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筆者實地調研了土城王家壩宜昌現代農業展示中心和車溪少數民族特色村相關建設項目,感觸很深。
一、農旅融合邁出新步伐
宜昌現代農業展示中心和三峽景區的車溪老街相距不遠,發展各有側重,但共性都彰顯了觀光休閑旅游,這些極大豐富了鄉村產業形態。
在宜昌現代農業展示中心,深入蔬菜園區、中藥材園區、柑桔品種資源圃、智能溫室等展示點,詳細了解農業新模式、新技術、新設施、新品種。筆者認為,現代農業設施和集成技術不僅可以讓農業“更高效、更有趣、更貼近生活”,也使農業可看性大大提高。隨著基地現代農業展示、科普教育培訓、休閑觀光旅游、成果轉化示范、優質農產品推介等功能的不斷完善,每天都吸引著不同的群體前來研學、觀光。
在車溪少數民族特色村,重點調研了車溪老街項目,現場感受了“九佬十八匠”優秀傳人當街展示民間手工藝,還有按古貌高度現場還原的土司府、鐘鼓樓、老碼頭等場所,仿佛穿越百年。委員們認為,這是一款土家版的‘清明上河園’,再現了當年土家人河埠碼頭盛景,表面上看僅僅是打造了一個公共文化景點,但更為關鍵的這是對土家民俗文脈的一種堅守與傳承。筆者也了解到,近年來全村有100多名村民在景區務工,他們在里面趕馬、抬轎子、表演歌舞等,每天都“騎著馬兒唱著歌兒過日子”。 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11292元,是1997年的8倍。
二、提升質效仍須補短板
近年來,圍繞鄉村振興,現代農業展示中心和車溪景區,在助推產業發展和帶動村民致富方面,都有創新之舉。在實地調研中,筆者認為,如何進一步提升科技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少數民族村旅游經濟質效,仍然存在以下短板:
一是如何緊密結合產業發展實際需要,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有效對接,為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助力,增加農民獲得感?
二是如何更多地給市民科普、宣傳蔬菜與健康的知識,增進大眾的健康福祉,更好地順應農業發展新形勢、新變化、新方式,讓農民轉觀念、學方法、學技術?
三是如何繼續展示土家族的文化內涵,深度挖掘地方歷史故事和農耕文化,把景區做成宜昌旅游文化名片?
四是如何在恢復民俗村建設基礎上,升級打造水車之鄉,讓村民進一步分享景區發展紅利?
三、村企共融培育新動能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短板,就如何提升科技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少數民族村旅游經濟質效,促進農旅融合、村企共融,筆者建議:
一是車溪少數民族村要加強民族文化產品的創新(手工藝品等),增加體驗式網紅項目。
二是加強與農科院合作對接,深度挖掘農業科普(農旅)與民族文化的結合點,在旅游項目(新品種推廣、產品銷售)方面合作創新。
三是打造茅家店農業科技小鎮。以農科院基地為依托,借助車溪景區影響,完善茅家店小集鎮基礎設施,營造土家民居特色,發展餐飲業、花卉苗木、農業科技服務、農產品銷售、觀光等產業,推進脫貧攻堅,促進地方發展。
四是進一步宣傳好發展好車溪文化。目前的車溪水車文化彰顯不夠,亟待追本溯源、打造景區亮點、豐富文化活動,加強寫生創作基地、文化交流基地方面的探索。
作者單位:宜昌市點軍區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