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脫貧攻堅,黨心所向,民心所依。破解脫貧攻堅難題的對策是精準識別,突出“造血”,治懶扶志;尊重規律,精準項目,權責下放;標本兼治,近遠結合,軟硬并補;內外聯動,形成合力;落實責任,上下協同,實干擔當;傳承優良傳統,強化深度攻堅,鞏固脫貧成果。
關鍵詞:扶貧 精準脫貧 途徑 思考
十九大明確指出: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是的,如何破解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短期目標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長遠目標之間的現實沖突難題,是關系到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奔小康目標的重要問題。
一、 貧困狀況及解困難題
一是等靠要思想嚴重,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有的貧困群眾參與脫貧攻堅主動性不高,一些地方甚至出現“干部大干、群眾迷茫”的現象。部分貧困群眾,存在“等著送小康”的懶漢心態、“靠人來救濟”的依賴觀念、“要錢還要物”的功利想法,部分低保戶整天不干正事,喝點酒、搓麻將,完全沒有勤勞致富的思想。修路、安全飲水、量增工程等,幫扶干部流汗干,卻有群眾蹲著看,占地賠償漫天要價等。二是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跑偏走樣”,項目和措施找準難。部分貧困地區水、路、電、網、訊等基礎設施還存在基礎不穩、質量不高等問題,部分地區“三保障”問題還存在死角,未得到全面有效地解決。產業發展與精準脫貧“兩張皮”,簡單把“坐地分紅”作為利益聯結機制,產業選擇不科學、品種引進不適宜、技術服務不到位,產業項目不研究市場。【1】首先,養殖、種植業周期長,產品市場行情波動大。短平快項目受市場影響較大,難以快速脫貧。其次,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差和觀念落后。貧困戶多是老弱病殘,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風險能力差。財政有限,扶貧對象多,要實現脫貧目標,在現有的扶貧資金制度下,難以全覆蓋。三是脫貧攻堅難度大,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探索不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產業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生態環境脆弱、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建設成本高、難度大。部分貧困區脫貧摘帽后,缺乏幫助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長期規劃。四是責任和政策落實不到位,資金管理和使用有待加強。少數貧困區黨政領導思想不通、心存想法,工作積極性不高。一些貧困村黨組織書記沒有配齊配強,村干部后繼乏人;許多黨組織書記年齡偏大、活力不足、辦法不多;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干部學歷低、待遇低、黨員比例低。有的干部缺乏理想信念和對事業的追求,缺乏責任擔當,工作成效大打折扣。中央部委專項資金歸并清理不夠到位,在縣級實現資金統籌使用存在一定障礙。貧困地區對金融的認識存在“群眾不懂、干部不熟”等問題,甚至談金融扶貧色變,對金融扶貧資金避而遠之。五是隊伍力量不強,作風有進一步待加強,攻堅精準度有待提高。很多村級干部形成資料員,大量繁重工作集中于村工作員和駐村工作組,村級工作人員和鄉鎮級工作員平均掛幫貧困戶達12戶,上級單位掛幫干部一年里到貧困戶家中走訪一兩次,大多是拍拍照、填填表、聊聊家常就離開。幫扶措施缺乏針對性,因人因戶幫扶不到位,幫扶方式簡單,普惠式措施多,對因病、因災、因學等問題進行精準幫扶少,幫扶成效不明顯。【2】
二、 致貧及返貧原因
致貧原因如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低下、優質要素持續流出、本地積累能力下降、發展動力衰退、優質要素吸引力繼續下降等。大多位于生態敏感的山區,生態承載能力低下,本地就業崗位少、收入低,導致出現整體吸引能力不高,本地優質人才呈現持續流出、外部優秀人才不愿進的尷尬難題,政府和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嚴重匱乏,鄉村教師和醫生嚴重短缺。
貧困戶脫貧后返貧概率高的主要原因:重硬件、輕軟件的脫貧攻堅工作思路指引下,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內生動力不足成為制約其脫貧奔小康的難點。首先,“一刀切”的貧困戶識別方法,將發展層次并無根本差別的村民劃分為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兩類群體,被認定的非貧困戶難以享受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教育、醫療、生態移民和融資貸款方面的優惠政策,成為貧困群體的潛在構成部分。在遭受疾病、子女就學和自然災害等問題時,會很快成為“新貧困”群體。其次,脫貧出列的貧困戶在失去多項政策優惠的扶持后,由于自我發展能力仍然不高,存在極高的返貧風險。總體來看,在鄉村現代貧困治理體系缺失的背景下,脫貧攻堅工作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化,既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再次,貧困戶大都勞動能力有限,很難找到適合的項目。一些扶貧項目在設計之初偏理想化,導致“叫好不叫座”。如金融扶貧工作在雙向互動上存在脫節。【3】
三、 破解脫貧攻堅難題的對策建議
走出扶貧新路子,帶動農戶奔小康。要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為抓手,不斷創新機制,鞏固與擴大現有的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強化目標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在攻堅克難、精準施策上下功夫。要做好頂層設計,筑牢自我提升、集體帶動與政府兜底這“三重保障”。要創新機制,努力實現政府投入扶貧資源的產出率和貧困戶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的“兩個最大化”。就如何使脫貧效果更可持續,要求事先充分論證、事中即時跟進調整、事后妥善管理。
(一) 精準識別,突出“造血”,治懶扶志
