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葉超:邁向共同富裕,為什么說城鄉共治是一條重要路徑?

[ 作者:葉超?羅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10-15 錄入:李珺 ]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8月30日,作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市的湖州率先提出建設“無差別城鄉”,這一城鄉共治模式可概括為“一心、兩山、三感、四治、五化”,即以共同富裕為核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提升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推進居民收入均衡化、宜居環境高品質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素配置高效化和數智進程同步化。城鄉共治是推動共同富裕的一條重要路徑,因此,厘清共同富裕和城鄉共治的邏輯關系,探索在新征程上實現共同富裕的城鄉共治路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共同富裕與城鄉共治的邏輯關系

共同富裕是城鄉共治的價值遵循。共同富裕是9億城鎮居民和5億鄉村居民共同的追求,是“城鄉居民協力共富”,主體是全體人民。美好生活由全體人民共建,發展成果才能由全體人民共享。城鄉居民只有形成有機的共同體,使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規模,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的社會氛圍,才能共享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共同富裕強調“城鄉發展有序共富”。共同富裕既不是終點也不是幻想,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既要遵循規律、積極有為,避免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又要立足實際、循序漸進,分階段、因地制宜促進共同富裕。近百年來,城鄉關系從“以鄉促城”到“以城帶鄉”再到“城鄉統籌”,并向“城鄉融合”發展。各區域、地方城鄉發展水平不一樣,可以探索具有區域和地方特色的共同富裕模式,但城鄉共治是邁向共同富裕的一般路徑。

共同富裕注重“城鄉地域多維共富”。共同富裕既包括城鄉人居環境的宜居宜業宜游,也包括城鄉社會服務的普及普惠;既是城鄉居民物質生活上的改善,也是城鄉居民思想文化上的富足。共同富裕是城市和鄉村共同的目標,通過城鄉空間共生、產業共促、社會共聯和文明共識的結合,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城鄉共治是共同富裕的主要動力。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識到消除城鄉差別對實現共產主義的重要性,恩格斯強調只有城鄉融合才能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通過城鄉共治的戰略思路,全面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才能使社會更加平等和穩定,從而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21世紀以來,中國相繼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和城鄉消費比持續下降,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實現共同富裕已邁出堅實的步伐。

城鄉共治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變革。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設想將農業同工業結合起來,逐步消滅城鄉之間的差別,并形成共產主義聯合體。這提示我們,應將城鄉產業、空間、社會聯合進行改造。從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來看,無論是初期的土地改革和“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還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及改革開放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等頂層設計,都使農業機械化和工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也推進了城鎮化的進程,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全面轉型,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礎。

城鄉共治將塑造城鄉聯動可持續發展的新態勢。馬克思認為,城鄉對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圍內才存在,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社會統一的首要條件之一。新時代的城鄉共治旨在打破舊的城鄉邊界,消除城鄉隔離的制度藩籬,整合城鄉社會空間,解放城鄉生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束縛。通過鄉村振興保障農產品供應,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通過新型城鎮化促進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擴大鄉村土地經營規模,為農業現代化筑牢根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戰略耦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

邁向共同富裕的城鄉共治路徑

圍繞共同富裕有很多事情可做,縮小城鄉差距至關重要。中國當前的城鄉不平衡發展問題仍舊突出,近年來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和消費比仍在2以上,2020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2%,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7%。新發展階段的核心議題是城鄉融合發展,需要著力推進城鄉在主體權益、業態結構、功能布局等方面實現體制機制創新。

第一,建立城鄉主體權益保障制度。激活城鄉居民需求,塑造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城鄉建設必須服務于城鄉居民的居住、就業、消費、休閑等需求。一方面要營造符合地域發展水平和歷史文化風貌的生活環境和氛圍,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另一方面要著力建設服務于居民的“治聯網”,形成居民參與地方生活的平臺載體,推進城鄉居民需求高效匯總、精準分流、優質響應,推動居民在參與和溝通中凝聚地方新共識,形成以地方為紐帶的生活共同體。創新城鄉制度供給,圍繞居民新需求,大力改革城鄉行政、戶籍、土地、社會保障等制度,實現發展機會均等化。以地方文化基底、基礎設施通達性、社會空間屬性為標準設置地方區劃,將城鄉社區融合度納入地方政府考核。全面推動居民“戶籍—權責”改革,強化戶籍作為公民行使治理權利的保障和承擔社會義務的根據。著力推進城鄉土地“功能—權屬”改革,形成居民多維需求與土地多源供給的靈活組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品質化,依托智能技術,織好城鄉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互通互聯的網絡。

第二,形成城鄉發展動態平衡體制。把握城鄉演化總體規律,統籌各地在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以新發展理念整體謀劃城鄉發展的國土空間。一是正確認知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的國情,以城市反哺鄉村和高質量市民化為兩手,支持城鄉聯動下的鄉村振興,結合多維力量縮小城鄉差距。二是立足資源、區位和社會優勢,壯大地方新型經營主體、經營業態、經營模式,拓展城鄉要素范圍,加快城鄉生態、人文要素多向流動和多態轉化。三是著重促進城鄉要素融入雙循環格局,優化現有城鄉要素流通渠道,探索城鄉要素國際化流動新渠道,推動城市的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要素注入鄉村、賦能鄉村,圍繞多功能地域目標扎實推進城鄉融合,通過區域協作使整個城鄉系統良性發展。四是增強城鄉發展韌性,提升城鄉協同應對風險的抵御能力、恢復能力與轉型能力。科學識別城鄉系統顯性和隱性風險因子,找準城鄉薄弱領域,采取精準治理手段,強化應對不確定性風險的抵御能力,同時建立彈性的應急響應機制,可根據風險級別快速進行政策響應和配置資源。

第三,完善多尺度的城鄉聯動機制。搭建城鄉共治的大平臺,立足全球、國家、區域、地方、社區、家庭六大尺度,找準和培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通過縱向聯通與橫向互動,促進共識、戰略、規劃、政策、行動、情感六大關節良性共生,形成多中心的治理網絡。一方面要規范、疏通治理渠道,下沉治理資源,發揮社區、街道等基層組織的城鄉共治效能,建立多向聯系與協作的跨層級治理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強城鄉不同屬性主體的多邊聯動和權責共擔,以治理能力為核心,增進居民、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認同,實現良性有效的互動合作,開創全球與地方共贏、社會與生態和諧的城鄉共治新格局。


(作者葉超系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羅燊系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上觀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成在线 | 中文字幕一本到在线网站 |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 最新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 婷婷色五月中文在线字幕 | 亚洲日韩每日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