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建設生態文明重在應用和實踐:2015回顧與展望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從文化上看,西方工業文明的基礎就是人類中心主義,即將人視為自然萬物的主宰和中心,就是將自然視為不斷滿足人類無限欲望的對象。向來追隨工業文明腳步的中國,現在該反躬自省,不管是儒學的“天人合一”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還是佛教的“眾生平等”,都已經幫助中國文明延續了幾千年,是阻止環境危機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強大文化支柱。下面就2015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話題,重點介紹生態文明實踐的重要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大好機遇
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布局非常重要的一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工作時,專程來到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詳細了解洱海濕地生態保護情況。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先后60多次談生態文明,充分顯示黨中央對生態文明事業高度重視的程度。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動員全黨、全社會積極行動、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6月27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貴陽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出席開幕式并作主旨演講。原國務委員戴秉國、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懷西、愛爾蘭前總理伯蒂·埃亨,巴基斯坦前總理肖卡特·阿齊茲、瑞士聯邦環境署署長布魯諾·奧伯勒、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劉賜貴等先后發表演講。會議通過了《2015貴陽共識》,該共識指出,大力推進綠色化,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必須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必須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必須加強制度和法制保障,必須堅持加強國際合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11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其中,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六個理念與六個堅持。這六個理念分別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六個堅持分別為: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堅持正確方向;堅持自然資源資產的公有性質;堅持城鄉環境治理體系統一;堅持激勵和約束并舉;堅持主動作為和國際合作相結合;堅持鼓勵試點先行和整體協調推進相結合。
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習近平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其中,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有關理念提高了歷史上很高的高度。
公報全文5917字,而涉及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生態安全、農業結構轉型、食品安全、低碳發展等有關描述共14處842字,占整個篇幅的14%,可見中央對生態環境與健康發展重視程度,達到了歷史最高高度。從上述重大決策中不難看出,作為全球最大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將引領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來,徹底扭轉長期以來,以西方話語權為主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之資本邏輯下的人類自我毀滅的發展局面。
2015年12月19日,中國生態文明論壇福州年會在福州拉開帷幕。作為今年的新增分論壇,環保部南京環境研究所和環保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承辦的優化提升-農村農業論壇以“發展有機農業,助推生態文明”為主題,邀請了來自環保部、農業部、認監委、中國科學院等相關部委領導和專家學者就有機農業發展論劍榕城。
二、怎樣理解生態文明
作為全球最大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首次將生態文明提到了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樣的戰略高度,實乃重大創舉。那么,怎樣理解生態文明呢?
第一,生態文明是最高的道德文明。現在,人們考慮利益多于道德,考慮個人多于別人,考慮家庭多于社會,考慮富人多于窮人,考慮人更多于其他生物。在發展過程中,人類很少對其他生命存在感恩心理,對于給我們提供“衣、食、住”條件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很少存在“憐憫之心”,很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更缺少關愛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如果有一天,全社會能夠對不會說話的一草一木給予關注,不是簡單地利用它們,而是呵護它們;對野生動物的態度不是吃掉它們,而是欣賞它們、關愛它們,那么,人類社會就進入了一種高度道德文明的生態社會。
