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南省葉縣為例
【摘要】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與關鍵環節。在農村土地細碎化的狀態下,實現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化的協同發展,必須重視土地流轉模式的創新、土地流轉效率的提升,以及土地經營的規模化與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文章基于土地流轉對農業產業化的促進作用,針對葉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土地流轉;土地流轉模式;縣域農業;農業產業化;協同發展
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減少,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等因素也使得農業生產壓力加大,這就導致了耕種粗放和人為拋荒現象的存在。此外,一些農業公司和組織在租用土地上也面臨重重困難,農村土地流轉的緩慢和低效,不僅影響了農業的健康發展,也使得農業經營無法形成產業化。農業經營的產業化以有效的土地流轉為基礎,對于統籌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現代化與農民增收意義重大。①所以,在農村土地條塊分割與零星細碎的狀態下,實現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協同穩健發展,必須重視土地流轉模式的創新、土地流轉效率的提升,以及土地經營的規模化與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首先,本文以農業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的一般理論為指導,以河南省葉縣的土地流轉與農業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為案例進行研究,運用了理論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其次,在本次研究中,將實證法與調查法結合在一起,通過走訪政府相關部門、有代表性的農業企業,以及就農民收入、農民對土地流轉的態度等問題對研究區農民做調查,深入細致地掌握了葉縣的土地流轉情況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方面的資料。最后,本文運用文獻檢索與比較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通過文獻檢索,查閱大量期刊、專著和網絡資源,有效整合利用了成熟的農業經濟理論。另一方面,在研究葉縣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的同時,也與國內的其他同類縣區進行了比較研究。
葉縣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境內有汝河、沙河等河流經過。處于南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為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氣候溫和,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2012年,全縣土地流轉面積為18.5萬畝,比去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9萬畝。2013年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42462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0%。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1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20個,其中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省級示范合作社5個、市級示范合作社24個、縣級示范合作社47個。全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5萬畝,土地流轉上升趨勢明顯。而在2009年時全縣的土地流轉面積僅為15萬畝。
土地流轉模式選擇和經濟效果
土地流轉的模式選擇。最早的土地流轉出現在改革開放初期,當時農村勞動力開始外出謀生,并把自己的承包地流轉給別人耕種。當時法律禁止土地買賣,因此土地流轉的雙方當事人都是暗中協議,稱為“代耕代種”。代耕行為在農村十分普遍,一般是指農戶將承包的土地委托他人代耕代種,而費用由雙方協商。代耕沒有改變原土地承包關系,土地承包經營權并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有人認為代耕不屬于土地流轉的方式②。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逐漸放寬,農村農民之間自發的土地流轉也越來越多。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轉包,是指在一定期限內將土地經營權的全部或部分轉給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其他農戶進行農業生產和經營;二是出租,是指在一定期限內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全部或者某一部分租賃給他人進行農業生產和經營。三是轉讓,是指具有較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收入的承包人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全部或者某一部分讓渡給其他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四是互換,是指為了方便耕種和雙方需要,承包人之間對屬于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承包土地進行互換,土地承包經營權也同時交換。
新型的土地流轉模式主要有“反租倒包”模式與“土地股份制”模式,“反租倒包”模式是一種農村土地流轉的創新模式,該模式有兩大優點,一是不改變現行土地承包經營關系,二是遵循自愿原則并以合同為媒介③。該模式的典型做法是村委會將承包到戶的農村土地通過租賃的形式集中到集體稱為反租,進行統一的規劃和布局,然后將土地的使用權通過市場的方式承包給農業經營大戶或者從事農業經營的公司稱為倒包。“土地股份制”模式,土地股份合作是以農戶自愿為前提,在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之上,以村為單位,將資本、信息、設備與技術等生產要素與農村集體非農用地或農戶承包地聯合起來,建立的一種共享利益、共擔分險的股份合作制度。實施農村土地股份制,將入股農戶對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轉化為股權,農戶按照股權獲取收益和分紅,有助于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與所有權的適度化分離④,統籌城鄉發展和推進城鎮化建設。土地股份制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巨大創新,避免了傳統流轉形式滋生的暗箱操作和土地、農戶權益受到侵害和截留等弊端,有效促進了土地資源的整合優化與利用效率,為農民增收也開辟了新的途徑。
