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類學視角
摘要: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這是對中國現實問題的思考, 也是對中國發展前途的思考。在思考這一問題時,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 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和價值理念都已進入了一個瓶頸, 唯一能夠破除這一瓶頸的, 就是我們必須要創建出一個新的, 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文明, 這一文明就是生態文明。這一文明必須從鄉村中生長出來, 之所以要在鄉村中生長出來, 不僅是因為其具有農業化的表現形式, 還在于它有可以支撐這一文明的價值體系。從這一角度切入鄉村振興的研究, 我們就可以看到, 有關鄉村振興的討論不僅關乎到中國鄉村的保護與重建, 還關乎到中國的未來發展如何找到一個文化和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問題, 甚至關乎到中國未來發展之路如何前進的問題。中國具有傳統手工業的文化基因和傳統的與自然相處的生態智慧,這些基因和智慧現在正在重新起作用。我們完全有可能讓手工技藝與 3D 打印、 電腦和網絡結合, 開啟一個生態文明時代的新的生產方式, 去接納社會轉型所將面臨的新的一輪勞動力轉移問題, 并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樣態, 發掘中國傳統的生態智慧,努力去實踐一種高生態、 高品質的“低碳生活方式”, 并以此推動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的發展, 創造一種生態文明價值觀以影響世界。
關鍵詞: 生態中國;鄉村振興;手工藝復興;勞動力轉移;鄉土中國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鄉村振興已經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幾乎各個領域的學者都在討論這一問題。因為這一問題的討論不僅關乎到中國鄉村的保護與重建,還關乎到中國的未來發展如何找到一個文化和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問題,甚至關乎到中國的未來發展之路如何前進的問題。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做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何走出一條綠色文明的發展之路,哪個國家能找到這條路,哪個國家就能掌握優先的發展權。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思考,因此,需要打通科技與人文的界限,綜合性地思考這一問題。
人類學是從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來綜合思考人類行為的一門學科,而藝術人類學還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象征體系及人的情感與審美性方面的研究。筆者認為,從事這樣研究角度的學者,有責任加入中國鄉村振興以及中國未來發展之路這樣問題的思考,因為人類的未來發展不僅涉及高科技,更加關乎到人文價值的重新確立。而作為以思考人類文化行為和社會行為為己任、從跨文化和文化的多樣性來理解這個世界的人類學者,不僅要保持其初心,還更應該加入瞭望人類未來發展之路的隊伍中,思考未來人類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如果從這一角度來思考人類文明的發展之路,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和價值理念都已發展到了一個瓶頸,唯一能夠破除這一瓶頸的,就是我們必須要創建出一個新的,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文明,這一文明就是生態文明。而這一文明必須從鄉村中生長出來,其之所以要在鄉村中生長出來,不僅是因為其具有農業化的表現形式,還在于它需要有可以支撐這一文明的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首先要從多元價值的互生中成長起來,而全世界的城市都已高度一體化,唯有在鄉村還存在有多元化的價值與經驗;另外,與城市的工業化相比較,鄉村的農業生產是分散的、利用生態循環的,這些來自農業文明的價值與經驗,也許是科技高度發展以后,人類文明中最重要也是最寶貴的財富。
工業革命從18世紀發展到今天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其特點就是不斷突破生態循環,最終造成全球性的生態失衡狀態。如果人類文明需要得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扭轉現狀以進入一個超工業化的時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筆者認為,只能是生態文明的時代。如果人類不能邁入這樣的時代,我們就難以突破工業化所帶來的困境,難以改善工業文明給地球和人類造成的各種災難。