思路一變天地寬,方法一改成效顯。堅持公平、公正和公開原則,準確識別確認貧困人口。全面落實到戶幫扶政策,加快貧困群眾致富步伐。一是嚴格要求,精準識別。嚴格有序推進入戶登記、逐項評分、公示評議、上門復核、逐級審核、結果公告、數據采錄等環節。進一步完善建檔立卡,加大復查復核力度,做到符合條件的一個不漏,不符合條件的一個不進。確保精準識別全過程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眾監督,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政策解讀,及時釋疑解惑。二是做強集體經濟,增強“造血”功能。知識改變人的命運,扶貧共奔和諧之路。要變“輸血”為“造血”,脫貧先立志,致富靠自己。進行項目扶持,自我提升是脫貧工作最為理想的模式,較為普遍的做法是財政補貼資金,為貧困戶提供“菜單式扶貧”,如支持他們養豬、種菜等。做強集體經濟的重點在于以村集體為引導,在扶貧專項資金與貧困戶之間架構“中介載體”,實現產業化扶貧和公司化運營。三是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懶。資金跟著貧困人群走,貧困人群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外力必須通過內力才能起作用,破解“干部在干,貧困戶在看”的困境,真干真支持,大干大支持,少干少支持,不干不支持。【4】
(二)尊重規律,精準項目,權責下放
貫徹落實發展思路,合力推進扶貧開發民生工程。壯大產業“摘窮帽”、生態補償“保家園”、易地搬遷“挪窮窩”、醫療救助“除病魔”、教育就業“絕窮思”、政策兜底“全保障。一是尊重經濟規律,引導資本下鄉。在資金投入上,將扶貧專項資金作為入股、入伙資金,與當地龍頭企業聯合,以貧困戶為股東,通過打造特色產業項目產生的收益,進一步將收益分紅給貧困戶。在資金保障上,創新擔保方式和發展“三農”保險業務。實行“貼改保”,即聚零為整,將上級政府劃撥的扶貧貸款貼息專項資金用于建立擔保基金或成立政策性擔保公司,為貧困戶提供擔保或者提供繳納 “三農”保險,提高對扶貧產業的保費補貼率。二是項目力求精準,綜合評價涉農資金整合。“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打破上級各部門利益障礙,結合各村需求,梳理、整合涉農資金項目,“打包”下放到村。村級成立勞務公司,紀檢、審計、項目主管部門搞好監管,項目實施權、資金依法使用權則放給村兩委,讓“村里的項目村里說了算”。切實加大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加快清理限制資金統籌整合使用的規章制度。三是加大權責下放力度,促進部門協調。縣、鄉政府更能精確掌握貧困村、貧困戶基本情況。扶貧開發項目實施主體較多,政府應在其中“穿針引線”,加強扶貧辦、財政局、農發委、金融、農業、土地等部門的聯系,進一步整合項目資源,合理配置各部門的權責利。【5】
(三)標本兼治,近遠結合,軟硬并補
金融扶貧興產業,精準扶貧強基礎。建好水、電、路、訊、房,提升科、教、文、衛、保。一是標本兼治,加快建立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一要推動群眾思想扶貧。樹立符合現代國家貧困治理的價值理念,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觀念,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發家致富的本領和能力。二要構建“五位一體”的治理體系。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謀劃建立健全治理制度體系。三要構建多元共治的治理體系。黨委政府通過農村金融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措施,以市場帶動產業發展,助力扶貧開發。二是近遠結合,構建推動群體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近期采取易地搬遷、兜底保障、生態補償、就業扶持等行政轉移支付為主、市場化手段為輔的工作機制,快速提升貧困群體的收入水平。遠期重點突破制約貧困群體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增長的因素,加快推動健全貧困地區集體經營組織機制、貧困群體的資產收益機制、金融扶持機制、社會保障機制等,構建市場化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貧困群體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三是堅持軟硬并補,提高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大貧困地區小型水利投資力度,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體系。首先,著力補齊貧困地區在水利交通設施和教育醫療設施的硬短板。加快完善居民飲用水設施、農田水利設施、重大區位性交通設施等建設,重點提升優質教育醫療設施的配置能力。其次,著力補齊貧困地區發展的軟短板。積極實施醫療扶貧,對6月-6歲孩子進行營養干預,全力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再次,全面提高貧困地區公務員、鄉村教師、醫生的收入待遇水平。
(四) 內外聯動,形成合力
目標催人奮進,使命重于泰山。思想上合心,組織上合力,工作上合拍。要內外聯動,創新貧困地區生態移民搬遷新模式。依靠扶貧政策易地搬遷一批,推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盡快實施生態移民搬遷,集中統一安置在縣城周邊的集中安置區;發揮基層組織的能動性,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方式,妥善安排生產和生活空間布局;積極挖掘生態旅游資源優勢,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力量,將生態旅游開發與易地脫貧搬遷緊密結合起來。
首先,要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加大臨時救助、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力度。要科學制定農村低保標準,確保脫貧攻堅期內農村低保標準不低于國家扶貧標準。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對于生活困難、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按照單人戶納入低保范圍。要加快推進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和設施改造,用三年時間確保每個貧困縣新建或改建1-2所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逐步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其次,要落實殘疾人福利保障政策,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年人關愛保護工作。