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新在哪?如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此,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發揮工業和城市輻射作用,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記者:當前,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怎樣的時代和歷史背景,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葉興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具有全局和戰略意義的重大任務。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農業是基礎產業,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對我國這樣一個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依然突出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實現農村現代化。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盡管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相比城市依然明顯滯后;受工業化城鎮化虹吸效應影響,未來農業農村將繼續承受資源要素流失的巨大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更長時期內,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就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真正做到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需要依靠農業自身的發展進步、充分激發農民的主體作用,而且迫切需要發揮工業和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必須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推進城鄉雙向開放,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記者: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對于暢通國內大循環具有怎樣的作用?
葉興慶:暢通國內大循環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抉擇,應站在這一新的歷史方位觀察和思考鄉村發展問題。改革開放40多年來,盡管城鄉二元結構在逐步消除、城鄉二元體制被逐步打破,但是,城鄉發展差距大、要素雙向流動不暢的問題依然突出。推進城鄉雙向開放,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居民消費率,促進經濟實際增長率向潛在增長率靠攏,因此,應成為暢通國內大循環的主攻方向之一。推進城鄉雙向開放,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想,滿足部分市民對“鄉村讓心靈更向往”的渴望。應打通農民進城的通道,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消除城市吸納外來人口的體制障礙: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降低落戶限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重建地方稅體系,形成“人多稅多、稅多公共服務好、公共服務好人多”的良性循環;從注重研究農民工市民化成本,轉向注重研究農民工市民化的綜合收益,為轉變城市政府發展理念提供理論支撐。應打通市民下鄉的通道,在擴大農村集體產權結構開放性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以穩定經營主體預期、促進可持續規模經營為目標,進一步擴大承包地產權結構的開放性;以優化人口結構、保障外來人口自住需求為目標,有序擴大農村宅基地產權結構的開放性,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以提高配置效率、發展鄉村產業為目標,進一步擴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產權結構開放性。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記者:如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葉興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支持有利于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尤其是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既要堅持目標導向、與國家現代化任務對標對表部署農業農村工作,也要堅持問題導向、從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作為農村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從各地發展階段和農民意愿出發,分步實施具有牽引作用、標志意義的鄉村建設行動,著力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李慧)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兼職研究員、吉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林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