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衡陽鄉村振興要走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生態農業之路。常規現代農業僅雖能脫貧,但伴隨農業生態污染;生態化現代農業既能致富,又符合天人合一之道。當前衡陽農業發展大而強,農業發展存在兩大突出矛盾:一是供給側衡陽農產品產量增加同需求側多樣化優質農產品相對短缺的矛盾;二是要素驅動型農業高投入高產出與高污染相伴隨的矛盾。當前衡陽生態農業發展雖然有起步但仍亟待發展。在訪談與調研眾多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基礎上,總結出衡陽農業發展轉型的三種典型:“公司+農戶”產業融合的多功能農業模式;“種養結合”共生共長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生態與體驗合一的農業發展模式。在分析衡陽農業發展存在問題的成因基礎上,提出衡陽農業發展的三大關鍵舉措:農業創新驅動、發展多功能農業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衡陽現有農業人口有616.63萬人,農業大市的衡陽鄉村振興事關重大,而鄉村振興應走內涵式可持續發展之路。目前衡陽農業發展態勢總體良好,但衡陽傳統農業轉型過程中出現了生態環境惡化和農業資源趨緊的“陣痛”:依賴化肥、農藥、薄膜的石化農業發展模式帶來了極大負外部性,如農產品重金屬和農藥殘留超標,有機生態等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相對不足。要擺脫高投入高產出同高污染、產量增加同需求側多樣化優質農產品相對短缺的矛盾,離不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創新戰略。本報告在調研基礎上,圍繞一個中心(鄉村振興)、二個突出問題和三大關鍵舉措展開,重點分析了衡陽農業發展存在深層次問題的內在邏輯,實現鄉村脫貧和防返貧,實現鄉村振興目標。
一、衡陽農業發展存在的兩個突出問題
當前衡陽農業發展存在兩大突出問題。衡陽147個鄉鎮中農戶166.98萬戶,傳統中小農戶的發展模式投入低、產量低,但相對污染較大的“現代”農業而言,它更符合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不斷增加的人口對食物需求與日俱增,傳統低產出模式難以滿足,而以化肥、農藥等為代表的無機農業(與有機農業相對應)及其相應的技術進步為農業高產出提供了可能,傳統農業向現代要素驅動型農業轉變是人類對食物剛性需求和農業經濟利益追求的必然選擇,其轉變過程中存在兩個突出問題:
一是供給側衡陽農產品生產大市同需求側多樣化優質農產品相對短缺的矛盾。2018年衡陽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20.17千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09.32千公頃,而以盛泰優018、桃優香占、泰優390、玉針香為主的高檔優質稻104.83千公頃,后者大多還不是生態或綠色農產品;2018年衡陽新增“三品一標”認證126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67個、綠色食品43個、有機食品13個、地理標志3個,但與總量相比比例仍太低。這反映了衡陽農產品生產同需求側多樣化優質農產品相對短缺的矛盾。
二是要素驅動型農業高投入高產出高與污染相伴隨的矛盾。一方面,2018衡陽全市糧食總產量335.28萬噸;出欄肉豬670.59萬頭;當年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10.85萬頭;出籠家禽6681.4萬羽,增長2.0%;水產品產量27.11萬噸,增長2.2%。另一方面,衡陽農業化肥與農藥利用率低于全國水平,測土施肥、精準施肥技術有待提高。衡陽稻米品質不容樂觀,鎘含量超標一直是衡陽水稻生產老大難問題,除衡東和常寧的部分地區因有色金屬礦業污染外,衡陽其他區域稻米鎘含量超標與農藥、化肥、除草劑的濫用有很大關系,同時又加劇了農田土壤的板結化、空殼化,產出的農產品有害物超標,食品品質難以保證。
二、衡陽農業轉型發展三種典型模式(兼具扶貧)
1. “公司+農戶”產業融合的多功能農業模式。典型代表為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衡陽是中國油茶核心產區,該公司堅持系統化布局,堅守“循天道、益健康”的理念,以“帶動千萬農民致富”為使命,建構了以農民、會員、員工相結合的“心聯網”運營模式, “以產業開發帶動新農村建設,以社會資本激活‘三農’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帶動了衡陽數萬農民增收(周新平,2017)。產業融合上,公司構建了從油茶種植、加工和營銷于一體的三產融合模式;農業的多功能開發上,公司以會員為紐帶開展了關于油茶種植、深加工、觀光休閑、農耕文化體驗、生態農業等多種功能;該公司還幫助農民以發展林下經濟,開發了茶山飛雞、有機黃豆等生態農產品,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2. “種養結合”共生共長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典型代表為衡南縣滿江紅種養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集龍蝦養殖和水稻生態種植于一體,形成了“稻蝦共生”系統,優化農業生態環境。蝦類可以攝食雜草,減少雜草與水稻爭肥、爭光、同時排泄大量富含氮、磷的糞便,作為有質肥料,促進水稻產量提高,是循環可持續發展農業。自營養殖1500畝,加盟農戶逾5000畝,直接帶動800余名農戶共同走向致富路,開創了一條具有衡陽特色的“稻蝦連作”養殖之路。
