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即將達到60%,城鎮化進入“S”型曲線快速發展階段的后期,城鄉遷移人口大量減少、城市擴張顯著放緩,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城鎮化動力正在逐漸減弱。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新型城鎮化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一些新的增長潛力空間初步顯現。
區域分化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空間的位移。近幾年,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差異日趨明顯,“分化”成為新常態下區域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空間發生部分位移。貴州、江西、湖南、安徽等對接沿海前沿省份,四川、河南等人口大省,重慶等改革大市經濟增速保持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前列,帶動區域內重點城市的經濟位勢提升,一批國家中心城市、新興節點城市、新興門戶城市正在加快崛起,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新空間。
需求升級催生新型城鎮化的先進增長載體。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對城市生活需求,特別是對城鎮人居環境和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便利性、舒適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我國城鎮建設模式的轉型發展。綠色城市、海綿城市、低碳城市等新型城市以及特色小(城)鎮、田園綜合體等一批新型城鎮化的先進載體加快發展,將極大帶動我國經濟增長。如,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設定的目標,到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實現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據測算,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每年需要4000多億元的投資,5年將有兩萬億投資需求。
人口流動新態勢促進一大批縣城增長潛力加速釋放。縣城是農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我國城鎮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成一批人口規模較大的縣城,成為帶動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隨著流動人口的回流以及就近城鎮化的推進,縣城人口規模擴張較快,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發展明顯滯后。若能夠加大扶持力度,縣城的增長潛力將加快釋放。據測算,在全國2000多個縣域單元中,選擇基礎好、潛力大的200個縣城,實施縣城成長計劃,將之加快建設成為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中小城市,將顯著提高我國GDP的潛在增長率。
關鍵性新型城鎮化制度的改革攻堅將持續釋放城鎮經濟增長潛力。近年來,我國推動了一系列新型城鎮化制度改革,但與土地、人口等生產要素有關的改革攻堅依然進展較慢。如果以更大的勇氣,大力打破利益格局,加大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設市制度等關鍵性新型城鎮化的改革攻堅,將持續釋放改革紅利,推動經濟增長。抓住這些積極因素,在此基礎上順勢而為,加大引導和支持力度,將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些新型城鎮化的潛在發展空間必將轉化為經濟增長的現實空間。
當前,我們應積極順應上述趨勢,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夯實基礎,為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開拓新空間。
以國家中心城市—新興節點城市—新興門戶城市建設促進區域增長。首先,發展國家中心城市,盡快發揮其核心引擎功能。要不斷增強國家中心城市的組織管理功能、集聚功能、創新功能,以增強現代金融、高端商務、信息咨詢、企業運營等高端服務功能為重點,大力推進機場、港口、對外交通、口岸等交通設施建設,建立重點產業自主技術體系,構建以知識創造、流通和應用為基礎的創新型經濟。其次,加快壯大新興中心城市,最大可能釋放其增長空間。要以建設國家產業轉移示范區為抓手,加強與沿海地區的產業對接與協作,構建高效合理的交通網絡體系,從產業結構、區域功能、空間結構和環境風貌等方面入手,通過在技術、體制和文化等不同層面的改革,實現產業重組、環境重整、形象重塑,提高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水平。最后,建設對外開放的新興門戶城市。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改革的深化,除沿海地區已形成的城市外,新興的對外開放的門戶城市將加快發展。一方面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壯大經濟實力,擴大城市規模,帶動邊境地區經濟發展。
打造一批新型城鎮化先進增長載體。首先,促進一批有條件的城市率先向新型城市轉型發展。堅持適用、經濟、綠色、美觀方針,以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為抓手,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建設和制度革新為保障,促進一批城市率先轉型發展。其次,規范發展特色小鎮。選擇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和文化底蘊的小城鎮,堅持小而特、小而強,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因地制宜培育休閑旅游、商貿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傳承等特色小鎮。最后,有序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將村域作為整體單元進行統一規劃,統籌建設農民社區、田園綜合體和基礎設施,統一運營田園綜合體和現代農業,吸引市民到田園綜合體生活創業、休閑體驗、養老養生等,同步實現農村面貌改善、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等鄉村建設目標。
實施縣城成長計劃帶動鄉村發展。在目前行政管理體制現實背景下,縣城資源配置能力受限,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遠遠滯后于其他等級城市,對經濟增長的潛力亟待挖掘。因此,應實施縣城成長計劃,以釋放縣域經濟增長潛力,帶動鄉村發展。首先,國家和省級政府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鼓勵有條件的縣城辦好一個產業園區。其次,幫助解決縣城發展的土地瓶頸問題,支持有條件的縣域創新土地管理政策,特別是加大對縣域單元城鄉建設用地掛鉤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城鄉建設用地掛鉤指標。再次,對縣城實施更加寬松的農民工市民化政策。如鼓勵在縣城發展適合農民工的房地產市場,將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范圍,或對農民工實施購房優惠政策等。
加大關鍵性新型城鎮化制度創新供給。首先,針對非戶籍常住人口落戶工作中出現的地方政府不積極、信息不對稱、隱形門檻高等突出問題,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快構建全國公開統一的戶籍遷移服務平臺,在全國形成落戶政策的“套餐化”組合、落戶辦理流程的“一站式”服務、各地推進落戶進展的“公開化”監督。其次,突破農村土地改革瓶頸,激活土地資源。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積極引導和優先支持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其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等,逐步建立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相關權益的退出機制。最后,完善設市標準,大量增加設市數量。規范審核審批程序,加快啟動相關工作,將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設置為市。適當放寬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設置標準,加強產業和公共資源布局引導,適度增加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數量。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城鎮發展室主任、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