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在的相關統計,2016年我國種植業規模以上的經營戶就100多萬家,2019年根據統計家庭農場53.3萬個,經營了大概1億畝不到一點的土地,平均規模179畝。第二種中型農戶,當然從邏輯上來講應該是在10畝到100畝之間,但是大部分平均在30到50畝的中型種植農戶,這一類農戶大概現在有700萬戶,經營著3億畝左右的耕地。按照這樣一個統計,大中型的農戶大概經營著4億畝左右的耕地,如果按照19億畝多的耕地,意味著還有15億畝的耕地是小農戶在經營,種植規模小于10畝的小型農戶,甚至家庭一畝或者是一畝以下的超小型農戶。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報,承包經營規模10畝以下的農戶現在大概是2.1億戶,2.1億戶的小農戶經營著超過10億畝的耕地。
根據這樣一個情況,未來還是大中小三種規模農戶長期共存,但是各行其是,經營的重點不一樣。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以糧食為主的大宗農產品畝均收益在前幾年是下降趨勢的,這幾年有所回升,但總體上收益是偏低的。所以說我們國家從解決糧食問題的角度來看,未來一定是靠擴大經營規模來提高農戶的積極性。那么這樣一來,我們在糧食上擴大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將成為農民提升積極性和經濟收入的一個核心途徑。但是從當前來看,我國從事種植業的就業人數大概有1.6億,所以說盡管大型種植農業數量會不斷增加,但是中型小型甚至超小型的農戶也將長期存在。2000年我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的流轉面積大概超過5.32億畝,局部或部分流轉土地的農戶可能接近1.5億戶,但仍然有1.5億戶的農戶當前仍然保留著承包地的全部經營權,而且從統計數字來看非常明顯,2015年以后農地流轉速度明顯是一個拐點,增長速度下降了,2015年以后新增的農地流轉很慢了,幾乎處于相對停止的狀態,這里面可能是有原因的。
因此,總體來看我國迫切需要糧油等種植的規模化,常規農產品的多樣化,綠色有機農產品高質化,三種差異的政策,結合大中小三種農戶各自的比較優勢。具體來說:
1.大農戶具有規模化、集約化和機械化等優勢。依托未來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補貼政策優化等措施,他們是保障國家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的主力軍。如果從基本收入的角度來講,以每年10萬元做一個門檻收入,根據糧食的畝均收益,當前824億元的水平,一年一熟地區要獲得這樣的收益最小規模是140畝,在一年兩熟地區最小規模是90畝,按照耕地結果分布比例計算的平均最小規模就是100畝,這是收益的角度來。如果照我們國家糧食1.3萬億斤的底線,根據12億畝高標準農田的采量來計算,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大概需要有800萬戶的種田大農戶到150畝左右的,要達到這個可能比較困難,部分可能還要交給中小農戶來經營。大農戶保證糧食安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路。
2.中型農戶具有較好的生產經營經驗、市場適應能力、社會資本轉化。他們可以繼續生產較為習慣的常規農產品,以種為主,種養結合,并逐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
3.重點看看小農戶,小農戶是一個比較脆弱的農民群體,但是具有精耕細作、經營靈活、適應強的生產優勢。他們依托具有集約特色的高附加值綠色有機農產品,通過有效組織生產,可以比較長時間獲得比較高的收益。為什么是有機農產品,因為小農戶具有適合有機農產品精耕細作的優勢,另外一方面未來我國的有機農產品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增長潛力。測算一下,按照4億中等收入群體,我國未來有萬億級的對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的需求。根據相關統計,中國有機農產品這幾年是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這里面包括加工產品,不僅僅是農產品,銷售額從2015年的47億歐元增加到2018年的81億歐元,年均增長20%。
從整個潛力來看,2019年美國有機農產品占整個農產品的銷售額當中總的滲透率達到13.1%。如果按照這樣來計算,根據我國現在農產品的總值,有機農產品可能會達到8000億的市場潛力,加上綠色農產品,到2035年有機合綠色農產品的市場總量會達到3萬多億。具體的計算不再展開,總體上未來10年我國綠色有機農產品會有一個比較高的增長潛力,而小農戶經營有機農業有他天然的優勢。
這是未來的情況,未來20年,老年、中年、青年農民將進行代際平穩的更迭,從現行的政策框架來看,大型、中型農戶主要是年輕人在經營,但是小農戶現在大部分是老農在經營,而且老齡化的情況比較嚴重。但通過有機農產品的經營帶來了比較高的收入,未來將推動年輕一代新農人有序介入,適度流轉老一代小農戶的土地,平均會達到10畝-20畝,用20年的時間通過代際轉換實現小而美,10~20畝的有機農業會給他們帶來比較高的收益。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在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當中,有部分人通過有機農業帶動二三產業和人口的城市化。總體上50年、60年的這些農民對土地是有感情的,但70后、80后,他們可能更傾向于非農和城市生活。根據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情況,老年農民到75歲左右退出,未來20年是整個代際替代非常重要的窗口期。但小農戶能不能夠在有機農業生產當中,在未來20年當中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同時吸引一部分70后、80后加入到小而美的農業當中來,關鍵取決于小農戶能不能融入到現代產業鏈。
一是現在小農戶的分散性導致他們融入現代農業很難,這種分散經營的農戶,綜合成本控制難,無論是融資物流成本等等都存在著非常大的困難。這幾年的成本一直在提升。二是質地質量難保證,他們難以獲得農業技術服務和督導。三是增值渠道難實現,區域供應品牌和地理標準認證難以,市場信息和銷路的多層中介相壟斷也難以破解。現在小農戶對整個產業鏈的整合也是不足的,現在的整合情況是兩個方面,農戶群體內部的農民合作社普遍存在治理偏弱、規模偏小、效益偏低的問題,總體整合能力非常有限的。有人說我們的合作社像是大了幾圈的小農戶而已,仍然難以同產業鏈上的其他主體有機銜接。而來自外部的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現在的整合情況也不理想,供銷社現在很熱,但是供銷社的體制決定了在小農戶方面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而“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小農戶”的模式大部分都是不太成功,農業龍頭即使愿意跟農戶打交道,往往是跟一些相對比較大的農戶而不是跟小農戶打交道。總體上現在不太理想。
總體思想是構建“平臺型企業領銜,基層黨組織支撐”的產業鏈一體化合作新體系,推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總的想法是同時介入這兩種力量,一體化補齊原有的合作社自身難以解決的治理偏弱、規模偏小的問題。首先,創設產業導向的鄉村外部平臺經濟力量,平臺農業企業具有社會型企業的特征,省縣鄉三級布局,它的盈利模式是農資機械等在第三產業投資所獲得利潤,跟現有的壟斷型的中間商以底價收購、高端銷售為主是不一樣的。其次,引入治理導向的鄉村在地基層組織力量,幫助合作社有效改善內部治理。具備經營人才技術條件的村黨支部可以直接領辦,不具有經營人才的黨支部,浙江現在做了很多的黨建聯盟等等模式,各個村之間可以聯合起來做。
(作者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農村發展學會副會長;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