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出發點在鄉村,落腳點在振興,受力點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其中產業是既是龍頭又是根基。產業發展說是容易做是難,要發展壯大一個產業難,形成一個龍頭產業、支柱產業更難,發展一個能帶動周邊群眾致富增收的產業更是難上加難。一個好的產業不僅需要有好的思路、規劃,還需要大量啟動資金,更需要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方可大成。
一是規劃先行,繪制鄉村振興宏偉藍圖。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規劃則是實施這項系統工程的“第一道工序”,必須對接“十四五”發展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嚴格按照鄉村規劃“一張圖”、基礎設施“一張網”、產業布局“一盤棋”的思路,做到統一編制規劃、統一管理規劃、統一實施規劃,實現產業規劃、建設規劃、交通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四規合一”,確保鄉村振興依規推進。在制定規劃時,要堅持領導、專家和群眾相結合,不僅要體現黨委、政府的發展理念,也要體現專家學者的專業水平,還要體現城鄉居民的價值需求。尤其要注重規劃的持續性、權威性和法定性,規劃一經批準,不得隨意修改,特別是不能因為地方領導人的變更而變更,更不能因為個別領導的意見擅自修改。應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城鎮發展條件,堅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合理布局特色產業,實現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合作發展,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二是“資本下鄉”,“注射”鄉村振興“興奮劑”。民間資本下鄉,有助于提升我國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競爭力,完善和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也有助于促進資本、技術、創意、市場、信息等現代要素在農業領域加快融合。“資本下鄉”有兩個好處:一是解決農村發展資金不足的當務之急,“用錢生錢”,大大縮短農村產業發展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的時間。二是打開農村發展理念滯后的“總開關”,“資本下鄉”帶來的不僅是資金,同時也會帶來“智慧”。受傳統農村觀念的影響,我國的農民群眾都很樸實,也很守舊,要想打開思想的“開關”,具有明顯效果的做法就是以點帶面、以面帶片的領頭羊法、示范帶動法,用成功案例來帶領更多群眾參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農村發展需要資金,更需要資金帶來的資本管理、運作等一系列“外力”。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用規劃引導“資本下鄉”、用政策鼓勵“資本下鄉”、制度保障“資本下鄉”,進而實現“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三是產業融合,實現鄉村振興全面進步。發展壯大村級產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是提高農業產業質量的必然要求,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為目標,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堅持群眾主導、政府輔助的原則,“宜種則種、宜養則養”,既不可大包大攬,又不可放任自流,既要大力實施“一村一品”產業培育工程,又要統籌推進“一鄉一業”規模化發展,以品牌提升效益。要大力推進農商融合,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能享受到現代農業種養加貿等產業鏈條的各個層次的收益,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依托環境保護工程,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綠色資源變成致富的資產。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玉屏鎮人民政府;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2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