3. 生態與體驗合一的農業發展模式。典型代表為衡陽縣白石園村的生態水稻種植模式,在公司的帶領下,推行“恢復土地活力,健康你我家人”的生態農業計劃,走個性化、私人定制路線,在稻田“認養”上進行探索。水稻種植上,采取生物和物理防控來防蟲,稻田里每隔幾米就布置了太陽能誘蛾燈、性誘劑、寄生蜂等專業設備,加上稻田鴨,利用生物和物理防控來防蟲降病,整個生長過程杜絕一切化學農藥、肥料和除草劑。公司還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推出私人定制“我有一畝田”的“認養”模式,農場專業人員全程托管,客戶支付一定的經營管理費給公司,公司采取量化方式為會員提供生態大米。公司提供條件讓客戶有時間時帶上家人孩子,挽起褲腿走在自己的稻田中,體驗插秧和魚苗、鴨苗、蟹苗放養及收獲的樂趣,真正實現了體驗農業。此模式通過農地流轉、“托管”及其相伴生的生態農產品等途徑,帶動了該村貧困戶走向了脫貧致富之路。
三、衡陽農業發展存在突出問題的成因
1.傳統污染型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存在科技瓶頸
以“化肥”與“農藥”等為依賴、以較單純糧食高產為目標的農業生產模式可稱作“石化農業”,高投入高產出與高污染并存是石油化學農業技術的“雙重”特性。上世紀80年代后,衡陽的有機肥被化肥取代,除草劑大量使用,高投入的污染型石化農業基本取代了傳統低產出的生態循環型農業。農藥化肥的使用在帶來農業面源污染的同時,還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和口感營養價值的降低,2019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只有39.2%。這些問題的出現表面上好像是生產者道德低下、政府監管缺失的原因,但深究后可發現,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使用這些“石化型”農業科技推高了生產成本,導致農業利潤趨薄。但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在“生態型”農業科技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前,以市場化為特征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政府的鼓勵與補貼下又不得不依靠這種模式。農業科技是具有公益性的公共產品,“生態型”農業科技研發不是單個農業生產主體所能完成的,因此以高產為目標的生態農業科技瓶頸沒突破是要素驅動型農業形成的技術根源。
2. 衡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職業農民發育不充分
當前衡陽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出現的根源之一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育不充分。市場導向農業生產主體的逐利性是生產的內在動力,針對當前高品質農產品相對短缺的問題,如前所述,衡陽已有一些農業生產主體向“生態”、“綠化”、“有機”等高品質農產品轉型,但仍然跟不上人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量。我國中產階層人數超過2億,決定了高品質農產品需求巨大,市場導向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公司農場等新型主體雖反映迅速但發展滯后,衡陽166.98萬戶中的大多數據還沒有走上生態農業發展之路,這與新型職業農民發育不充分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偏少有關。
3.衡陽農業存在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和農業發展的路徑依賴
(1)生態循環型農業和污染型農業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是衡陽農業深層次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生態、優質、高產、高效與安全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追求,但長期以來為確保糧食安全過分強調高產與高效,忽視生態、優質與安全,這種戰略客觀造成了資源過度消耗、環境破壞甚至農產品安全隱患。經濟學家庇古的外部性征稅或補貼、科斯“外部性內在化”等理論為農業外部性化解提供了決策依據,但目前衡陽并沒依此構建農業生產負外部性約束機制。農業生產微觀主體對環境破壞與污染不計入成本核算,這種沒有內在化的負外部性農業必然加劇農業污染。(2)衡陽要素驅動型農業發展的路徑依賴。像全國一樣,從某種意見義上說,衡陽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和農業快速發展是以農業資源過度開發為基礎的,現在雖已意識到這種發展路徑的不可持續性,但原有農業發展的路徑依賴導致的悖論不會短期改變,現在做生態農業不用農藥化肥被農民當笑話看,原因如下:原有農業發展模式的剛性作用與影響,歷史上任務一種農業發展模式演化都需要一個過程;農民自身各種知識匱乏及對市場了解不充分導致出現無效農業制度安排;技術、制度變遷和市場變化的路徑影響農業產業結構,因為技術進步出現到應用通常需要一個過程,制度變遷更是一個需要經過農業生產與經營實踐反復錘煉與確認;農業市場與信息的不完全;農業品以次充好等各種機會主義行為,如以普通產品貼上綠色、有機或生態標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因此,僅依靠農民自身是很難跳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悖論,必須依靠外部力量的干預和內部反路徑依賴的合力,才能化解生態環境惡化與農業資源趨緊的雙重制約。
四、衡陽農業發展的三大關鍵舉措
當前衡陽鄉村振興中農業發展問題千頭萬緒,解決好農業創新驅動、發展多功能農業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三個核心問題至關重要。
