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寫入黨章,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對標鄉村振興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當前“三農”工作中還存在諸多需要加快補齊的短板。主要表現為:在農業方面,土地總量有限、質量參差不齊;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程度不高;基礎設施薄弱、抗風險能力差、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在農村方面,空心化與集聚化并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農村環境臟亂差,治安狀況不容樂觀;部分鄉村建設處于無序狀態,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加上亂砍樹、亂挖山、亂填湖、亂撤文物古跡等現象的存在,鄉村形雖在神已散。在農民方面,老一輩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知識、缺技能、缺管理經驗、缺市場思維,而新生代農民卻不愿種地或不會種地。
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然而,在具體推行過程中,由于全國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存在客觀差異,干部的思想認識、工作方法各有不同,從而導致一些地方存在無從下手、等待觀望、千村一面等問題。
鄉村振興要目標化、指標化、標準化、流程化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落實,要盡快將鄉村振興從政策文件中的理論論述,轉化為可操作的現實路徑、經驗方法。對此,有必要將鄉村振興目標化、指標化、標準化、流程化,讓各地有方向、有抓手、可落實,讓上級可量化、好督促、可問責,嚴格把關鄉村振興的最終環節。
鄉村振興要目標化。讓農村面貌能聚像,農業發展能聚像,農民發展能聚像,形成鄉村振興的整體效果圖,明確工作推進的主攻方向。具體而言,農村聚像: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社會和諧、產業興旺、安居樂業;外形上要留住鄉村的形,內容上要嵌入現代元素的魂。農業聚像:構建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布局區域化、種養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一二三產業融合,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休閑旅游、新型服務、信息產業等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農民聚像:高知識、高技能、高素質、高收入、懂管理、會經營的現代農業產業工人;有社保、有醫療、有養老保險,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的新時代新農人。
鄉村振興要指標化。要因地制宜,設置鄉村振興的定量指標,明確鄉村振興工作考核考評的基準。農村功能性指標:行政村、自然村基礎設施實現五通,即通路(通雙車道的油路或硬化路)、通電(通生產生活用電)、通水(通生產生活用水及污水排放處理)、通網(通寬帶互聯網、廣播電視網)、通氣(通生活用氣)。實現現代化生活設施有效覆蓋,有政務服務中心、電商平臺、超市、圖書館、文化廣場、創業園、電影院等現代都市生活元素。推動教育、醫療、低保、養老保險等公共服務全覆蓋,實現就地城鎮化、市民化、居民化。農業興旺指標:規模化率、機械化率、高標準農田占耕地比重、“三品一標”農產品占比、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率、農產品冷鏈流通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電商覆蓋率等。農民發展指標:義務教育普及率、人均壽命、技能普及率、手機電腦普及率、公共事務參與率、城鎮化率、集中居住率、人均收入增長率等。
鄉村振興要標準化。要用工業化信息化方式解決“三農”發展問題。以縣為單位、村為單元,圍繞鄉村振興總體目標,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制定標準化鄉村振興聚像化效果圖,以便對標對表補短板、抓落實,打造既可復制可推廣可考核,又模式各異、路徑清晰的標準化模式。
鄉村振興要流程化。將鄉村振興的目標、指標、標準固化下來,轉化為工作推進的固定流程路徑:第一步,調研摸底收集素材,掌握鄉村的現狀、特色、需求、問題、短板等;第二步,按照目標、指標、標準進行規劃設計;第三步,圍繞規劃籌備資金、要素,組織制定計劃;第四步,按照時間表、路線圖組織實施;第五步,組織驗收、評估并兌現獎懲;第六步,移交投入使用管理。
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形成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重在行動,需要充分發揮我們黨領導農村工作的政治優勢,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做好頂層設計,保障鄉村振興制度供給。一是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對農村耕地、宅基地所有權、承包權(資格權)、經營權(使用權)進行分離,便于土地有序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和土地有效利用。二是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廢除城鄉戶籍“二元結構”,解決身份不平等問題。三是探索農民退休養老制度改革。廢除原用工人農民職稱,不再有工人、農民之分,通通改為產業工人,即一產工人、二產工人、三產工人。解決幾千年來對農民受歧視的觀念問題,讓新生代農村青年及涉農大學生愿意以新的一產工人身份,留在農村或回農村創業就業,成為未來農業農村發展的主力軍。實行城市和農村養老并軌,推進農業“一產工人”退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農業“一產工人”到點即可享受養老保險待遇,讓他們老有所養。讓農村青年及回鄉創業人員感到在農村沒有后顧之憂,愿意留在農村,愿意回到農村發展創業,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四是探索解決村落“空心化”的改革方案。隨著村莊演進發展,一些村落會集聚更多人口,一些村落會逐步消亡。要探索行政村改革辦法,優化整合資源,做好統一規劃,把不適合人居的自然村的居民向條件較好又有環境承載空間的自然村集聚,按照就地城鎮化的要素去建設。五是堅持以工促農,用工業化方式促進農業發展,建園區、建農場,促進現代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社會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尤其要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和微型化、智能化研發推廣,提高山區丘區農機化水平。六是堅持以城帶鄉,用城市化的方式規劃、建設、管理、服務農村;打破城鄉分割的規劃格局,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鎮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全面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養老保險全覆蓋進程。
堅持規劃先行,重塑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布局。要堅持多規合一,統籌配套城鄉空間布局規劃、土地綜合利用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生態宜居規劃,促進城鄉功能和空間融合發展;村莊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做到不規劃不建設、不規劃不投入,確保有規可循,一張藍圖繪到底;做規劃時要注重區域特色、尊重文化差異,“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以多樣化為美,把挖掘原生態村莊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把保留原貌與提升品質結合起來;村莊建設中要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防止鄉村景觀城市化、西洋化,多聽農民的呼聲,多從農民的角度考慮問題。
科學設計,突出鄉村特色。村莊的風貌設計上要繼承傳統,留住農村的形態;內部功能上要引入現代元素,防止幾年后“翻燒餅”;具體設計上要突出村莊的生態涵養功能,保護好林草、溪流、山丘等生態細胞,依山造形,借丘造勢,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世外桃源;要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遺傳承、農耕文明、農民魅力風采。
引入專業團隊,科學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人類社會演進中的一大革命性創舉,單靠基層干部隊伍的力量是不夠的。要引入政府購買服務,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式融合推進鄉村振興;引入規劃、建筑、園林、景觀、藝術設計、文化策劃等方面的設計人才、優秀團隊,充分發揮鄉村能工巧匠的作用,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
保障投資,拓寬鄉村振興資金來源渠道。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持、社會機構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公共財政要向“三農”傾斜,加快建立涉農項目統籌整合長效機制,逐步解決“三農”資金項目支離破碎和欠賬的問題;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基金、持股、獎勵等改革措施,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鄉村振興;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建立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以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發展的全面需求。
健全機制,抓好落實。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五位一體的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加強考核監督。要用最嚴格的標準、最嚴格的考核、最嚴格的監督、最嚴格的問責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落實。嚴格獎懲,對鄉村振興的進度、質量、指標進行量化考核;建立健全督查考核等制度,并對規劃任務和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全程跟蹤。通過各方努力、科學謀劃、扎實工作,建設美麗鄉村、繁榮鄉村、和諧鄉村、文明鄉村、平安鄉村、幸福鄉村。
作者系四川省農業廳總經濟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家治理》周刊7月 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