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農民問題的關鍵在收入。深化改革有利于明晰產權關系,廓清權利邊界,為提高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穩定工資性收入,增加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進一步夯實基礎。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包括資源、資金、資產。包括耕地、草地,全國農村集體土地的總面積為66.9億畝,即便從經營型資產角度來看,非資源性資產達到2.4萬億元。按58萬行政村測算,村村規模達到447萬,但是東中西差距甚大,東部地區,特別是城市郊區以行政村為單位,農村經營性資產高達數億,甚至數十億的不在少數,但是更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所謂的經營性資產很少。在這么錯綜復雜,區域差異非常大的外部環境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抓手在什么,重點領域是什么都需要認真探索。
張紅宇提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聚焦于三個關鍵領域。第一個是資源性資產的改革問題。現在18.2億畝還是20.3億畝的農村耕地的改革,我們現在正在做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就是資源性改革的最重要的工作。按照中央要求把家底搞清楚,搞好這項工作有利于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有利于發展農業規模經濟,有利于生成現代農業發展的機制,從去年開始中央要求五年的時間把這項工作完成,摸清農村土地家底,使經營權得到更大范圍地優化,提升我國農村土地的產出效率,同時土地經營的勞動生產效率和整個資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個改革是狹義上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更多是聚焦于農村經營性資產的改革,這個改革涉及的重點是將其折股量化到人、落實到戶,健全資產運營的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機制,發揮農民股份合作。其中涉及成員資格的界定問題,涉及股權的設置和管理問題。
第一,成員資格的界定問題,包括什么時間、什么人,量化到戶、量化到人的集體資產產生的收益。第二,我們所謂的實行股份合作,到底是集體股,各類股還是集體股到底怎么設置,現在各個地方也有不同考慮。第三,股權管理到底采取動態管理還是靜態管理。改革開放到今年三十多年,農村社區從封閉到開放,成員過去是固定的,現在是流動的,外來的打工者在這兒干了二、三十年,他有沒有資格分享本社區經營性資產帶來的收益問題。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關鍵要賦予農民更充分的財產權利,重點要賦予農民對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權、收益權,有償退出權及抵押權、擔保權、繼承權。按照中央的要求,對賦予農民的這六項權能應該區別對待。對于農民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和收益權,重點是在所有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地區,全面賦予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權和收益權。對于有償退出權和繼承權,要選擇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賦予這兩項權利,有償退出權重點是探索有償退出的范圍,長期來看是必須要做的,如果農民沒有有償退出的通道,城鎮化是一個半拉子工程。怎么有償退出?退出以后誰來接盤?多大范圍做這個事兒?繼承權重點是探索具備法定繼承人資格,但是不是集體成員的人員繼承集體資產股份的規則。對于抵押權和擔保權,這比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抵押擔保問題更加復雜,由于抵押、擔??赡軙w經濟的產權結構、農村社區的社會結構帶來影響,賦予這兩項權利必須審慎穩妥。這個權利是一個無法獨立行使的用益物權。這個房屋有個股份,你可以有收益權,但如果轉讓,抵押擔保這一份兒,這一個股,不好分割。所以,我們強調要在農業部,包括金融部門,包括監管部門的引領下,批準之下,有限的進行試點。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發自:《經濟參考報》2015年08月0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