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不能就鄉村論鄉村,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常寧市通過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以兩茶為支柱促進三產融合蓬勃發展,以產業黨建聯盟為抓手推動集體經濟壯大,以供水一體化為突破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破解農村民生難題。其創新做法可以歸納為: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帶動農業轉型升級;完善縣域商業體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升以城帶鄉能力;深化城鄉聯動改革,促進鄉村高效發展;突出標準化為引領,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在此基礎上,得出以基層黨組織整建提質為前提、以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為關鍵、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支撐、以縣域城鄉建設一體化為核心、以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為目標等啟示。
關鍵詞:鄉村振興 縣域城鄉融合 常寧 黨建聯盟 標準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載體,更是充分體現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關鍵層級。常寧市堅持“工業領航、綠色崛起、城鄉協調、民生共享”發展思路,強化縣域擔當,以縣域城鄉融合為引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變為國家現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積累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益經驗,探索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常寧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
常寧市堅持統籌縣域城鄉一體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山鑿路、積勢蓄能,在產業融合發展、集體經濟壯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以兩“茶”為支柱促進三產融合蓬勃發展
常寧市深入實施“六大強農”行動,聚焦油茶、茶葉支柱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2022年已形成100萬畝油茶、9萬畝高山有機茶園、33萬畝油菜、2.9萬畝煙葉的產業規模,發展規模蔬菜基地28家,蔬菜基地13.6萬畝,收購煙葉7.29萬擔,發展棉花種植2.63萬畝。成功打造“常寧油茶、塔山茶葉、無渣生姜”區域公共品牌、推介2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和10多個綠色有機產品,參加第二十三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常寧塔山茶榮獲展會金獎。參加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南主會場(衡東)活動,常寧再生稻大米、塔山茶、無渣生姜、有機蔬菜等農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深入推進茶旅融合發展,圍繞“做優產業、做大規模、作響品牌、做活產業”全面發力,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動”的融合發展格局,實現了“茶葉產業+鄉村旅游”的復合業態。平安村依托古樹古橋古井等旅游資源,該村結合油茶文化產業園建設,以十里沙江等自然觀光游為龍頭,帶動了小型農家樂、游樂場、小橋流水農莊等建設,延伸了旅游文化生態產業鏈。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增長率達13.8%,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2.69:1。農產品加工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756家,獲評衡陽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4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9家;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100余家,獲評省級以上星級農莊28家,其中國家五星級農莊1家。
(二)以產業黨建聯盟為抓手推動集體經濟壯大
常寧市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組建了32個產業聯盟,幫助小產業抱團發展壯大,帶動200余個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帶旺了“特”“優”農業、帶強了集體經濟、帶富了農民群眾。洋泉鎮成立煙葉聯盟,將全鎮的煙農和村集體合作社組織起來,并設技術服務、農機服務、煙基服務和內務服務4個部門,幫助聯盟成員上接“天線”找政策,下接“地線”優服務。塔山瑤族鄉實行9個村黨組織結對共建,成立“茶葉聯盟”,創辦茶葉加工鄉村車間14個,指導茶農、村、茶企開展三方鮮葉訂單式收購,破解戶、企供需矛盾,為全鄉7個村集體經濟增收60余萬元。2022年底,全市36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4640萬元,比上年增加1398萬元,增長43.12%,其中5萬元以下的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清零,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的村199個,占總村數的54.82%;有50%以上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比上年增長30%以上。在常寧市政府堅持以“黨建+產業聯盟”的政策指引下,涌現出新河鎮大禾坪村、西嶺鎮石山村、西嶺鎮桐江村、洋泉鎮巷坪村等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元的富裕村,實現了從“輸血兜底”到 “造血共建”、從“點上開花”到 “面上結果”、從“一枝獨秀”到 “百花齊放”的重要轉變,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739元,增長7.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177:100,較上年縮小1.2個百分點。
