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村鎮化發展的四種模式:第一種是“城中村”,已經或正在溶入城市化的村莊。第二種是城郊的村鎮化。第三種是經濟較發達的縣域經濟中的功能齊全的村鎮化。第四是縣域經濟欠發達、地處大山區、貧困地區的正在發育和完善的村鎮化。村鎮化是城鎮化的雛形和初級階段,從22個村級發展的模式看,主要有9個基本要素和特征:基礎設施完備化,產業結構升級化,城鄉網格一體化,村級經濟股權化,審批購買快捷化,環境衛生長效化,社區管理精細化,社會保障延伸化,財政供給適度化。全省“三萬”活動和對口幫扶加速了村鎮化發展進程。若干啟示:加大對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支持力度。深化政府改革,真正把政府職能轉變到為村鎮的社會服務和市場服務上來。三是加強村鎮干部的培養和教育。
主題詞:村鎮化;基礎;城鄉一體化
今年5月6日—12日,筆者參加了對湖北省宜昌市13個縣(市、區)的“三萬”活動的檢查考核,共調研了22個村或社區。行程2200公里,平均到達每個村或社區100公里。調查的方式主要是聽取匯報,交談座談,現場觀察。我感覺農村面貌已經和正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深刻變化,普遍的村鎮建設面貌大大改觀:農村公路越來越寬敞,樓房越來越亮堂,村莊越來越美麗,環境越來越整潔,山林越來越濃綠,網格越來越發達,審批和購買越來越快捷,收入增長越來越迅速,文化生活越來越活躍,各種糾紛越來越減少,幸福感越來越增強,脫貧致富信心越來越充足,臉上越來越笑逐顏開,對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城鄉差別越來越縮小。
調查表明,我省連續四年的“三萬”活動,有力推動了以村鎮化為基礎的城鎮化快速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湖北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迅速改變著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加速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步伐和進程。
一、村鎮化發展的四種模式
這22個村,共有139個小組,22830戶,56158人。耕地面積79357畝,人均1.41畝耕地,其中水田11054畝,旱地68303畝,山林面積83255畝,人均山林面積1.48畝。2013年人均純收入9102元。在這22個村中,大體可以劃分為四種模式:
第一種是“城中村”,已經或正在溶入城市化的村莊。最典型的是西陵區石板村和伍家崗區共同村。這兩個村的產業主要是靠征用集體土地,村集體和農民收入主要依靠征用土地的補償收入,基礎設施完備,人均收入高,上年人均純收入都在1.2萬元,村集體經濟雄厚,農民從事了城市的工商業活動,有的住房有好幾套,同時享受與城鎮人一樣的養老統籌和醫療保險等待遇。伍家崗區共同村,886戶,2200人,耕地面積6000畝,去年人均純收入12700元。村級建工業園區14萬平方米。總投資3.3億元。建設4萬平方米的倉儲用房民。土地是征用集體土地的15%提取的。
第二種是城郊的村鎮化。這類農村仍然保持了農業主業的特征,如夷陵區倉屋榜村,村前建成了一個大廣場。全村1607戶,4936人,耕地面積1.5萬畝,人均純收入去年1.43萬元。實現了住房樓房化,出行車輛化,通信數字化,燒飯沼氣化,農業機械化。猇亭區福善場村,山崗上聳立著一棟棟機新樓房,樓房前后種有柑橘等,公路硬化,實現了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險的全覆蓋。
第三種是經濟較發達的縣域經濟中的村鎮化。如宜都市、當陽市、枝江市等縣市縣域經濟較發達,一些村級經濟較發達,工商業較發達,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基礎設施比較完備,農民收入接近城郊村鎮的收入水平。宜都市五眼泉鎮響水洞村距宜都市城區6公里,陸漁一級公路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捷。全村總面積7.84平方公里,下轄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32人。耕地面積1767畝。