所謂工業主義,“是指蘊含于生產過程中物質力量和機械的廣泛應用所體現出來的社會關系”。而在這里提出的生態文明,其生產過程也會有一套自己建立的,在互聯網、智能系統以及人文關懷中所體現出的新的社會關系。并非像大家所想象的只是強調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而是具有新的價值體系、新的社會結構、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的完整的社會體系。里面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重新調整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自然,甚至包括國家與國家、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等等。
當然,節約資源,環境保護是首當其沖的,因此,這是一種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基于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哪個國家能率先邁入生態文明,哪個國家就能掌握自主發展的優先權。當年的歐洲能走在世界前面,就是因為其率先邁入了工業文明,而當時的中國作為工業文明的后發展國家,一直是在被動地轉型和被動地發展。但今天,當人類社會再次面臨新的轉型期,中國能否自主轉型,甚至率先轉型進入一個新的生態文明時代,實現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的未來目標?另外,為什么要將它與鄉村振興放在一起談?所謂的生態中國就是生態文明的中國體現嗎?這些都是此篇文章所要討論的主題。
二、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有關“生態文明”的概念,筆者在知網上查到了一些撰寫生態文明建設的文章。之所以會有這些文章,是因為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后來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多種場合對這一理念進行了強調。在這樣背景下完成的論文,大多只是涉及自然生態保護的內容,將生態文明與生態保護等同,很少有學者對其基本概念進行完整的描述。在百度百科里對“生態文明”下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其在此給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后的社會形態,但僅此而已,并未有更深入的下文,所以,一切探討尚在剛剛開始的狀態。當然,政府和領導人的重視,這是我們的優勢,說明了中國從高層到學界已有如此的共識,今后一定會有更加深入的探討及實踐。
筆者在這篇論文中,試圖拋磚引玉,提出的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和具體的生態文明概念和發展模式,其中包括了高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學術思考,其不僅涉及中國的未來發展也涉及人類的未來走向。回顧人類社會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其已經歷了四次革命,即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現在正站在人類向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大門,當朝門內窺視時,我們看到的是,工業革命已經從量變開始發生了質變。這一變化帶來的不僅是科學技術上的革命,還包括了一個有關倡導人類健康生活方式、環境保護、人文關懷及價值觀63轉變等在內的綜合性革命。這場革命將會把人類從工業文明帶入一個超工業文明的時代,這一時代所體現的就是與工業文明不一樣的生態文明時代。
生態文明的特點是什么?這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筆者認為,總的概括起來就是“高科技+人文傳統+便捷的交通與物流”。這里的高科技包括:物聯網、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而人文傳統則是人類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其包括可以為今天所用的一切人文傳統,即傳統習俗、手工藝、傳統農業智慧+高科技所形成的生態農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等。之所以未來的發展需要人文傳統+高科技,那是因為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僅有科技的高速發展,而缺少人文關懷和情感的釋放,人類社會的發展將會是跛腳的,因此,必須要有高科技和高情感與之平行發展。
也就是說,科學技術可以不斷創新,一往無前地向前發展,但文化的發展卻不一樣,其必須要不斷地回到出發的原點去追問: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這類的終極關懷問題,一定是雙向并行發展的。所以,高科技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傳統文化的復興,并由此發展出新興的文化產業,而高科技產業和高感情產業(文化產業)將會成為未來的支柱產業,并奠定生態文明發展的基礎。這種發展與工業文明時期的發展最大的不同就是,從城市化的集中發展,重新走向鄉村化的分散發展。當然,與之同時發展的還有網絡與交通,其能將偏遠的鄉村連接在一起,達到城鄉結合、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因此,生態文明的特點就是:高科技+新能源+互聯網+高鐵+手工藝+文化產業+生態農業。如果說工業文明社會結構的特點是規模化、集中化、標準化、大眾化,則生態文明的社會結構特點就是扁平化、小型化、分散化、個性化。如果說,工業文明的特點在于城市化,其典型的景觀是大煙囪式的;則生態文明的特點將在于逆城市化,其典型的景觀是牧歌式的田園風光。