一要研究建立動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機制,逐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根據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任務要求,有效識別、區分和銜接殘疾人補貼對象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逐步擴大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覆蓋面。二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充實基層工作力量,創新工作方式,切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推進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建立發現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和監護干預工作機制,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再次,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加強貧困地區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引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社會組織、項目服務和社會資金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計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計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貧困地區鄉村治理體系,促進鄉村治理與脫貧攻堅政策協同。加強貧困地區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加強貧困村村民委員會班子成員和村民小組干部隊伍建設,有效履行脫貧攻堅和鄉村治理職責。推動貧困地區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支持貧困地區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支持優化中心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增強區域中心城市對貧困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6】
(五) 落實責任,上下協同,實干擔當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用真心換取真心,用情感感染情感,用溫暖傳遞溫暖。以擔當盡責為本,以干事創業為要,以造福一方為榮。對象精準重公平、措施精準重產業、扶貧精準重持久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掛圖作戰、決戰決勝。要營造全社會參與扶貧良好氛圍推動共同富裕。
一是加強脫貧攻堅責任和政策落實,注重扶貧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嚴格落實“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五級書記一起抓”的責任制,完善脫貧攻堅責任鏈、任務鏈。大力開展扶貧干部教育培訓,配齊配強貧困村黨組織書記,進一步發揮第一書記作用,持續整頓貧困村軟弱渙散黨組織,發展壯大薄弱村空殼村集體經濟。二是堅持上下協同,提高脫貧攻堅工作的央地協作效率。干群同夢,脫貧同行,致富同心。首先,中央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擴大地方政府對專項資金的整合使用權力,引導地方政府按照“區域集中、項目集中、投入集中、效益集中”的原則,集中財力解決脫貧攻堅中的重大難題。其次,將現代大數據運用于脫貧攻堅,建立全國脫貧攻堅智能數據庫,利用大數據精準識別貧困戶和動態識別脫貧戶。再次,加大中央對貧困地區的傾斜式產業布局,結合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優先布局帶動能力強、增收效應明顯的產業。三是嚴肅開展作風治理,敢于向形式主義“亮劍”。扎實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切實為脫貧攻堅工作保駕護航。 幫扶干部干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對于走讀式、掛名式幫扶干部要加強監督力度,采取學習、座談、約談等方式,督促幫扶責任人真心實意開展工作。四是健全監督制度,實行嚴格考核。出臺 《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負責同志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辦法》,《扶貧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對未能完成年度扶貧開發目標任務的地區在評先評優等方面實行“一票否決”。五是建立容錯機制,允許先行先試。對于那些理論上合理、實踐中可行的地方性扶貧創新舉措。可建立容錯機制,允許在一定范圍內先行先試。如針對部分貧苦戶的行為能力、信用狀況等不符合銀行標準版授信資格的問題,通過擔保公司提供擔保增信的方式加以解決。【7】
(六) 傳承優良傳統,強化深度攻堅,鞏固脫貧成果
真正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的干勁、百折不撓、弛而不息的韌勁。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人心向善的傳統美德。齊心協力建設秀美家園,共同富裕奔向小康社會。要注重發揚優良傳統,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和反向約束機制,改進工作方式,避免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增強貧困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形成勞動光榮,爭相脫貧的好風氣,營造脫貧光榮的社會氛圍。落實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政策措施,加大資金、項目、政策保障力度,強化各方面幫扶,解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等突出問題。統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之間的有機銜接,既要考慮各地實現短期脫貧目標的需要,也要考慮產業持續發展、農村民生全面改善的長期安排,實現穩固脫貧、逐步致富。【8】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陳瑩峰, 巴馬縣行政綜合執法局干部、執法員,巴馬縣講師團成員。韋世斌,農業銀行巴馬支行干部。羅福南,巴馬縣巴馬土管所所長;黃文實,巴馬縣西山土管所所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