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有力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家庭農場超過100萬家,農民合作社224.1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萬多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89.3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特別是我國農業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整體競爭力弱的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迫切需要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功能互補、協作配合、運行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重大部署,為我們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深入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組織支撐。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小農戶占大多數這個基本面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老齡化、兼業化、空心化現象不斷加劇,“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問題日益凸顯,小規模分散、粗放經營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加快建立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經營組織方式。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在我國國情下,對于可以實現土地規模化的地區,要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技術裝備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現代化,以此推動農業現代化。對于不具備土地規模化條件的地區,在小農戶土地不集中、經營權不流轉的情況下,要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解決一家一戶小農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共性問題,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組織形式和人才資金等現代生產要素有效導入農業,推進農業生產過程的現代化,以服務的規模化、現代化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構建“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成為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是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農業產業鏈條短,全產業鏈收益低,優質特色品牌產品供給不足,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的問題日益突出。破解這些瓶頸問題,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面向市場、對市場反應最靈敏、最能把握市場需求變化的優勢,適應消費日益升級的趨勢,及時調整優化品種結構、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循環農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產業興旺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是保障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農產品供需形勢變化,農民收入增長的壓力越來越大。保障農民持續增收,特別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快農民增收步伐,將是農業農村工作面臨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通過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延長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融合,通過價值鏈增值增加農民收入;吸納土地等資源資產入股,通過要素分紅增加農民收入;吸引返鄉下鄉人員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農村內部就業空間,通過創業創新增加農民收入。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是自身發展壯大的現實需要。經過多年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已經不少,優勢作用不斷顯現,但總體仍處于成長初期,無論是其自身能力素質,還是外部支持環境,都面臨不少困難和制約。規模不大、能力不強,聯合與合作不夠,尚未形成各居其位、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完整的產業組織體系,整體功能未能充分發揮。政府引導、扶持、服務的政策體系還不健全,針對不同類型經營主體的支持政策各自為政,精準性、協同性不強,難以形成合力,落實往往打折扣。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已經到了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型的新階段,迫切需要以內強素質為基礎,以外強扶持為保障,加快構建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小農戶發展能力。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主要方向
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家庭經營主體地位,以家庭農場為基礎,以農民合作社為中堅,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以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促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
立足小農戶發展。我國的國情農情決定了家庭經營在任何時候都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經營形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脫胎于小農戶,小農戶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規模的源泉。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共生共存,要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發展。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扶持帶動作用,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引領更多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小農戶加強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學習新理念、掌握新技術、應用新模式,主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盡快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堅持市場化發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把是否具備市場自立性作為檢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運用市場的辦法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動。一方面,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市場機制選擇適宜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開展有序競爭,提升市場競爭力,并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生產經營活動,不斷滿足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強政府指導、扶持和服務,通過完善政策法規、放寬市場準入等措施,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同時也要防止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依賴癥”。
引導規范化發展。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運行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重要基礎。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推動,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著力打造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強行業管理和服務,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作協調機制,強化行業自律規范。完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登記管理,健全基礎性制度,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發展。
鼓勵融合化發展。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加強聯合與合作,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和組織機制,推動多元主體功能互補、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引導各類經營主體開展橫向聯合合作,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服務主體”等多種組織形式,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另一方面,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同一產業開展縱向聯合合作,組建區域性的家庭農場聯盟、合作社聯合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緊密聯結關系,推動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提升,增強農業整體競爭力。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工作著力點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圍繞推動共同發展、增強綜合能力、促進形成合力、完善支持政策、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
推動共同發展。我國農業生產特點決定了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各有特色、各具優勢,都有各自的適應性和發展空間,在不同產業、不同環節發揮各自的獨特功能。一是加快培育家庭農場。根據產業特點和自身經營管理能力,引導家庭農場重點發展現代種養業,打造規模適度、生產集約、效益良好的生產單元,使之成為專業化、集約化、綠色化農業生產的基礎力量。二是促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鼓勵農民合作社重點開展農資供應、技術服務、倉儲保鮮、產品銷售等業務,推動農民合作社提升素質和能力,使之成為組織帶領廣大農戶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中堅力量。三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創新、品牌培育和市場拓展,健全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之成為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引領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四是發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各類服務組織圍繞農業生產各環節,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領域,促進服務資源整合利用,加快發展生產托管,使之成為銜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力量。
增強綜合能力。增強能力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關鍵。一是增強生產經營能力。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立足當地資源稟賦,運用先進技術和設施裝備,開展連片種植、規模飼養,提高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水平;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間工藝等新產業新業態。二是增強加工流通能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分選、包裝、倉儲、加工、流通等基礎設施,增強農產品加工包裝、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能力,提升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三是增強市場開拓能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商標注冊和品牌建設,加大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對接大型商超、批發市場、城市社區、機關、學校等,發展農產品直供直銷、電子商務,促進生產與市場高效對接。四是增強服務帶動能力。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完善服務小農戶的組織模式,與小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為小農戶提供急需、便利的生產經營服務,不斷增強服務帶動小農戶發展的能力。
促進形成合力。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方向。一是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為引領。發揮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不同行業、不同環節的優勢和作用,以社會化服務為紐帶,推動主體之間圍繞農業全產業鏈,開展聯合與合作,大力發展農資供應、農機作業及維修、種養技術、加工銷售、市場信息、金融保險、氣象災害和動植物疫病預警與防控等社會化服務,通過服務的現代化推動農業現代化。二是促進主體間兼并重組。引導有實力、有條件的經營主體通過兼并、合并、重組、收購等方式,進行組織重構和資源整合,組建規模大、競爭力強的大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單體發展實力和競爭能力。三是推動主體間聯合合作。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通過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組建家庭農場聯盟、合作社聯合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行業協會等,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增強產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完善支持政策。政策支持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保障。一是強化財稅支持。農業補貼、涉農項目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重點支持農產品烘干倉儲、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稅收政策。二是強化信貸支持。創新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擴大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范圍。三是強化保險支持。政策性保險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創新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保險品種,提高保險保障水平。
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支撐。一是提升指導管理信息化水平。開發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名錄庫,加強信息統計與分析,搭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評定與監測平臺,提高行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功能作用,提高服務供需對接效率。二是提升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生產、流通、銷售等各環節信息化建設,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三是提升科技應用水平。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應用先進適用品種、技術和設施裝備,與科研院校聯合研發、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機具,提高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和產業競爭力。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農業農村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21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