(三)以供水一體化為突破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常寧市近年來以供水一體化為突破口,在基礎設施領域不斷補齊發展過程中民生的短板,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城鄉基礎設施差距不斷縮小,使鄉村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啟動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PPP 項目,融資12.5億元,新建2萬噸/日蔭田水廠,提標擴建4萬噸/日的松柏水廠至6萬噸/日,擴建1.5萬噸/日的洋泉水廠至5.5萬噸/日;新建226公里供水管網及5座加壓站和5座高位水池,促進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同服務,實現全市100%的鄉鎮通自來水,農村安全飲水覆蓋率100%,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常寧市大力推進城鄉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共計建設農村公路44.9公里,安防工程496.47公里,抓好農村公路“建、管、養、運”一體化建設,完成庵子橋等三座農村危橋改造、X008線(三灣至西嶺)鄉鎮通三級公路提質改造工程,著力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全方位提升城鄉交通條件。所有行政村已全部開通農村客運班車,農村客運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基本實現,開通常寧至洋泉城鄉公交車,有效緩解沿途鄉村百姓出行難的矛盾,2023年被確定為全省城鄉客運一體化第四批創建縣。
(四)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破解農村民生難題
常寧市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全面提升農村地區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質量。推進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改擴建蘭江、塔山、新河、三角塘4所鄉鎮衛生院,新建雙安、東山、桐梓、青仁、富貴、田尾等6所分院,實現每個建制鄉鎮均有1所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基本滿足轄區內群眾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近三年,以每個村不少于5萬元的標準,累計投入2000萬元,對村衛生室進行標準化建設,實現364個行政村全部建有衛生室。同時,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投入資金310萬元,改造小規模學校4所,對三角塘、蓬塘等11所鄉鎮寄宿制學校進行提質改造,開展“三幫一”控輟保學和“五類”學生送教上門工作,勸返復學12人,送教上門91人,真正實現義務教育階段“一個都不少”。對全市鄉鎮敬老院提升改造,全面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和安全指數。積極探索村級小型集中養老模式,利用村里閑置學校、老村部等集體資產改成分散供養集中居住的老年幸福之家,在所有村、社區同步建立了“養老托幼中心”,實現了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100%,不出村即可辦理高齡補貼、長壽津貼、基本養老服務補貼和選擇社區養老、居家上門養老等服務。扎實做好特困人員、低保對象、脫貧人口、邊緣戶等困難群眾參保工作,覆蓋困難群眾106875人次,參保率100%。
二、常寧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形成的基本經驗
常寧市立足市情農情特點、城鄉產業特性和鄉村地域特色,集聚更多資源、要素和力量,以縣域為空間尺度和政策發力點,打造城鄉產業功能互補、發展互促、利益互惠的經濟共同體,探索以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
(一)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帶動農業轉型升級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抓手,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常寧市完善產業利益聯結機制,推進常寧油茶、塔山茶葉兩大支柱產業的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優質水果、藥材、茶葉、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深加工,加快品牌建設,促進縣域特色產業升級提質。
1.推動城鄉產業聯動發展。常寧市推進電子、紡織等產業向周邊鄉鎮延伸,因地制宜建設鄉村車間,全市設立鄉村車間124個。在茶油加工上開發出高檔食用油、化妝品、月子油等產品,在茶葉加工上開發出綠茶、紅茶、黑茶系列產品,形成茶葉洗發水、茶葉美容面膜等衍生產品的精深加工產業鏈。推進特色農業與休閑觀光、鄉村旅游、健康養生等融合,建設平安油茶小鎮、5000畝油茶風情園等,打造以茶文化體驗、交流、研學為主要內容的旅游線路,形成“農旅相融、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產業格局。
2.推動黨的建設與產業發展雙融雙促。常寧市以鎮為單位,依托優勢資源跨村建立產業鏈黨建聯盟,吸納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與個體參與,將小產業建成大聯盟,推動聯建共建、抱團發展。全市21個黨建聯盟分別掛鉤聯系一名黨建指導員和一名產業指導員,通過活動聯辦、人才聯培、資源聯享、技術聯用等舉措,推動縣域產業聯合、要素聚合、多元融合,依托組織優勢統籌資源配置、規范行業經營,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效能。新河鎮推行“黨建聯盟+產業聯盟”模式,通過強化黨建引領,創建新河魚、農機、水果、電商四大產業聯盟,該鎮四大產業聯盟累計創收545萬元,為村集體增收115萬元,有力地帶動了農民增收。
