場的產品方案與市場運營方案。一般市場的需求有三種主要的表現形式:延續性的需求、現實需求、潛在需求。要做好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需要分析不同性質的需求市場,在此基礎上,研究每個市場的一般需求、現實需求及潛在需求的發展狀況,由此制定適應市場、滿足市場、引導市場發展的策略。產品的迭代創新方式是保證市場策略實施的重要路徑。
第三,引導供給。需求大于供給、供求平衡、供給大于需求是一般市場供求關系發展的三種形態。要創辦高效益的鄉村特色產業,需要通過制造供求矛盾,創造需求大于供給,需求引領供給的發展態勢。需求大于供給是構建產業發展主動權的主要措施。所以,要發展好鄉村特色產業,必須在引導供給上下功夫。實現需求的升級與變化推動供給的發展與升級。在供給滿足需求的過程中,不斷創建滿足、引領與創造需求來發展現代鄉村特色產業。
(三)做好特色文章
一個地方的特色是一個地方的綜合供給能力相對人的需求價值。鄉村特色是鄉村發展的個性,是鄉村自然風貌、歷史人文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集中的反映。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靈魂就是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特色,是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獨一無二的文化元素的外在展現。如何才能構筑起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靈魂? 如何打造鄉村特色產業的特色?
首先,注重“精品”打造。沒有“精品”就不會有特色。精品鄉村要體現“自然和諧、藝術美感、文化傳承”的基本要求。從產業來看,“精品”的載體是產品,是產品本質精化的體現,是相對人們需求的價值綜合。是人的智慧、工藝、品質的綜合體現。力求完美,物有所超。所以,要做好“精品”化的鄉村特色產業,需要在產業創新、公共資源的配置、產品制造及服務方面展現與植入精品元素。
其次,創建品牌體系支撐。一是體現品牌支撐品質服務。將品牌作為展示品質服務的文化價值符號,充分發揮區域品牌良好服務的載體作用。二是體現品牌支撐市場拓展。充分發揮品牌對消費者的影響作用,引領消費者對鄉村特色產業及其產品,依據品牌的指向了解服務,體驗消費。三是體現品牌支撐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公共品牌、產業品牌、產品品牌的集群優勢,以品牌集群優勢,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推進“三特”建設。一是要創新特色產業。也就是要依據一個鄉村特色的自然資源稟賦與人文資源特色,面向特定市場,通過產業資源的配置來創建。二是要要形成特色產品。特色產品是面向特定市場的服務定位。它是形成鄉村特色最直接的形式與內容,也是鄉村發展的價值形式。有生態產品、農副產品、養生養老服務產品。三是要創新特色服務。要依據市場定位,以創造消費者自我服務的平臺為抓手,創造平臺化的自我服務意境與平臺。
(四)構筑鄉村新型產業資源基礎
首先,全面認識資源范圍。認識資源的視角應基于鄉村特色產業創新的功能需要。與傳統農業相比,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產業形態呈現以下特征:是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是多產融合的產業創新;是綜合性產業集群,滿足社會對優質農產品、精神文化及休閑養生等多元需求。要實現這樣的產業創新,必須以多元資源系為基礎,實現資源開發與資源配置的有機結合。通常,傳統鄉村的資源主要有四種形態:一是鄉村農民生產與生活方式長期積淀,形成的農業產業與農村文化體系構成的農村文化資源;二是自然風貌與獨有的生物多樣性所構成的鄉村生態資源特別是水資源;三是農業生產長期形成的農業優勢產業;四是鄉村風貌及文化的呈現所表現的資源。
其次,推進資源創新。原始狀態的資源只有通過創新資源形態,才能有效成為新型產業創新的基礎。如何創新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產業資源?一是多功能化創新。主要是指,在保持原有產業屬性的基礎上,通過發展傳統產業的多功能性,培育新型功能,推動傳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性方向發展,從而實現多功能性向產業資源性轉化,為新型產業創造資源基礎。比如,農業在發揮產品功能外,還能滿足人們體驗養生、觀光休閑等多樣化的需求,由此,通過對傳統產業進行多功能性的資源轉化,為親子、中老年養生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二是轉型。主要是通過改變原有資源的部分性質來創新新型資源形態,通過相關手段,推動不同資源在公共資源、產業資源及產品資源之間相互轉化,從而為新型產業創新創造條件。三是融合。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資源融合在兩個層面上展開:從宏觀上看,公共資源、產業資源、產品資源的融合共同支撐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新型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從微觀上看,充分發揮不同產業的功能元素,圍繞新型產業創新,推動元素融合,共同形成新的資源形態,為新型產業創新創造資源條件。
