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程國強:糧食價格的困惑

[ 作者:程國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1-25 錄入:朱燁 ]

本文為2010年8月28日在一個年會上的演講記錄稿,其中提出的分析邏輯,對于分析2020年以來的農產品價格,特別是玉米價格上漲,有一定參考意義。

第五屆中國金融市場分析年會暨第五屆中國注冊金融分析師年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指導,2010年8月28日-29日在北京舉行。  

以下為演講速記稿:  

按照會議主辦方的要求,我想把目前有關糧價的走勢,以及我們在調研分析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提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給大家匯報四個方面的情況。第一,為什么糧價波動存在困惑。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不斷給社會、給市場公布信息,說我們庫存很充裕、夏糧豐收、秋糧是豐收在望,可市場糧價仍然在不斷上漲,等等,我們面臨種種還沒有答案的困惑。我們知道,農產品價格波動服從一些經典理論的解釋,但現在發現,一些現象是經典理論解釋不了的。對整個糧食市場、對糧價的走勢,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仁怎么看,至少我一直在從事這方面的調研工作,現在面臨的困惑越來越多。第二,今年糧價為何異常波動?第三,后期糧食市場的可能走勢。今年已經過了一大半了,秋糧即將上市,在上市之前的一兩個月時間,糧價的基本走向,對我們下一步管理好通脹預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意義重大。第四,后期糧食調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一、問題的提出

為什么現在對糧價很困惑?從眾多的媒體、報告、研討會的觀點中,可以歸納出這樣幾個疑惑:

第一,為什么在糧食庫存充裕、供需基本平衡的背景下,糧價仍然快速上漲?比如說小麥,新糧上市開秤,一般價格會有所回調,但今年卻一路走高,這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現象。從糧食的特點來看,糧食集中上市、供應短期內大幅度增加,價格應該會有所下跌,但今年卻出現相反的形勢。

第二,為什么糧價波動周期越來越短、波動頻率越來越高?糧價波動跟每一期的產量和價格存在對應關系。如改革開放三十年,整個糧價大的波動周期是5-6次,可2004年以來,一下子出現三次,隔兩年就有一次價格波動,糧價波動的周期越來越短。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糧價出現這樣的密集的波動。這需要從理論和實證方面給予解釋。

第三,為什么今年不同品種糧食會輪番漲價?今年從西南的大米漲價開始,3月份玉米開始價格大幅度上漲,玉米的價格還沒有按下去,7月小麥價格又開始上漲了,這樣的輪番漲價,也是多年不多見的,這也是很困惑的問題。

第四,為何難以用經典理論解釋當前糧價波動現象?我剛才講庫存充裕、總供給總需求相對平衡,結果糧價依然大幅度的上漲。我們多年積累的數據和分析也說明,經過連續5-6年的豐收,目前玉米、小麥等糧食庫存比較充裕。但是,在總供給充裕的背景下,今年玉米3-4月,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價格就上漲10%,這與我們長期以來對糧價觀察的情形有較大的不同。2004年國家設計出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其目標就是為了穩步提高糧價,保護農民利益。當時的策略是,使糧價小步穩走,即每年都漲價,但每年是小幅上漲,如每年漲一個5-10%,經過若干年,使糧價到一定的水平,使我們在整個工業化、城鎮化階段,能夠有效維護農民的利益。但是,糧價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在一兩個月以內就上漲10%,這個我們很難接受。所以,短期糧價大幅波動,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古典經濟學講,如果市場供需失衡變化后,經過市場機制,可以自動調整、自我修復達到均衡。但蛛網理論認為,如果這個均衡被打破后,很可能難以自我修復達到一個新的均衡價格,這可能是發散的。蛛網理論認為,當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即價格對供給量的影響大于對需求量的影響)時,糧價波動逐步加劇,越來越遠離均衡點,無法恢復均衡。這是對古典經濟理論的一個突破。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實際,則是對蛛網理論的一個突破,因為用蛛網理論這個經典學說,已經不能解釋目前糧價異常上漲現象。