在這里,筆者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發展的背景中,中國能夠通過鄉村振興,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成為世界最先進入生態文明的國家嗎?其是否具備這樣的條件?其有哪些優勢?為此,筆者做了如下幾方面的分析。
三、有關中國文化基因的認識
費孝通曾說,文化“它有它自己的規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他認為:“就像生物學里面要研究種子,要研究遺傳因子,文化里面也要研究這個種子。”正因為如此,我們要研究中國,首先就要認識其基因和種子,沒有這樣的認識,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我們是很難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的。
長期以來,講到中國,人們很容易認為,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是一個鄉土中國。但是大家疏忽了,中國自古不僅是一個農業大國,還是一個“農工大國”。傳統中國是一個農工國家的概念是由費孝通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來的。他說,傳統的中國并不是沒有工業,只是工業太分散,每個農民多少同時是個工人。他這里講的工業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業。他認為,中國自古人多地少,僅靠農業是不足以維持鄉村農民相對富足的生活的,所以必須要有手工業、副業和農業的多種經營才可以做到。因此,在和西洋現代工業勢力接觸之前,我們鄉村中本來是有相當發達的工業的。男耕女織乃當時農業經濟之特點。
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農民大多數都是手藝人,因而形成了中國手藝人生產、商人經商的局面。到了漢代,鄉村手工業已有相當發展,至南北朝時,工商業更盛。也正因為如此,遠在秦漢時期,中國的絲綢就一直銷售到了古羅馬,至今,伊朗還稱中國人為“秦人”,這是當年絲綢之路上貿易活動遺留下來的見證。這可以說那是當時人類最遠距離的貿易活動。到唐代的中國,據《舊唐書》卷一二三《列傳》記載,當時:“今舟車既通,商賈往來,百貨雜集,航海梯山,圣神輝光,漸近貞觀、永徽之盛。”也就是那時,在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主導下,通過水路運輸展開了人類第一波全球化的遠距離貿易。錢穆在他的書中寫道,當時(中國)遠航外洋的船甚多。唐太宗時,閻立德在江西南昌造浮海大船500艘,自東海、黃海直上高句麗,同時還有遠至紅海的商船。法籍伊朗學者阿里·瑪扎海里在《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一書中寫道,19世紀歐洲工業產品席卷全球之前,中國的物質產品一直是世界最優良的商品,當時在海上和陸地上的絲綢之路中,商人們販運的不僅有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還有鐵器、銅器、漆器等,其中包括銅鏡、鐵鍋、火鉗都從中國購買過來。可以說,從秦漢到明清,中國的物質文化影響了整個舊大陸。即使到了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后,歐洲的商人也主要是以中國的物質產品的販運為主。也就是自那以后,中國的物質產品才真正的被全球化了,不僅深入了歐洲市場,還被歐洲人運送到美洲和大洋洲市場。也正因為如此,美國學者羅伯特·芬雷認為,從漢代一直到19世紀初,中國都是世界經濟的引擎。中國制產品具有公認的優越地位。人類物質文化首度步向全球化,也是在中國的主導下展開。
也正因為如此,古代的中國鄉村,與其他國家同時期的鄉村相比較,是屬于相對富足的鄉村。但工業革命以后,動力的改變,產生了都市,集中了勞工,把工業和農業的地緣拆散,工業脫離了鄉村獨立了起來。“都會興起把鄉村里一項重要的收入奪走了”。為此,費孝通看到:“都市興起雖沒有直接打擊農業,但從手工業橋梁上,這打擊終于降到農業本身。”而由此,中國由一個出口大國變成了一個進口大國,機器代替手工造成了20世紀中國鄉村的貧困、中國鄉村的衰敗。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到“農工”的文化基因,在歷史上曾經讓中國成為一個相對富足的農工大國,但在近代也是因為這種“農工中國”的基因讓其成為一個相對落后的農工大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工”是手工的工,在傳統社會這是一個發達的技術手段,但當人類社會進入工業革命以后,這就成為一個落后的技術手段了。正是因為技術手段的落后,一百余年前中國淪為了貧窮落后的國家。
費孝通一生提倡的“志在富民”,其目標就是幫助農民找出路,其實也就是在幫助中國的發展尋找出路。他當時開的藥方是,讓工業下鄉,而不是農民進城。因為進了城的農民就不再是農民,農民沒了,鄉村也就沒了,中國的文化特色也就沒有了。所以,他希望在鄉村發展工業,讓農民不離鄉土就能過上富裕的生活。當然,他也知道,在城市集中化生產的背景中,僅僅保持鄉村手工業是很困難的,所以,他曾提出,“要改變鄉土工業的技術,最重要的是鄉村電氣化”,因此,“必須有計劃地把現代技術、組織、精神輸入鄉村”。他的這些觀點,是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來的,在當時來說,是超前了,只是當時人類社會的發展還達不到他的理想。
