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隋福民:不宜片面地用工業化思維指導農業

[ 作者:隋福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1054 更新時間:2020-09-28 錄入:王惠敏 ]

如果我們說現實中存在“忽視”和“剝奪”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包括廣大的小農戶)的現象,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很冤。因為政府在財政上不斷加大投入,每年的一號文件也在談農業和農村,但如果我們不把今天農業的成績主要歸結為農戶家庭為了提高自己收入的辛勤勞作,而是政府的精心謀劃,則實之偏頗。確實,黨和政府關心農民和農業,也做了很多事情,但這些事情實際上都是“賦能”,即幫助廣大農戶,讓他們“有方向”“有力量”。

用工業化思維審視農業是一種慣性

我們知道,在經濟發展理論或者說發展經濟學的視野里,農業是被作為支持工業的一部分的。因為發展經濟學主要關心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怎樣完成工業化,或者說現代化。工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需要農業作為支撐,尤其是那些沒有外援的國家。農業一方面可以給工業提供原材料,還可以出口創匯換來支撐工業化發展的資金或者說資本,沒有資金是難以購買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的,另外,農業還可以提供產業勞動力,沒有勞動這一要素的參與,工業也是發展不起來的。基于這種認識,張培剛總結出農業的五大貢獻,即食糧、原料、勞動力、市場、資金(包括外匯)五個方面。這與西蒙·庫茲涅茨的看法相一致。庫氏認為,農業對經濟增長和發展的“貢獻”主要有:產品(包括糧食和原料)、市場、要素的貢獻(包括剩余資本和剩余勞動力),以及國內農業通過出口農產品而獲取收入的貢獻。

與工業一樣,我們習慣上關心農業生產效率,把效率放置在第一位,我們習慣于用工業化的思維來審視農業,認為農業在工業化的大潮中也能夠自然而然地發展。馬克思的理論實際上講出了這樣一個道理:農業的命運是大農場或者說是農業資本主義,所需的機器多,工人少,然后農民群體分化成有產者和無產者,大多數都是無產者,然后進入到城市,成為產業工人,也稱為無產階級。發展經濟學家的看法類似,農業存在剩余勞動力,或者說是零值勞動力。這些人轉移到城市,成為產業工人,他們工資要求低,工廠的成本就相對低,因此,產品有競爭力,從而市場占有率就高,工業也能發展。與之相隨的是就業機會進一步增加,于是農村的勞動力繼續進城,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從而農民的收入也能提高。這一過程的終點是農業的邊際產出與進入到城市的工資水平大致相當,這時候勞動力的遷移過程就停止了,城鄉二元結構從而也發生了變化。劉易斯的發展理論就是講了這樣一個邏輯過程。農業由于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生產效率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農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發展經濟學家,包括一般的經濟學家看農業主要就是從效率視角來審視。

農業分工不等同于工業分工

在這樣的思維指導下,我們容易把工業發展中的一些概念拿到農村農業中來。比如,我們會經常提及規模經濟,我們提倡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時,實際上潛意識中我們都相信,農業的發展應該走專業化、規模化的道路。然而,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從微觀層面上看,專業化、規模化是有極限的。分工不能無限發展,因為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實踐上看,農業有其特殊性,分工不能完全像工業那樣,這個產業的發展也與工業不同。比如,斯密就講過,“農業由于它的性質,不能有像制造業那樣細密的分工,各種工作,不能像制造業那樣判然分立”,“農業上種種勞動,隨季節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個人只從事一種勞動,事實上絕不可能。所以,農業上勞動生產力的增進,總跟不上制造業上勞動生產力的增進的主要原因,也許就是農業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張培剛也認識到農業的特殊性。比如,他說農業實際上是一種“生長”產業,種植業和養殖業都是如此,這讓農業生產與“加工”或“制造”大不相同。農業會受自然規律或生物學規律的制約,工業則不大會。因此,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與工業不可比。另外,就是農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要遠比工業品低。人們收入增加時,會購買和享用更多的工業產品和勞務,而對于食糧以及其他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產品,則不會大幅度增加購買。這也是農產品的特點決定的。這些認識有助于扭轉當下在農業政策中過分強調做大做強做成專業化大戶的趨勢。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要尊重自然規律

相反,農學研究者的一些看法倒是值得我們借鑒。比如,研究農學和農史的學者一般會把農業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他們會強調農業的特殊性,而且習慣于從歷史、文化等角度去研究農業甚至是農村問題。在他們的視野里,農業生產效率也是重要的,但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有多種,不單單是通過土地的規模集中、勞動力的向城市轉移來提高效率。他們認為傳統的農業有很多提高農產效率的好的方法,比如說通過間作等方法來提高單位面積上的產品種類和產量以及由此帶來的產值增加。古代也有循環農業或者說是生態農業,比如流行于珠三角地區的桑基魚塘模式,中國西南等很多地區流行的鴨稻共生模式。威斯康星大學的農業物理學教授富蘭克林·H·金在20世紀初期來到中國以及日本、朝鮮等地區,就觀察和研究東亞是如何解決人多地少這一農業約束問題,研究發現,這里有很多技術讓農業具有高產和可持續性的特點。中國農業興盛不衰的關鍵在于中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節儉,在于他們善于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地力長久不竭是因為這里的人們懂得用人畜糞便和農場廢棄物堆積漚制成的肥料來持續養地,從而讓農業具有可持續性,有點類似現在的有機農業和循環農業。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經濟史學會秘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強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日韩欧美高清在线 |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 激情综合五月天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小视频免费国产 | 久久悠悠色综合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