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0月20日,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年會暨“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探索”主題研討會在四川成都召開,著名經濟學家范恒山教授應邀出席會議并做了《城鄉協調發展:人地統同融五策并舉》的主旨報告,現刊發如下。刊文對數據做了更新。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我國實際看,不平衡不充分集中表現在城鄉區域發展方面。而就城鄉區域而論,城鄉作為典型的區域類型,其差距是區域差距的重要表現形式,其協調發展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大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就城鄉關系而言,發展的主要矛盾在農村,核心要求是使農村走向富裕、農民得到幸福、農村實現現代化,即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所描繪的那樣: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但解決農村的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僅靠農村是難以做到的,需要城市施以援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解決農村問題的主要動能來自于城市。必須基于這個認識處理好城鄉關系、按照這個思路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有鑒于此,要緊緊圍繞人、地、統、同、融五個字下功夫,多策并舉。
(一)人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核心的問題是如何盡可能多的把農村人口轉移出去,正所謂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通過減少農村人口,一方面,提高農村人均占有生產資料的比重,從而提高農村人均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促進土地的規模化,為實行先進的生產組織模式和經營方式創造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超過2.8億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而近六年來,有上億農業轉移人口成為了城鎮居民。通過這種流動,城鄉人口格局不斷調整,城市化進程加快,到2018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超過8億,城鎮化率達到59.58%。進城務工農民收入顯著高于當地農村務農收入,而這些務工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流回了農村,進一步提高了農村的收入水平。總之農村轉移人口無論是進城務工,還是直接轉為市民,都有利于加快農村發展、振興鄉村經濟。因此,要雙管齊下,采取有效手段推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一方面,要改善城市管理和服務,為農民進城務工、居住、入戶提供支撐條件,特別是要解決對農民進城設關立障和動輒驅趕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的戶籍障礙,并通過實施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推動更多的進城農民轉為城市市民。
(二)地
全面振興鄉村,不僅要解決人的問題,也要解決物的問題。在農村,最重要的物品是土地,所以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地的問題,或者說要充分發揮地的積極性。
發揮地的積極性,要加快推行“三權”分置制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三權”分置制度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創新。農村改革初始所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重點是發揮了個人或家庭的積極性,而對發揮物的積極性如實施土地規模經營、運用現代技術等是存在障礙的。“三權”分置制度改革則不僅把個體的人變成了集合的人,提高了“人”的層次和能量,而且有利于發揮物的積極性,特別是“地”的積極性,為推行規模經濟創造了條件。由于有了這個基礎,城市優勢經營主體、先進組織與經營方式和先進技術就能夠進入農村,鄉村振興就有了保障。在這種現代化大生產體系中間,農民不僅能通過土地進行資本經營,提高收入水平,還能夠直接感受現代文明,加快提升能力與素質。
發揮地的積極性,還要努力搞活農村土地市場。核心是打通城鄉土地市場,使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自主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多少年來,農村土地都是被無償調撥的。盡管在市場經濟的改革中,國家明確提出要建立城鄉一體的土地市場,但至今城市土地市場仍然處于分割狀態,城市土地市場已高度市場化,而農村土地仍然是無償調撥和低償征用。土地資源是推動農村致富的一個關鍵要素,打通城鄉土地市場,不僅能緩解土地市場的供需矛盾,抑制農村“小官大貪”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激活農村土地資源,推動農村振興發展。應在健全法規體系、嚴守耕地紅線的基礎上,推動農村土地直接進入市場交易,同時鼓勵城市投資者在農村依法依規開發土地。
