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企業復工復產、農民工返崗就業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在舉國戰“疫”之下備受關注。要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一項迫切任務就是穩就業。而保障廣大農民工盡快返崗復工,就托住了穩定就業大局的底,就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農民工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力量,也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支撐。2019年全國農民工總量已達2.9億人,其中有1.7億人外出務工,包括7500萬人跨省務工。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保持縮小態勢,而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最大貢獻因素。2019年全國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962元,比上年增長6.5%。可見,確保農民工穩定就業,對于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義。
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顯然,要如期實現,離不開農民工群體的穩定就業。盡管去年我國農民工就業工作總體進展順利、態勢較好,但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看,確保穩定就業仍面臨多重挑戰。
這些挑戰既有經濟層面,又有非經濟層面;既表現為周期性、結構性問題,又表現為階段性、突發性問題,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民工就業產生多重影響。
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疫情不僅導致了產業發展受阻、部分扶貧車間停工停業,還引發貧困群眾外出務工不暢、農民收入減少等現象。同時,我國城鄉、區域間勞動力流動仍面臨戶籍、財政、土地、社會事業等改革不到位形成的制度性約束,人口集聚與產業布局不匹配、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不銜接、人口城鎮化嚴重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等問題依然突出,而此次疫情也使這些體制機制性障礙進一步暴露。
2020年,我國還有300萬左右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沒有脫貧。目前,有關部門已經對疫情防控期間扶貧工作作出部署,并著手研究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因此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問題不大。但從長期來看,緩解相對貧困任務更加艱巨,需要進一步發揮農民工就業對拉平收入差距的帶動作用,加快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推動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需要準確把握疫情形勢、經濟走勢與未來城鎮化發展需求,統籌兼顧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切實做好農民工返崗就業服務保障。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關于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決策部署,就要把引導農民工安全有序返崗作為做好復工復產的重點工作任務,實現防疫防控與穩定農民工就業兩不誤。
對于已有工作崗位和新確定工作崗位擬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要從省內就業、跨省出行、地區集中、行業集中等方面進行分類匯總,做好“點對點”對接、“一站式”服務保障工作,保障成規模、成批次外出的農民工盡快有序返崗復工。
對于自主安排、靈活就業的返城農民工,要宣傳引導群眾正確認識疫情,提供就業信息崗位,鼓勵社會各界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尤其是要全力支持貧困勞動力盡快返崗復工,進一步加強與重點勞務輸出地、重點企業精準對接,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和沖擊。
二是全力做好就地轉移與創業培訓工作。要廣辟渠道、多點開花, 加大就地轉移和創業支持力度,充分挖掘農民工工作潛能。適應新形勢需要,盡快發掘一批就近就地就業崗位,拓寬就業渠道,幫助因疫情影響暫不能返崗務工人員就業。
在就業空擋期間,要引導返鄉農民工就地參加春耕備耕,參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參加村莊人居環境整治,為農業農村發展貢獻力量。
同時,同步為有意愿、懂技術、擅管理的農民工提供線上的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和資金支持,提升在鄉農民工創業創新能力,依托返鄉創業園區和縣鄉特色產業帶,鼓勵農民工創業就業,推動農民工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入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
三是建立進城農民工權益維護長效機制。對于城市而言,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暢通落戶渠道,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
同時,加大對進城務工人員和城市低收入人員的扶持幫助,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系,以人口為基本要素,完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讓農民工等低收入群體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強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城鄉對接,確保城市新老居民同城同待遇。
對農村而言,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探索建立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維護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使農村轉移人口安心放心落戶。
作者系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自:重農評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