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工不強,無工不富,無農不穩。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天下安。沒有廣大農民農村的穩定,沒有廣大農民農村的富裕和富強,就談不上縣域的發展和富強。制度紅利是改革最大的紅利,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為當前農業農村的規劃改革描繪了一副美好的藍圖。湘潭縣將借助于“一號文件”的東風,大力實施一系列惠農舉措,始終把農村作為建設全面小康的主戰場,緊扣“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富裕”的目標,統籌推進“三農”工作。
第一,必須牢牢把握農業農村發展大勢,強化“三農”基礎地位
農為國之根、民之本。始終堅持“三農”發展的根本定位,深刻把握城鄉融合的時代特征,緊緊圍繞農民群眾的所思所盼,全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村長期繁榮,農民持續增收。
(一)農業農村形勢在變、地位不變,必須突出“根本地位”,順應轉型之勢,穩固發展之基。湘潭縣作為全國典型的農業大縣,對三農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要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講地位不變:中央1號文件連續10年聚焦三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今后一個時期,無論經濟如何發展,工業如何繁榮,農業始終是湘潭縣最有優勢、最有潛力、最有標志性意義的基礎產業。講形勢在變:就是要立足社會結構轉型、發展方式轉變的大背景,清醒認識三農工作的階段性特征:一是壓力增大。糧食產量連年遞增,但農業資源要素流失加快,守住基本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的壓力加大。二是矛盾凸顯。農業生產成本上升、對外依存度提高,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越來越難以對接。三是問題突出。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誰來種地、地怎么種”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些新情況新挑戰,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創新精神,遵循發展規律,在困難中堅定信心,在挑戰中捕捉機遇,在轉型中探索新路,持之以恒地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
(二)城鄉一體“城”是主導、“鄉”是主體,必須把準“根本路徑”,謀劃長遠之計,探索統籌之路。黨的十八大指出,“四化同步”、城鄉一體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是黨中央著眼長遠、審時度勢作出的戰略決策。作為湘潭縣來講,農村區域廣,農業人口多,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鎮是龍頭,但重點在農村、主體在農民,必須把統籌發展理念貫徹于三農工作全過程。一是堅持“全域發展”理念。始終把全縣19個鄉鎮廣大農村地區納入建設“現代壯縣”的核心視野,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這是推動縣域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二是堅持“城鎮帶動”理念。減少農民也是一種富裕農民的方式。堅持把新型城鎮化作為帶動三農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根本紐帶,強化產業支撐,加快擴容提質,充分激活農村消費需求,有序促進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三是堅持“四化同步”理念。跳出農業抓農業,以工業化的理念抓產業,以城鎮化的理念建農村,以市場化的理念富農民,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加快形成城鄉一體的新格局。
(三)三農工作惠農是本、富民是責,必須圍繞“根本愿望”,關注農民之盼,謹記責任之重。惠農、富民始終是三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湘潭縣農業農村穩步發展,惠農政策堅決落實,農村面貌明顯改觀,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但是,湘潭縣三農發展水平與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期盼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農民群眾三個愿望更加突出,一是在新的更高層面上,對進一步實現增收致富的根本追求;二是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對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強烈要求;三是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對進一步享受城鄉公共服務的基本需求。正是基于老百姓這些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湘潭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十大惠農舉措”,千方百計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增效,全力以赴抓好生產、生活、生態,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加富足宜居、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第二,必須著力加強農業農村關鍵環節,統籌推進“三農”工作
做好“三農”工作的目標已明確,措施已明確,關鍵把目標和措施進一步的細化和落到實處。
(一)在深化農村改革上求實效,讓農村更“活”。改革是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一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田”的問題。面對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素質結構性下降等問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非常迫切。目前,湘潭縣有300多家專業合作組織,數量不少,但是規模和品牌還有差距,必須進一步鼓勵發展和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走家庭農場經營、合作經營、產業化經營之路,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二是創新農村投融資體制,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湘潭縣一些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以及一些在創業階段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有時常常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經常在資金需要拆借和幫助的時候,由于融資門檻限制等諸多因素束手無策。必須建立健全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入,發揮資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創新金融產品,支持發展適合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等面向農村的金融機構和服務主體,解決農村貸款難的問題。三是加快農村土地流轉,解決“農業效益怎么提升”的問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農村發展的根基。必須堅持家庭基礎性地位,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進一步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過去土地聯產到戶激發了農村的活力,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簡單的農村聯產到戶由于分散的經營,就沒有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效應,如果通過適度穩妥的土地流轉,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拋荒問題,比簡單的行政命令更加行之有效。湘潭縣將在在部分鄉鎮試點推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建好土地流轉服務平臺,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信托流轉機構,以租賃、轉包、轉讓等途徑,促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創新。