筆者認為,在人類社會高速發展進入網絡社會、3D打印、智能化生產和高鐵密布的當今時代,我們有可能在鄉村實現費孝通的這一理想。也就是在高科技的基礎上,在鄉村恢復手工藝生產,發展文化產業和生態農業,使農民即使留在本鄉本土,也可以通過多種經營來發展經濟,過上富足的生活。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理解古代中國農工并重的基因非常重要,因為一百多年以前中國走向落后,就是這一基因,而今后中國的再次崛起還有可能還是因為這一基因。因此,文化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的密碼就是它的種子和基因,而這一種子和基因對其未來的發展將起關鍵的作用。
四、生態文明與手工藝的關系
任何一個文明形態的轉型都與其技術手段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系。工業文明之所以會代替農業文明,就在于其機器代替手工的技術模式。當人類進入生態文明以后,智能化生產手段將有可能代替機器,同時還有可能在此基礎上,手工將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態文明中重要的生產手段之一。之所以會如此,有如下因素:
(一)高感情與高技術的平衡
在高度智能化的社會,人類發展的速度不是太慢,而是太快。在這樣的高科技背景中,人類需要一種能讓心靈安靜下來,同時既有溫情脈脈,又有個性及勞動樂趣的、慢速度的高感情生產方式,去與高速度的缺乏人情味的科學技術制衡。在此,手工代表的就不僅僅是一種生產方式,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的選擇。
(二)重新賦予物的文化意義
工業文明時期,批量化的大生產使得人造物中的“用”和“人格”及“文化意義”之間發生了分離,造成了全世界使用的都是標準化、一體化的工業產品。全世界統一的方盒子式的建筑,統一式樣的家具,大批量生產的廉價的一次性,用了就扔的紙杯、塑料袋、碗筷,等等,不僅造就了全世界所有城市具有統一的人文景觀的場景,還由此產生了一個浪費物品、垃圾成堆的具有浪費特點的生活方式。手工藝的復興不僅能讓人通過手工勞動重新將自己塑造成新一代心靈手巧的人,還可以重新賦予物的人格化、個性化。這種富有人格化的私人定制的物,因為注入了制作者和定制者的情感,成為擁有者的個人象征,因此,會得到人們的珍惜。也許就因為這樣,將會恢復“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節約資源的文化傳統,緩解地球資源破壞、垃圾污染的狀況,由此也會產生出更環保、更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和價值理念。
(三)通過手工勞動塑造人自身
當智能化生產體系出現后,人的勞動機會開始減少,如果說工業化時代,機器代替的是人的體力,而超工業化時代的智能化工具代替的卻是人的腦力,若是那樣人應該做什么?是勞動創造了人,正如馬克思說的,“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因此,“只有勞動才是人類傳遞與控制存在于他們和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的方式”。然而,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一切勞動和工作都涉及體力活動及思想和別的精神活動,因此,如果人喪失了勞動的機會,人就會退化和墮落,也會喪失人的生活目標和樂趣,因為“所有人類生產能力的這種發展都既是一個自我創造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肯定的過程”,是勞動“使個體的生命活動成為意愿和自我意識的對象”。手工藝如能返回我們的生活場景,人們在恢復手藝人身份的同時,也重新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定位和價值。更重要的是,手工藝品不僅有功利價值,還包含有審美意義的表達,正如馬克思認為:“人類創造的對象無不具有功利性,即便如此,也不應該忘記很多對象是人類審美情趣的表達。”前者是人的生理和生存的需求,后者卻是特定的社會的文化和情感需求。
(四)通過手藝完善人格
費孝通在論述手工業生產價值的時候寫道,“在手工業里不但人和工具有著伙伴精神,而且人對于生產過程具有一種表演的態度”,正因為如此,“一個工匠對于他的出品有期待,有滿足。他可以在出品上刻著自己的名字。出品的毀譽是自己的榮辱”。所謂的工匠精神也是由此而來,因為其必須直接為產品負責,“這和一個現代工廠里的工人的心理很有差別”。因此“這種經濟活動中不但不摧殘人性,而且完整了人格”。但當費孝通論述工業文明的價值時,他又寫道:“在表面上看來,那摩天高樓,那如梳的煙囪象征了現代文明的發達,但是從人和人的關系上看去,人類碰到了社會生活解體的危機。人是不能單獨生活的,在單獨生活中人會失去生活的意義。”正應為如此,工業化生產不僅肢解了人自身的完整性,也肢解了家庭和鄰里之間關系的完整性。對于每個人來講,生產活動成了達到另一目的的手段,對于手段本身缺乏了熱忱和興趣。于是為了生產目的去配合機器和人的活動,“機器不再是工具而是利用人力的主人,人才是機器的工具”。也因此,費孝通先生認為,手工藝生產的價值在于:“它配合于家庭,鄰里等關系之中,它又配合在其的生產活動之中,使它成為支持完整生活的力量,而不是破壞其生活活動的力量。”而在生態文明中,如果我們能恢復手工生產方式,我們就能解決工業文明給我們帶來的許多弊病。因此,筆者認為,手工藝+3D打印+電腦+私人定制,也許是未來造物生產的核心技術之一,當年人類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是由于生產技術的改變,即機器代替手工;而由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也同樣是由于生產技術的改變,即由手工+智能化生產代替機器生產。