第三,做好資源配置。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資源配置有三個主要的方向:一是立足某個主導性的產業資源,通過配置新型的資源,為主導產業的創新提供資源支撐;二是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里面,為了豐富與拓展新型產業功能,需要重新植入新的產業資源,從而為新型產業創新創造條件;三是為提高產業經營效率與產品市場收益,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大對公共資源的高端配置,形成公共資源、產業資源、產品資源有機結合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五)實現產業化經營
首先,孵化經營主體。一是要多元并進。培育壯大一批鄉村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產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組織。鼓勵工商參與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二是推進多元主體的合作創新。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戶等緊密合作,構建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三是加強鄉村特色產業人才培養,建設一支掌握產業情況、充滿鄉村情懷、具備現代管理素質的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復合型人才隊伍,培育一批鄉村能工巧匠、一批中青年鄉村傳統工藝傳承人、一批鄉村特色產業創業創新帶頭人、一批致力于鄉村特色產業的農技推廣人才和實用專業人才。
其次,構建產業生態體系。首先,構建面向市場需求的產業創新機制。面向市場需求,區分區域市場、季節性的時間市場、不同的人群市場等不同類型的市場,以市場的需求確定產品的供給進而實現產業創新。其次,以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發展過程中,產業轉型升級往往表現為由單一農產品供給向農產品、文化體驗休閑、自然生態養生等多元服務轉型,由初級產品的供給向高端有機生態農產品供給方向發展,由各自獨立向集群化轉化的發展態勢。第三,構建不斷升級的產業集群結構。通過產業創制,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形成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周延產業相結合,傳統產業、新型產業及戰略性產業相協調的產業集群式發展。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還要以特色的優勢產業為支柱,形成多元化產品集群、企業集群、品牌集群,核心產業與外延產業創新相結合,傳統產業、優勢產業與新興產業多元產業相互融合的產業集群。
第三,做好支撐體系建設。支撐體系的建設,要著眼于全產業鏈,建立全產業鏈的支撐,促進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從建設內容來看,突出強調產業需求,力爭政策支撐、金融支撐、科技創新支撐、生產經營性的服務體系支撐。從體系運行的機制來看,構建起政府+市場+社會服務的綜合服務體系相結合的機制。還要依據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具體階段面臨的具體短板,來制定具體的支撐方案。
六、推進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新動能
動能是發展的引擎。培育新動能是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主要來自二個方面,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二是激發經營主體發展活力。如何才能達到這二個目的?
