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守英:破除單向城市化思維,縣鎮村融入都市圈發展體系

[ 作者:劉守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07-28 錄入:朱燁 ]

導語

“‘百千萬工程’一定要有廣東特色。”日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在參加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專家咨詢座談會期間接受南方+記者專訪時表示,廣東要以強縣、強鎮、強村作為“百千萬工程”的抓手,村是發展主體、鎮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陣地、縣城是城鄉融合樞紐,形成城鄉融合帶動鄉村振興的基本框架。

如何推進城鄉融合?在劉守英看來,廣東已進入城鄉融合階段,形成了從大城市到縣城、到鎮、到村的連接體,要破除單向城市化思維,增加城鄉連續體系的融合度、可連接性和要素流動,促進城市和鄉村共同發展繁榮。

一、“百千萬工程”要聚焦城鄉體系重構

南方+:當前廣東正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高水平謀劃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在您看來,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落實,廣東如何發力?

劉守英:廣東抓“百千萬工程”,重點要聚焦在城鄉體系的重構。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并聯式”過程,其中也包含了鄉村的現代化。就廣東而言,必須以“三強”作為“百千萬工程”的抓手,即強縣、強鎮和強村。

首先,鄉村振興的“主戰場”是鄉村,鄉村應該作為一個發展空間。從全國來看,過度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許多地方的鄉村衰敗,但這并不意味著鄉村能實現現代化。廣東的優勢在于以鄉村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區,這使得發展主體和活力都集中在鄉村,這是廣東與全國其他地方發展模式的一大差別。

其次,鄉村和城市之間應該是一個平衡的發展模式。廣東的發展空間實際上是城市和鄉村相結合的,有利于形成鄉村工業化模式、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實力、活躍的市場主體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因此,廣東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實際上是原有的以鄉村為主體發展模式的升級版。

南方+:您提到了“三強”的概念,廣東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應采取哪些舉措來實現“三強”?

劉守英:為什么要談“三強”?首先是強村,在廣東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應該以強村為主導,將鄉村作為發展空間和主體,例如通過股份制改造進一步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通過村級工業園的改造升級,形成廣東工業發展的重要能級。

其次是強鎮,原來廣東的很多專業市場和區域產業主要集中在鎮一級,所以鎮一級的發展還是要進行產業升級,包括智能化、數字化和傳統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進而形成一些世界級的制造業產品基地。

再者是強縣。廣東縣城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仍不夠。因此,縣城應成為帶動城鄉融合的樞紐,包括人口的集聚,公共資源、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同時,縣城還能解決農民市民化問題。

因此,“百千萬工程”一定要有廣東特色,村是發展主體、鎮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陣地、縣城是城鄉融合樞紐,這樣就形成了城鄉融合帶動鄉村振興的基本框架。

二、將縣鎮村融入都市圈發展體系

南方+:廣東目前是否處于城鄉融合發展階段?如何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

劉守英:根據國際發展經驗,城市化率達到70%以后,城鄉之間形成從城到鎮到村的連接體,即都市圈、大城市郊區與城市區、縣城及其延伸區這三個空間實現融合,這是現代化的基本規律。

廣東目前實際上已經處于城鄉融合的發展階段,要破除單向城市化思維,不能走以大城市為主導來推進城市化的模式。廣東本身已形成從大城市到縣城、到鎮、到村的連接體,要繼續增加城鄉連接體系的融合度、可連接性和要素流動,要實現“三強”與都市圈的融合,將縣鎮村融入都市圈的發展體系中。

這個模式意味著,首先要實現要素的雙向流動,確保要素在大城市和縣鎮村之間的互動和流通,而不是單純地將縣鎮村的人力、資本、公共設施、財政、金融等資源要素向城市集聚。其次,發展空間不能僅限于大城市,在規劃、金融和公共資源投入等方面,要實現縣鎮村與大城市之間的相對平衡。第三,建設一體化的城鄉融合體系,要將縣村鎮納入都市圈統一規劃體系,包括土地利用體系和公共設施投入體系等,以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南方+:您曾提到農民市民化的重要性,特別是讓農二代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務和保障。對于廣東來說,如何提高農民的市民化程度?

劉守英:農民市民化將創造巨大發展動能和消費潛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然而,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卻面臨著“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的尷尬處境。

廣東要著力提高農民市民化程度,培育外來人口的“城市圈”,讓進城農民真正在其就業地、工作地實現市民化,實現平等就業和平等分享公共服務,包括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讓“農二代”真正融入城市,讓他們有成為城里人的權利。當“農二代”融入城市后,“農三代”自然就在城市生活了,這樣就利于農民市民化的穩步推進。

三、以農業產業革命推進實現農業現代化

南方+:您曾提出,要推動以要素重組升級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革命。在您看來,廣東培育壯大農業產業,有哪些發展思路和策略?

劉守英:農業產業革命主要研究的是,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當農業份額占據很小時,如何進行農業發展。在世界各國現代化過程中,農業份額的下降是必然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變弱了。在農業份額下降過程中,如何通過要素重組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來推動農業產業革命,推進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是非常關鍵的。

這意味著,一方面,農業本身的要素需要重構,例如降低創造農業GDP的勞動力份額,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業要素的投入效率和組合度,如土地、資本、勞動、技術、服務等相匹配,從而實現規模經濟,包括土地、服務和產業的規模。

廣東現在正是農業最具發展機會的時候。由于資本過剩,大量資本用于農業產業建設是有回報的,企業也具備這方面的能力。我們在廣東調研過程中,發現預制菜產業、漁業產業已經出現了好的苗頭。

因此,廣東要壯大農業產業,如果每個縣(市、區)都有1-2個強大的農業產業,實現農業工業化,那么農業就更有競爭力了,核心就是提高第一要素的組合效率,提高單位土地的報酬,形成成體系的農業產業鏈,包括基地、生產體系、加工體系、運輸體系和市場體系等。同時,提高農業生產率,包括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要素生產率,以形成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同等的競爭能力。

南方+:廣東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和創新實踐?下一步怎么走?

劉守英:廣東要實現“三強”、城鄉融合和農業產業壯大,配套的土地制度需要跟上。廣東上一輪發展實際上是通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來實現鄉村工業化,通過城市有償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解決城市更新問題。

接下來,建議廣東推進現有土地制度的改革,一是通過鄉村土地的整合來提高土地的質量;二是推進從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到統一的土地權利體系、土地利益分配體系和規劃體系的建設,以推進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三是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廣東已經到了要素下鄉能夠創造價值的時代,現在很多企業都有這個意識,所以需要更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來推進要素下鄉。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客戶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网日本久久 | 最新色福利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 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 |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