我們對1978年以來的農產品價格、糧價的周期性波動進行了跟蹤觀察。我們意外的發現,2004年以來,糧價異常變化,也突破了我們對周期性波動的觀察。糧價波動,并不是糧食供需基本面的問題,而是有更加復雜、深刻的影響因素。

我們還發現,中國糧食具有典型的政治經濟學特征,不同糧食品種之間,價格波動具有同步性、傳導性和放大性。由此,我們引入了“預期”的概念。也就是說,從糧食的政治經濟學特征看,糧價波動,并不完全由供給需求的簡單的量的關系所決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場預期所決定,而市場預期則由包括購銷行為、天氣、物流、政策、投機、媒體輿論等在內的許多因素決定。這為我們解釋目前糧價異常波動現象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框架。

我們把由供需基本面所決定的糧食周期性波動,叫做正常波動,可以用經典理論進行解釋。把非供需基本面影響、經典理論就解釋不了的波動,叫異常波動,這需要構建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論來解釋,比如預期分析理論。

如今年小麥價格上漲,就與農民售糧預期與貿易商收購預期變化有較大關系。在小麥集中上市期間,部分地區的農民對價格還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延緩售糧節奏(即所謂的惜售),而在托市政策加碼的背景下,一些貿易商、加工企業也看高糧價,不惜抬價來搶購,由此形成供不應求假象,使價格短期內上漲。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連續實行托市收儲政策,使糧食市場政策化趨勢明顯,市場對政策變化反應敏感。8月13日,有關部門突然宣布,玉米的競價銷售量從每周100萬噸下調到40萬噸,這樣一個細小的變化,引起整個玉米市場巨大的振動,它的影響是怎么被放大的?我們認為,這是政策的變化導致了市場預期的變化,市場立即將此政策變化解讀為“國家缺乏拍賣調控糧源”,部分企業因此形成恐慌心理,使玉米價格大幅上漲。如8月16日大連期貨市場玉米價格由每噸1995元漲至2050元,期貨指數再創歷史新高。幸而有關部門反應迅速,立即宣布舉行該周第二次拍賣,向市場再投放100萬噸玉米,玉米價格才應聲回落。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農業、糧食這樣一種由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產業,由于生產空間布局的廣泛性、時間分布的集中性以及市場信號影響的滯后性,因而糧食等農產品價格的周期波動是一種必然現象。從長期看,糧食價格將呈周期性波動、整體攀升趨勢。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將成為經濟增長過程中一個不可回避的趨勢。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既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息息相關,也與上下游產業密切關聯。糧食等農產品作為百價之基,稍有波動,就會影響整個價格總水平,進而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認識,也必須理性的應對。

二、為什么今年糧價異常波動?

今年國內糧價走勢出現新的動向:大米、玉米、小麥輪番漲價,不斷創歷史新高,漲勢不減。國內市場糧價看漲預期居高不下。

從玉米看,今年玉米價格上漲,并非供給短缺引起的合理上漲,而是在全國玉米總供給充裕背景下的異常波動。既有主產區減產的市場效應、國家托市調控的政策效應,也有物流不暢等因素的推動,還有西南干旱、通脹預期增強導致市場預期變化的影響。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主產區玉米大幅減產,市場供求預期偏緊,價格上漲壓力較大。去年秋糧上市前,各方面均預測玉米將保持連年豐收。但玉米收購的實際情況表明,玉米減產幅度較大,估計全國減產5-10%,東北主產區減產幅度達15-20%以上。盡管目前國內玉米庫存較多、仍然供大于求,但由于主產區大幅減產,導致近期玉米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供求預期偏緊,玉米價格上漲壓力不斷增大。

第二,國家托市收購政策逆向調控,支撐玉米價格走高。在判斷糧食豐收的前提下,去年國家繼續在東北產區實行臨時收儲政策,并對南方16個飼料消費省份和中央直屬糧食企業采購東北地區新產玉米給予每噸70元的費用補貼,對玉米價格上漲形成明顯支撐作用。國內政策實施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政策一旦出來,就難以剎車止步。我曾經在五月份跟有關部門的官員溝通過,要立即停止玉米收購運輸補貼政策,可是這個補貼政策出來以后,產區的價格到了0.8元,超過托市價0.78元,這個政策仍然沒有退出,一直到七月底才停了下來。