(五)手工藝復興的可能性
這樣的思考讓我們看到,在未來的高科技發展的背景下,完全有可能會出現一場新的手工藝復興的浪潮。如果是這樣,中國強大的手工業基因就能發揮極大的作用。不僅是這樣,由于工業革命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手工業勞動基本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在中國,由于國家計劃經濟時期通過工藝美術產品換取外匯的方式,傳統手工業一直保存得相對完好,因此,手工業的復興基礎很好,而且目前已有此趨勢。筆者長期通過田野考察中國手工藝的復興現象。在考察中筆者看到,遠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旅游和仿古市場的需要,許多地方都在零星地復興手工藝作坊,在全國不同的城市和鄉村,形成一個個手工藝的集散地。在筆者近期的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課題“社會轉型與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研究”的研究中,筆者組織了12個考察小組。考察中我們看到,在景德鎮有12萬人從事陶瓷生產工作,大部分是手工藝人;在宜興有近萬家做紫砂壺的工匠,大多數也是手工藝人;在莆田有近20萬從事紅木家具的生產者,也大多數是手工+電腦的工匠;在江蘇鎮湖有7000繡娘,等等。在云南,鶴慶新華村的農民們由于向藏族同胞學習了制作銀器的手工技術,開始通過這一技藝的運用,向云南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提供首飾佩飾、生活日用器皿、宗教用器、旅游銀飾紀念品,并與文人雅士的設計審美品位相結合,成功地進入生活逐步富裕的城市中產階級消費市場,為他們提供融設計、工藝、生活陳設美學于一體的茶器、香具、花器等各類生活雅事用器。這些手工藝生產活動,有效地實現了以手工藝生產使鄉村脫貧的發展道路。以上的現象告訴我們,手工藝的復興不僅可行,而且也正在不同的地域行動。
五、鄉土社會復興的可能性
如果手工藝能重新在鄉村復興,鄉村就會有一個新的發展前途,這個前途就是讓農民返回鄉村,讓知識和資本返回鄉村,讓其重新成為農民們生于斯逝于斯的家園故土,而不是把鄉村建設成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驛站,僅僅讓其成為城市人旅游和休閑的地方。
筆者認為,振興鄉村的目標首先要搞清楚我們為誰振興?誰將居住在鄉村?一定要認識到鄉村的合法性在于它有我們祖先的血脈,有我們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文化歷史和鄉土知識。我們要想重新振興鄉村首先就是要讓它成為農民能夠回得去的家園,城市人能夠葉落歸根的故土。當今許多大城市的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今后我們面臨的不是城市化發展,也許將是逆城市化發展,也就是許63多農民工需要回到家鄉去發展。我們一定要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如果鄉村能夠成為我們宜居的家園,能有重新發展的空間,不僅是農民可以回鄉發展,也能讓許多從鄉村出去的退休企業家、官員、教師、學者都可以考慮葉落歸根,為重返家鄉發揮余熱,他們帶回去的將不僅是人脈關系,還有資本和知識。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有這樣的傳統,今天我們如何接續這種傳統、找到鄉村社會復興的多種可能性?筆者做了如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復興鄉村的詩意與知識性
中國古代的鄉村不僅因為有手工業和副業而成為相對富足的鄉村,而且還是充滿詩意和知識的故土。何能如此?錢穆先生曾說:“中國詩和散文則多半取材于鄉村與自然界,為一種農業文化之代表。都市與人刺激,田園給人寧澹,這是很自然的趨勢。”因此,古代的鄉村是一個充滿著詩意的地方,不僅如此,古代的中國通過科舉制度“把傳統文化種子始終保留在全國各地的農村”,幾乎使無一農村無讀書聲,無一地方無歷史上的名人古跡。“農村永遠為中國文化之酦酵地”,也就是所謂傳統的耕讀生活,就連牧童的牛角上也掛著書,孩子邊放牛還在邊讀書,因為即使是鄉村的牧童通過讀書也有可能取得功名,而入朝為官。也因此,錢穆在他的書中寫道,“中國官吏,幾乎全都由鄉村學者出身”,“那輩讀書人大體上全都拔起于農村”。許多為官為商的人離開鄉村只是為了干一番事業,功成名就后還要榮歸故里,還要葉落歸根。正如錢穆先生所說的:“那些人由農村轉到政府,再由政府退歸農村。歷代的著名人物,在政治上成就了他們驚天動地的一番事業之后,往往平平澹澹退歸鄉村去,選擇一個山明水秀良田美樹的境地,卜宅終老。”其實他們回到鄉村并不僅是“卜宅終老”,還形成鄉村的士紳階層,為鄉村提供教育、人脈關系、資金注入等方面的資源。由此我們可見,古代的鄉村由于有手工業和副業輔助農業,所以相對富足,又有各種人才榮歸故里的傳統,因此,鄉土中浸潤著有知識、有文化,還有與上級政府溝通的各種渠道及人脈關系。如果今天我們還能恢復這一傳統,中國的鄉土復興就完全有機會。
(二)新的工業下鄉
