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山東各地在全力通過拆村來開展合村并居運動。并且,越是落后的地方,合村并居運動越是激進,群眾反映越大。菏澤市委書記張新文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建議,支持菏澤市創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國家綜合試驗區。(見“菏澤市委書記張新文代表:建議支持菏澤市創建鄉村 振興齊魯樣板國家綜合試驗區”,http://sd.ifeng.com/c/7wlF93BX8EZ)說到底,地方政府就是要以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這是否意味著地方主官的政績沖動在作怪,還不好說。但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卻需要仔細辨析。
在地方政府看來,合村并居無疑是一個一舉雙得的好事。一方面,并居后的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可以讓農民就地實現城鎮化,這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當然也有利于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配套。另一方面,一旦農民離開了村莊,就有利于規模化農業發展,可以實現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只不過,這一視角,是典型的只見“物”不見“人”,只有“農業”沒有“農民”的視角。就當前的農業生產而言,從業群體主要是留守農村的中老年人,那些優質勞動力早就轉移到城市的二三產業去了。換言之,合村并居和規模化農業,受影響最大的恰恰是這些仍要依靠土地生存的弱勢農民。他們需要的是勞作的方便和經濟簡約的生活環境。說句實在的話,在生活成本必然提高,而農業生產的權利面臨被剝奪的情況下,新型社區的環境能說是好的么?
不客氣地說,合村并居是一個劣質城鎮化,它通過行政化的手段,強制性地將完全沒有必要,也無動力的農村弱勢群體城鎮化了。姑且不論當地是否有足夠的二三產業的支撐來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哪怕是有,這部分人口也很難獲得與開展自主農業生產相匹配的生活品質。
筆者曾多次在山東農村調研。地方政府推動的合村并居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山東的城鎮化率還不夠高,山東的村莊也太多太散。言下之意是,這些都是山東“落后”于全國的證據。可實際上,山東有其獨特的省情。在筆者看來,這些不僅不是山東“落后”的證據,反而是山東的優勢。為何如此?全國的大部分中西部地區,都有不少跨省務工的農民工。但山東作為農業大省,跨省農民工是比較少的。關鍵就在于,山東的工業同樣發達。在山東的很多市縣,因為縣域經濟比較發達,大多數農民工都可以在市域和縣域范圍內務工。與此同時,山東的農業產業化水平極高,不少地方的農產品頗具市場競爭力。哪怕是弱勢農民,留守在村莊從事農業生產,收入并不算低。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想象為何相較于其他東部發達省份,山東的城鎮化水平并不算高。這是因為,山東的農民工沒有必要背井離鄉,而是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過上完整的家庭生活。村莊雖小,卻未消失,是因為村莊是維系農業生產的基礎。
而今,地方政府只看表面不看實質,誤把優勢當作劣勢,非要趕農民上樓,非要消滅自己的優勢,實在是荒唐。
客觀上,山東的農村算不上高大上,但它適合當地的實際,符合群眾的需要。概言之,村莊是一個非常簡約高效的體制。對于農民的農業生產而言,只要有村莊存在,有熟人社會在,農民就可以通過合作互惠解決農業生產中的諸多問題,而沒有必要花錢到市場上去買。對于基層治理而言,村莊也是一個經濟高效的治理體系。在村莊范圍內,眾多的公共事務都可以依靠村民自治來解決,地方政府在無形中減少了不少開支。非要搞新型社區,不僅意味著弱勢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優勢不再,基層治理的成本也將急劇提升。
山東省是比較早開展了農村社區化建設試點的地方,筆者也專門調研過。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初衷是為了實現公共服務下沉,讓農民更方便獲得政府服務。過去一些年來,山東的大多數地方在試點過程中,將農村社區化建設和過去的管區制度結合起來。即,一個管理區一般選擇一個中心村作為社區化建設的承接地,鄉鎮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務下沉到中心村,然后輻射周圍幾個村莊。這樣,農村社區化建設既實現了公共服務下沉,又未改變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空間。這是一個穩妥,符合實際,卻未必有足夠顯示度,彰顯政績的改革。
事實上,哪怕是要合村,全國大多數的地方的做法也僅僅是做管理體制上的改革,并未觸及農民居住空間的改造。盡管,在筆者看來,因為鄉村治理單元具有歷史延續性,也有極強的社會性,大多數地方實行的合村都沒必要,且就治理效果而言,幾乎都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但相對而言,這種改革還算有商討余地,哪怕是出了問題,也可以通過制度調整加以解決。但如山東這種,把合村建立在改變農民居住空間的基礎之上,實在是太過激進。它可能造成的系統性風險,無論是決策者,還是研究者,都是不可預料的。并且,一旦出問題,就是死結,很難通過制度調整再來解決。
城鎮化的進程是一個漸進過程。本質上,它是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的,也是和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相匹配的。在一些城郊地區,或工業化水平比較高的地方,農民早已被吸納到二三產業中,也早就習慣了城市生活,在這些地方進行村改居,當然沒問題。并且,農民還非常歡迎——因為,上樓之后,利益可觀,且對生活沒有什么沖擊。
但山東農村如此大規模推行合村并居運動,實在是膽大,非要在短時間內在工業化水平不高,農民生活方式并未改變,且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讓最弱勢的農民上樓。并且,上樓之后,再無退路。在沒有社會共識的情況下,單靠地方政府的一腔情愿推動,能不出問題?
這么說來,合村并居很大可能會帶來鄉村衰敗,只會造就一個劣質城鎮化的樣板,不會是鄉村振興的樣板。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半月談新媒體官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