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下,避免人際接觸風險的城鄉無接觸經濟也在新技術手段下悄然興起,鄉村的多功能性為無接觸經濟提供了土壤。以無接觸經濟為代表的經濟新業態新模式逆勢而起,將促進改變中國城鄉二元對立,帶來城鄉良性互助新趨勢。
【關鍵詞】鄉村經濟 無接觸經濟 新冠肺炎疫情
自古以來,我國農業文明就有其自給自足的基本特征。鄉村因其多功能性和相對自給自足性,一直具有“小亂避城,大亂避鄉”的本土化優勢。在本次疫情期間,作為數字經濟的一種表現形式,無接觸經濟在城鄉間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肯定了農產品線上銷售的大有可為,以及數百位縣長在各大短視頻直播平臺開展的“縣長帶貨”,在數字化和新基建的潮流下,鄉村將成為應對疫情危機,發展無接觸經濟的有力陣地。
疫情加速了城鄉無接觸經濟的推廣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遠程—無交互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與推廣,“無接觸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如果說 2003 年的“非典”使得中國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引領了全球商業潮流的話,那么此次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為契機,將再度催生無接觸經濟的新機遇,并引領未來全球的信息產業新浪潮。5G時代的“大云移物智”(即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人工智能)將改變無接觸產業鏈生態,傳統的運輸模式和商業模式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革新。在產業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基礎上,無接觸經濟已顯示出其無限潛力和廣闊前景。鄉村能夠提供人類生息繁衍的基本生存資料,并且也能夠提供本土化的社會基礎,在無接觸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會進一步重塑城鄉關系,帶來城鄉平等交換的良性互動。
例如,疫情期間,廣東提出的“保供穩價安心”線上平臺,就成為鄉村無接觸經濟的例證。為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對農產品的影響,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聯合農產品產業鏈上的各環節發起“保供穩價”倡議,依托數字經濟,搭建“保供穩價安心”線上平臺,一方面,線上洽談會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農產品的貨品收集、物流保障及接收方對接等關鍵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每日“網紅直播間”,實現供需雙方線上商討購銷意向,減少了直接接觸,解決了農民的農產品適銷對路難題的同時,保障了城市居民的“菜籃子”安全。“保穩安”平臺成功連接鄉村農產品生產者與城市消費者,有效緩解了疫情期間農產品供需難題,在創新和升級無接觸配送模式方面也作出了有益探索。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及“打造數字經濟的優勢”。通過數字經濟快速優化資源配置與資源再生,將催生鄉村無接觸經濟的新業態。目前,人們已經可以看到鄉村無接觸經濟業態的多種形式,例如,生鮮電商通過各大電商平臺,實現了產銷的無接觸對接;在線觀光旅游通過線上直播、農戶在線講解的形式,使觀光者足不出戶,就能一日領略祖國大地的和美鄉村;智能物流通過廣布全國的服務網點和配送鏈,實現了產品和服務的城鄉無接觸對接。數字經濟與鄉村發展相得益彰。一方面,無接觸經濟使城市消費者更加深入了解了鄉村的魅力,另一方面,無接觸經濟進一步完善了鄉村基建,促進城市要素向鄉村的流入。
大疫止于鄉野:鄉村多功能性和本土化優勢
封城隔離、封村隔離、居家隔離是中國在疫情狙擊戰中的法寶,也得到不少國家的認可與效仿。與城市居民相比較,封城封村對農村居民的日常基本生活不會造成太過嚴重影響,原因是鄉村的農業基礎為鄉村居民提供了足夠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存空間。鄉村作為中國安全的保險閥和化解危機的蓄水池,具有八大功能,使其能夠發揮“小亂避城、大亂避鄉”的本土化優勢。鄉村的多功能性,使得全球本土化和無接觸經濟,有了基礎平臺:
第一是生態環境功能,在沒有過多外力干預的情況下,幾乎所有農村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自循環系統。這使得2020年春節期間半數人口能夠留守鄉村,至少降低了國家應對疫情一半以上的經濟成本,能夠對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治;第二是物種多樣性功能,鄉村的生態多樣性,基本維持著社會和自然的和諧與穩定,并提供了各種物種和作物資源;第三是民生保障功能,農民能夠在疫情隔離期間,足不出戶,留守鄉村,就能夠獲得基本生活保障。第四是社會穩定與調節功能,鄉村在過去多次危機中,都發揮了穩定器和減壓閥的功能,使得危機實現了軟著陸。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鄉村又發揮了這種社會穩定和調節功能,使得全社會有了基本的安全閥;第五是國家安全功能,鄉村的農業生產功能,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食物主權,使得十四億中國人的飯碗能夠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第六是文化教育功能,鄉村承載著農業文明的歷史記憶,是人類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當前自然教育、親子教育和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第七是康養休閑功能,能夠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養老、養生、養病等休閑產業和康養場所,主要設置在鄉村;第八是經濟產業功能,鄉村產業作為鄉村經濟的肌體,為鄉村的正常運作發揮了基礎性作用。通過鄉村本地化生產、消費及交易體系的建立,鄉村無接觸經濟發展的基礎將更加牢固,鄉村無接觸經濟將進一步促成城鄉良性互動的新業態形成。
鄉村無接觸經濟將促進改變中國城鄉二元對立
二元經濟理論在西方背景下提出。城鄉二元對立思維,帶來了工業汲取農業,城市剝奪鄉村,這樣的二元對立成為了橫亙在中國發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礙。缺乏鄉村滋養的城市,最終像是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險社會的風吹雨打。21世紀頭20年的中國,已由“鄉土中國”轉換為“城鄉中國”。城鄉人口各半的格局、農民收入日趨多元化以及城鄉社會生活高度流動,成為城鄉中國的三大特征。長期以來的汲取性制度安排,使得農村的產品、資金、勞動力持續不斷地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資金離農和機構離農,以及大規模進城務工等渠道,被單向抽取到城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開始將城鄉要素從單向抽取,轉為雙向流動。疫情之下,國內相對過剩的投資在出清,投資相對不足的鄉村領域將成為下一個朝陽領域。因此,老基建基礎上的新基建和軟基建,將會進一步擴大內需,打造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鄉村經濟將成為藍海市場,鄉村無接觸經濟也將成為導流管。
鄉村無接觸經濟的新業態,能夠最大程度上實現農民的在地化就業,借助新業態賦能于人,可以開辟農民的第三就業空間。例如,外賣、快遞、專車司機及網紅主播等,降低了對勞動者技能要求的就業門檻,改變了農村人口“離土又離鄉”大規模流動格局。通過數字經濟賦能,可以減少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將鄉村要素向城市的單向流動,轉換為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新格局,變城鄉對立為城鄉互助,變城鄉零和博弈為正和博弈。
疫情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鄉村的價值,也讓我們更加重視健康消費和點對點消費。廣布城鄉的終端及零服務消費,是后疫情時代城鄉居民無接觸消費的新模式,這更新了城鄉二元關系,帶來了城鄉互助的良性互動。鄉村振興作為中國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正在將鄉村社會經濟體系塑造成為以“無接觸”為主、“接觸”為輔的新業態,塑造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范式。并通過促進國內城鄉之間的內循環,實現生產要素的鄉村回流,促進我國經濟平衡發展。
【注: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0XNL01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專項“鄉村振興戰略核心機制研究”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羅建章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