在這樣的過程中,筆者認為,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手工業下鄉,文化產業下鄉,解決農民們回鄉以后能過上亦工亦農的生活。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可是傳統的工業卻并不集中在都市里,而分散在無數的鄉村里,所以是鄉土工業。各地依它的土產加工制造成消費品,日積月累,各種工業都有著名的地域。”如果中國不同的地域能生產出不同的地方特色的手工藝產品,建立起不同的人文景觀,就會形成豐富的人文資源,產生出不同特色的手工藝產品和文化產業,并以此成為中國未來文化發展的基礎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能吸引更多的人回到鄉村,我們就不僅能讓鄉村富起來,還可以讓其亮起來,文藝起來,知識起來。遠在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就提出了工業下鄉的設想。但他認為,“要改變鄉土工業的技術,最重要的是鄉村電氣化”,“電話和航郵又使經營上的往來減少了密集的需要。這種種技術上的進步,使分散工業不成為幻想了”。但盡管如此,電氣化時代還是很難做到分散化的工業發展。而今天,我們能做到鄉村網絡化、智能化、新能源化、高鐵化,就能做到鄉村的手工業化和文化產業化,將生態農業與手工業、文化產業合為一體,也許就是未來農村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國鄉土復興的基礎。
(三)鄉村復興逆城市化發展的趨勢
未來生態社會的社會結構,將會由工業文明時期的規模化、集中化、一體化走向扁平化、網絡化、分散化,后者正是傳統的農業社會的小農經濟結構的特點。中國幾千年的家庭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特點,在今天也許有重新得到生根發芽的可能性。二百多年的工業文明給世界帶來的是城市化的高度發展,但生態文明的發展將會促使逆城市化時代的到來。這一時代的到來,首先是科學技術的改變,然后是工業的區位以及工業組織的結構和財富分配方式的改變。這所有的改變都指向分散化社會結構、鄉土復興,以及逆城市化的新發展。而且這一發展與第四次工業革命(信息物理系統和互聯人工系統)所取代的工作崗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相關性,每一次的社會轉型都會面臨一次勞動力的范式轉移。在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時,人類社會面臨過機器取代勞動力的現象,而即將來臨的生態文明所涉及的面將會更加廣泛。目前正在出現的互聯網+智能系統,不僅取代了體力者,而且取代了中產階級工作者,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和獲得高額收入的上層中產階級工作者。這與過去發生的轉移范式有著巨大的不同,在當下的工業革命中,服務行業的遠程工作者正逐漸被自動化技術所取代。因此,今后返鄉工作的,不僅有農民工、退休的城市精英,也許還有到鄉村來創業的各階層人士。也許在這里會形成一個新的就業空間,推動逆城市化的鄉村社會的復興與發展。
六、中國式文藝復興與生活革命
每一次人類社會的技術革命必然會引起一場“文藝復興”運動,所謂的“文藝復興”就是人類回到出發的原點去重新討論人類的存在價值。最大的、最有影響力的一次“文化復興”,就是發生于14至17世紀的、歐洲的西方式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的萌芽促使了這場文藝復興的出現,從而也促進了工業文明的誕生。歐洲的文藝復興緣起于對軸心時代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興趣和研究,那是城邦文明所產生的商貿文化。這一文明的追溯,導致了一場工業文明的產生。而今天,當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是否有可能再次回到軸心時代或民間社會,挖掘其中的遺產資源,以產生新的適合于生態文明的價值體系?軸心時代不僅有古希臘文明,還有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等其他文明。當時的中華文明主要是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的思想,那是產生于農業文明的智慧,里面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等方面的思想也許就是未來生態社會所需要的某種價值觀。另外,至今還遺存在中國民間的類似二十四節氣等農業知識都是可以再挖掘的珍貴資源。當然還有許多傳統的文化價值觀,也都是可以重新思考和發掘的。
而且,目前在國家主導和民間自發的雙重力量的推動下,中國正在發生一場傳統文化復興的熱潮。在這一熱潮的促進下中國正在出現一股強勁的手工藝復興態勢,這樣的一些復興的態勢是否是一場中國式的文藝復興?早在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就說過:“在歐洲曾有過一次文藝復興,為這現代文化開了一扇大門,我不敢否認世界文化史中可能再有一次文藝復興。這一次文藝復興也許將以人事科學為主題,中國和其他東方國家傳統可能成為復興的底子。”他這里講到的以人事科學為主題,也就是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中國式文藝復興,筆者認為,今天的中國已經有了如此的現象。中國的手工藝復興就是中國式文藝復興的表現之一。它的復興是與中國民間所出現的中式時尚有著密切的關聯。