3.加強特色產業品牌建設。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抓手,新時期打造農業品牌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有力舉措圍。常寧市為提升常寧市茶油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對各企業原有茶油品牌進行統籌整合,樹立“常寧茶油”為公用品牌,并籌建“常寧茶油”產品質量溯源平臺。2023年引進湖南競網集團等互聯網企業,以“產學研金媒”協同推進模式助推油茶公用品牌建設。整合常寧茶業品牌,形成“常寧塔山茶”公共品牌,并申請地理保護商標,統一形象宣傳。組織企業多方參賽參展,舉辦“品茗懷祖”“登天堂山、賞杜鵑花、品塔山茶”“春茶采茶節”等活動。專門成立了茶葉產業發展服務組予以重點扶持,引導全市茶葉產業發展和茶葉品牌建設,還設立了茶葉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確定了每年不少于1000萬元的激勵標準。
4.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自2019年被確認為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試點縣(市)以來,常寧市以合作社為主體,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用技術提升生產,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公開擇優遴選出了常寧市智邦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等20家服務能力較強、信譽較好的服務組織承接試點項目,開辟規模化、規范化、機械化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新模式,為集中連片小農戶提供統一深松整地、集中育秧、統一播種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的“耕、種、管、收、售”全產業鏈的一體化服務。采取“六統一”行動,推進“十代”服務模式,支持大戶或合作社為周邊農戶提供集中育秧和機械拋插秧社會化服務,組織水稻由種到收全程機械化及稻谷烘干等“代辦”服務。羅橋鎮石盤村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與智邦合作社對接,開展水稻統一供苗、機耕、機插、機防、機收和田間管理全程服務,生產“石盤貢米”。這種模式不僅利于良田土地的規模化、標準化,更降低了農資購買成本和農機服務成本,有效地解決農民育秧難、病蟲防治難、賣糧難問題。
(二)完善縣域商業體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從發展的角度看,縣域商業體系聯通供需、對接城鄉,既是縣域經濟的重要構成,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常寧市不斷完善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優化商業網絡布局,謀劃現代化電子商務運行新模式。
1.以渠道下沉和產品上行為主線,提升農產品預處理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常寧市為加快油茶、茶葉產業提質發展,引進知名電商建立產地倉,優化產供銷鏈條,提升“常寧茶油”“常寧塔山茶”等品牌影響力。開辟電商渠道,開展“市長代言”農產品等促銷活動,引導公司開設實體店和網店,實現農產品線下線上互動營銷。近年來,共引進茶企31家,茶葉專業合作社25家,建成茶館43家、實體店與網店156家。
2.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建設,健全縣域商業網絡體系,加快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常寧市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擴大倉儲冷鏈規模,強化綜合商業服務能力,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建設商業街區、提升商業設施水平等。優化商業網絡布局,引導商業資源合理配置,打造了一批特色商業街區和商貿聚集區,暢通縣、鄉、村三級物流通道,擴大倉儲冷鏈規模,加強農產品供給鏈上行渠道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3.促進縣域商業數字化轉型、連鎖化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與農村消費提質的良性循環。近年來,常寧市深入貫徹落實湖南省“數商興農”工作,探索“電商+產業”的發展模式,通過農業公司帶動、村集體合作社入股等途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利用網絡平臺拓展產銷渠道,創新網紅帶貨、網絡直播、短視頻營銷等電商模式,激活社會消費需求,提升電商在線銷售能力。涉茶鄉鎮各村均建立了電商服務站,各茶企、大戶及部分茶農打通了線上銷售渠道,茶葉電商初具規模。新河鎮大禾坪村黨總支書記雷強迫、呂坪村黨總支書記王敏共同成立雷王電子商務公司,建立高效優質的農村電商平臺,線上銷售本地品牌“王谷嶺”再生稻米、土雞蛋等特色農產品。
(三)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升以城帶鄉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其核心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常寧市推動縣域市政設施提擋升級,優化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強化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縣域統籌,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構建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的新格局。
1.探索地方政府與企業協同合作的農村飲水安全建設管理新模式。常寧市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按照“三大三化”(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城鄉供水一體化、區域供水規模化、工程建管專業化)的標準,采用BOT+ROT+TOT的模式運作,即新建工程采用BOT模式(建設-運營-移交),在建工程、農村擴建水廠采用ROT模式(改擴建-運營-移交),城區存量水廠采用TOT(移交-運營-移交)模式,合作期限30年,回報機制為可行性缺口補助,運營收入來源為水廠城鄉供水一體化供水收入。