先后投資165萬元的自來水工程,到組、到集中片區主管網道工程已全面完工,投資110.1萬元的村委會陣地建設;占地面積187平方米,設有辦事大廳、會議室、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室,方便村民一站式服務。投資117.8萬元完成硬化公路9條,6.5公里,改善了交通條件,投資92.5萬元征地36.8畝進行中心村小區建設,全村生產總值達到3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85元,經濟以務工經濟為主,主要農作物為柑桔,外出務工人員380人。全村2014年村級預算收入2004萬元,其中土地征用收入1655萬元,財政轉移支付9。3萬元,村資產收入40。5萬元,土地承包收入35萬元,企業上交收入5萬元。公共設施道路管理到人到戶。
第四是縣域經濟欠發達、地處大山區、貧困地區的正在發育成長的村鎮化。這類村鎮包括興山、秭歸、長陽、五峰等縣域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其特征是:各種基礎設施正在快速完善之中,產業結構正在加快提檔升級之中,農民收入正在快速增長之中,村莊整治和美麗村莊建設正在形成之中。如五峰縣長樂坪鎮腰牌村,只見兩山之間一一條狹長的平原地帶上,蓋有數十幢土家風格的新式二層建筑,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全村484戶,1593人,耕地面積1799畝,2013年人均純收入3934元。到村公路已經修通,飲水問題初步解決。白巖坪村6個小組,780戶,2600人,4750畝耕地,人均純收入3500元。水泥路修了20公里,興辦茶廠3700畝,街上已經有110個門面,營業收入450萬元。年旅游收入5000萬元。
二、村鎮化發展的要素驅動和基本特征
村鎮化是城鎮化的雛形和初級階段,從22個村級發展的模式看,主要有9個基本要素和特征:基礎設施完備化;產業結構升級化,城鄉網格一體化,村級經濟股權化,審批購買快捷化,環境衛生長效化,社區管理精細化,社會保障延伸化,財政供給適度化。
基礎設施完備化。調查表明,22個村的基礎設施基本完備。首先是道路。除枝江的平湖村的公路修到村,修到組、修到了戶外,其他的村都將公路修到村級。興修一公里泥路,在平原地區要投資30—40萬元,而興山縣的普安村,6公里公路花費了600萬元,平均一公里需投資100萬元。因此,山區的交通設施投資更大。其次是飲水安全。城中村、縣域經濟較發達的村解決了飲水問題。而經濟欠發達的縣域村,主要采取挖水池的辦法解決飲水安全。是一種初級階段的飲水。再次是用電。基本有用電得到了普遍解決。最后是住房,所有村莊普遍蓋起來了樓房。遠安縣左家坪村,地界,遠處兩山對峙,左山如同一頭巨大咆哮的雄獅,撲向相隔的右一座山峰。陽光從兩山之間傾泄下來。山下新蓋起了兩排象街道形式的新樓房,全村新蓋57棟新樓房,一棟投資20—30萬元。新添了42個太陽燈。一幅深山中的新城鎮情景。
產業結構的升級化。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發展具有競爭比較優勢的柑桔、茶葉等產業和產品,同時不斷改良品種,提檔升級,擴大銷售,占領市場,爭取賣出好價錢,增加村民收入。這是所有村鎮高度重視的大問題。可以說村鎮之本,村鎮之魂,村鎮之基,村鎮之要務。姊歸縣鹽關村,全村822戶,2180人,有耕地面積2500畝,其中水田1070畝。山林4500畝。全村不少農戶的柑橘收入年收入10萬元,全縣10萬元的柑橘收入戶達一千多戶。全村今年辦的實事:修通了到果園的公路4.5公里,投入70多萬元;改造柑橘品種2500畝,提升了品種質量。柑桔平均價格由去年每斤0.4元提高到0.6元。興山縣普安村引進湖北昭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發展白茶生產,白茶基地采取是“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去年公司茶葉銷售收入4820萬元,今年可突破6000萬元。白茶每斤價格賣到4000元。村里一個農民種一畝白茶的收益高出原來種糧的10倍。去年人均純收入6300元。
城鄉網格一體化。在今年全省“三萬”中,22個村普遍推進了農村網格化管理,一般是以組設為一個“網格”,將村內劃分成多個網格;把每個網格作為社會管理的基本單元,配備一名網格服務管理員,網格員由政府統一招錄,主要職能是收集管理信息、開展便民服務等。配備了139名網格員。做到建體系,定制度,強保障,以村為單元,所有村民的個人、家庭、財產資料信息全部錄入了網格,并與縣市網格聯網和覆蓋。構建了鄉村“三位一體(網格化服務,便民服務,綜治維穩服務),網格平臺建設完成60%以上,建立了長效機制,當陽市玉泉辦事處巖屋廟村,打開網格。視屏上顯示出每個人的照片、住房面積、承包耕地、地理位置等所有信息,同時網絡上顯示出亮光的具體位置。選拔六名年輕,文化程度高的網格員工資補助年1140元。還有社區安裝了5個探頭。實現了城鄉一體,一網打盡。大大增強了政府社會治安治理能力。