這種中式時尚所帶來的是一場生活革命,這場生活革命就是中國人正在以傳統文化建立自己新的生活樣態,走出一條中國人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如果說,歷史上發生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是以對人的自覺,也就是對人的理性的認識為基準的,那么其文藝復興主要是表現在文學和藝術上的。而今天出現在中國的文藝復興則是以文化自覺,也就是對人類文化的理性的認識為基準的。所以其主要是表現在生活革命,以傳統文化為生活時尚的趨勢上。之所以手工藝能得以復興,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手工藝不僅是一種生產方式,是一種為生活服務的實用藝術,其還是一系列飽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價值,這一審美價值的凸顯,就是母體文化的凸顯,也就是文藝復興的具體表現。
七、傳統文化與高科技結合的新農村建設道路
前面我們談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也談到了傳統文化的復興,這兩個現象合在一起就是生態文明的發展模式,那就是傳統+高科技+鄉村復興。這63種模式就是當年費孝通先生理想的鄉村發展模式。他曾說:“中國是條大船,正在走一條現代化的路,不是學外國,而要自己找出來。”筆者覺得這樣的道路不再是跟在西方人后面走出來的,而是根據中國自己的文化基因和遺傳因子發展出來的,是一條適合中國人的,并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筆者認為這條道路的發展,首先是通過網絡的覆蓋、智能系統和新能源的利用,讓高科技下鄉,讓資本下鄉,讓知識下鄉,讓人才下鄉。然后,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手工業、文化產業、旅游業和生態農業。同時通過高鐵與高速公路以及機場的建設,打通國家發展的動脈,加強鄉村與鄉村之間、鄉村與城市之間的物流和人流的便利,讓大家感到鄉村不再遙遠;再加上互聯網的覆蓋,讓大家感到鄉村不再邊緣和閉塞。由此,廣大的鄉村不僅不是拉中國現代化后腿的累贅,反而可以使中國具有非常強勢的后發優勢。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中國式文藝復興就是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高科技結合,與新的中式生活樣態結合。正如梁漱溟先生說的,鄉村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從舊文化轉變出一個新文化來”,“所以鄉村建設,實非建設鄉村,而意在整個中國社會之建設,或可云一種建國運動”。這樣的目標可謂是大目標,他認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也就是從“一個社會過日子的方法”開始。在梁漱溟看來,人類的文化就是在“過日子的方法”中形成的。只有通過更新中國人過日子的方法,才能從“舊文化轉變出一個新文化來”,也就是要“以鄉村為根,以老道理為根,另開創出一個新文化來”。傳統文化和手工藝的復興,就是中國傳統過日子的方法的復興,這些現象表面上看起來是復古,但實際上是從復古中建立起一個新的時代,一個新的文化形態,甚至是社會形態。其可以生發出一套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生態發展觀、生態生活觀、生態生產方式,最重要的是一套生態價值觀貢獻給社會。
八、從鄉村振“興”到鄉村振“新”
綜上所述,讓我們看到的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腳步總是比頭腦和觀念走得更快,也就是說我們的許多觀念和思考還是停留在原有的社會形態中,但我們的腳步和身子卻開始進入了另一個時代。未來已經來到我們的身邊,我們卻沒有真正意識到,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我們就不能真正掌握社會轉型的主動權。每一次社會轉型都既是機遇也是危機和挑戰,而且都會面臨一次勞動力的轉移,這次也不例外。
西方的學者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美國學者凱文·拉古蘭德和詹姆斯·J.休斯對面臨第四次工業文明帶來的社會轉型的勞動力轉移問題時,提出:“我們如何避免這次工業革命像歷次工業革命那樣帶來大規模的失業、貧困、混亂甚至暴力?”他們認為,其“帶來的最大沖擊將集中發生在韓國、中國、美國、日本和德國”,這都是制造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書中還提到,有公司預測:“到2025年,軟件、機器人與智能機器會取代美國三分之一的工作崗位。”在今天的歐洲我們也已看到,他們“正在經濟壓力、難民潮、廣泛的失業和不斷增加的收入差距中蹣跚前行”。其實不僅是歐洲,許多的國家都在面臨這一挑戰,中國的鄉村振興一定要把未來我們將面臨的這些問題提前思考進去。因此,鄉村振“興”也可以理解成為鄉村振“新”,一方面要復興傳統,另一方面一定要有新的思考和新的思路。只有這樣,當社會轉型帶來勞動力轉移時,我們才可以輕松應對,讓中國的鄉村成為新的就業空間,同時還能促使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的目標得以實現,將中國的未來發展的主動權緊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另外,還要關注到全球化以后世界格局的重整,也將會影響到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工業文明與狩獵采集文明和農業文明時期的人類的最大不同,在于與大量的陌生人合作的技術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同時,實行了分工合作制,使每個人都成為從事某個專業工作的人員,通過分工合作使社會成為一個相互依賴的有機體。