2.不斷強化醫療衛生基礎,全面提升縣域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常寧市穩步推進縣級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基層醫療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村衛生室的“網底”作用,實現中醫藥服務基層全覆蓋。通過“醫聯體”、合作托管、縣域內組建醫共體、跨區域專科聯盟等多種方式,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確保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不開大處方,切實減輕群眾看病負擔。采取“簽約醫生+服務團隊”集中服務模式,部分鄉鎮配備了健康體檢車上門隨訪開展集中醫療服務,聯合市直醫院開展健康義診、上門提供看病服務等。
(四)深化城鄉聯動改革,促進鄉村高效發展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政策體系,促進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常寧市推動各領域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舉措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促進城鄉之間人才、土地、資金、技術、信息良性互動,建立城市科技、人才、資本下鄉的激勵機制,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
1.深入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常寧市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應發盡發,建立24個鄉鎮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站,促進整鄉整村荒山土地流轉。官水村以推進種植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流轉50余畝土地,引進了風險相對較低的辣椒產業。漕塘村通過土地整合流轉,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進企業,大力發展湘蓮種植,村集體經濟增加近10萬元,解決就業50人。平安村依托大三湘公司油茶文化產業園建設,該村將林地和耕地集中流轉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租給公司或大戶經營。其中,租給大三湘公司種油茶5000多畝,租給利民合作社種葡萄300畝,村集體還流轉500畝建珍品果園,種植黃桃、李子等水果。其中,僅土地流轉一項每年能為村民增收30多萬元。
2.優化財政資金支出方式,推進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近三年常寧市整合涉農資金16000多萬元投入兩茶產業建設,市財政設立油茶產業發展基金,每年安排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標準化培育基地進行補助,新造油茶林每畝補助500元、茶園每畝補助1000元;油茶低產林改造第一年每畝補助300元,以后每年每畝補助100元。開展林地流轉、交易和抵押貸款、“惠農擔—油茶貸”等服務,由財政貼息,累計發放兩茶貸款18000萬元。推行“黨建+信用+鎮村”金融服務模式,與建行合作推出“裕農共享貸”,累計為全市村集體經濟組織授信3.5億元,撬動相關村年均增收16萬元。塔山瑤族鄉是衡陽市首個享受“裕農共享貸”業務的鄉鎮,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共審批授信貸款2300萬元,解決村級資金困境。
3.注重人才引進與培養并舉、留住與用好并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常寧市深入實施“萬雁入鄉”,集結468名干部人才派駐鄉村一線,為鄉村振興賦能加力。從返鄉創業青年、致富能手、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黨員中選取有能力、敢擔當、善治理的人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著力培育、選好、配強“雁陣”隊伍,真正起到“選好一個支書,聯結一個公司,激活一個村莊”的蝶變效應。大力實施“雙培雙帶”工程,選派黨員干部參加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或作為農民大學生、基層人才定向培養對象接受學歷教育。大力實施“雙培雙帶”,引導能人返鄉,每年選派黨員干部參加省市縣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或作為農民大學生、基層人才定向培養對象接受學歷教育,為發展集體經濟提供動能。平安村年輕黨員周凌峰返鄉創業帶領群眾養殖茶山飛雞10萬多羽,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近10萬元。板角村彭承祿曾在外經商,回村后與村里貧困戶合伙辦起粽子加工廠,帶動了一批群眾脫貧致富,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7000元增加到35萬元。
4.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優化科技服務。常寧市圍繞茶葉生產、畜牧養殖、果樹種植等農業主導產業,接收、選派多名專家、教授深入到田間地頭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引進推廣新品種、傳授推廣新技術、幫助解決各類技術難題。2022年選派75名科技特派員下沉到企業、合作社、鄉村振興示范村開展科技服務。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20余場,培訓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2400多人次,發送技術資料20萬多份,推廣水稻機育機插(拋)技術、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等8項關鍵技術。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水產養殖用藥減量等5項水產養殖模式,實現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