村級經濟股權化。農村在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之后,正在向村級有其股,勞者有其產轉變。22個村2013年共有村級集體收入2673.5萬元,村均收入121.5萬元,除去宜都市響水洞村年集體收入2004萬元的不可比因素后,村均集體收入31.9萬元。這些村級集體收入來源主要是村級集體企業,如村級小水電站、各種礦場、如金礦]采石場,各種承包耕地和經營收入,各種服務收入等。普遍采取了股權的形式,固定取得股權收入。成為村級開支的重要來源。伍家崗共同村,已經不滿足于征用土地得現金的方式,他們與政府協商,將征用集體土地的15%比例,取得土地產權。在土地上建設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發展企業。
審批購買快捷化。每個村都建立了電子政務會網,村民辦事實行網上辦公。據統計鄉村各種直接辦理和委托辦理事項有83項,可以直接在網上辦理27件審批事項,比如結婚證和生育證,直接將身份份和照片掃描,上傳到市,直接辦證。我在姊歸縣陳家垸看到一對夫婦辦理生育證,十分鐘就辦好了。倉屋榜村在供銷社設立公共服務站點,直接辦理村民的社保卡和涉農支付,今年以來取款450筆,145萬元。錢由服務站墊著,財政或銀行再支付合站點。隨著村級網絡的開通,網上購買紅火起來。
環境衛生長效化。各村組普遍高度重視環境衛生建設,建立了垃圾箱,購買了垃圾車,負責轉運垃圾袋。安排了專人負責管理,安排了專門預算支出。做到環境衛生的長效化管理。猇亭區福善場村開挖了65個垃圾池,大的15個,每個6000元,投資9萬元。建小垃圾池以獎代補,一次獎補500元。50個,2.5萬元。安排專人收垃圾,有專車,一次100元。安排專人管理,年支出2.5萬元。
社區管理精細化。無論是城中村,還是貧困地區的農村,普遍按照社區管理的要求,對公共事務進行了具體劃分,明確責任人,進行了精細化、規范化管理。陳家垸的宣傳欄上,將全村所有的公共事務細化,村組干部和聘用人員明確了具體管理事務,一季度一檢查,一年一評比。
社會保障延伸化。普遍建立了養老統籌和農村或城市合作醫療。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城鄉統一的成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雖然制度還不完善,標準有待提高,城鄉有待統一,但農民表示滿意。
財政供給適度化。22個村2013年轉移支付金額達到136.1萬元,村均6.18萬元。最多的村如長陽鄭家榜村達到18萬元。最少的也有3萬元。村干部人均年工資補助2.3萬元。
三、全省“三萬”活動和對口幫扶加速了村鎮發展
近四年來,全省每年開展了一次“三萬”活動,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一項突出問題。各級政府部門開展了結隊子的幫扶活動,有力推動了村鎮化的發展。
一是幫扶力度加大。每個村都有幫扶部門,每年都有資金和項目投入。22個村,有三個村是由省直三個部門駐點支持的,其他的19個村,都是由宜昌市和當地縣直部門駐點支持。遠安縣的村鎮都有縣直部門的負責同志擔任第一村支書。每個部門一般有三個人長期駐點,今年共扶持資金184萬元,村均9.2萬元,村級投入和項目引進資金2560萬元,村均116.4萬元。今年共幫助村級辦實事93件,村均4.2件。主要支持幫助解決村級公路、安全飲水,用電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環境衛生整治等問題。
二是一些部門長期對口幫扶,發揮了關鍵作用。五峰縣長樂坪鎮腰牌村,是省民宗委的駐點,已經住了4年。白巖坪村風景秀麗,“百里幽峽柴埠溪,三千奇峰仙境地“,省民宗委在此村住了8年,每年投入20萬元,水泥路修了20公里,興辦茶廠3700畝,街上已經有110個門面,營業收入450萬元。村交村4000元。村有茶廠收入6萬元。年旅游收入5000萬元,提起省民宗委的同志,老百姓贊不絕口。
