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多功能的,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鮮活農產品應急供應),還有“肺”的功能(改善環境、旅游休閑),更有“腎”的功能(城市生態屏障),而農業的這些功能大多是無償向全社會提供的。隨著其產業經濟部門的屬性不斷弱化,農業正日益成為一個社會公共部門。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是一項公益產業,存在著很強的外部性,農業的貢獻絕不僅僅是GDP的問題。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業跟其他產業的關聯度會提高,不再簡單是一二三產的融合,而是提升整個鄉村的要素價值,比如文化歷史遺產,還有自然人文環境。這些東西都有可能是未來鄉村“活”起來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的認識要從關心農業價值提升為關注鄉村價值,鄉村功能價值需要重新認識和發現,鄉村有其不可替代性,價值也是多功能性的,體現在空間維度,具有生活、生產、生態“三生”空間功能;體現在時間維度,則具有傳承文化、旅游休閑的功能。未來,保留大片的農用地和田園風貌,為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擦亮生態特色、筑牢綠色底色。
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因此,在推動鄉村振興的熱潮中,如何把握內在客觀規律顯得尤為重要。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三大原則:一是注重以人為本。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發揚首創精神。鄉村振興要有活力,必須要遵循農民群眾意愿,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允許和鼓勵基層因地制宜大膽創新。三是堅守基本底線。要堅持底線思維,防止犯顛覆性錯誤,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耕地改少了、糧食產能改弱了,更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由于各種利益主體的出發點不一,訴求又不同,必須特別注意辨別交織在一起的諸多關系:
一是外在動力與內在動力的關系。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要重構城鄉關系,真正讓鄉村與城市處于平等地位,讓鄉村利用自身資源去跟城市形成對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一定是各個要素能夠有機配合,光靠一種力量,是搞不成的,也是不長久的。鄉村振興要有外力,外力進入鄉村,好處是可以帶來物資、資金、人力等,當然,未來的鄉村誰能活下去、活得好不好、活成什么樣,外力只是一時的,起決定因素的是鄉村本身內在的力量、制度和鄉村內在關系,還有運行的鄉村組織,這些決定了鄉村到底能否持續發展下去。因此,必須注意處理好鄉村振興的外在動力與內在動力的關系,讓各種要素在鄉村實行新的組合,并形成一整套新的運行秩序,讓人們愿意返鄉回鄉下鄉,對鄉村有念頭和想頭,有寄托和期盼,這些比我們熟悉的經濟指標更重要。
二是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推動鄉村振興,既要打好持久戰,又要打好攻堅戰,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鄉村振興,一方面,要科學統籌和增強各方面措施的關聯度、耦合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另一方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首先尋求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發展。如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重點要圍繞為特大城市提供特色優質的地產農產品;又如在改善農村面貌上,必須啃下推進農民居住相對集中這塊硬骨頭。在推進過程中,要避免兩種做法:一是排排坐、吃果果,機械地撒胡椒面的做法;二是完全依賴公共財政資金,用錢砸出來的樣板,既讓人學不像,學不起,學不會,也起不到什么示范作用。還要想明白,不是所有鄉所有村都要全面振興。鄉村振興,是整體上的振興,但并不意味著所有鄉村都一定要保留、都要振興。城鎮化條件好、已經規劃建設的村,可以因勢利導上樓融入城市建設體系;有條件的、基礎好的特色村,應該重點建設,著力做大做強做特色,并鼓勵周邊鄉村向其靠攏乃至合并;基礎條件很差、地處偏遠的村落,則要另謀良策,不要化花冤枉錢。要將有限的資金、人力、物力用在刀刃上,防止無為的重復浪費投入。
三是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關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項系統工程,既要制定長遠規劃和戰略目標,又要設置階段性任務和短期目標。從長期看,要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從短期看,要緊密結合實際,確定階段性目標,建設“三園”(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工程,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前,最急迫的是要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硬任務,對標最好地區最高水平,加快補齊“三農”發展短板。這其中,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還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要堅持因地制宜,對實現既定目標制定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做到科學規劃、分步實施、注重質量、從容建設、有序推進。要樹立正確政績觀,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四是農業價值與鄉村價值的關系。農業是多功能的,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鮮活農產品應急供應),還有“肺”的功能(改善環境、旅游休閑),更有“腎”的功能(城市生態屏障),而農業的這些功能大多是無償向全社會提供的。隨著其產業經濟部門的屬性不斷弱化,農業正日益成為一個社會公共部門。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是一項公益產業,存在著很強的外部性,農業的貢獻絕不僅僅是GDP的問題。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業跟其他產業的關聯度會提高,不再簡單是一二三產的融合,而是提升整個鄉村的要素價值,比如文化歷史遺產,還有自然人文環境。這些東西都有可能是未來鄉村“活”起來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的認識要從關心農業價值提升為關注鄉村價值,鄉村功能價值需要重新認識和發現,鄉村有其不可替代性,價值也是多功能性的,體現在空間維度,具有生活、生產、生態“三生”空間功能;體現在時間維度,則具有傳承文化、旅游休閑的功能。未來,保留大片的農用地和田園風貌,為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擦亮生態特色、筑牢綠色底色。國際經驗告訴我們,鄉村是特大城市的一種稀缺資源,在特大城市更要尊重和保護鄉村獨特的風貌。有了村的肌理、城的品質,才能守住美麗的底色。