第二,這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甚至是挽救地球生態系統的最佳選擇。人類走過了原始狩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目前正在進入生態文明階段。農業文明基本解決了“吃飽穿暖”問題,工業文明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居適行捷”問題,后工業文明或者信息革命帶來的是人類傳遞信息的便捷性,即進入“信息爆炸”時代。然而,工業文明以及近代人類技術能力進步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突出表現在,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下降、荒漠化加劇、臭氧層消失、環境污染、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工業革命后短短兩三百年以來,在西方文明為主導的發展思路引導下,全球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了110ppm,全球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南北極和高原的永凍冰川開始融化、物種面臨第六次大滅絕。上述事實雄辯地證明,人類要在地球上繼續生存下去,必須考慮以生態文明為主導的發展與消費方式
第三,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需要。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代價也是慘重的,這就是愈演愈烈的環境污染。城市空氣污染、鄉村水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外來物種入侵、生態系統全面退化,都對我們的發展思路提出了挑戰。中國在扮演“世界工廠”角色的同時,環境污染也由境外轉移到了境內;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又將污染從城市趕到鄉村;現在又有污染企業“北上西進”的明顯趨勢。要遏制這種趨勢,必須從戰略高度上認識生態環境問題。“先污染,后治理”,等有了錢再來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發達國家盡管有了錢,空氣質量也改善了,但是其單一的生態系統并不能留住動物。生態質量好不好,動物們最有發言權。日本的國鳥朱鸛選擇的家不在日本本土而在中國的洋縣就是明證。
第四,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準則,是社會進步的最高象征。在目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中,人類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食物鏈上的成員,而是在制造甚至控制著食物鏈,并對其周圍的自然生態系統施加前所未有的影響。原子武器、轉基因技術的濫用足以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命系統毀滅;追求享樂的消費模式所制造的垃圾將覆蓋這個星球,并提前透支了子孫后代的地下資源、空間資源甚至太空資源;日益升溫的地球已為人類引以自豪的技術文明敲響了警鐘。目前,發達國家人口不到15%,卻占據了85%的資源和污染排放,如果全人類都這樣發展,地球生命系統將變得更加脆弱。因此,沒有生態文明指導的物質文明和技術文明是不可持續的文明,是人類不得不拋棄的文明。
第五,生態文明是一種行動。強調生態文明不是停步不前,簡單機械地回歸自然,而是用整體、協調、循環的原則和機制調整產業結構、增長模式和消費方式,從征服型、污染型、破壞型向和諧型、恢復型、建設型演變,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代際之間的公平性。那種以人類為中心或者以“我”為中心的狹隘的發展理念,甚至是為了發展“可以適當破壞一下自然”的做法都是很危險的。今后的發展首先要考慮環境的承受能力,如果那些生態破壞者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許多棘手的環境矛盾就容易解決。
三、生態文明與每個人都有關
談起生態文明建設,不少人有這樣一種認識,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領導的事情,和百姓關系不大。其實,生態文明并不主要是領導的事,而是與老百姓的利益更密切。生態文明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行動,是發展的一種指導思想。這個指導思想首先是對國家、地區宏觀經濟發展進行指導,最終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讓老百姓有個健康的生態環境,空氣新鮮,水源清潔,食物安全,這些都是與老百姓實在利益相結合的。實際上,生態文明之對于老百姓的關系,比起領導來還要重要的,許多領導可能幾年后就換工作崗位,或調離了某個地區,但老百姓卻一直生長在“生于斯,養于斯”的故土。提倡生態文明,用生態文明引領社會進步,還可以約束一些領導因經濟過熱,犧牲生態環境的做法,這對于人民群眾都是重大的事情。
在很多人眼中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綠化、美化環境,大搞愛國衛生運動嗎,這顯然是片面理解了生態文明內涵。生態文明不是簡單的綠化、美化環境,那僅僅是個形式。相反,如果在綠化、美化環境中一種做法違背了生態規律,如種植單一的物種,引進入侵物種,搞不適宜的“大樹進城”,這樣的綠化不僅不是建設生態文明,而是破壞生態文明。大搞愛國衛生運動,僅僅是對不尊重生態文明行為規范,亂扔亂放生活垃圾,制造環境污染行動的一種糾正,但是這個工作如果脫離了人民群眾自發的生態文明具體行動,那么我們的城市和鄉村永遠清潔不起來。如果國民自覺第用生態文明的行為規范自己的消費模式,如盡量使用耐久性的物品,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紙手巾、筷子、衛生用具等等,那么,我們的環境中就少了許多生活垃圾,少生產上述“一次性”的東西,則就少向我們的大氣環境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
工業還不發達的地區是否就不能建設生態文明?國家提出的生態文明目標是,“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并不是限制地區的經濟發展,而是尊重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利用區域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和諧發展。須知道,所謂發達與不發達是相對的,工業發達都是有代價的。根據筆者的觀察,所有所謂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要么犧牲了別人的生態環境,要么犧牲了自己的生態環境。那些先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將環境危機轉嫁到那些落后國家尤其是殖民地頭上的,這完全是一種“強盜文明”。
在發展中的中國和印度,因為沒有殖民地,環境污染是內部化的,國內爆發的一系列惡性環境污染事件都說明了這點。國內最早“發達”起來的太湖流域,創造了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財政收入16%的奇跡。但是,由于“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太湖生態系統結構已遭受空前破壞,連續多年發生了湖泊萎縮、功能衰退、水質污染、濕地減少。2007年,太湖藍藻污染卻使得幾百萬人守者太湖沒水喝。上世紀80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太湖美》再也無美可言。
