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加快培育從事農業生產和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實現產業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倳浢鞔_指出,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必由之路。在2016年、2017年,“十三五”時期中央又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這些年,在各方面的支持和推動下,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從農業農村部的初步統計來看,現在各類主體已經超過300多萬,合作社有200多萬家,各類服務組織有近90萬家。當然這里面也有合作社形式,也有企業的。農業龍頭企業近10萬家。這些經營主體日益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實踐證明,在我們人多地少、小農占絕大多數的國度里,要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就必須加快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聯合和合作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這對于保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都有重要意義。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新的經營主體來更好地帶動億萬農民步入現代化的軌道。
從調查來看,近些年,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很快,數量增加很多。按300萬計算,每個村就已經6、7個了,但是我們又必須看到這些新的經營主體總體上發展的質量還不高,顯示的應有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一個村有5、6個主體在那兒活動,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局面?,F在的情況不是很理想。從各方面反映來看,有的是名不副實,特別是合作社的空殼情況并不少見。有的實力不強,難以經受自然和市場的風險。有的與農戶連接不緊,缺乏應有的帶動能力。還有的運行機制不健全,缺少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人才。因此,如何加強扶持引導,進一步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和帶動能力,提高發展質量,是我們“十四五”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發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問題不是發展的數量,而是要提高發展的質量。發展的質量主要是要提高兩個能力,一個是自我發展的能力,一個是帶動農戶的能力。只有這兩個能力不斷增強了,服務組織也好,合作社也好,龍頭企業也好,經營大戶也好,才能健康發展。從一些地方的經驗來看,要增強發展和帶動農業,既需要加大扶持的力度,更需要突出扶持的重點。完善扶持的方式,提高扶持的效果。扶貧搞精準,我們對新的經營主體的扶持和引導也應該精準。在“十四五”時期,我們的扶持應該根據形勢的變化和發展的階段,以及現實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考慮解決好三個問題,或者說要充分考慮三個因素。
一是要看到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支壓力增大,我們要從這個現實出發,就要爭取增量,更要用好存量。實事求是講,要像過去那樣的高增長扶持難度已經很大了。所以我們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這是我們必須考慮和面對的現實。
二是我們的扶持要從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這個目標要求出發,通過扶持來打通產業鏈的堵點和難點,更好地支撐產業的平滑和發展。我們扶持新的經營主體不是主體本身,搞改革是為了要發展生產力。我們扶持這個主體不是讓他活得好,而是要他為我們的生產能力的增強、產業的壯大,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我們不是為扶持而扶持,一定要把產業體系的建設、生產體系的建設考慮進去。什么叫生產力目標,這一點是我們始終要牢記的。我們不是在扶持合作社,我們是扶持整個產業鏈條中的一個主體。通過這個主體的作用,來使我們的產業循環更順暢。這目標一定要把握住。
三是要從農業各行業、各產品的特征出發,發揮各自的優勢。各類經營主體的優勢,加快形成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洜I路徑。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產品實現規模化的路徑是不一樣的,它的經營組織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針對它的特性。我們不是講經濟規律嗎?就要從經濟規律出發來找準切入點和扶持的重點,使我們的扶持更加精準。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改革創新充分發揮扶持資金和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抓住關鍵環節,補齊短板弱項,推動新型經濟主體更好地發展。
在“十四五”時期,有幾個問題應該重點研究和重點解決,或者重點扶持,不同的產業、不同的主體、不同的環節,采取不同的方法,真正發揮好扶持引導的綜合效應。
第一,重點扶持糧棉油生產性服務組織,提高為農戶服務的能力。