與此同時,由于近期淀粉、淀粉糖、酒精等產品價格不斷上漲,糧食深加工效益好,開機率高,產區糧食深加工企業積極入市收購新糧,并通過上調收購價格與其他入市企業爭奪糧源,也推動玉米價格走高。

第三,對價格預期較高,產區農民有惜售心理。2009年秋糧上市以來,產區農民大多觀望等待,惜售心理較強。一般而言,進入1月份后,本應是農民集中售糧高峰期,但今年農民售糧進展緩慢,導致市場有效供給明顯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去年東北產區受旱災影響,玉米減產較多,農民對價格預期較高;二是受通脹預期影響,水稻等糧價快速上漲,對玉米價格形成傳導效應,加之國家實行臨時收儲和收購運輸補貼等托市政策,農民預期玉米價格有進一步上漲空間,因此持糧待漲、擇機而售。而加工企業抬價收購,也助長了農民惜售心理;三是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金融服務不斷改善,農戶獲取備耕資金的能力顯著增強,農民售糧節奏出現明顯變化。

第四,多發頻發的極端自然災害,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糧價看漲預期,加劇糧價異常波動。今春西南地區持續大面積干旱,對農戶、加工企業、貿易商與銷區市場的心理預期產生較大影響,市場糧價看漲預期普遍增強,少數地區甚至出現恐慌心理,出現搶購、囤積糧食現象,由此進一步加劇糧價的異常波動。

今年小麥異常波動也是類似的情況。今年小麥供需基本面總體尚可,因為有龐大的庫存壓底,雖然局部地區小麥略有減產,但不至于引起價格如此劇烈的變化。但形勢卻完全出乎預料,在小麥收購的旺季,價格卻高開高走。個中原因,除了糧價的傳導效應——即受大米、玉米價格上漲影響外,還有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托市政策效應。今年小麥收購,繼續實行最低收購價。最低收購價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政府的干預性收購,減少市場流通量來托高價格。今年最低收購價采取多元主體的方式,加上市場已經存在不穩定預期,使貿易商和加工商形成漲價預期,加入到抬價搶購序列。需要討論的是,在今年價格較高的形勢下,是否應該出臺托市政策?托市采取多元執行主體是否可行?我們認為,托市由單一執行主體,改為多元主體,強化了托市機制,但弱化了調控機制。

三、后期糧食市場的可能走勢

后期國內糧食市場,是階段性、區域性、結構性矛盾相對突出的關鍵時期,也是糧價看漲預期增強、市場波動加劇的敏感時期。影響后期糧食市場走勢的,最根本的是供需基本面,秋糧會不會減產,是否豐收,等等,這些因素決定糧價結構和發展趨勢,但是還有一些必須高度重視的因素。

第一,雖然庫存充足,但有效供給趨緊,糧價看漲預期增強。雖然有關部門講了庫存很充足,糧食供需基本平衡,但是這個階段的有效供給相對緊張,極易出現糧價上漲預期。為什么說有效供給相對緊張?大家知道,這幾年實施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導致一個很重要的后果,就是使糧源集中到國家手中?,F在市場供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家的拍賣,但由于連續數個月拋售庫存,國內玉米庫存下降到近幾年的最低水平,也引發市場的種種猜測和不穩定預期。