五是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推動鄉村振興,政府起主導作用。加快生態治理、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等,為鄉村發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開展規劃布局、業務指導、財政支持等,為鄉村發展提供理念和方向上的引導;政策制度創新和改革不斷推進,為鄉村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鄉村振興的根本是農民的振興,鄉村振興最忌“等靠要”,應該鼓勵村民自治,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和社會力量、行業協會介入。要把更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與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結合起來,一方面,政府要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將職能落實到位,引導市場主體參與鄉村振興,提高鄉村振興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要尊重農民意愿,讓群眾自主選擇振興什么、怎么振興。政府既要做到盡力而為,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既要防止政府缺位,更要防止政府越位,代替農民包辦一切,避免出現“政府急、農民閑”“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
六是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的關系。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產業良性發展,才能留得住人、吸引住人。鄉村衰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產業支撐。產業興旺不能局限于第一產業的發展,而應著眼于“接二連三”、一二三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的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與興旺。鄉村空間還要與服務業、城鎮化相結合,推動產村、產鎮、產城融合。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不僅是針對鄉村百姓的宜居,同樣也應是對城市居民開放、城鄉互通的生態宜居。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二者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相互間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于綠色發展之中。我們要把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有機結合起來,使生態宜居既成為生活富裕的重要特征,又成為產業興旺的重要標志。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要強調“差異化”和“多功能”。要堅決防止片面追求鄉村產業規模,把鄉村看作是城市之外的又一個生產基地的錯誤思潮;要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短視做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老路。
七是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城鎮是集聚人口、資金、技術的地方,是一個地域的經濟增長極,起到輻射帶動整個城市發展的作用;而鄉村則承擔著農產品的供給、生態環境的保護、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鄉村永遠不能被消滅。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城鎮化也意味著鄉村本土人口的減少。沒有城鎮化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不能想象,讓農民困在鄉村是沒有出路的。但無論現代化如何發展,在中國,不可能讓絕大部分人都到城里去。世界上,東亞地區的人們是最具有濃厚鄉村情節的。因此,無論城鎮化如何發展,“不能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是關起門來搞鄉村建設,就農論農,而是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換言之,鄉村振興本身就蘊含著城鎮化的元素,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是雙輪驅動,是比翼齊飛的“哥倆好”。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鄉村應成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助推器,田園生態城鎮的新空間,城市居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地。鄉村振興的重點與任務既在鄉村,又在鄉村以外。要拓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視野, 注重鄉村振興外部環境的優化。建立城鄉一體、城鄉融合、互促共進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應成為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要避免把城鄉建設割裂開來,防止簡單復制城市建設模式來建設鄉村,從而讓城市有城市的氣質、鄉村有鄉村的風情,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八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鄉村要振興,不僅僅是建建樓、修修路、刷刷墻,更重要的要留住傳統文化這個根。鄉村承載了歷史文化傳承的職能,倡導天人合一、和諧相處的鄉村文化和田園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是現代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石。那些去農業化和去農村化的思想,實質上還是傳統的工業文明思維在作祟,人們看不到鄉村存在的價值,認為鄉村是落后的,只能被消滅。事實上,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根,破壞了這個根,失去了這個基礎,鄉村也只能走向衰敗。有些典型表面上紅紅火火,違背了鄉村基本規律,大都曇花一現。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一定要留得住“青山綠水”,容得下鄉村民俗,記得住鄉愁鄉情,要使這些文化元素和現代文明相交融,成為展現與傳播山水美、人文美的重要場景,成為講好“鄉村故事”的重要情節和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本源。我們可以充分發掘地域鄉土文化元素,在保持原有鄉土風味的基礎上,有機融入現代文化的內容,結合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構建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富有時代氣息的新鄉土文化。這也是我們能與世界對話的貨真價實的本錢。
作者系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秘書處處長、管理學博士、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上觀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