糧棉油大田生產的重點應該放在發展和培育生產性服務組織上。實事求是講,農業的規?;侵袊r業,特別是大田糧棉油生產的規?;?,一直是農業規?;碾y點和重點。從我們的現實條件來看,今后是規模經營戶+服務組織是最佳的形式,但是規模經營戶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我們要有歷史的耐心。剛才韓俊同志特別強調了這個問題,不能圍大戶,不能下指標。但是對新的服務組織的培育和壯大,這是可以放手干的。一邊要很慎重,一邊看準了可以放手。也就是說,大力地扶持服務合作社的發展。實踐證明,在土地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社會化服務可以實現連片種植,降低成本的規模效應。我們對中國的農業規?;瘧撚行碌睦斫猓粫峭恋氐募?,而是服務的統一,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效應,形成連片種植的局面。這恐怕是比較現實的。實事求是講,去租地搞糧棉油我看是不現實、不可持續的。平白無故地就多出幾百塊錢的成本,誰承受得了。所以我們引導的方向應該朝服務組織。這樣在現有的農機服務、植保服務、供銷服務的基礎上,支持服務組織,根據農民的意愿開展單項、多項特別是全程托管的服務,現在托管服務深受群眾的認可。我的總結第一個是產權明晰,沒那么復雜,一把了一把,不像租地交易成本那么復雜。第二是專業分工,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第三是成本效應,購買生產資料多了,價格就降了。第四是整合的優勢。主體去出面,可以聯系四面八方,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所以,這是個很有前途的生產營運模式,應該很好地總結推廣。所以,我們要在政策上瞄準這個目標,采取一些必要的扶持措施。一是要擴大農機以舊換新補貼的范圍和品種?,F在農機具總量已經不少了,我們國家平均每畝的馬力數遠遠超過發達國家,關鍵是綜合利用不高,品種結構不優。所以要下決心調整購置的方式和品種結構。通過以舊換新來淘汰高耗能的,更新我們的機具。這不是簡單的購置,更可以擴大以舊換新。二是實行作業補貼,特別是對農機搞深松深翻、秸稈破碎還田、秸稈打谷回收等這些老百姓干不了、地方干部又頭疼的事情,通過大數據的辦法,來把補貼補到基層。過去我們擔心的問題主要是道德風險,現在通過大數據完全可以如實地掌握每個人到底打了多少,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關于購機補貼,為什么不能補作業呢?這樣就可以把農業引導到綠色發展的路子上,用一種利益誘導的方式,而不是簡單的罰款的方式,恐怕更有效。三是可以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服務組織發展糧食烘干代儲等設施。這一項過去在農機補貼里是沒有的,我是想怎么樣把農機補貼這個事情更加完善,更有針對性。這是一個建議和想法。
第二,重點扶持果蔬茶農民合作社,提高產品的營銷能力。
果蔬茶產品的主要問題不在生產,而在營銷。所以,買難、賣難一直困擾著果農茶農和菜農。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通過果蔬茶的合作社來增強產品的營銷能力?,F在看有兩條是可以搞的。一條是整合現有的各類農村的冷藏物流加工、粗加工的項目,對果蔬茶的合作社,對果蔬茶生產基地,全面實施冷鏈物流的提升和改善。這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使它增強產品的清洗、分級、包裝、預冷、轉運的能力,這樣合作社的作用就能充分發揮出來。說實話,產果子、產菜,老百姓自己有辦法,但是賣他是沒有辦法的。所以在這個環節上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二是支持合作社的電商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的銷售。對于創了消費者歡迎品牌的,政府可以給予獎勵。這樣把整個合作社的營銷能力提高。要說合作社的生產能力,這個我們不用去想,主要是解決它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這樣就可以提高它的帶動能力。
第三,重點扶持畜禽水產龍頭企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場。
畜牧業產業鏈條長,風險比較大,一家一戶很難適應,只有靠龍頭企業才能推動畜牧業走上規?;藴驶穆纷?。這是已經被實踐證明的,也是完全可行的。現在無論解決生豬的問題,解決蛋雞的雞蛋問題,解決肉雞的問題,都要走這條路徑,散養是沒有前途的。散養搞地方品種小的可以,但是大面積解決市場的基本供應是不行的。所以,現在的問題是現在的龍頭企業重視加工能力的提高,輕視或者忽視養殖能力的提升。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很多龍頭企業不敢去辦養殖場,因為成本太高,風險太大,尤其是和地方村社、政府、和農民的交易成本太高,所以它不愿意。我們要幫助這些龍頭企業來打通這個環節?,F在看來,我們要支持龍頭企業與社區和農戶來合作,運用信貸保險工具,通過政府貼息、保費等方式,企業來承貸和擔保,統一建設和規劃養殖小區、養殖基地。農戶飼養、企業服務,農戶出勞、保底分紅,風險企業扛著。這條路徑溫氏是搞得比較成功的。所以現在企業實事求是講,你去支持它去擴大屠宰加工能力,那是靠市場。但是它和農戶、和社區建養殖小區,政府就應該答應,因為它帶動農戶解決了產業的薄弱環節。我們的豬肉供應緊張,主要不是我們屠宰能力弱,而是生產供應跟不上。所以,只有生產這個基礎打牢了,我們的肉食品供應才有基礎,才有安全的保障。
第四,重點扶持鄉村旅游村,提高集體經濟的管理服務能力。
對鄉村旅游這個產業重點要扶持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因為鄉村旅游特點就是以地域、風貌為特征的。集體經濟滲透進去,在這里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所以,應該結合村村通、廁所革命、村莊整治、電網改造等項目,有計劃地改造鄉村旅游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F在項目不少,但是整合度不高,比較分散。所以應該幾個部門統一行動、統一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抓改革。道路應該拓寬一點,公共停車場應該建,公共廁所應該建,電網和通訊的網絡應該建,路邊的亮化和環境整治應該搞。這些正好是村社集體經濟組織發揮作用最有效的地方。因為公共服務和公共環境不是哪個合作社、哪個企業能干的。過去集體經濟的發展是靠路,那是在大城市郊區,山里的村一個是靠企業開發它的荒山荒坡,搞茶園、搞果園,一個是鄉村旅游。鄉村旅游不說多了,光是停車場收費就是一大筆收入,應該讓集體來干。所以,好的資源應該留給農民。
總之,“十四五”期間要重點去研究和突破一些短板弱項,更好地推動新的經營主體發展,增強它的帶動能力。
作者系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本文為作者在“2020中國三農發展大會”的發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