(二)在發展現代農業上抓突破,讓農業更“強”。一是守住底線,穩步提升糧食生產。糧食安全是今年的“一號戰略”。當前,湘潭縣一些地方仍存在非法占用耕地和拋荒現象,必須嚴守耕地紅線,打擊破壞耕地的違法行為,堅決杜絕耕地拋荒和非法侵占基本農田。對于老百姓私自建房,由于政府監管的源頭不夠,房子一旦被建設之后,農田被占了,再把它拆下來多難,還會帶來社會問題。鄉鎮以及國土部門必須把關口前移,對私自建房占用基本農田進行源頭治理,對于拋荒采取行政和經濟措施,多管并處。二是選準路子,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源自農業的特色。按照“人有我優”、“出類拔萃”的標準,始終堅持打好“特色、規模、品牌”三張牌,以天易示范區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要依托,大力發展湘蓮、油茶、楠竹、糧食、生豬五大特色產業。三是做強龍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湘潭縣將借“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這塊牌子,激活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做大做強扶持幫助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跑市場、搶份額,轉型升級。隨著農業在湘潭縣的地位和影響不斷抬高,必須加快建好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構建現代農業物流體系,不僅僅依托初級產品的擴量,更要依托精深產品的提質,否則,農業成果轉化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成效就會面臨攔壩和瓶頸。
(三)在打造美麗鄉村上創亮點,讓鄉村更“美”。建設美麗鄉村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抓手,必須在鄉村建設上下功夫,打造幸福和美家園。一方面,放大新農村示范幫扶效應,提升城鄉一體水平。2014年,湘潭縣重點打造和扶持了梅林橋美麗鄉村、茶恩寺金坪?復興、白石潭口三個示范片,結合美麗鄉村和全面小康建設的新要求,在項目建設、產業轉型和培育、社會治理管理方面出經驗。同時,還明確了110個幫扶村,制定了相關考核和工作要求,真正發揮好示范片和幫扶村的龍頭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鞏固環境整治成果,建設文明美麗鄉村。2014年是湘潭縣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第三年,要進一步鞏固整治成果、實現整治工作常態化,就必須在“治標”的基礎上,出臺“治本”措施,融合行政、市場和經濟三舉措,建立常態化機制和長效化制度,始終保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工作力度不減、群眾參與熱度不退,營造共鞏共治共整的濃厚氛圍。
(四)在破解增收難題上出實招,讓農民更“富”。一是把農民轉移出來,到城鎮抓收入。農村的富余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外面打工,通過參加各級開展的技能培訓,培養了一批熟練掌握一定技能的農民。必須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勵勞務輸出,加強對勞務輸出利益的引導和勞務輸出組織的監管。同時,還必須加強對勞務輸出農民的前端技能培訓,結合市場需求和農民外出打工的趨向,用活用足政策,加大培訓力度,不能生搬硬套,搞機械化的“填鴨式”培訓。二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向市場要收入。圍繞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民合作組織建設,使之成為興一個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群眾的重要力量。堅持以土地合作、專業合作和勞務合作等為重點,通過資產增值、土地增效和經營增利,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增加農民財富積累。三是把農民納入進來,靠政策保收入。當前改善民生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最需要關注的群體是農民,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各項惠農補貼,讓廣大農民切切實實享受到國家的好政策。進一步完善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新農合、新農保、大病救助等保障制度,擴大保障覆蓋面,逐步提高保障標準,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第三,必須始終堅守農業農村基層一線,落實“三農”工作保障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三農”工作既是抓經濟,也是抓民生;既是業務工作,也是群眾工作;既是工作本職,也是政治責任。必須以“三農”發展為己任,認認真真謀“三農”、踏踏實實抓“三農”、全力推動“三農”工作持續、快速、穩中有進。
(一)突出思想能力建設,擔當合格的三農“指導員”。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從組織領導到工作部署,從人員調配到工作督促,各方面都加以傾斜,切實體現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切實提高領導三農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深刻把握新時期農村工作內涵和外延的變化,切實增強工作預見性、主動性,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善于用市場的機制、統籌的辦法、創新的思路、服務的理念解決三農問題、推動三農發展。
(二)突出基層組織建設,夯實服務三農的“橋頭堡”。農村工作的落腳點在基層,執行在基層。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組織就如同“穿針引線”,把黨的惠農富民政策傳遞到千家萬戶。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村黨建,加強農村基層黨員服務中心建設,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基層。切實加強新形勢下基層組織建設,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完善村民自治機制,推進黨務、村務公開,不斷增強基層組織的公信力、凝聚力和號召力。不斷提高財政保障水平,支持鄉村改善辦公條件,確保鄉村組織正常、高效運轉。始終突出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加大對惠農政策的監督落實力度,一分不少地把惠農補貼送到農民手中。
(三)突出干部作風建設,深入農村一線“接地氣”。進一步聚焦“四風”,突出問題導向,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形象,以良好的黨風帶作風、促民風,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組織引導機關干部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一線調查研究,摸準摸透農村第一手情況。從事農村工作及各鄉鎮的同志,必須懷著對農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服務三農的滿腔熱情,做到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有其為。擺正心態,克服“熬”的思想、“等”的情緒、“散”的毛病,在扎根群眾中汲取智慧,在腳踏實地中施展才華。
(課題組負責人:何敏,湘潭縣委辦公室副主任、政研室主任;成員:徐勇、毛星芝、楊義、馮鐳、張永祥)
來源:第八屆縣鄉干部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