(一)推進重點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繼續,在于調整利益關系,通過政府的政策創新,為新型經營主體及其活動創造環境。其目的是更好地發展現代鄉村特色產業,實現鄉村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 孵化動能主體。圍繞培育新型多元經營主體,推動制度創新。結合特色產業發展,推動“三變”(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實踐。鼓勵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宅基地資格權、閑置房產、資金、勞動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參與農業企業經營。培育引進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同時,推進合作社企業化發展,創建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產業利益共同體。
2.構建小農戶利益鏈接機制。機制建立的難點在結合,關鍵在利益分享。政策驅動的重點主要在三個方面:其一,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構建“農戶+園區”“農戶+公司”“農戶+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其二,注重扶持帶動小農戶發展,建立政策支持小農發展的政策創新。其三,建立讓農戶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的新模式,推動建立農戶可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
3. 推動金融支撐特色產業發展機制創新。一是盤活存量資產。依據不同資產的不同性質,制定現有農村資產抵制、租賃、出售、轉讓的有關政策,通過產業創新,明確資產權限,推動“僵尸”“沉睡”“閑置”等資產變現、讓權、生利。推動農民現有土地、宅基地有關權能的抵押機制創新,變現收益權,激活鄉村創新創業活力。二是鼓勵資金互助合作。做好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試點。實現有效管理、良性運行、風險可控。積極參與鄉村產業創新發展,構建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多元發展合作共贏模式。三是加快融通社會資本。取消準入限制,構建項目公平招標與項目成果質量監管的項目市場準入機制。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利用量化的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的融資機制創新。
(二)加快開放促進發展
要實現四大開放。一要做好市場開放。開放本土,促進地方市場與全國市場的融合,促進國內與全球市場相連接,推動特色農產品進出口,支持本土企業開展跨境合作。二要做好產業開放。處理好政府行為與市場功能關系,發揮政府作用,讓市場真正成為產業資源配置的主導力量。三要做好區域開放。打造區域特色,推動區域一體。四做好城鄉開放。推動“人、財、物、商”在城鄉之間自由活動,共同發展。
要做好三個跳出。跳出就是要打破傳統的發展路徑,在全新的路徑上開辟發展的新領域,實現發展的新愿景。一是跳出傳統農業發展路徑,發展鄉村新型特色產業。重點是構建面向市場需求的市場導向性的新型產業。二是跳出傳統農村,重建未來鄉村。未來鄉村是特色產業支撐的,鎮村一體、村村一體,城鄉互動,特色鮮明,環境優美,和諧宜居的新鄉村。三是跳出傳統農民,重塑產業農民。通過縱向與橫向的產業創新,使“新農民”成為新產業的推動者與實踐者,成為傳統“三農”向“新三農”發展轉型的動力。通過產業載體,股權參與,資產融合等多種方式,發展現代“業主型產業農民”。使新型農民成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產業大軍。
(三)創新發展新動能
創新發展是新動能的核心引擎。鄉村特色產業的創新必須是整體的全產業鏈性創新過程。首先,做好資源創新。依據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創新的要求,推進傳統產業或者資源的多功能化,創新多種產業元素,推動融合創新,依據產業發展及其功能拓展的新需要進行新資源的配置。其次,做好新市場的創新。創建起時間市場、人群市場、區域市場相結合的市場體系。推動銷地與產地市場一體化,構建原產地與銷地,有形與網絡市場融合一體的新型市場。第三,做好產品創新。緊跟區域、人群、時間市場需求,提高文化元素在產品中的價值,實現有形產品與無形產品創新的有機結合。結合不同人群的消費特點,實現單個產品創新與多個產品組合創新。第四,做好新業態創新。建立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的科技型產業,創建生態休閑養生型、文化體驗型等多形態的新型農業產業。第五,做好新產業創新。依據鄉村產業服務對象的需求內容與需求方式的變化,立足鄉村多元資源,做好資源配置與創新,實現新型產業創新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新需求。形成傳統產業、新型產業相結合的綜合性市場供給。第六,運營創新。加快適應農產品原產地化及“智能化”時代消費行為的變化,搭建起新型特色產業市場平臺。創新運營方式,推動消費者組織到消費的運營創新。第七,發展創意產業。創意是創新的源泉。創意在于把握人的內心渴求,通過多元要素的融合,創新新產業、新業態,以此來不斷滿足社會需要,以創意的產品引領與滿足市場,進而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又快又好的發展。第八,做好融合創新。融合創新是鄉村特色產業創新的主要手段。市場化的融合創新一般在三個層面上展開:一是跨界。農業與養生,生態、農業、休閑三者融合。二是各類元素融合創新,推動新產業,新產品的形成。三是元素的資源化配置,推動一般性產業形成區域主導產業與優勢產業。
