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一個小鄉鎮,名叫Z鎮。Z鎮坐落在浦里河畔,因移民而建,因工業而興。幅員面積152平方公里,有耕地5.56萬畝、林地13.11萬畝,下轄3個社區、20個行政村。Z鎮地形主要為低山河谷淺丘,俯瞰形似弓箭,周圍山水環繞,村落集聚,是劉伯承元帥故里,是浦里新區建設的橋頭堡,是開州工業經濟的“窗口。
鄉鎮的變遷:前進還是倒退
小時記憶里的Z鎮,是帶著悠悠歷史歲月的房屋,是坑坑洼洼的泥地面。路上商鋪不多,大多都是雜貨店,賣日常生活用品居多,最有特色的是每個商鋪掛在門口的毛澤東、鄧小平等同志的大海報。賣鞭炮的店也從中脫穎而出,超大正方形形狀的煙花桶,一放二十分鐘,是每逢佳節、喜事家家戶戶必放的。住在周邊村里的人,常坐著摩托車到鎮上去買。作為連接z鎮和周邊村的橋梁,摩托車是z鎮別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對于經濟不太好的家庭來說,有一輛摩托車那便是頂頂酷炫的事情。
Z鎮大多青壯年都前往廣東、浙江等地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老人雖多,但人情味卻濃,同一個村里的人往往相互串門,很是熱鬧,連小孩放學回村,都會一人接著一人打招呼。連片的土地也是沒有空著的,種水稻、種玉米、種油菜、種芝麻……總之,十天半月不出門趕集,也是餓不到肚子的,更何況還有周邊鄰居的幫助,左鄰右舍,和美與共。Z鎮的學校不多,鎮上小學、初中各1個,周邊鄉村則是好幾個村莊才有一個小學,初中是絕沒有的。村里的留守兒童在鄉村學校上學,離家很遠,上學需要每天起很早,翻山越嶺的摸黑去上課,可怕的是每條小路上都有好幾條兇惡的狗,嚇人不清。記憶中的家鄉是很符合費孝通《鄉土中國》中所說的鄉土社會的特質的。
過了十幾年,Z鎮仍模糊的帶著以前的影子,但樣子變得更加繁華了。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的發展伴隨著城鎮化趨勢加強,鄉鎮也受到了影響。z鎮上好多個地方建起了高樓小區,部分房子集體進行了翻新,刷了統一的油漆,更加整潔好看。鄉村地區,在外務工的人回家之后也對自己的老家房子進行了翻新,部分人家還建起了別墅房,設計雖不一樣,但各頂各的好看。無論是鎮里還是農村的路都鋪設了水泥,鎮上公路兩邊每逢春節掛上了各式各樣好看的燈籠、花朵,鄉村公路每隔一公里就安排了統一的垃圾桶。每天都有環衛工人在路邊清掃,響應建設美麗鄉鎮的口號。
政府機構樓變多,例如以往沒有的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商管理所。政府大壩作為鄉鎮居民休閑娛樂的第一場所,進行了更加合理的修繕和規劃,對電力安裝、照明系統、環保美化等都進行了更新,劃分了廣場舞區、擺攤區、小孩娛樂區,增設了新的文體鍛煉設施。在春節期間,政府專門劃分了安全燃放煙花爆竹的區域,迎新春,接福運。鎮上商鋪變多了,從雜貨店鋪占大頭演變到餐飲店、奶茶店和服裝店三者并駕齊驅,日常都可以看到以年輕人為主的幼、中、青年團體前去消費。交通方式的轉變,從過去的摩托車為主流轉變為汽車為流行,基本每家每戶都擁有一輛汽車,家里子女多的,甚至有兩輛以上,路邊隨處可見的是各式各樣的汽車,停車位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形勢。短短十幾年,Z鎮從一個貧困縣下的小鎮變成了現在的車水馬龍,這番景象的背后是小鎮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脫貧邁向小康的幸福生活。
但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的就業前景和種類本就優于鄉鎮、農村。z鎮面積不大,雖然有工業園區,但就業的種類仍然屈指可數。交通工具的更迭,政府工作人員和執法人員對摩托車無牌無證、違規加裝傘具、不按規定佩戴安全頭盔等交通違法行為的查處以及鄉鎮居民和村民對交通安全知識的增長,對z鎮摩托車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過往以摩托車為營生的摩托車司機面臨著失業危機。