貴州盡管工業經濟相對不發達,但這個相對落后卻造就的生態環境良好這一區域優勢。筆者到貴州黔東南州講課,沿途發現公路兩旁還是山青水秀的,這在其它工業相對發達的地方是見不到的。貴州少數民族苗族侗族的村落非常有特色,與周圍自然環境自成一體,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態名片。在黔西南州,他們提出的建設“人類靈魂的回歸地”口號很好,苗侗族人民群眾對自然的崇拜,極高的自然保護意識,以及“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生活態度,恰好說明他們的幸福指數是很高的,是貴州發展生態旅游工業的最好的生態與文化“名片”,貴州各級政府應抓住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的大好機遇,全力打造生態品牌,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旅游觀光,體會少數民族生態文化,通過旅游將城里人或外國人的錢帶到貴州。另外,貴州生態保護好了,國家的各種生態補償費用也會向這里傾斜,這些都是因為貴州的生態優勢。
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必須有生態學的內容,以前偏重的是建筑和交通等硬件,今后可能要偏重城市的生物多樣性、生態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城市人群素質提高、社會公平等軟件。用生態學的思想指導城市規劃,具體包括利用本地物種,控制環境污染,提倡綠色消費,節約能源,建立城郊自然保護區等等。
四、生態文明建設重在行動
回顧過去一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歷程,不難看出,高層已經做出了戰略布局,學界進行的理論探索多,而具體的實踐存在缺位的尷尬局面。即使在那些所謂的生態文明示范區內,也沒有用心考慮什么是生態文明的做法。筆者實地考察過很多生態文明示范區,依然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許多指標依然停留在紙上,生態文明停留在口號中,污染依舊,對頒布了7年多的《循環經濟法》很多政府部門和企業并不知道,生態學的原理并沒有在工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許多地方領導并不知道生態文明到底怎么搞。很多地方還是奉行GDP掛帥原則,財富不斷向少數人手里集中,污染由越來越多的弱勢群體承擔,全社會維持付出的健康成本不斷加大,醫患矛盾等社會矛盾不斷增加。
其實,所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旗幟下,都必須由口號落實到行動。在新的一年里,有關部門和全社會,能夠對生態文明的一些理念,落實到實處,既要抓大,也要抓小,生態恢復、垃圾處理、餐飲與賓館服務一次性塑料用品禁用、食物鏈中有害物質減量使用、禁止過度包裝、農膜控制使用、污水凈化、可再生能源開發等等,都是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具體要求。
生態文明不僅是環保領域的事情,還涉及到法律、金融、工業、交通、教育等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的部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具體措施包括:
一是在思想認識上,要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即三個轉變)。
二是在政策上,應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抓緊擬訂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價格、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經濟政策體系;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優化重化工業的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三是在產業發展上,要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包括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嚴格的環境標準,培養專業的執法隊伍,采取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等。建立健全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和技術體系,凡是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生產能力和產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允許新建,凡是超標或超總量控制指標排污的工業企業一律停產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的地區一律實行"區域限批",凡是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律嚴懲。
四是在每個人的日常行動上,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保護環境。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宣傳環境保護知識、政策和法律法規,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加強對領導干部、重點企業負責人的環保培訓,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經營意識。將環境保護列入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強化青少年環境基礎教育,開展全民環保科普宣傳,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加強部門協作,完善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體制;強化社會監督,聽取公眾意見,接受輿論監督;形成科技創新與科學決策機制;健全公眾參與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推動環境公益訴訟。