七、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特色產業
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與鄉村資源環境處于友好狀態,是生態友好型產業;鄉村特色產業是資源節約型產業,其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機制、發展能力與市場發展始終處于良好關系狀態。形成市場不斷發展,產業不斷升級的發展態勢。這是鄉村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一)創新發展路徑
1.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總體要求是,適應大眾需求的新變化,堅持高質量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創建特色農業產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培育發展新動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構建地域特色鮮明、承載鄉村價值、創新創業活躍、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2.小產品大產業。鄉村特色產品,是根植于鄉村,依托特有資源和傳統工藝,地域特色鮮明、鄉村氣息濃厚、功能屬性獨特、開發潛力巨大的產品,包括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和特色手工產品等。特色種植是指,除小麥、玉米、水稻等大宗農產品,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馬鈴薯、蘋果、柑橘等優勢農產品之外的小宗類、多樣化特色種植產品,包括特色糧、油、薯、果、菜、茶、菌、道地中藥材、林特花卉苗木等農產品,以及傳承農耕文明、具有特色種質資源保護價值的農產品。特色畜禽是指,除豬、牛、羊、雞等優勢畜禽之外的特色畜禽,包括特色草食畜、特色豬、禽、蜂等。特色水產是指,除青、草、鳙、鰱四大家魚,以及鰻鱺、對蝦、貝類、大黃魚、羅非魚、河蟹、斑點叉尾鮰、海藻等優勢水產品之外的其他特色水產品。特色食品是指,用特殊工藝加工,有明顯地域特色、文化內涵、風味獨特的特色食品。特色手工及其產品是指,采用傳統技藝,通過手工方式,生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點、文化內涵的手工藝品,包括特色制造、編織、剪紙、風箏、陶藝、木器等。
3. 發展現代康養產業。鄉村現代康養產業是適應人們對休閑養生新需要,立足鄉村特色資源創建的新型產業。融合是康養產業發展的靈魂。融合是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的手段。農業與文化、農業與旅游推動健康養老發展。集群是現代康養產業的生命。只有依據人們多樣化養生養老的需求,創新多樣化的產業,才能實現現代康養產業發展。比如,在一個區域,既要發展休閑觀光、科普展示、農事參與、農家體驗,又要發展餐飲住宿、中草藥養生、度假康養等綜合服務新業態。發展文化體驗旅游、飲食旅游、民宿旅游、鄉村婚戀旅游等體驗式旅游項目,開發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創建森林養老產業、休閑產業、康復產業、論壇會議產業。升級是現代康養產業方向。關鍵是主動對接區域休閑旅游市場,突出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特色,提升各類園區功能,加快推進休閑旅游示范點建設與現有農家樂休閑旅游示范村轉型升級,實現鄉村旅游產業化、精品化發展。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產業特色的鄉村旅游產業集群。
4.培育現代鄉村發展綜合性服務業。鄉村發展形態的轉型,催生鄉村的新需求。有鄉村社區生活如物業、房屋及社區公共產品的新需求,有鄉村新型經營主體由于發展新型產業需要提供新型經營性與產業發展的服務,有鄉村服務功能轉型所帶來的新需求等等。這些新需求迫切需要新產業、新業態與之相適應。一是要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推進農資供應、技術推廣、農機作業、疫病防治、金融保險、產品分級、儲存和運銷等服務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為千家萬戶農民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培育鄉村生活性服務業。順應回歸鄉村養老、康養、休閑、旅游發展趨勢,以及高齡、失能和患病老人的照料護理的現實需求,發展鄉村的養老托幼產業。推進物品維修產業、批發零售業、電子商務、金融保險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三是要培育鄉村傳統特色產業。與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大力發展竹編、剪紙、木雕、石刻、民族服飾等傳統的手工業,發展傳統食品如鹵制品、醬制品、豆制品以及臘肉臘腸、火腿等傳統的食品加工業。體現地域特色濃厚,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民族的文化。發揮品牌效應,提升“鄉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特色化的市場需求。四是要培育鄉村環保產業。順應農村民眾生活社區化發展趨勢,做好農村生活垃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資源農村環保產業創新發展。五是要培育農產品加工業。積極發展適合本地產業特點的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就業鏈和效益鏈。六是要培育鄉村建筑修繕業。制定適合未來鄉村發展特點的建筑業管理標準,加強農村建筑施工隊資質管理,規范未來鄉村建筑市場,培育未來鄉村建筑修繕產業大軍,樹立并打響鄉村特色產業鄉村建筑品牌。