5.數字技術賦能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等。常寧市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微)信、黨政門戶網等,把惠農政策、農業科技、氣象預警、市場供求及價格等信息及時傳送到鄉村、到農戶手中。在農情系統網絡平臺更新稻田信息、農作物種植計劃、油菜產量及生產成本等信息100余條,發布大宗農作物市場分析報告、農業生產形勢分析4篇,上報蔬菜價格速采表50次1120條。在全年省廳、市政府網站宣傳公示“三農”信息100余篇。積極搭建聯盟溝通交流平臺,推動產業聯盟的信息、技術、市場等資源有效整合、多方共享。
(五)突出標準化為引領,推進共建共治共享
常寧市聚焦鄉村治理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堵點問題,推行標準化改革,促進城鄉治理標準化,用標準引領、依標準治理、靠標準檢驗、拿標準衡量,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城鄉治理共同體,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1.發揮基層黨員干部的示范作用,推動各類主體平等協商、合作互動,共同參與鄉村建設。在鄉村一級推行“黨建五分鐘”,大力推廣屋場黨建+五個到戶工作,全市共成立1264個屋場黨小組,定期召開“屋場懇談會”,宣傳政策、化解矛盾,讓黨組織的“神經末梢”更加強健有力。平安村以鄉村治理標準化為契機,圍繞“宜居、宜業、宜游”的發展思路,扎實開展人居環境治理標準化建設,促進村容提質、廁所改造、垃圾處理和基礎設施建設。高朋村通過開展“大評小獎”評選活動,將積分制管理與各類評先評優掛鉤,引導村民參與城鄉治理標準化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和鄉風文明,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2.以標準化手段界定不同主體的關系和地位,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動各類主體共同參與治理。官嶺鎮以黨建為抓手,建立“基層黨建+網格化+標準化”制度,實行上下聯動,分片管理,責任到人,形成“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管理模式。塔山瑤族鄉以“黨建+城鄉治理標準化”工作為抓手,充分發動黨員干部的積極性,結合“衡陽群眾”、新時代文明實踐,開展志愿者活動,組織鄉機關黨員干部、村干部,在全鄉范圍內開展衛生保潔、規范停車、文明勸導等志愿行動。
3.推動城鄉居民共享發展和治理成果,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幫助低收入群體進入中等收入行列。全市建設就業幫扶車間44家,吸納脫貧勞動力及返鄉勞動力就業近409人,為脫貧(監測戶)人口安排公益性崗位845個。由聯盟主導設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公益基金,按5~10%的比例提取集體經濟項目收益,支持村內建設、辦好民生實事,讓發展成果人人共享。推行村支部帶頭領辦產業,村民參股發展集體經濟,探索“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訂單收購、土地流轉、固定分紅”等模式,構建讓村集體、企業和群眾三方受益的利益聯結機制。塔山瑤族鄉的茶葉聯盟通過土地流轉、協議用工等形式,與500余戶脫貧群眾建立利益聯結,幫助脫貧群眾戶均年增收5000余元。大三湘公司每年將收益與村集體按7:3分紅后,再將油茶林返包給村民管理,村民既得紅利、又有勞務收入,調動了村民參與積極性。
三、常寧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啟示
常寧市堅持統籌城鎮和鄉村發展,促進二者雙向交流、聯動推進,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注重城鄉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構建起“內生為源、外生聯動”的新型城鄉關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以基層黨組織整建提質為前提
常寧市堅持以黨建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強化黨建引領,聚焦農村共同發展、群眾共同富裕的目標,打通地域、行政、行業壁壘,推動產業集約經營、規模發展,讓同質產業聯起來。實踐證明,只有加強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黨組織、企業、群眾結成利益共同體,才能突破過去集體經濟單打獨斗、利益固化、群眾參與不夠等關鍵瓶頸。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推廣黨群聯建機制,通過開“屋場懇談會”、“發展商討會”等方式,形成“黨群連心、共話發展”的議事模式,凝心聚力抓產業。要建強屋場行動服務組、黨員工作隊等骨干隊伍,完善村(居)民代表服務群眾組織體系,筑牢基層戰斗堡壘。要發揮“頭雁”示范作用,通過黨員致富帶頭人帶頭,實現“先進帶后進”,帶動群眾參與產業發展。
(二)以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為關鍵
常寧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財政、金融、用地、人才、科技等要素扶持力度,推動各種有利要素靶向集聚、優勢互補,支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實踐證明,只有破除“人、地、錢”等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協同推進城鄉聯動式要素改革,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實現縣域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才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創新城鄉人才合作交流機制,暢通城市勞動力回流的渠道,完善城市勞動力回流的激勵機制,發揮新鄉賢的城鄉紐帶作用。要推動城鄉土地資源統籌整合和優化配置,讓人口流動與土地權益流轉匹配起來,有效保障縣城建設和鄉村振興合理用地需求,建立健全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動,引導農民開展“互換并地”等方式降低土地碎片化,對依法取得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允許農村集體通過土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流轉。要建設城鄉普惠的資本一體化市場,減少農村資本外流,構建高效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杠桿和引導作用,推出符合農民需求的特色金融服務產品。
