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素有“湘北門戶”之稱,位于長江經濟帶和京廣發展軸的十字交匯點,是“一帶一部”中心節點和湖南省重點交通結點縣市。近年來,緊緊抓住長江經濟帶和岳九成小三角建設的發展機遇,積極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一、突出區位優勢,推動融入發展
一是以明確的功能定位促融入。我們把臨湘定位為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的“橋頭堡”,區域協同發展中的“湘北門戶、長江明珠”。“十三五”期間的奮斗目標是打造“精彩北大門、品質新臨湘”,總體思路是突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兩化引領,聚力園區升級、城市提質、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精準脫貧五大攻堅,不斷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產業品牌、塑造文化品格、提高生活品質。
二是以便捷的交通體系促融入。采取超前謀劃一批、主動對接一批、融資保障一批、加速建設一批、改造管養一批的“五個一批”舉措,不斷推進交通體系建設。2017年包裝對接了總投資52億元、總里程194公里的18條道路建設項目,啟動了107國道東移前期工作,還儲備了高鐵臨湘站及臨港鐵路專用線、京港澳高速坦渡互通、濱江大道等8個重大交通項目,初步構建了港一路一城一體、水一公一鐵一空無縫對接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三是以優質的公共服務促融入。積極承接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加速推進“臨岳融城”,不斷增強區域承載力和吸附力。啟動了總面積20平方公里的云湖新區規劃建設,開工建設了教體新城、長安文創園等公共服務項目。整體提質改造107國道五尖山西入口至羊樓司中洲橋段。引進新能源公交80輛,公交線路覆蓋全城,初步形成內環外網的交通出行體系。同時,運用“票子”“面子”“鏡子”“鞭子”“位子”五子登科的模式,建立健全了城市常態化管理機制。
二、堅持綠色發展,統一綜合效益
一是培育現代物流。一方面,集約利用深水岸線資源,將臨湘鴨欄港區作為岳陽港的副中心港來打造,重點發展件雜散貨港口物流,建設環洞庭湖砂卵石儲備基地、湖南鐵礦石中轉基地和中南地區進口木材集散中心。另一方面,抓住岳陽打造千億物流產業的機遇,建設輻射周邊三省九縣的市場群,促進港口與食品冷鏈、竹木、汽貿等專業物流園互動,大力培育100億乃至500億的物流經濟。
二是壯大特色產業。發揮臨湘全國“浮標之鄉、魚米之鄉、竹器之鄉、茶葉之鄉”的品牌效應,推動釣具、楠竹、茶葉、艾草等優勢特色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百億、千億級綠色產業鏈。
三是發展休閑旅游。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充分發掘域內旅游資源,正在開發5個旅游特色產品:①“游釣”產品,主打“漫步江湖、游釣臨湘”品牌,建成了全國首個浮標主題特色小鎮,承辦國內大型垂釣賽事活動15場次,形成了“游釣”必來臨湘的旅游市場導向。②“竹旅”產品,包裝了“爬竹山、賞竹林、采竹筍、全竹宴”精品游線。③“賞花”產品,成功策劃了詹橋野櫻嶺、江南油菜花海、桃林河十里桃花等觀光攝影活動。④“品茶”產品,培育了一批集茶種植、茶體驗、茶文化于一身的茶園綜合體。⑤“康養”產品,目前正在羊樓司、坦渡兩鎮發展以艾草療養、森林康養為主題的民宿村寨。
三、狠抓項目建設,聚集核心要素
一是突出重點抓項目。把項目建設作為振興實體經濟的重點,持續深入推進湖南省部署的“五個100”項目建設、“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系列活動。2017年向上申報項目124個,爭取各類政策性資金23億元,招商引資新開工項目19個,新投產項目37個。
二是圍繞產業引項目。瞄準“高端化”“鏈條化”,編制重要產業“節點樹”和龍頭企業分布圖,實現招商引資從招企業向招產業轉變。在智能制造上建鏈,引進萬盞光電、永志誠電子線材等返鄉創業項目,鄉友企業投資5億元的岳陽市電鍍中心項目,填補了岳陽高端電子產品表面處理的空白。在竹木家居上補鏈,引進竹木精深加工企業8家,構建了包含加工展銷、物流、電商等要素的竹木產業鏈。在釣具器材上強鏈,引進眾凌匯智能漁具、名昶等億元以上釣具項目進入產業園區,實現了釣具休閑器材企業強強聯手。
三是強化配套上項目。配套硬件設施。高標準規劃建設了高新技術、釣具及休閑器材、現代物流、竹木家居、農產品加工、精細化工六個特色產業園區,新建標準廠房50萬平方米,重點發展精深加工、智能制造新型工業。配套優惠政策。出臺實施“工業八條”主動讓利,對入園企業給予財稅、用地、廠房、水電氣優惠,以及鼓勵研發創新、品牌創建、上市融資、出口創匯的“四優惠、四鼓勵”政策。配套科研平臺。引進上海大學合作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孵化中心,組建了由50名尖端人才加盟的科研團隊,為突破產業轉型升級技術瓶頸提供了強力支撐。
四、開展攻堅行動,加快鄉村振興
一是抓鄉村經濟。按照“一鄉一圃、一村一品”的規劃布局,大力發展規模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7年,羊樓司山野菜、黃蓋小龍蝦、江南富硒米、桃林豆腐、托壩狗肉、白羊田油茶等特色農產品,僅線上銷售就達到6.8億元。推進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托管土地發展規模種植5萬余畝。建立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服務體系,目前已組建基層供銷社5個、農合聯8個,成立市級惠農服務公司1家、鎮級惠農服務中心4家、村級惠農綜合服務社和電商服務社77個,進一步打通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渠道。
二是抓鄉村環境。持續深入開展全域環境整治行動,大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實行村旁、屋旁、路旁、水旁“四旁”綠化,建設了一批林蔭大道、綠樹人家;實行“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治理模式,建立了房前屋后、村組屋場、河港溝渠、公路沿線的長效清掃保潔機制。全面推進規范村民建房和空心房集中整治工作,嚴格落實先批后建、一戶一宅、建新拆舊、集中連片、按圖建房制度,并全面啟動了閑置房、危舊房、零散房、違建房等空心房集中整治。
三是抓鄉村風氣。不斷強化文化引領,籌資8000萬元,建設“七有”(有文化活動廣場、有文化活動室、有簡易戲臺、有宣傳欄、有文化器材、有體育設施器材、有廣播設備)文化屋場275個,構建一公里文化圈,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參加文體活動。堅持開展“剎人情歪風、治婚喪陋習、樹文明新風”專項整治,引導群眾規范操辦婚喪喜慶事宜1448次,制止操辦非婚喪類喜慶事宜1670起,形成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的文明新風。強力推進殯葬改革,投入6000萬元,全面啟動鄉鎮公墓建設,重拳整治亂埋亂葬和修建“活人墓”“豪華墓”行為,拆除新增豪華墓10座、活人墓28座。
四是抓鄉村治理。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結合,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建成161個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指導各村(社區)結合自身實際依法依規制定村規民約,督促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理事會主動履職,動員群眾積極參與自治,將各類矛盾、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積極引導新鄉賢和產業能人參與千人大扶貧行動,73家非公企業結對幫扶260戶貧困戶,募集扶貧資金1600多萬元,還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1500個。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18年2期 (此為原稿,與書刊有出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