(二)構建三大關系
1.特色產業發展與鄉村社區發展的關系。明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鄉村社區與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建立良好的發展關系,必須將鄉村特色產業創辦成生態友好型產業,走綠色生態循環發展之路,減少因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而造成的農村環境污染。將鄉村特色產業辦成生態宜居的促進力量,成為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有效載體。
2. 特色產業發展與小農發展的關系。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應該成為鄉村農戶就業致富的渠道,創新創業的平臺。通過多種形式,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加快構建小農戶與現代鄉村產業的價值關系,使鄉村特色產業成為小農戶支撐未來新鄉村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3. 特色產業發展與鄉村整體產業發展的關系。鄉村產業創新應該成為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的重要支撐。同時,鄉村特色產業的主導產業化,帶動新型產業發展,形成主導產業、新型產業、周延產業相互促進的鄉村產業集群。
(三)發揮三大作用
1.政府的主導作用。一是要做好規劃。強化縣域統籌,優化特色產業空間布局與主導產業的布局。因地制宜發展多樣化特色種養,積極發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業等鄉土產業,推動形成縣城、中心鄉(鎮)、中心村層級明顯、功能有效銜接的結構布局,促進縣鄉聯動、產鎮融合、產村一體。重點培植“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縣一特”走產業集群式發展之路。推進縣域、鎮域產業聚集,以鄉(鎮)所在地為中心的產業集群。二是要創新政策。特別是創新融合創建新型產業的政策、鄉村經濟多功能化發展的政策、推動現有資產高效配置創建新產業的政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科技支撐鄉村經濟發展的政策。鼓勵創意理念與創意技術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廣泛應用,推動鄉村產業融合創新。三是要依據不同產業的發展性質,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夯實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設施基礎。建立健全以縣、鄉(鎮)農業技術干部為骨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業主、科技示范戶為示范和紐帶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網絡。四是要做好示范推廣。主要圍繞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鄉村傳統手工藝等樹立一批特色產業發展典型,打造一批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產業示范主體、創響一批獨一份的特色產品品牌,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
2.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一要確保合作社、農業企業及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作為市場主體性地位。市場主體依據市場需要組織各類實體,開發不同產品,開拓特定市場,獨立開展經營活動。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提高各類要素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中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二是要創建鄉村特色產業新型市場。充分考慮智能化社會的總體生活環境及消費行為的變化,推動傳統的銷地市場向銷地+產地+微商+主題傳播相結合的市場轉型。創建消費地市場平臺+生產地生產配送產業鏈合作。創新消費預計+計劃生產、生產+消費+投資共享消費模式。三是創建鄉村特色產業協會,創新協會服務功能。協會要做好鄉村服務產業規劃,對服務主體行為實行行業自律監管,培養行業人才。四是推進經營性服務產業化。引導會農業技術、有生產要素、懂市場經營的農民領辦經營性服務企業,實現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統防統治、土地托管、代銷代購、農機作業、儲藏保鮮、糧食產后服務等專業化服務經營實體化。