土地流轉的經濟效果。土地流轉有效整合了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與設備、信息等農業生產要素,有助于農業經濟結構與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與規模化發展,對于保障農產品供給與糧食安全,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以及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與農村發展極具現實意義。
首先,推動了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通過土地流轉,既可以讓土地向種糧大戶與經營能手適度集中,也可以形成規模化市場化經營的農業企業與合作社,有助于先進技術設備和優良作物品種的推廣與應用,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土地投入產出效益的提升。土地的流轉也切實推動了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通過土地流轉擺脫了土地的束縛與繁重的農業勞動,有些專門從事其他產業,有些就近在土地承包方的土地上打工、或者外出務工,再加上土地租金的穩定收入,農民的荷包真正鼓了起來。
其次,提升了投入產出效率,保障了糧食供給安全。土地流轉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現代化的農業企業和專業化的合作社大量涌現,以企業、基地加農戶為主要形式,有效吸引了社會資金的投入和支持,促進了農業科學技術、先進的農機裝備與現代管理理念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與運用。同時,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特別是加工與流通消費環節有效連接,形成了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條。這些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舉措,大大提升了投入產出效率,保障了主要農產品的供應與糧食供給安全。
最后,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合理流轉,使一部分農民擺脫了低效的農業生產和繁重的農業勞動的束縛,許多青壯年勞動力離開土地從事二、三產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效促進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與轉移。土地資源的有序流轉,也使得因各種原因留守而就近務工的農民,選擇在土地承包方經營的企業或者農業園區里工作,每天按時上下班并按月領取工資,這部分農村勞動力實現了從傳統農民角色到農業產業工人角色的轉變。
葉縣現代化農業發展概況與存在的問題
葉縣現代化農業發展概況與現狀。葉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由于土地流轉在葉縣順利開展,葉縣在現代農業的推進中取得了較大成就。成功引進相關企業進行投資,現有河南春畦有機農業基地、河南葉鑫源蔬菜基地、盛碧源現代農業綜合項目三個大型現代農業項目落地。在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方面,規劃了以位于夏李鄉的雙匯集團20萬頭商品豬養殖基地為中心,輻射周邊夏李鄉、保安鎮的占地面積5萬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河南春畦有限公司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流轉土地10000畝,投資建設有機農業示范基地。該基地現已初具規模,效益漸現。春畦公司已發展成為現代農業行業的領頭羊、示范者,生產形勢一片大好,發展前景十分樂觀。總體規劃了水林果區、大田蔬菜區、果蔬加工區、精品蔬菜實驗區四大區域示范基地。通過鋪設的地下管把雙匯養殖基地的沼液引流到園區,既節省了肥料成本,又為蔬菜和其它作物備足了有機肥,達到了雙贏的目的。雙匯養殖基地糞尿及沼澤、沼渣無污染無代價排放,春畦也實現了有機果蔬糧的生產。葉鑫源農業科技園萬畝示范基地項目由美國哈挺有限公司與河南鴻盛欣工貿有限公司合作投資4.8億元,占地面積1萬畝。一期規劃占地面積4000余畝,完成投資2億元,建成500座智能溫室大棚、兩座智能溫室,一個高標準良田千畝,露地蔬菜1500畝。現已完成投資1300萬元,占一期項目總投資額1.2億元的11%。建成40座大棚,正式投用31座,實現效益6000萬元。
葉縣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政府對土地流轉的支持下,一批種地能手通過租種擴大土地種植規模,以增加種地收入。近年來,葉縣仙臺鎮一些鄉村能人看準了市場,利用國家補貼資金購買大型農機具給種地大戶使用,收入是種地的幾倍。吳莊村種地大戶孫保軍租了160多畝地,自己沒有大型農機具,犁耙種全部用本村土地流轉戶的農機具。孫保軍介紹說:“他們把地租給了我,我再租用他們的機具。我省了買機具的錢,這樣雙方都有收入,一個電話,兩天我的160多畝地就犁完了。”據介紹,葉縣仙臺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農戶實施土地流轉,使一些種地大戶脫穎而出。種地大戶再把閑散勞動力招聘回來務工,務工農民實現了土地、工資雙收入。在該鎮扁擔李村,全村3000多畝地,有1500多畝地實現了土地流轉。種地大戶根據農業行情,實現規模化經濟作物種植。種煙大戶孫玉甫租了300多畝地,今春全部種上了煙,用的全部是村里的閑散勞動力,收入十分可觀。