一是以科技創新促農產品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1)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著力農業重大基礎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突破石油化學農業向高產出生態型農業轉化的瓶頸,要加強在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農業設施與裝備等前沿農業科技的研究,為農業技術革新提供保障;要加強農業疫病防控與農業食品安全等基礎科技的研究,推動綠色與生態農業發展;高度重視農業種子的自主創新,實施種業提升工程。(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農業。利用“互聯網+農業”和農業物聯網等實現農業技術的集成創新,推動農業結構升級或形成農業新業態;結合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與任務,以創新驅動和需求導向來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各環節的應用,實現農業數據化和在線化,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率。(3)以“兩型農業”發展化解石化農業的困境。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農業發展理念,全面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加大農業負外部性治理,試點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大力修復受農業生產污染的生態環境,在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收入的前提下,試行輪作為主、休耕為輔的綜合治理。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積極發展與生態型循環農業相應適應的補貼政策,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
二是以三產融合的多功能農業為抓手提升農業效益。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戰略選擇之一便是發展具有經濟、生態、能源、社會、文化和旅游休閑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農業,這是未來農業市場的“藍海”,目前衡陽縣曲蘭鎮、常寧塔山瑤族鄉的多功能農業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產業強鎮。為此,衡陽要:(1)挖掘農業的經濟功能,大力開發有機、綠色等高端農產品及其深加工;(2)挖掘農業的能源功能,通過各種生物技術把農業秸稈和禽畜糞便等變廢為寶;(3)挖掘農業的社會保障功能,充分發揮農業和農村在經濟波動時的緩沖功能;(4)挖掘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融農村各種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鄉村文化于一體,發展創意農業;(5)挖掘農業的旅游休閑功能,開發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小鎮,發展集鄉村旅游、觀光、體驗和休閑等于一體的農業,并以此為基礎開發養生農業。這些三產融合的多功能農業有助于衡陽化解農業深層矛盾。衡陽產業融合視野要寬,融合不能把眼光僅停留農業內部與農村的融合,更要實現農村與城市各種要素的融合,為此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做好水電氣和路等傳統基礎設施的同時,還要加大光纖、互聯網等現代通訊設施的投入,大力推動農業“互聯網+”,依托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即以創新驅動拉長“四化同步”中農業這條“短腿”。
三是以農村人力資本培育為農業提質增效提供支撐,化解農業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發育滯后的問題。衡陽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有14286人,經過認定8000余名中有返鄉青年、大學生、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這些急需具有知識和創新精神的職業農民,是衡陽生態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為此更要做好:(1)構建政府部門、高等院校與涉農科研院所、社會機構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2)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準入制度,結合衡陽市情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標準,出臺促進衡陽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專項政策,使農業成為有效益和發展前途的行業,使農民成為有尊嚴、有收入保障的人群。(3)吸引高素質人才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是化解“空心化”農村“誰來種田”、“怎么種田”難題的關鍵。
作者簡介:周镕基:衡陽師范學院“湘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湖南省“121創新人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先后在北京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訪學,主持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湖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獨著獲湖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第一副主編著《衡陽經濟社會發展藍皮書》3部。皮修平 衡陽師范學院校長;肖黎 衡陽師范學院經管院院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