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為例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對于脫貧縣區來說,當前如何把鞏固脫貧成果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有機結合,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因地制宜加快發展特色產業,為鄉村農戶建立穩定增收渠道,是當前脫貧縣區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縣域經濟急需研究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擬以2018年6月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檢查評估組檢查驗收、群眾認可度高達98.89%、8月2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8月17日經國務院扶貧辦確認成功摘掉貧困縣帽子的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為例,就脫貧縣區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如何加快發展特色產業這一課題作個專題研究,供有關方面決策參考。
關鍵詞:脫貧縣區;鄉村振興;發展特色產業;研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對于脫貧縣區來說,當前如何把鞏固脫貧成果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有機結合,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因地制宜加快發展特色產業,為鄉村農戶建立穩定增收渠道,是當前脫貧縣區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縣域經濟急需研究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擬以2018年6月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檢查評估組檢查驗收、群眾認可度高達98.89%、8月2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8月17日經國務院扶貧辦確認成功摘掉了貧困縣帽子的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為例,就脫貧縣區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如何加快發展特色產業這一課題作個專題研究,供有關方面決策參考。
1.發展基礎
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南充市西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的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以下簡稱“嘉陵區”),地處東經105°45′-106°00′、北緯30°27′-30°52′之間,北靠順慶區,南鄰武勝縣,東連高坪區,西接西充縣、蓬溪縣。距南充市中心城區3公里。區內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由東向西、自北而南依次為低山、丘陵、深丘帶壩地貌,沿西南成帶狀分布。區域內植物種類繁多,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經果林、觀賞林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14%。區內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曲水河、吉安河、西河,水資源十分豐富,可利用水資源總量7220.8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629.8萬立方米,其中嘉陵江是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流經嘉陵區段長71.35公里,區域流域面積220.1平方公里。嘉陵區是農業大區,盛產水稻、玉米、紅薯、花生、油菜等,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中國白鷺第一鄉”、“中國桑茶之鄉”和“世界長壽鄉”。
嘉陵區是1993年9月南充撤地建市時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縣級行政區。全區幅員面積1278平方公里,現轄40個鄉鎮、6個街道辦,總人口70余萬,農業人口56.7萬。建區之初,嘉陵區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災害頻發,再加上重大疾病、缺少資金、缺少技術等因素,貧困現象極為嚴重。1994年,嘉陵區被國務院扶貧開發辦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區,后來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秦巴山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區,全區共有扶貧任務的行政村526個,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43個、貧困戶20871戶65350人,貧困發生率達11.52%。
建區以來,嘉陵區扶貧脫貧摘帽工作主要經歷了“八七”脫貧攻堅、扶貧綜合開發、連片開發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四個階段。為了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2015年以來,嘉陵區委、區政府堅持把脫貧摘帽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念茲在茲、唯此為大,舉全區之力合力攻堅,借多方投入改善條件,用社會力量扶貧濟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15年至2018年,全區累計投入住房、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產業、文化、生態、環保、教育、衛生、低保等各類扶貧資金47.99億元,用于改善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12個市級部門、72個區級機關、73所中小學校、46所醫院衛生院、5個街道辦事處、16家企業共同結對幫扶所有貧困村和有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全區 31名區級領導,8900余名幫扶干部,106個幫扶單位、472名第一書記、160名農技員、11個農業技術巡回服務小組,全覆蓋幫扶所有貧困對象,長期駐扎在一線、吃住在村上,幫助貧困對象排憂解難,使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村由143個降至1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65350人降至1196人,貧困發生率由11.52%降至0.2%。2018年6月接受了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8月2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完成了脫貧摘帽歷史性使命。“摘帽”后,堅持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責任、脫貧不脫監管,持續開展“回頭看”“回頭幫”,確保了脫貧不返貧。