3.發揮社會傳播的引導作用。在智能化時代,推廣傳播是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助推器。推廣傳播的成功在于推廣傳播手段、內容、方式的創新。推廣傳播是組織消費的主要措施。首先,要創建傳播平臺,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傳播”平臺,創建傳統媒體+電子商務平臺+微媒體+多元新媒體的傳播體系。建立互聯網+微信公眾號+微商鄉村服務。其次,推動傳播創新,構建活動傳播。注重內容傳播創新,傳播鄉村特色產業的“新、奇、特、美”。發現與傳播鄉村振興“新人、新事、新發現”,使傳播的內容成為外界了解鄉村特色產業,體驗鄉村特色產業,投資鄉村特色產業,消費鄉村特色產業的重要資源。第三,研究系列節慶活動,發揮活動、節日組織市場的功能,以節慶活動傳播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塑造鄉村特色產業 “網紅”形象,創新網紅傳播方式。
(四)構建特色產業發展的產業體系
1.構建與夯實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基礎。基地、信息支撐、產業市場共同構成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礎。首先,要推進產業基地化,創建生態化、園區化、科技化或者智能化鄉村特色產業基地。夯實基礎設施,提升園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地位,以園區創建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特色產業的基地建設,重點建設好特色產業基地的灌溉系統、入園道路、生產設施等。其次,實施數字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戰略,推進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深入推進“互聯網+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物聯網在特色產業創建中的示范應用。第三,推進區域性現代產地市場建設。創建微商+電商+交易+交易的產地市場。
2.做好科技創新支撐。要將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建立在科技創新支撐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具體路徑,推動科技創新與特色產業的有機結合。創新結合方式,推進科技創新,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全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建立健全特色產業技術研發體系。實現全產業鏈支撐,強化工藝流程、新產品、新業態的研發。加快特色產業綠色生產、特色產品加工技術、設施裝備、專用材料、特色手工業工藝流程等技術研發。加快制修訂一批鄉村特色產品標準和追溯標準。推進產業創新的智能化。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等科研項目,適當擴大對鄉村特色產業技術裝備研發支持。
3. 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提升龍頭企業運營能力。一是推動經營主體多元化創新。擴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隊伍,打造大型農業企業集團,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重點產區和優勢區集聚。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二是構建發展機制。培育主體帶動融合發展,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及小農戶開展生產經營合作,構建緊密聯結機制。三是鼓勵工商資本到鄉村發展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使工商資本投入鄉村產業成為農民收益不斷增長的動力。四是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強鎮,創建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形成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業態發展、多模式推進的融合格局。提升經營能力,要重點圍繞優勢原料的掌控與配置能力、產品的加工能力與創新能力、市場的占有與引領能力來展開。推進農業園區轉型升級,依托園區發展,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和加工,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價值鏈,全力提升產業綜合效益,持續推進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推進良好市場前景的高端產品的創新。
4.發展新型產業農民。一是發展組織性農民。自組織,也就是農民相互間,依據產業創新發展的具體要求,組成合作社或者是合作聯合社。傳統農民實現傳統的勞動向新產業轉移,成為新型農業產業經營主體的勞動力,在產業經營中得到合理組織,與企業、合作社合伙,共同推動產業的發展。二是引導業主性農民發展。在鄉村發展過程中,將新型產業創新作為抓手,通過推進農民資產化的配置創新,依據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將現有資源性資產,主要包括田地、民宅等以不同的形式入股,通過功能轉型,為新型產業的創新提供資源。傳統農民由原來勞動性農民轉變成為業主型農民。三是培育合伙性農民。有些農戶有資源,有經營能力,能夠擔負一定的服務項目,采取合伙辦法,推進發展。今后,傳統農民依據新型產業發展的要求,與新型產業運營主體建立合作關系,按照“公司+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推進產業創新發展將會成為未來鄉村發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四是壯大產業性農民。隨著新型產業的不斷發展,一方面,新型經營實體需要勞動力,另一方面,現有的農民通過培訓進入新型產業,傳統的農民變成新型產業農民。隨著鄉村的大發展,新型產業、新型企業、新型職業、新型人員將依據新型產業的創新,比如旅游觀光產業、文化體驗產業、現代農業、農村電商等,以產業鏈為載體,形成產業大軍,由此形成宏大的產業性新型農民隊伍。五要發掘一批農村匠人、剪紙工、年畫工等能工巧匠,依托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孵化基地,開展職業教育、技術指導和經驗交流,培育一批年輕特色手工業創意人才和善于市場運營中高端人才。