第二,糧食供求區域性矛盾突出,糧食市場政策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目前玉米供需區域結構值得關注,大概玉米儲備70%是在北方的主產區,30%在南部銷區,但是,玉米消費大部分卻在南方銷區。今年5月18日,有關部門為了防止對糧食的炒作投機,防止一些企業囤積糧食,對競價銷售政策進行了修改,即南方企業不能參與北方糧食的拍賣,北方企業可以到北方參與競拍,南方企業只能參加南方糧食的競拍,形成一個相對割裂的市場。所以,玉米競拍,在北方經常流拍、成交率很低,但在南方想買玉米買不到。比如說河北每一周拿27萬噸出來拍賣,成交率不到10%,廣東每天玉米需求量2.5萬噸,而拍賣只有1萬噸,這個政策導致市場人為的隔離,加劇了糧食區域結構性矛盾。

這里有一個概念,市場政策化,前面已經提到。這體現在,政府通過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掌握了大部分糧食,糧食市場供應主要靠政府拍賣提供,政府主導了整個糧食市場,政策主導著市場的走向。這樣使市場對政策變化反應相當敏感,如前所述,任何政策細小變化,對市場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這樣給也增加了對調控政策針對性和精準性的要求。所以我們需要注意這種傾向,其政策含義是,政府調控的負荷越來越大,調控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是我們在下一步搞調控政策整體設計時需考慮的問題,如果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自我修復的作用,調控可能會走向一個死胡同。

第三,國際糧食市場漲價預期不斷上升,對國內市場壓力越來越大。盡管8月初俄羅斯糧食出口禁令,沒有某些炒作機構想象的糧價上漲幅度那么大,但是CBOT市場也做出劇烈波動的反應,小麥價格上漲50%,其他的糧食產品價格也出現了波動。但我們認為,不會形成類似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但我們對國際糧食市場的發展態勢要給予高度關注,假如說出現類似2008年情況我們應該怎么辦?今年中國宏觀經濟面臨形勢比2008年上半年比較,要復雜得多。全球糧價漲價預期,對國內還是有壓力的,而且這種壓力正在累積、正在傳導、正在放大。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宏觀調控所面臨的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

四、下一步糧食調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從現在起到秋糧新糧上市是市場調控最敏感、最關鍵的時期。有效防止糧價異常波動引發整個糧價乃至食品價格的全面上漲,對管理好通脹預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大局意義重大。我們認為,下一步糧食調控的目標是,千方百計穩定市場預期,多管齊下防止糧價異常波動;既要維護市場穩定,也要保護農民利益。我們建議,后期可能的政策取向應為:

第一,加強宣傳引導,千方百計穩定市場預期,謹防炒作投機。我注意到媒體在最近一段時間對糧價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最近幾個月大概就有兩百多篇文章,其中保持穩定、穩定預期的基調為數不多,部分報道涉嫌炒作,想把這個問題吵大。我分析,有的媒體是希望引起官方重視,有的媒體,我不知道是為誰服務,有濃重的炒作、夸大嫌疑,我覺得這樣做不是很公道。在目前這樣一個敏感關鍵時期,穩定預期是第一要務,絕不能有炒作和投機。希望媒體朋友要牢牢把握一個基本點:千方百計的穩定市場預期,多管齊下防止糧價異常波動。

第二,進一步完善收購調控政策。可能需對調控政策再設計、再創新,比如對東北玉米而言,新糧即將上市,究竟要不要出臺臨時收儲政策?要不要給參與收購的央企和南方的飼料廠運輸補貼?要不要讓央企加入政策性收購序列?所有這些問題都要引起注意。我個人認為,今年應暫停臨時收儲政策,取消運輸補貼政策,讓玉米收購回歸市場化機制,讓市場機制分擔政府沉重的調控壓力。今后形勢變化,若需繼續托市,應實行以中儲糧公司為執行主體的臨時收儲措施,進一步完善政策的啟動和退出,形成托市收購與平抑價格互為一體的調控機制。目前對多元托市機制的理解存在一些誤區。托市主體的多元化,并不會減少市場扭曲,反而有可能由于收購行為的異化而增加市場壟斷,增強農民和下游企業的不穩定預期。