三是資金投入超規模。創新資金籌措方式,今年宜昌市以縣(市、區)為單位、以規劃為依據、以項目為抓手,整合項目、整合資源,建立部門會商機制和項目建設長效管護機制。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縣市統籌”原則,努力破解資金籌措難題。據統計,全市財政投入資金3.62億元,整合項目資金13.14億元,各級工作組幫扶6430萬元,社會捐資3838萬元,群眾籌資籌勞2.2億元。22個今年共投入和項目引進資金2560萬元,村均116.4萬元。
四、若干啟示
一是繼續加大對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支持力度。面對22個村,我都要提出同樣的一個問題,村鎮建設還有什么新要求和希望。農民的衣食住行基本得到了解決之后,還有什么新的需求和希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農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概括起來,就是新的4個字:水電路產。
水就是安全飲水和生產用水。一些富裕村莊的農民有的提出對現行飲水質量進行檢驗的要求,迫切要求喝上安全衛生的飲水,喝上與城市人一樣的自來水,這對全社會的水源管理、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加強農村安全用水的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位于大山區的農民,不僅生活飲水困難,而且對生產用水提出了更大的需求,而解決生產用水的問題,需要巨額的投資。
電是農民用電量大幅增加,現行的農民用電設施和用電供應量遠遠不能滿意需求,特別隨著城鄉網格化的實施,不少鄉村建立了網格化,農民辦事不出村,通過上網購買各種商品,通過網上辦理各種行政審批事項,因此,現行農民用電設施和用電量不能適應農民的需要。我在宜都市一個村調查,僅新的電網改造,這個村就投入了近200萬元。因此,保障農民的新的用電需求和設施,同樣需要巨額投資。
路是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和延伸到組到戶。目前,各級政府的扶持主要是將農村公路修通到村。村村通公路已經不是是夢想,而且已經成為了現實。但是由于宜昌相當一部分村是由原來幾個村合并成的,一個村相當于過去一個管理區,面積大,范圍廣,公路到村后遠遠不能解決全村的交通問題,于是公路通到組的呼聲非常強烈。在山區,一公里公路的投資需要上百萬元,如果修到組,投資會更多。有的已經修到了組的村,農民呼聲修到戶,有的提出修到果園,因為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產是產品、產業、產權和股權。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快速成改善,農民致富的熱情高漲,迫切要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政府提供市場服務,對當地的柑桔和茶葉等傳統產品質量和水平提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高質量和提高價格水平,這樣可以賣出更好的價錢。而對現有產品進行品種改良和升級,更是巨大的投資。同時,農民對土地、山村的產權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傳統的土地征用,不再滿意于一定數字的資金補償,而是要求參與股權。不少村級組織對原有的資產、土地和企業,采取與企業入股經營的方式,取得股權收益。可以說,農村已經由過去“耕地有其田”向勞者有其產、農者有其股轉變。
二是繼續深化政府改革,真正把政府職能轉變到為村鎮的社會服務和市場服務上來。政府服務的力度有多大,市場機制的作用就有多強。政府服務與市場作用成正比。要求縣級各種行政審批權項目要進一步精簡和下放。如結婚證、農民建房證、低保、臨時救助等應當下放到鄉村辦理。加強村鎮網格化和信息化建設,讓農村真正融入市場化進程,加速農村市場化發展。
三是加強村鎮干部的培養和教育。隨著村鎮化的發展,農村社區和城鎮化管理人才越來越缺乏的問題非常突出,因此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年輕后備人才的培訓,另一方面,鼓勵城市各方面的人才進入村鎮服務,逐步在村鎮配備專業化的公務人才,加強對村鎮各項工作的指導。
作者簡介:傅光明,湖北省財政廳副巡視員;傅文,湖北省農業廳畜禽育種中心;袁瓊,麻城市醫院財務干部。
來源:第二屆隆平國際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