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方面,近幾年共投入資金6億多元,按照“大產業帶動、小產業填充、微田園到戶”的發展思路和“田網、水網、路網、電網”四網配套的要求,啟動實施了“2211”產業發展工程,計劃在2021年前新建20萬頭標準化生豬養殖基地、建成20萬畝柑桔檸檬、10萬畝茶桑和果桑、10萬畝花椒和核桃基地。采取“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專合組織+貧困戶”的模式,已建成標準化脫貧奔康產業園171個,發展柑桔、茶桑、果桑、花椒、核桃等各類特色標準化產業基地近15萬畝,帶動1.6萬農戶初步實現了產業增收;按照因戶施策發展原則,引導17578戶脫貧戶發展庭院經濟,給脫貧戶培育了新的增收項目。
2.存在問題
當前,嘉陵區鞏固脫貧摘帽成果、確保脫貧不返貧和推進鄉村振興試點工作正在同時進行,全區農村的交通、水利、文化、教育、通訊網絡、廣播電視等農村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農村經濟發展中當前最大的短板是部分村社的農業特色支柱產業還未發展起來。
雖然近幾年來全區在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中啟動實施了“2211”產業發展工程,但因時間短、脫貧任務重、產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部分村社特色產業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貧困戶以土地、勞力、產業扶持基金入股產業園區,短時間內分紅收入還較少。就非貧困村而言,近幾年來由于得到上級發展扶持資金少,多數村社都還沒有注重培育發展特色產業。
3、對策建議
如何因地制宜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鞏固脫貧成效、確保脫貧不返貧和推進鄉村振興中加快培育發展特色支柱產業、為農戶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為加快脫貧縣區縣域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是當前亟待研究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在此,本人結合嘉陵區實際,就如何抓好這方面工作談幾點個人想法,供相似縣區研究參考。
3.1要搞好規劃。在繼續推進“2211”產業發展工程的同時,對還沒有培育和發展特色支柱產業的村社,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按照“區域布局化、規模化生產”的總體要求,采取“一線一品”或“一鄉一品”、“幾村一品”的發展模式,科學編制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村支柱產業。這個規劃既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又要對重點發展產業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對產業發展項目實施的具體時間、地點和保障措施有明確要求。在編制這個規劃時,要與上級的產業發展規劃相銜接,使本地要發展的產業符合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政策和國內外市場需求;要充分尊重農村基層干部群眾和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意見,使當地要發展的產業與當地的土壤、氣候、光照、水質等條件相適應,確保在發展中不會出現異常情況。
3.2要依托城市。目前,嘉陵區農村中80%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均已外出務工經商,勞動力缺乏,懂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人員很少,很難在農村內部尋求解決鄉村振興的良方,應尋求城市的反哺、支持和帶動。因此,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大格局中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依托城市需求,加快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園區、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休閑農業和鄉村生態特色旅游業。只有這樣,鄉村活力才能得到釋放,特色產業發展才能落到實處。
3.3要鼓勵創新。按照以城帶鄉的發展思路,大力推廣“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標準+市場”的生產經營模式,著力構建產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機制,積極支持發展一批營銷型、科技型、服務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建立村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強化對土地流轉的信息搜集、發布、協調和依法監管,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放活土地使用權,允許農民通過轉包、租賃、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推進土地向農村種養能人和城鎮工商業主集中,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生產經營,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支持農民以土地經營使用權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社,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行股份合作,鼓勵工商企業和城鎮居民到農村租賃經營農民的承包土地,引導返鄉農民工利用閑置土地和荒山、荒灘創辦農業種養企業,促使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
3.4要瞄準市場。當前,各級干部特別是鄉鎮村干部要帶頭加強學習,牢固樹立起現代化、市場化的大農業觀念,立足當地農業資源優勢,放眼國內國際大市場,引導當地農民發展“綠色品牌型”、“旅游觀光型”特色農業,充分挖掘和發揮當地的農業資源優勢,努力實現資源與市場的有效配置。要徹底改變傳統農業的抓法,把過去主要注重抓生產轉變到注重抓流通促生產上來,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情況,引導農民進行生產經營決策,并指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強化內部管理和市場開拓在市場中贏得主動;要堅持對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短期行為或明顯不符合市場需求的盲目生產進行必要的勸導,通過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園等方式,引導農民不斷改變自己的經營管理模式,向著現代化農業的目標努力。