5. 構建特色產業服務體系。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公共產品性質的服務體系建設。與縣、鄉(鎮)、村三級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隊伍相結合,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網絡。在示范、培訓、推廣的基礎上,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創新服務方式,開展“四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六良(良種、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機)”示范與配套。加快優良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機械的引進、示范和推廣。二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進服務體系建設社會化與市場化。發展經營性服務產業。三是實行政府調節與市場功能融合。采取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各類服務組織在農產品保鮮、貯運、加工、銷售環節,發揮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方面作用。
6.創新引領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一是要推動新業態創新。主要通過創意與融合引領產業集群創新來實現。充分運用“+”的手段,推動業態。運用“文化、生態”等+,創新康養、休閑旅游、養生養老產業。二是要推動新產業的創新。主要是大力發展現代新型農業,新型康養產業與鄉村現代綜合性服務業。形成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周延產業相結合,傳統產業、新型產業及戰略性產業相協調的產業集群式發展。三是要推動新產品的創新。細分區域市場、季節性的時間市場、不同的人群市場,以市場的需求確定產品的供給進而實現產業創新。四是要推動新型市場的創新。創建在智能化背景下,創建面向市場需求的綜合性的產地市場。五是做好存量資產利用創新。主要通過要素化、功能化、資源化、資本化等市場化措施來實現。通過租賃、入股、流轉等方式,為新型產業創新創造條件。與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相結合,引導返鄉下鄉人員依托自有和閑置農房院落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相關產業與服務。
(五)實行品牌化發展戰略
1. 創新三位一體品牌體系。打造一批叫得響、賣得好的鄉村特色產品牌。創建區域+產業+企業+產品品牌體系支撐。區域品牌的塑造,是一個區域發展的內涵及其人們的認知指向,它是標識系統與品牌內涵的有機統一。產品品牌是良好服務的體現與載體,也是提升服務質量的引領性的文化價值符號。產業品牌是一個產業或者集群為社會提供服務內容與方式的集中體現,所以,不同人群將依據品牌的指向了解服務,體驗消費,這是品牌市場價值的充分體現。
2. 發揮品牌體系價值。首先,做好品牌定位。也就是鄉村特色產業品牌的市場服務及價值的最集中的體現。創新經營理念、優化包裝設計、豐富文化內涵、提高產品檔次,推進大宗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品牌化。其次,要做好品牌體系的建設。注重公共品牌塑造,產業品牌培育,產品品牌的創新。通過區域公共品牌的引領作用,服務與推進產業的發展與區域市場的形成。第三,創新品牌傳播。建立公共品牌與產業品牌、產品品牌相互融合的品牌體系。提升用戶傳播價值,通過現代移動信息平臺,實現服務與傳播一體化。第四,做好品牌的管理與運營。做好公共品牌使用的監管,使品牌成為產業開發,市場拓展,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3.唱響鄉村特色產業品牌。加快產品認證、加強營銷推介,培育壯大一批區域特色突出、產品特色鮮明、市場知名度高、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區域公用品牌。推進鄉村特色手工業、鄉土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融合發展,利用國際、國家和地方等專業節慶展會平臺,全面推介和展示鄉村特色手工業和民族傳統文化。開發具有可觀性、可娛性、可參與性的民俗表演、民間藝術等活動項目,宣傳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促進鄉村文化提高品質、形成品牌。
作者:劉年艷 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研究專家,《中國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課題成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振興發展研究平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