葉縣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的問題。葉縣通過加快土地流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總的來看,葉縣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快,同時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不能回避的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依然存在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薄弱。農業基礎設施是指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所使用的生產力要素的總和,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所必須的社會條件與物質條件,農業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是從事農業勞動的根本保障。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葉縣境內的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水、電、路建設也相對比較滯后。資金投入的不足、日常維護和保養的缺失、建設年代久遠等諸多因素造成了農業基礎設施的陳舊、毀壞和廢棄,這也使得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為下降。老化落后的農業基礎設施很難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持續的支持、保障和促進作用,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富裕的瓶頸。
二是從業農民素質低。實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產業化,離不開掌握較高專業技能的新型農民,農民的素質決定了農業產業化的速度和質量。葉縣仍處于傳統農業階段,一些地方仍使用傳統方式進行耕種,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另外,農業科技培訓平臺和農技人才的匱乏,也使得農民培訓機會較少,農民往往依靠前輩對農業生產的經驗進行傳承積累獲得必要的生產技能。現代農業的特點決定了傳統農民的命運,農民當前的文化知識水平遠遠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只依靠傳統經驗和技能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民,其農業經營管理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從業農民素質的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是農業科技水平落后。農業科技水平主要包括農業科研能力與農業成果轉化應用兩個方面,它反映了地區農業科技實力的強弱。鄧小平曾經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助推劑,是提升農業生產和發展水平的最為有效的因素。本地區農業科研能力較弱,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專業人才,此外在先進農業技術推廣方面也存在不足,沒有建立健全農業推廣體系,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滯后,先進農業機械裝備推廣應用也比較緩慢。
葉縣農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第一,加強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有力支撐,是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其基礎保障作用,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項持續性、戰略性的舉措,常抓不懈。二要解決資金問題,在政府加大資金支持的基礎上,也應創新機制,吸引社會上各類經濟主體的投資,形成投資主體的多元構成。三是應結合本地實際,傾聽群眾心聲,從要求最迫切的項目入手。對于成效顯著、農民積極性高的基礎設施項目,應優先扶持。四是政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量大,只有部門間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收到成效。
第二,加強宣傳教育,提升農民素質和農業技術水平。擴大土地流轉規模,必須加強宣傳教育,讓廣大農民了解土地流轉的意義,提高農民的土地流轉意愿,使他們意識到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富民強村的必然選擇。同時,應把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懂技術、會經營、有文化、心理素質好、具有現代意識的新型農民作為頭等大事來抓⑤。一是結合本地實際,編寫農民喜聞樂見的專用教材。二是大力推行實用技術的免費培訓,既可邀請有關專家學者舉辦農業技術講座,又可組織帶領農民到發達地區學習經驗。三是要做好資金的投入和保障,安排專用資金,加強督促檢查,保證專款專用,從而提高農民培訓力度、加大先進農機裝備的引進推廣力度、加快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尤其應重視農機補貼實施成效,鼓勵農戶和農業組織購買農業機械,著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第三,繼續推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當地應繼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按照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方式多方位進行,在維護農民土地權益基礎上,實現土地規模化。根據實際情況,由政府引導,農業種植大戶,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直接協商,推行土地使用權的各種轉讓方式,實現土地的集中化、規模化。
【注釋】
①彭昕,文倩:“平原農區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化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11年第22期,第13719頁。
②孟勤國:《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81~82頁。
③李俊青:“‘反租倒包’流轉模式可行性研究”,《農村經濟》,2012年第8期,第31~34頁。
④朱佳,金麗馥:“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土地股份制的探索”,《中國集體經濟》,2015年第7期,第1~3頁。
⑤張淼:“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性”,《北方園藝》,2013年第15期,第219~220頁。
(作者為中共平頂山市委黨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國家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講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