未來的社會這種合作與分工會更加快速地擴大和深化。以往的分工與合作,主要是人才的專業化。未來,隨著世界網絡的互聯、跨國公司的出現,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開始實行分工合作,并在世界經濟中的分工中占據不同的生態位,這樣的趨勢將會讓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分工合作的新的有機體。將來,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事實。未來國與國的關系將會成為一個互相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目前是這種大融合的前期,各種摩擦、各種紛爭層出不窮,但這是暫時的,走向合作將會成為一種長期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中,每個國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優勢,以找準自己在世界生態系統中所占據的位置。因此,認識中國文化的基因,以及中國文化的歷史定位非常重要。同時一定要站在一個戰略的高度,把鄉村振興作為一個基本國策來整體思考,以此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優勢,用具有未來性和全球性的、新的眼光和新的思考對待這一問題。
結論:從鄉村振興看中國未來發展的優勢
結合鄉村振興的研究,筆者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優勢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擁有眾多可以復興的鄉村,這是我們珍貴的財富,一定要好好思考后再利用,不能把其變成新一輪的房地產開發,或單一的旅游經濟,而是要將其變成拉動中國新經濟和新文化發展的引擎。
第二,傳統手工業的文化基因正在重新起作用。許多地區已經復興了服務于生活的手工業經濟。在這基礎上,我們完全有可能讓手工技藝與3D打印、電腦和網絡結合,開啟一個生態文明時代的新的生產方式,讓中國成為世界高科技+手工的私人定制,以及小批量多品種的藝術化日用產品的中心。手工業產品不一定都是奢侈品,但最昂貴的奢侈品一定是加入了手工成分的。如果中國能成為世界奢侈品的生產中心,成為時尚產業的中心,中國的文化就走出去了,中國的經濟也就發展了。
第三,近年來,中國的高鐵、高速公路、機場建設發展迅速,加速了城市與城市之間、鄉村與鄉村之間往來的便捷性,這是我們國家未來發展的一大優勢。交通是一個國家的動脈,交通發達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中國唐代的經濟起飛,就在于其在隋代的基礎上開鑿完成了大運河工程,使中國南來北往的水陸交通得以通暢,在長江、黃河及大運河兩岸出現了許多的手工業城市及手工業生產集散地,不僅推動了內陸的經濟發展,而且加速了與東亞、東南亞以及伊斯蘭世界的貿易往來,讓中國成為當時的最大出口貿易國,也使當時的首都長安成為那個時代最重要的國際大都市。今天的中國也一樣,如果我們能通過網絡覆蓋,使智能系統、新能源、高鐵、高速公路下鄉,通過便利的網絡銷售、便捷的物流運輸,就能發展分散式的鄉村生產模式,實現生態農業與手工業、旅游業、休閑業的共同發展,并以此重新振興鄉村經濟,重建鄉村價值,做到讓鄉村和城市齊頭并進,共同發展,推動中國成為率先進入生態文明的國家。
第四,中國是一個疆域廣袤、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家,不同地方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構成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多元化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傳統。我們需要利用這些資源、智慧和傳統,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樣態,通過中國式文藝復興所帶動的生活革命,去努力實踐一種高生態、高品質的“低碳生活方式”,并以此推動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的發展,創造一種生態文明價值觀影響世界。
如果我們能發揮這些優勢,就能找到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定位,爭取與其他國家一起,取長補短,共同推動社會進步,而不是由其他發達國家設定一個模式,我們被動地跟在后面走,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發展,為世界的共同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方李莉, 博士,東南大學特聘首席教授、 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創所所長、 研究員、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民族藝術》2019年 第3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