3.5要暢通信息。區、鄉鎮政府和村兩委干部,在引導農民和涉農企業進行生產經營過程中,要建立起信息網絡,扮演好服務角色,充分發揮自身接收信息渠道多、速度快的優勢,為廣大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科學的產銷決策依據。首先,要加快信息體系建設,實行區、鄉鎮、村三級信息網絡與國內外重要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涉農企業、專業協會、運銷大戶聯網,擴大信息覆蓋面,形成縱橫貫通、內外相聯的信息網絡,切實增強服務功能。其次,要抓緊建立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信息分析處理隊伍,對有關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戰略決策過程中的自然、經濟和社會信息進行收集、存貯、分析、處理,同時要加強對國內外農產品產銷形勢、市場行情的預測分析。在此基礎上,加強對信息的篩選和發布,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傳輸等現代信息手段,把有價值、實用的信息傳送發布給農民和涉農企業,引導農民和涉農企業按照市場需求搞好生產經營決策。政府提供給農民和涉農企業的信息,應當是對某一產品在全國各地乃至全球范圍內整個供求關系的系統分析,是對當前或今后一個時期價格走勢的科學判斷,是對未來市場前景、產銷決策的權威導引。
3.6要突出重點。為了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一定要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并注重發揮其品牌效益。就糧食來講,要穩定發展優質稻谷、優質玉米、優質大豆和優質小雜糧生產,提高“兩高雙低”油菜比重,大力發展天府系列花生、優質柑桔檸檬和茶桑、果桑產業,以及特色水產品、良種畜禽業,突出發展綠色優質蔬菜和生態有機食品。就水果來講,要著重促使一批名優水果生產進一步上規模、上檔次,同時要提高其包裝、貯藏、保鮮等環節的技術水平,使這些名優水果在市場上占有更大的份額,讓果農獲得更多收益。就蔬菜來講,要大力發展精細、高檔、反季節蔬菜,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保證淡季有菜上市。就畜禽來講,要突出發展優質生豬和優質小家禽,提高瘦肉型生豬比例。與此同時,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的引進、培育和推廣,不斷促進品種的更新換代,以確保農產品品質結構不斷優化。
3.7要延伸鏈條。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農產品加工為帶動,把特色產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相互連接起來,提升產業層次,延長產業鏈條,豐富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形成較高程度的產業縱向一體化,促進特色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市場化,進而打通一二三產業之間的區隔,誘發和整合倉儲、運輸、保鮮、包裝、營銷等相關產業,構建完善的都市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向特色產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積極引進智能化處理生產線,建設果品產地初加工基地,以徹底扭轉目前上市果品大小不勻、優劣不分、統貨銷售的局面。以四川佳美為龍頭開展柑桔綜合開發,加大從鮮果銷售到NFC鮮榨果汁、柑桔果糖、柑桔精油等新產品開發力度逐步與國際接軌。促進農產品從初級銷售到精深加工的轉型,為果農增收。加快培育一批檸檬精深加工企業,完善產業鏈條,健全并保障檸檬生產加工銷售全鏈條運轉。
3.8要打造品牌。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與打造知名品牌結合起來,以品牌帶質量、拓市場、促生產。開展特色優勢產業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特色優勢產業生產標準,大力創建標準化生產示范園、標準化生產示范場等,帶動整個標準化生產水平提升。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斷健全農產品檢驗檢測、質量認證和監督執法三大體系,實現產地環境優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產過程規范化、產品質量優質化。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借力“ 中國桑茶之鄉”和“世界長壽鄉”品牌影響力,大力推行特色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形成以有機農產品為引領、綠色農產品為補充、無公害農產品為支撐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體系;鼓勵企業以品牌為紐帶,實行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爭創品牌企業、名牌產品;堅持政府、協會、企業聯手,積極開展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請和保護,切實打造嘉陵特色農產品的地域品牌和區域品牌。
3.9要注重質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要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增強干部群眾的質量標準意識,從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都嚴格按質量標準規范運作,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以獲取最佳經濟效益。要突出抓好農業生產安全,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加大農產品安全管理力度。要下大力氣控制農業生產基地的外源污染,治理水質污染,解決畜產品生產中使用違禁飼料添加劑和激素類藥物以及獸藥、魚藥殘留超標和有毒有害物質危害問題。力爭經過不斷努力,使多數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安全指標達到國家標準,取得國際市場通行證。同時,從生態環境條件和生產過程控制兩個方面加以管理,從規范和完善品牌確立,支持市場營銷方面加以引導,形成一批質量安全、營養豐富、有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名牌農產品,使嘉陵區的農產品質量邁上一個新臺階,有一定數量的農產品能遠銷國內外市場。
3.10要搞好營銷。在主要特色農產品產區,建好產地銷售、批發市場,特別注重發展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批發市場和配送中心,加快以批發市場為中心聯絡各個收購網點的市場體系建設。同時,要積極培育和扶持農產品流通中介服務組織,更多地依靠中介服務組織把農產品賣出去。要建立一批專業協會。主要把種養大戶聯接起來,形成一個技術共用、市場共享、利益均沾的經濟聯合組織。要組織一批供銷服務組織。主要把鄉鎮供銷社、農業服務中心等機構組織起來,成為當地農產品的銷售公司。要培育一批運銷大戶。出臺激勵政策,鼓勵大批有經營頭腦的農民從事農產品販運,把大量分散的農產品組織起來,實行多形式、多渠道營銷。而且,要領導帶頭跑流通,各級干部,特別是鄉鎮村干部,一定要把主要精力從只注重引導生產轉移到重點幫助農戶、種養大戶、承包業主跑信息、找銷路、辦市場、牽線搭橋、引導服務上來,樂于當“果書記”、“豬鄉長”、“菜主任”,積極幫助當地農民群眾解決好鮮活農產品的“賣難”問題。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余培發 男,1963年11月出生,四川南充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兼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生態經濟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當代農業高級專家、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研究會理事和四川省南充市第四屆社科聯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產業發展、生態經濟、環境保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