(三)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支撐
常寧市通過縱向延長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形態、交叉提升產業價值鏈,將縣域同一產業得以統籌起來,在縣域內形成內涵豐富、類型多樣、功能多元的產業體系。實踐證明,只有突破單個村“單打獨斗式”的發展模式,以縣域為單位探索資源鏈接、力量整合、優勢互補,才能實現集聚化、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發揮比較優勢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特色產業從基地建設向精深加工、品牌建設轉變,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要立足縣域特色資源優勢,將集約、高效、綠色的產業作為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方向,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和在鄉農民就地就近就業,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提質增效,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要在縣域引導具備條件的區域發展小微企業集聚區,增強產業支撐能力,提高對縣域經濟尤其是鄉村產業的引領帶動能力,培育形成帶動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
(四)以縣域城鄉建設一體化為核心
常寧市以城鄉供水一體化、城鄉客運一體化為重點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以提升縣級醫療服務水平、基層醫療服務機構標準化為關鍵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實踐證明,只有提升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縮小公共服務水平差距,重點發揮縣城的核心引領作用,才能為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在縣域內統籌規劃縣城—集鎮(小城鎮)—中心村—居民點建設,優化城鄉建設規模和密度,打造多層級城鄉融合發展節點,搭建各類要素下鄉橋梁,改善城鄉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品質。要按照混合功能要求,補齊縣城產業配套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環境基礎設施等短板,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探索縣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多元化運營機制。要推進縣域學校聯合體建設,探索縣城學校與鄉村學校實行集團化、一體化辦學模式,提升縣城對鄉村教育帶動力。要推廣縣域“醫共體”建設模式,推進大城市三級公立醫院與縣域“醫共體”組建“醫聯體”,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與水平。
(五)以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為目標
常寧市實施“擴中提低”行動,穩定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提增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拓展轉移性收入。實踐證明,只有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收入,賦予該群體平等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和權利,同時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才能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通過城鄉聯動式發展,暢通城鄉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城鄉流通網絡,盤活農村資產并在縣域內統籌配置,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實行團體式專業合作經營模式,使農民形成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要協調龍頭企業和小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主體的利益訴求,遵循平等互利、風險共擔的原則,形成可持續的黨企農多贏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23年2月14日第1版。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讀本》,人民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年。
蘆千文:《把握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點》,《經濟日報》,2022年7月6日第10版。
高強、薛洲:《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戰略舉措和路徑選擇》,《經濟縱橫》2022年第12期。
陳軍亞、邱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縣域的功能定位及實踐路徑》,《探索》2023年第4期。
陳文勝:《中國鄉村何以興》,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年。
陳文勝、李珊珊:《論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貴州社會科學》2022年1期。
游斌、陳文勝;《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光明日報》,2023年8月1日第11版。
【作者簡介:游斌,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孫建紅,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鄉村治理。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3)》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