五是抓好生態文明示范區,發揮文明“窗口”的展示作用。在生態文明理念下,要初步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節能減排,碳強度指標下降;資源產出率、單位建設用地生產總值、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城鎮(鄉)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處于前列;城鎮水源地全面達標;森林、草原、湖泊、濕地等面積逐步增加,質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積明顯減少,耕地質量穩步提高,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在承諾建設的生態文明示范區內,綠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實現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五、大力提倡綠色化發展
“綠色化”更深一層的意義在于,這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的提升——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之外,又加入了“綠色化”,并且將其定性為“政治任務”。換句話說,這是“四化”變“五化”。
看到中央高層重視綠色化,筆者第一反應是心情激動的,感覺生態學的春天來到了。自1984年筆者從所在的大學生物系植物專業,分到生態學方向以來,從沒有改過行,凡31年矣。生態學由原來不被人看好的專業,如今成為全社會的熱門話題,且生態文明成為執政黨的執政理念,無不與長期以來生態學和環境保護工作者的長期呼吁有密切的關系。我國過去在生態治理上走過的彎路,就是沒有從戰略高度上認真思考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的后果,沒有“青山綠水也是生產力”這樣的戰略思維。
要發展綠色化經濟,農業首當其沖。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的大部分時間是花在覓食或生產食物之中。古代生產力低下,能夠尋求溫飽就不錯了。第一次綠色革命帶來了食物極大豐富,然而人類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是異常沉重的,酸雨、溫室氣體升高、霧霾、病人增加、貧民窟出現等,無不與高度集約化、化學化、轉基因化、市場化思維的農業模式有關。讓少數人養活高度集中的城里人,土地承擔不起污染之重;采取對抗的辦法控制病蟲草害,農田充滿的殺機;五大激素進入食物鏈,產量提高了,營養下降了,污染出現了。懶人農業暴露的問題越來越明顯,食物安全頻頻亮起紅燈。
如果從源頭解決農業污染問題,從綠色化思維出發,讓農業中的各項元素循環起來,農業完全是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中生產健康的食物的。我們做了十年的極端實驗充分說明,即使一點不使用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激素、轉基因,低產田也能恢復成高產穩產的噸糧田,關鍵的關鍵是優質要有優價,政府的農業補貼要向生態農業傾斜,而不是補貼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生產商,變相鼓勵農民破壞農業生態環境。
在生態農業發展方面。我們堅持了10年生態農業科學實驗有利地證明,在嚴格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激素、地膜、轉基因條件下,在低產田基礎上實現了小麥玉米周年產量2250斤/畝,春花生實現807斤/畝,夏大豆433斤、蘋果9126斤/畝。這從理論上證明,只要用地養地,恢復生態平衡,土地對人類的回報潛力是非常大的。盡管當前生態農業的聲音還很微弱,但只要全社會對生態農業多看一眼,自覺消費健康安全的生態食品,政策上有所傾斜,措施上得當,中國人吃得飽與吃得好的矛盾是能夠科學解決的。
森林生態系統采取綠色化思維管理,我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人類采取停止與大自然對抗做法,充分發揮自然的修復能力,恢復后的生態系統人類提供的各種生態服務,遠遠高于現在破壞后再治理的效益。有些寶貴的生物物種消失后是無法恢復的,大量寶貴的陸地土壤,因水土流失和沙塵暴而被帶進太平洋也是難以回來的。
綠色化同時還可以解決荒漠化、石漠化等難題。綠色化不是簡單的綠化,綠化也不是簡單的樹化,綠化祖國不等于樹化祖國。盡管樹木有很高的生物量,能夠釋放更多的氧氣,但不是什么地方都適合長樹,否則地球上早就長滿了森林。在綠色化新思維模式下,中國以植樹造林為目的的生態化建設,必須進行調整了。
工業也可以走循環經濟道路,減少源頭排放。現在經濟模式必然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先污染、后治理”是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在中國重演。采取綠色化工業思維,即使做到“零排放”在技術上也是行得通的,如造紙企業如果認真處理污水,業界內能夠做到出水口的水可以喝的水平。污染不出工廠,治理成本就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治理環境污染不是什么比登天還難的事,就看你重視不重視環境保護,是真搞環保還是假搞環保。
強調綠色化發展,就必須對遍布城鄉的垃圾宣戰。未來限制城市發展的瓶頸問題,可能就是垃圾圍城問題。城市代謝受阻,加上來自農村的垃圾集中到城市里來,更加大了這一矛盾。其實,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可以用來焚燒發電。筆者在山東濟寧考察時發現,他們將農村與城市垃圾集中焚燒發電,垃圾吞吐量很大。據介紹他們已解決了二噁英排放和異味問題,這個經驗很值得推廣。即使如此,垃圾處理的最好辦法還是要從源頭控制,要實現減量化,一些塑料類物質必須從源頭停止生產,叫停過度包裝。
六、結語
中國當前面臨的許多環境問題,需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來解決。環境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的必然惡果,是發達國家走的彎路在中國重演了。解決環境污染的根本出路,是發展出路要轉變,要限制過度膨脹的私欲,限制過度產能,從技術上尋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清潔能源是必要的。但執政黨堅持“五位一體”執政理念,走綠色發展道路,適度恢復當年一些好的做法,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必要的,所有這一切都需將生態文明的理論變成各項具體的行動。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要靠人類的智慧來解決,那些以強欺弱,以叢林法則思維轉嫁污染、轉嫁社會危機的做法,只能獲得短暫的喘息。大自然對人類實施的種種懲罰無時不在提醒人們,走綠色發展道路,走和諧發展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才是人類的根本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科學網蔣高明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