我們還需要討論一個問題,今年要不要補庫?今年我們估計東北地區玉米會增產,前一段時間我們所擔心的干旱的問題已經平穩過去,由于有洪澇災害,影響局部地區生產,但大部分產區形勢一片大好,今年玉米增產的主旋律已經奏響,估計今年東北地區玉米增產在1500萬噸以上。但是糧食增產,使我們在擔心漲價的同時,出現價格回落的憂慮。價格回落就會影響農民的利益。所以,今年需考慮另外一個調控政策——補庫。采取補庫措施,將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防止玉米價格回落影響農民的收益。建議中儲糧補庫要確定一個合理的價格,我覺得比較理想是每斤0.08元,比去年的略高。另一方面,可以補充虧空的庫存,進一步夯實調控的物質基礎,增強國家宏觀調控能力。

第三,加大市場投放力度,積極發揮庫存充裕的市場穩定基礎性作用。要繼續堅持調控政策,加大南方銷區市場拍賣力度與北方拍賣出庫力度,把市場價格控制住。

第四,調整糧食深加工產業政策,轉變糧食產業發展方式。建議立即叫停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和高能耗、高污染的檸檬酸、淀粉等加工產業。引導糧食加工產業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優化糧食供需結構,逐步緩解供求區域性、階段性矛盾。

總得來看,后期糧食價格面臨國內外復雜的市場形勢,上漲壓力仍然較大;今年秋糧豐收在望,糧價穩定預期正在形成;庫存充足,政府具有糧食宏觀調控的堅實物質基礎;只要今年調控政策得當,完全能夠確保今年價格合理、市場穩定、農民增收。

提問:

大家知道最近媒體報道比較多,國際資本對于我們國家的以大豆為例糧食產業鏈滲透比較多,請問一下如何看待國際資本對我國糧食按照的影響,我們國家對此有什么好的應對政策。第二個問題我們國內糧價和國際糧價是否存在雙軌制,將來價格會不會統一?對我們糧食的一個影響。

程國強:

跨國糧商對國內市場的壟斷控制問題,我去年做了專題調研,今年我們也看了一些地方。比如說個別企業,在植物油行業,已經形成控制性的力量,政府、學界可能有人在調研,至于究竟是官方調研還是民間調研,我不敢確認。我調研的結果是,它占這么大的份額,無疑會對國內市場具有非常大的影響。

對糧食安全有多大影響?糧食安全原來的概念是說,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有能夠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的糧食,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F在糧食安全的定義在擴展,比如,也將糧價波動的影響涵蓋在糧食是否安全的范圍。中國糧食的政治經濟學特征告訴我們,糧食具有糧食品種替代有限性、價格波動敏感性特征。中國糧食需求以口糧直接消費為主,占糧食總消費的50%,加工轉化不到45%。而發達國家口糧直接消費只有22%,美國只有10%。直接消費比例越高,替代性就越差,因此大多數消費者對糧食價格仍十分敏感,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比較弱。

所以,你提到的跨國糧商對我們糧食安全有什么影響?我個人認為,這可能體現在它是否具有對市場控制、尤其是對價格的影響上。我們注意到,植物油價格曾經一度波動,這與一些大加工企業當然脫不了干系。盡管沒有百分之百的證據證明他們在操作,但是至少他們對市場的影響力是不能忽視的。

第二個問題,國內外糧食價格雙軌制。這是肯定存在的,因為中國糧食市場與國際市場,并不完全是一體的。現在除了大豆80%以上從國外進口,其他糧食產品,基本是國內生產。加入WTO時,我們按照WTO規則,建立了一套貿易政策機制,把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有效分離,比如,我們對小麥、玉米采取關稅配額管理,由于有了配額限制,國外糧食很難進來。今年玉米進口100多萬噸,但是我個人認為進口不會有很多。國外玉米價格想沖擊國內市場價格,在技術上存在一條隔離帶。我現在不希望雙軌隔離帶被取消掉,如果把國內國際價格搞的一體化,政府調控難度就更大了,我現在一定要把現在已經有的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關稅配額制度管理好,保持國內相對獨立的市場體系。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程國強觀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丝瓜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亚洲欧洲精品天堂一级 | 久久中文字幕永久第一页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 日韩在线欧美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