(三)統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實現鄉村振興,還應抓住“統”字做文章。有三個關鍵方面:一是要統一規劃。應通盤考慮城市與鄉村發展,一體聯動制定發展規劃,統籌謀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資源能源配置和生態環境保護等主要方面的部署安排,通過統一規劃,不僅對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形成強有力的正向約束,同時也促進形成美麗鄉村和現代城鎮各具特色、完美結合、交相輝映的發展格局。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看到,一些地方發展很快,但城鄉格局卻十分混亂,給人以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的感覺。許多城市夾雜著“城中村”,一些老城區格局混亂、形象破敗、人口雜居,安全隱患比比皆是;而農村住房換了好幾代,許多都已是高樓闊院,單體面貌可謂高端大氣,但整體形象卻是東離西背、凌亂不堪。這種狀況使人們對城鄉發展的統計數據體現大打折扣。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應高度重視城鄉統一規劃,而統一規劃應把形成良好的城鄉形象和優美的城鄉格局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就目前而言,農村規劃十分薄弱,應當作為重中之重。當然要注意的是,統籌城鄉不是消滅農村,規劃建設新農村也不是推倒重來、另起樓灶,把農村都建設成為城市。農村的規劃建設應因地制宜、“就湯下面”,要立足鄉土社會、凸顯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使農村真正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載體。二是要統一建設。即在規劃的指導下,堅持因勢利導和順勢而為相結合,基于城鄉協調發展和一體聯動的要求,以農村住房建設為主要內容,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新村建設。統一建設不是政府包辦建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按一個模式建設,而是要遵循相關規劃、依照空間布局建設,不可恣意妄為、各行其是。住房美是鄉村美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標志,農村住房建設要把美觀放在重要位置,可考慮由政府組織專家團隊根據自然風貌與地域特色等設計出若干建筑方案,供農民興建住房時選擇使用。三是要統一治理。總體上說,是要把握共性、分清差別,分項對待、有效治理。但城鄉治理的重點還是在農村。基于農村而言,要超越傳統的農業治理方式,適應城鄉統籌的要求和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農村土地制度創新、規模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特點,有效借鑒城市管理經驗,推進農村治理。就如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所指出的那樣,綜合考慮工業化、城鎮化和村莊自身發展需要,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建設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
(四)同
所謂“同”,簡單的說就是同權、同則,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同等的發展權利和機會、商品交易和要素配置按照同樣的規則進行,不因人而異、因區而別。同權同則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定,對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來說極為重要。直到現在,對農村和城市仍然運用著兩套規則,農村人和城市人擁有的機會和權利差異很大,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核心的問題在于對農村和農民的不平等對待。農產品被低價銷售,農村土地被無償征用或低償購買,農民難以在城市自由落戶,農村人群無法與城市人群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改變這種狀況,既是貫徹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要求的需要,也是全面振興鄉村的需要。要緊扣同權同則在三個方面深化改革:一是打破農民與市民的身份界限,賦予農民在就業、創業、居住、流動方面與城市群體完全平等的權利。二是建立健全資源要素城鄉平等交換的機制,把農村資源要素全面納入市場化軌道,按市場規則進行交易。需要以特殊形式、特殊價格進行轉讓的,應相應建立利益補償機制。三是建立保障機制和標準體系,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逐步使農村人群享有與城市人群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五)融
融合發展既是城鄉協調發展的核心要求,也是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路徑。“融”能夠拓展新模式、開辟新空間,也能夠形成高品位、實現高效應。要特別強化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是培育新的產業形態、打造新的增長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要通過深化改革,推動城市各類優勢主體進入農村、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以企興村的機制,帶動各類產業加快發展和融合創新,不斷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附加值。二是推進“三農”以現代信息工具與技術手段的融合。推進互聯網加農業,強化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推進素質農業農村系統建設,打造農村智能基礎設施和智慧管理系統。三是推進小城鎮與農村的融合發展。小城鎮緊伴農村、貼近農民、連接城鄉、亦城亦鄉,在某種程度上說本身就是一種城鄉融合體。小城鎮的這些特點使其在推動“三農”發展中擔負著重要的支撐與引領作用。一方面,應推動小城鎮高質量發展,使其成為農民體驗城市生活、感受城市文明的第一舞臺和第一窗口;另一方面,通過小城鎮,強化企業與農村農業的結合及先進生產與經營方式的運用,帶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老鳳清聲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