隨著周邊村莊的人口向城市以及Z鎮上流動定居,農村地區面臨著人少地多,無人種地無人居住的情境,再也不聞雞鳴狗吠之聲,也無近鄰左右吆喝寒暄,鄉鎮的欣欣向榮與周邊村莊的毫無人氣形成強烈對比,這對農業農村的發展制造了大難題。鄉村教育方面,留守兒童一部分跟隨家人流向了鄉鎮,一部分隨著父母前往了外地。以筆者所在村的鄉村小學為例,以前能組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共12個班,每班都有40、50幾人,但是現在總共只有兩個班,學生嚴重不足。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鄉村教育的痿厥不振,使得鄉村科技與人才的振興受到極大阻礙。
治理有效:對大棚地攤的包容
Z鎮近幾年發展快速,地攤經濟就是其中之一。Z鎮政府對地攤發展進行了更具包容性的規劃和管理,助力地攤經濟發展。Z鎮地攤可分為三種類型:農業類、娛樂類、飲食類。農業類指菜農擺攤賣蔬菜一類的農產品,主要集中在菜市場、趕集路;娛樂類是指玩具售賣、投壺類設施、氣墊滑滑梯等,集中在政府大壩;飲食類是指賣燒烤、臭豆腐、糖葫蘆、水果等,集中在政府廣場旁公路兩側,飲食類地攤是Z鎮別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幾年前,Z鎮飲食類地攤分布在鎮上各大角落,例如人流、車流密集的十字路口、居民小區、菜市場。不僅造成了垃圾污染、噪聲污染,影響了小鎮人民的正常生活,也阻礙了Z鎮交通秩序,影響鎮容鎮貌。
如今,這些地攤早已由分散轉變為集中地點的特色大棚地攤。政府對于地攤擺設地點進行了規劃,將政府廣場旁閑置的部分土地鋪設好水泥,與旁邊公路兩側的走道相結合共同構成了大棚地攤的擺設地點。統一安裝電力、水力、排污下水道等基礎設施,配備好垃圾箱以及環境衛生清潔人員,為地攤經營者們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地攤經營者們則支起大棚,準備好經營所需的營業執照、鍋碗瓢盆、桌子板凳等工具。對于政府人員來說,減輕了他們治理的壓力、優化了小鎮的就業環境;對于地攤經營者來說,不用擔驚受怕,經營的成本也降低了,這也給周邊村民、失業人員創造了新的就業方向。對于消費群眾來說,建立在政府廣場旁的地攤,不僅距離近,品種還多,是夜宵的不二之地,是獨特的夜市風景線,是小鎮的人間煙火氣。
產業的興旺:一道靚麗的柑橘風景線
最是橙黃橘綠時,柑橘園里話豐收。z鎮地處三峽庫區腹心,氣候、地形都有利于柑橘類的生長,是全國柑橘原產地之一,柑橘業發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Z鎮下轄的各個鄉村都種上了柑橘,不同于零散、分散的幾顆,而是一片連著一片,連綿不絕的種植。柑橘品種多樣,有沃柑、三月黃、臍橙…從政府層面,z鎮所在的區政府借智借勢借力打好特色,推進著“開縣春橙”特色品牌優勢建設,持續推進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全產業鏈的發展。同時又采用“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包括z鎮所在的多個地區農戶戶均增收600元。
從小鎮人民層面,村民們時常把自家種的柑橘拿到人流量多的鄉村公路兩邊售賣,增加自家家庭收入。從購買者層面,這些柑橘不僅價格便宜,味道也甘甜。Z鎮時常能見到這樣的場景:朋友交往都是提著一袋柑橘走,出門散步都提著幾個柑橘治口渴。Z鎮漫山遍野的柑橘為綠色的山林裝飾上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也為Z鎮產業振興提供了助力,提高農民的收入。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